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記者海洋國家實驗室獲悉,近日,該實驗室海洋礦產資源評價與探測技術功能實驗室歷時兩年攻關,研制出了海底冷泉拖曳式快速成像設備,并成功結束了2個多月的海上試驗和渤海、黃海實地調查工作。 記者了解到,海底冷泉拖曳式快速成像設備項目隸屬于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由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承擔,哈爾濱工程大學和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協作實施,項目目標是研制、集成一套用于考察船拖曳調查的海底冷泉快速成像系統,就像專用“CT”一樣,在拖曳的條件下能夠實現對海底冷泉的快速成像,可以通過圖像辨識海底冷泉的位置、冷泉氣泡群的寬度、高度與形態。 海底冷泉是一種發育于俯沖帶、超高壓盆地的斷裂帶等,以大量氣流體由海底噴入上覆水體而形成氣泡群為標志特征的海洋地質現象,其與海域油氣、水合物勘探、全球氣候變化和極端條件下的生物群落等密切相關,特別是對海域油氣與水合物勘探意義重大,是目前地球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 經過兩年的攻關,項目組完成了樣機的研發和系統集成。......閱讀全文
“人類歷來是在海洋之外看海洋,看到的只是一個單向運動的世界;而當人類潛入深海,立足海底向上看,才會看到更多的精彩,獲得更多的發現。” 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水平日新月異的發展,國人“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豪情亦是節節高漲。近年來,如火如荼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將人們的視線引向廣袤的
“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島考察時強調。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我國成立的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機構,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三個面向”要求為指引,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瞄準聚焦建設“海洋強國”的國家戰略需求,解決自主創新核心關鍵問題,引領
“研究成果重大,實驗室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建議加大建設力度,力爭建設國家級的重點實驗室。”12月9日,國土資源部海底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召開學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旸,國家科技合作獎獲得者、德國專家楊·哈弗(Jan Harff)教授等14位專家到會,對實驗室建設提出了新的建
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近年來研究人員正努力地嘗試將它們進行單個分離、研究和比較。而應用而生的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該技術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測序單細胞微生物相對簡單的基因組,更大更復雜的人類細胞基因組。而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破譯來自單細胞的30億堿基的基因組并對逐個細胞進行序列比較已經開始
“年輕想做事情的時候做不成,老了該謝幕的時候反而要登場。”汪品先開玩笑說,“別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 那是1959年的夏天,一輛從高加索山上下來的卡車底朝天翻倒在黑海岸邊,被壓在底下的莫斯科大學地質隊員里,有個叫汪品先的中國學生。當他蘇醒過來的時候絕沒有想到,前面等待著他的,是要比翻車更糟
甲烷厭氧氧化作用(AOM)是海洋中的一個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消耗了海洋沉積物中絕大多數的甲烷,并影響著海底碳酸鹽沉積體的形成。除了硫酸根和硝酸根等能作為電子受體以外,三價鐵(Fe3+)也可以作為潛在的電子受體,驅動與鐵還原耦合的甲烷厭氧氧化作用(Fe-driven AOM)。盡管已有少量實驗
4月14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項重大研究計劃和1項重大項目2020年度項目指南。 其中,2項重大研究計劃為“特提斯地球動力系統”和“西太平洋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1項重大項目為“焦慮障礙發病機制及臨床轉化研究”。 全文如下:特提斯地球動力系統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度項目指南
水是地球生命賴以生存、繁衍、演化的基本物質,是地球系統物質遷移轉化與能量流動的重要介質。地球表面約四分之三的面積被海洋、湖沼、河流、冰川等水體覆蓋,這些不同形態的水與大氣層中的水汽以及地下水共同構成了一個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即水圈。水圈環境中生活著數量巨大、遺傳與代謝方式多樣的微生物,它們在地
吳立新 物理海洋學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66年生,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北京大學力學系碩士、博士,留美11年從事科學研究,2005年回國至今任中國海洋大學“筑峰工程”第一層次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
海洋光學是研究海洋的光學性質、光在海洋中的傳播規律和運用光學技術探測海洋的科學。日前,為了踐行國家的海洋強國戰略方針,《大氣與環境光學學報》2020年第一期在國內率先推出了“海洋光學技術與應用”專輯。 據悉,“海洋光學技術與應用”專輯集中探討了近期海洋光學在深海原位探測、分析深海成份、探測海洋
對處于職業生涯早期的研究人員來說,生活并不容易。他們必須忍受不確定的未來,去競爭科研經費,還要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做好為工作頻繁搬家的準備。 科學家們在本文里與我們分享了他們可能會面臨的問題:挫折、掙扎、挑戰,當然還有快樂。 2018年,美國聯邦預算定稿時,詹妮弗·哈丁(Jennifer H
人物檔案 邱建文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副教授,不久前跟隨載人潛水器“蛟龍號”赴南海,參與了為期40天的深海科考,并成為首位乘坐蛟龍號下潛的香港科學家。7月18 日,他在香港出席了記者會,與傳媒分享下潛經驗和展示部分在深海取得的樣本,超過30家香港媒體機構派員采訪。圖為邱建文下潛后回到甲板,
近年來,在國家“863”計劃資助下,我國先后研制了淺海海床基觀測系統、4000米海底觀測站、4000米深海海底邊界層原位觀測系統等實驗樣機,初步構建了海底多參數底基觀測平臺。 近日,記者就國際深遠海資源勘探開發、科學研究前沿和趨勢、我國應如何發展深遠海移動式海底觀測網技術、觀測深遠海海底成礦
3/4是在讀學生,剩下的1/4在職工作人員中,具有副高級職稱的只有1/4,換句話說,每16名科研人員中,有副高級職稱的只有1人。 這一數據來自我國某個持續多年的海洋調查航次。 一直活躍在科研一線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19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提到,該數據并不能完全反映我國涉海學科科研人
3/4是在讀學生,剩下的1/4在職工作人員中,具有副高級職稱的只有1/4,換句話說,每16名科研人員中,有副高級職稱的只有1人。 這一數據來自我國某個持續多年的海洋調查航次。 一直活躍在科研一線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19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提到,該數據并不能完全反映我國涉海學科科研人員出海
2013年1月7日至8日,中科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MSG)2012年年會在臺山市舉行。會議由實驗室主任陳多福研究員主持,來自中科院南海所和廣州地化所2個共建單位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共95人參加了會議。 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顏文研究員做了“實驗室2012年年度工作總結”報告,重點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自從1928年C.V.拉曼發現拉曼散射現象以來,拉曼光譜儀器的發展可謂經歷了一波三折,直至60年代激光光源的問世,以及光電訊號轉換器件的發展才給拉曼光譜帶來新的轉機。直至今日,拉曼光譜技術發展依舊迅速。2017年,2家國際大型儀器廠商進軍拉曼市場,國產廠家也紛紛推出自己的拉曼產
如果將我國漫長海岸線比作一張滿弦的弓,萬里長江就好像一支蓄勢待發的箭,位于長江入海口的上海,正是箭頭。每年,我國有許多考察船都從上海起航,奔赴藍色的大海或白色的極地,探索地球科學奧秘,在建設海洋強國進程中,烙下深深的“上海印記”。 上海是我國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的家。自從1984年我國首次
“我熱愛海洋,研究海洋是我多年堅守的事業。深淵帶是地球上最不為人知的生態系統,我的科學夢想是建設國際一流的深淵科學隊伍,做世界一流的深淵科學研究。”“張謇”號首航首席科學家方家松教授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方家松是國際知名的深海微生物學家、權威學術期刊《深海研究》雜志的副主編。為了追求心中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60年來,地處祖國南海之濱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無論是篳路藍縷中勇于求索,還是春涌神州時的敢闖敢試,都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歷史使命,將國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學研究緊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譜寫出大氣磅礴、絢爛輝煌的優美華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近日,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組織學會分支機構、學會理事,以及海洋與湖沼領域相關單位推薦2018年“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項目,共推薦了24項。經學會理事投票,評選出2018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現將評選結果予以公布。 一、首次確認了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 項目進展:該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12月15日,第22屆全國光譜儀器學術研討會第二天,光譜研發界眾位大咖繼續帶來精彩報告,從基礎原理到重大應用。更有學者挑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說法,提出“不要只圍繞著所謂科學問題去發展工具和技術,發展新的工具常常比要解決的問題本身更重要!”的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