比頭發細20000倍!分子“彈弓”精準遞送藥物!
最近,一批來自意大利羅馬Tor Vergata大學和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科學家報道,他們設計和合成了一種基于DNA分子的藥物遞送系統,這一分子管道系統比人類的頭發還要細20,000倍。研究人員指出,這種分子“彈弓”可以在與特定疾病標志物接觸的同時在人體的病變組織和細胞團中的精確位置遞送藥物。 該研究對應論文名為“Antibody-Powered Nucleic Acid Release Using a DNA-Based Nanomachine”,發表于最新上線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DNA分子彈弓只有幾毫米長,由人工合成的DNA長鏈結構組成,這種分子工學結構系統可以在裝載藥物之后有效地將藥物進行精準遞送,像彈弓的“橡皮筋”一樣將藥物彈射至藥靶。該DNA長鏈工學結構的兩端包含兩個錨定結構,其可以特異性地粘附到不同特定病原體(例如細菌和病毒)表面,釋放真對這些病原的靶抗體。當彈......閱讀全文
布魯克推出分子藥物成像系統,可用于分子藥物研發
在第10屆國際藥物代謝學會(ISSX)上,布魯克宣布推出最新的一款分子藥物成像解決方案,用于臨床前期藥物和代謝物的成像。 基于MALDI的組織成像技術為研究人員研究藥物提供了非常強大的技術,可以準確定位分子藥物和它們的代謝,或者是脂質在組織結構中活動,并且為研究生理學功能提供關鍵技術,這在以前
評價藥物分子效率
一個藥物在三期臨床能像Opdivo、Entresto那樣顯著改善標準療法是個相對罕見的事情,但這樣的三期臨床卻是價格不菲、而且涉及病人的生命問題,所以廠家都會在相對便宜、只有動物參與的臨床前仔細遴選進入臨床的化合物。一個化合物不僅活性要高、而且還要看活性來自哪些分子特征。這個選擇過程好比挑選楊子
藥物分子手性的意義
手性藥物?指只含有單一對映體的藥物為手性藥物。手性藥物是二十一世紀發展的重要方向手性似乎有些陌生又有些時髦,實際上手性在自然界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在化學里就是一種同分異構現象。含有兩個互為對映異構體的化合物稱為手性化合物,其中僅含一個對映體的化合物稱為光學純手性化合物,分別含有這樣化合物的藥物稱為手性
LTQ做小分子藥物代謝的影片
一個影片,演示了LTQ在賽馬會上,代謝物鑒定的性能:驚人的靈敏度、速度和譜圖質量。 LTQ做小分子藥物代謝的影片
結核病開源藥物開發項目發現首個候選藥物分子
該項目使用網絡工具測繪了結核分枝桿菌的4000個基因。 目標是開發結核病新療法的科學家把散落的結核分枝桿菌的遺傳信息集合在一起的一種獨特的努力已經發現了首個候選藥物分子。 當印度科學與工業研究理事會(CSIR)的主任Samir Brahmachari于2007年提出開源藥物開發(
量子算力加速小分子藥物研發
近期,蚌埠醫科大學與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聯合研發國內首個量子分子對接應用,依托我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以量子算力加速小分子藥物研發流程并提高藥物設計效率。 小分子藥物可以輕易穿透細胞膜到達任意位置,并與靶點蛋白產生相互作用從而發揮對應的治療效果。蚌埠醫科大
在單分子水平揭示藥物分子硫黃素T的微觀機制
該研究工作在單分子水平揭示藥物分子硫黃素T以寡聚態與靶點胰淀素蛋白結合,并從能量角度闡明分子識別過程中硫黃素T分子選擇性寡聚化的微觀機制。 選擇性寡聚化是自然界中廣泛分布的進化規律之一。在亞分子水平,兩條、三條或四條a-螺旋鏈受分子間相互作用的精細調控,平行或反平行排列形成的螺旋卷曲,構成了蛋
《自然》:上海藥物所破解抗抑郁藥物分子識別密碼
2024年5月15日,Nature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Dimerization and antidepressant recognition at noradrenaline transporte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成果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楊德華課題組和臨港實驗室蔣軼課題組合作
全球銷售額-Top-20-的小分子藥物及藥物設計思路
根據美國Arizona大學的Jon Njardarson課題組整理的小分子藥物銷售額數據(https://njardarson.lab.arizona.edu/content/top-pharmaceuticals-poster),筆者總結了2021年全球銷售額top 20的小分子藥物的分子結構、靶
小分子藥物與miRNA關聯圖首次構建
哈爾濱醫科大學科研人員基于基因芯片數據、利用生物信息學方法,首次構建了人類癌癥中小分子化合物與miRNA(微小核糖核酸)的關聯圖。近日,相關成果《基于轉錄反應識別人類癌癥中小分子和miRNA關聯》由Nature子刊《科學報道》在線發表。 miRNA是一種單鏈的非編碼RNA,參與多種與人類癌
DNA編碼分子庫為藥物發明提供便利
隨著DNA編碼分子庫持續擴大以及新的篩選方法不斷開拓未知生物學領域,DNA編碼分子庫將成為制藥行業研發新藥的支柱之一。 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沃爾瑟姆市一座混凝土建筑的二樓,一臺普通實驗室冰箱的塑料盒子里放著一根透明試管,里面則含有天文數字尺度的混合物。這個分子庫里冷凍的是由總部位于英國倫敦的制藥公
小分子藥物研發亟需顛覆性創新
【新聞事件】:今天LifeSciVc的Michael Gladstone撰文展望今年轉化醫學領域的主要事件。ECHO301將是今年最大的不成功則成仁試驗,但他估計無論成敗IDO領域的工作都只是開始,因為適應癥、人群、劑量、藥物選擇性等細節不會因為一個試驗結果全部弄清。活性極高、所以窗口狹小的細胞
新型抗菌藥物——聚碳酸酯分子
超級細菌對抗生素具有很強的耐藥性,這對身體健康來說是一個嚴重的威脅。估計在2050年,每年將會有1000萬人死于對抗生素的耐藥性。當細菌開始對抗生素的最后一道防線產生抗藥性,那么情況變得更加嚴重,這種抗生素通常存在于感染抗普遍可用抗生素的細菌感染的患者。醫療界需要更多的方法來治療這些患者。雖然有大
小分子藥物研發亟需顛覆性創新
【新聞事件】:今天LifeSciVc的Michael Gladstone撰文展望今年轉化醫學領域的主要事件。ECHO301將是今年最大的不成功則成仁試驗,但他估計無論成敗IDO領域的工作都只是開始,因為適應癥、人群、劑量、藥物選擇性等細節不會因為一個試驗結果全部弄清。活性極高、所以窗口狹小的細胞
小分子藥物單克隆抗體制備
在單克隆抗體制備中,首先進行的就是抗原的設計與合成,這是制備單抗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為產生抗體的特異性與親合性是與抗原密切相關的,合成的抗原如果可以將所需要的抗原決定簇充分暴露出來,那么機體更容易識別抗原決定簇,從而免疫的動物所產生的抗體自然會在特異性和親合力上最大程度的與抗原決定簇擬合。所以,在制備
AI可據蛋白結構快速設計藥物分子
一種新的生成式AI可從頭開始設計分子,使其與相應蛋白質精確匹配。圖片來源: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科技日報訊?(記者張夢然)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化學家開發出一種新的人工智能(AI)算法程序,可根據蛋白質的三維表面快速、輕松地設計活性藥物成分。最新一期《自然·通訊》雜志刊發的這一成果,可能徹底改變藥物研發
小分子藥物可預防致命性輻射病
大規模輻射接觸,如切爾諾貝利和福島第一核電站災難之后的那類輻射接觸,仍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衛生顧慮及軍事威脅。在小鼠中從事研究的科研人員表示,一類新的研發用于治療其它疾病的藥物可能會在發生輻射事故時幫助挽救生命。這些藥物被稱作PHD抑制劑,它們似乎能保護機體免于輻射誘發的胃腸道綜合征,這種疾病通常
分子成像技術驅動轉化醫學時代藥物研發
分子成像儀作為一個新興工具在醫藥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其結合傳統藥理學后可支持更好的決策、臨床治療方案改善以及主治藥物選取。值得期待的是,該成像技術能用于藥物安全測試,包括研發階段的篩查以及后期臨床試驗的支持數據。 從分子影像學應用于藥物研發講座上(全球制藥峰會)獲悉,成像技術將被納入臨床前
新型分子靶向藥物獲準歐洲上市用于肺癌治療
口服小分子表皮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吉非替尼日前在歐洲獲準用于治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包括診斷后的一線治療。這是記者日前從該藥物研發機構阿斯利康公司駐華機構了解到的。 據了解,吉非替尼獲批上市是根據亞洲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臨床研究做出的,我國科學家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型小分子藥物促進肝臟腸道皮膚修復再生
近期,廈門大學兩個科研團隊聯合攻關,研制出一種能促進受損的肝臟、腸道及皮膚等器官修復與再生的重要小分子藥物,并在小鼠實驗中取得了優異的治療效果。也許未來的某一天,人們只需通過服藥,便可實現受損肝臟、腸道和皮膚的修復與再生。這被認為為再生醫學領域帶來了新的“曙光”。 8月18日,這項研究成果發表
Biomaterials--PNAS:使用納米分子抗炎藥物使組織再生
任何個體在受傷后可能會產生后效應,包括疼痛、腫脹和發紅。這些跡象表明身體是在抵抗傷害。當體內組織被破壞時生物程序就會被激活援助組織再生。炎癥反應作為一種保護機制促使組織修復和再生,幫助身體治愈創傷和燒傷。然而,相同的機制下當體外異物被引入時可能會干擾治療,例如當人工合成材料為了真皮修復而移植到皮
分子熒光光譜在藥物分析中的應用
在藥物分析中的應用藥物分析領域可以利用熒光分析進行藥物的有效成分鑒定、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臨床藥理藥效分析等。藥物熒光分析可以分為三類:直接熒光分析、間接熒光分析和納米熒光分析。常規熒光分析法最早被應用于分析抗瘧疾藥物奎寧,隨著熒光分析法的發展,其應用范圍日益擴大,目前被廣泛用于抗菌素藥物、止痛藥、
生物大分子藥物的研究現狀與展望
生物大分子研發趨勢近期, 美國FDA 頒布了“ 生物類似藥行動計劃”,以加速其研發和市場化。這個行動計劃包括成立專門的機構(Office of Therapeutic Biologics and Biosimilars),提供專門的審評模板以及為生物類似藥開發機構提供詳細的指導,例如如何判斷相似性的
攜帶藥物進入大腦的分子“運輸機”
由于血腦屏障(BBB)的存在,大部分化合物很難經由血流進入大腦。對于很多藥物來說,不能穿過血腦屏障就不能發揮藥效。 巴塞羅那生物醫學研究所的Meritxell Teixidó、Ernest Giralt和他們的同事一直在尋找一種肽,它需要既具有足夠的水溶性使之能夠被血液攜帶,同時又具有足夠的親
研究揭示成癮藥物影響小鼠學習記憶的分子機制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獲悉,該院鄭輝研究組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發現,嗎啡、常用阿片類鎮痛劑等成癮類藥物可以通過多條信號通路或者調節因子,調節小鼠海馬區中一個重要轉錄因子的活性,進而通過阻斷成體神經的發生抑制成熟中樞神經系統中新神經元的產生。 此外,研究組還通過
DNA“分子籠”可成納米級藥物遞送車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4日報道,最近,牛津大學科學家首次開發出一種由DNA(脫氧核糖核酸)制造的分子“籠子”,能進入活細胞內部并在其中生存,由此可能帶來一種有效的藥物遞送新方法。研究論文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ACS納米》電子期刊上。 這種DNA“分子籠”由牛津大學物理學家和分
東曹:藥物分離純化專家-大、小分子樣樣行
【導語】2012第十二屆世界制藥原料中國展(CPhI)上,東曹(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盛裝參展,眾多展品和新品惹人注目:反相和親水兩款分析柱讓利大促銷;分離蛋白質的C4色譜柱新品亮相,吸引客戶眼球;EcoSEC HLC-8320GPC凝膠滲透儀和IC-
抗抑郁藥物重要靶點分子結構發布
抑郁癥在全球范圍引發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已位列世界前十大致殘或使人失去勞動能力的主要疾病。英國《自然》雜志在線版6日公開的一篇結構生物學論文中,科學家們發布了人類5-羥色胺轉運體(SERT)的分子結構。人類5-羥色胺轉運體正是很多抗抑郁藥物的作用靶點。這項新研究描述了兩種被廣泛使用的5-羥色胺再攝
比頭發細20000倍!分子“彈弓”精準遞送藥物!
最近,一批來自意大利羅馬Tor Vergata大學和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科學家報道,他們設計和合成了一種基于DNA分子的藥物遞送系統,這一分子管道系統比人類的頭發還要細20,000倍。研究人員指出,這種分子“彈弓”可以在與特定疾病標志物接觸的同時在人體的病變組織和細胞團中的精確位置遞送藥物。
腫瘤免疫靶向小分子藥物技術授權金額創紀錄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與信達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近期就腫瘤免疫靶向小分子藥物的授權開發達成了合作協議。信達生物以首付款、研發里程碑和銷售里程碑付款共計4.57億美元另加銷售提成的合作方式,獲得上海有機所研發的吲哚胺 2,3-雙加氧酶(IDO)小分子抑制劑的全球獨家開發許可權。這是目前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