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項成果公布在9月6日的Cell雜志上。 Elinav表示,“雖然公眾對于益生菌報以了極大的希望,但對益生菌了解的一些文獻還存在不少爭議,為此我們希望能確定比如在超市里買的這些益生菌是否能在我們的腸道中生存下來,而且我們也希望進一步了解這些益生菌是否對人類宿主能產生重要影響。” “結果令人驚訝的是,我們發現很多健康的志愿者實際上都有抗性,益生菌不能在他們的胃腸道中定植。這表明益生菌不應該作為‘一刀切'的補充劑。相反,這可能需要根據每個人的需求量身定做。” 不同以往的研究思路 其實之前的研究也分析過這種類似的問題,但這些研究都是以患者的排泄物作為胃腸道微生物活動的代表。相反,Elinav等人直接檢測了腸道菌群的定植。小鼠腸道微生物的掃描電子顯微鏡照片 在第一項研究中,25位志愿者接受了上消化道內鏡檢查和結腸鏡檢查,研究人員在他們腸道區域對基線微生物組進行采樣,然后將這些志愿者分成兩組:第一組服用通用益生菌菌......閱讀全文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糖尿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Nature:利用細胞替換療法治療1型糖尿病取得重大進展!胞外基質組分決定著胰腺祖細胞的命運DOI: 10.1038/s41586-018-0762-2 I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它會破壞胰腺中產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人體中最多的組成部分是什么?基因還是細胞呢?NO,NO,是機體的微生物!它們的數量與人體細胞的比例達到10∶1。僅在我們人體腸道中,就含有超過100萬億個細菌,這些細菌有助于人體消化食物,產生維生素以預防食物中細菌所誘發的疾病。 腸道菌群是指機體腸道的正常微生物群的總和,近年來關于腸道菌群的研
孕育是人類繁衍中最重要的過程。一個小生命從受精卵開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發育成熟,經過十月懷胎,最終來到人世間。在短短的10個月時間里,這個幼小的生命受到的每一種影響都可能使他夭折。事實上,這十個月里,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十分深遠,孩子順利出生并不意味著母親的影響告一段落,可能是影響才剛剛開始
隨著微生態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微生態制劑(或稱微生態調節劑microeclogial modulator)也隨之迅速地發展起來.從本世紀初梅切尼科夫(Elie metchnikoff)在歐洲提倡飲用酸牛奶可健康長壽以來,微生態制劑亦從此而風行于世界各地.70年代德國Volkor rus
隨著微生態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微生態制劑(或稱微生態調節劑microeclogial modulator)也隨之迅速地發展起來.從本世紀初梅切尼科夫(Elie metchnikoff)在歐洲提倡飲用酸牛奶可健康長壽以來,微生態制劑亦從此而風行于世界各地.70年代德國Volkor rus
黑牛食品透露,公司即將推出黑牛仔仔乳酸菌飲品。該公司新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吳迪年此前表示,該產品的工藝、菌種和市場上其他產品有所不同;近兩年乳酸菌市場十分火爆,預計公司今年能夠達到3000萬元銷售額。 而在三個月前,無錫養樂多乳品有限公司開工,這是養樂多在中國的第四家工廠,投產后日生產養樂多
這兩項成果公布在9月6日的Cell雜志上。Elinav表示,“雖然公眾對于益生菌報以了極大的希望,但對益生菌了解的一些文獻還存在不少爭議,為此我們希望能確定比如在超市里買的這些益生菌是否能在我們的腸道中生存下來,而且我們也希望進一步了解這些益生菌是否對人類宿主能產生重要影響。”“結果令人驚訝的是,我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和排毒器官,其回旋盤轉的結構被形象地稱為人體第二大腦。腸道中寄生著數以計億的細菌,它們是人體內最重要的一種外環境,各種微生物按一定比例組合,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然而腸道菌群并不都是人類的朋友,按特性來講,它們可分為3大類,即好菌、壞菌和中性菌。當人
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對于機體健康的維持具有重要的作用,包括營養的攝取,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以及代謝穩態的維持。作為基礎醫學最熱門的領域之一,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也層出不窮。在此,我們簡要梳理一下近一段時間來有關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大家喜歡! 1. Science子刊
在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中,超過99%都是細菌。人體正常的腸道細菌種類有500~1000 種。人腸道中的細菌細胞數達100萬億個,占人體總微生物量的 78 %,然而人體細胞總數也不過10萬億個,這意味著胃腸道內的細菌總數比人體細胞總數還多10倍。 腸道細菌不僅數量龐大,種類也繁多。占主要地位的是厚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過敏反應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 Med:腸道微生物能夠預防食物過敏 DOI: 10.1038/s41591-018-0324-z 新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組可能有助于防止牛奶過敏的發展。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健康的人類嬰兒供體的腸道
三月即將過去,生物谷在3月為大家推薦了不少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小編盤點了3月份生物谷推薦的最受歡迎的10篇研究報道,與大家分享。 TOP 1 :Cell Metab:科學家發現攻克1型和2型糖尿病的關鍵機制 DOI: 10.1016/j.cmet.2017.02.004 如果身體出現胰島素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腫瘤研究領取得的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Shrey Sindhwani 【1】Nat Mater:打破常規!揭示納米顆粒進入腫瘤的新機制! doi:10.1038/s41563-019-0566-2 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決定哪些納米顆粒
人體是由自身細胞及共生的大量微生物細胞所共同組成的復雜共生生命體。人體腸道微生物數量龐大、種類繁多,被稱為“第二基因組”。在人體微生物組學中,96-99%的微生物聚集在胃腸道,腸道微生物與機體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本文,我們整理了腸道微生物行業的產業現狀,包括腸道微生物的應用場景、產業化
時光總是匆匆易逝,轉眼間,2019年就要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科學家們在腸道微生物組研究領域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重要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6xc.com.au 【1】Nat Biotechnol:突破!科學家在人類腸道微生物組中鑒別出10
1. Sci Sig:炎癥機制研究新突破 炎癥反應是機體應對損傷或者感染時發生的免疫反應,然而這一過程如果失控之后將導致疾病的發生。最近,來自莫納什生物醫學研發研究所的研究者們發現了炎癥反應過程中的關鍵生物學事件。該發現或許能夠促進新的治療炎癥疾病的療法的開發,例如動脈粥樣硬化、中風以及II型
世界上居住著超過76億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膚色和特征。而在我們的腸道這個小世界里,居住著超過萬億的微生物,它們包括細菌、古細菌、病毒和真核微生物。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生活和繁衍不斷改造著這個世界,而當我們降臨在這個世界上時,腸道中是沒有任何微生物的。隨著微生物進駐我們的腸道,它們也與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曾經在研究中被他們所忽視的腸道菌群(腸道微生物)被再次重視起來,多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腸道菌群和很多疾病的發生都有關聯,比如風濕病、機體衰老、炎癥甚至癌癥等;當然了腸道菌群也是研究人員治療多種人類疾病的關鍵靶點,科學家們往往會利用機體腸道菌群來治療諸如肥胖、糖尿
5月29日是即將到來的世界腸道健康日,腸道健康對于我們的幸福生活非常重要,近年來,科學家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來對機體腸道進行研究,那么目前在腸道健康方面的研究進展如何呢?本文中小編整理了相關研究,分享給各位! 【1】Cell:腸道細菌或可影響結腸癌治療效果 doi:10.1016/j.cell
疾病模型,作為各種疾病的替代物,在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及機制、藥物篩選及開發、藥物藥效及作用機制等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建立和人類疾病狀態相當的疾病膜型并不容易,各種模式動物在基因水平、生活習慣、體內微生物組成等方面都與人類有著相當大的差別,而疾病模型與真實疾病接近程度決定了我們的疾病
5月份就要過去了,生物谷小編根據本站報道的Cell、Nature和Science文章的點擊量,對讀者們關注度比較高的文章進行了盤點,這三大期刊雖然不能完全代表整個生物學領域的進展,但仍然十分具有指導性,囊括了生物學各個領域的部分最前沿進展。癌癥,HIV以及腸道微生物仍然是讀者們最為關注的幾個領域
最近幾年關于腸道微生物的研究越來越火熱,日益深入的研究也逐漸揭開了腸道微生物的諸多秘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本文中小編為大家盤點了近期關于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相關的NCS重磅研究,分享給大家。 【1】Cell:震驚!腫瘤微生物組竟能決定癌癥患者的生死 DOI:10.1
很多人都想延年益壽,當然他們也會通過進行一些有益健康的活動或攝入健康飲食來維持機體健康,進而增加自己的壽命,近些年來,科學家們也發現了一些能夠讓人長壽的方法,下面小編對此進行了盤點,分享給各位! 【1】RSOS:新發現---大腦越大,壽命越長 DOI: 10.1098/rsos.160622
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研究發現有些細菌能夠幫助抵御癌癥,而有些癌癥則能作為癌細胞的“幫兇”促進癌癥發展,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1】Nat Biomed Engin:在特殊益生菌的幫助下 每天吃西藍花就能有效預防癌癥doi:10.1038/s41551-017-0181-y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有益菌群(腸道微生物組)對免疫系統的發育和功能起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某些益生菌(將有益菌導入腸道中去的治療方法)可以幫助緩解一些腸道疾病,如克羅恩病的某些癥狀。通過研究克羅恩病遺傳風險因子與腸道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某些患者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8年就剩下最后的15天時間了,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里,科學家們在癌癥免疫療法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2018年的重要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解讀,分享給大家! 【1】Science:特定腸道共生細菌能夠提高癌癥免疫療法的治療成功率 doi:10.1126/sc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動脈粥樣硬化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 【1】Nature:重磅!阻斷氧化磷脂的抗體有望阻止炎癥和動脈粥樣硬化! doi:10.1038/s41586-018-0198-8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能夠利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