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物種和圖集》發布共兩萬八千種生物
等指海葵 僧帽水母 鹿角珊瑚 昨天(7月25日),國家海洋局發布了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908專項)的重要成果——《中國海洋物種和圖集》。該圖冊基本摸清了中國海洋生物的“家底”,共收錄我國海域海洋生物59門類28000余種。研究表明,我國是全球海洋生物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海洋物種數約占全球已知海洋物種數的13%。 國家海洋局25日發布了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908專項)的重要成果:《中國區域海洋學》和《中國海洋物種和圖集》。 國家海洋局介紹說,《中國區域海洋學》和《中國海洋物種和圖集》由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第三海洋研究所牽頭編纂。300余位院士、專家學者歷經4年多的艱苦努力,系統梳理和整編海洋相關領域各類歷史典籍和科學文獻資料,全面總結現代海洋科學最新研究成果,成功編纂了這兩部集經典性、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于一體的海洋系列專著。 《......閱讀全文
《中國海洋物種和圖集》發布-共兩萬八千種生物
等指海葵 僧帽水母 鹿角珊瑚 昨天(7月25日),國家海洋局發布了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908專項)的重要成果——《中國海洋物種和圖集》。該圖冊基本摸清了中國海洋生物的“家底”,共收錄我國海域海洋生物59門類28000余種。研究表明,我國是全球海
聲學所與浙江海洋學院共建海洋生物聲學技術聯合實驗室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與浙江海洋學院在北京舉行了“海洋生物聲學技術聯合實驗室”簽約揭牌儀式。浙江海洋學院副校長吳常文、中科院聲學研究所所長王小民等出席簽約儀式。 在儀式上,雙方領導和代表分別致辭,對聯合實驗室的成立表示祝賀。雙方一致認為,中科院聲學所在聲學技術領域
HOMES國際計劃獲批聯合國“海洋十年”項目
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公布了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簡稱“海洋十年”)第五批研究計劃和項目情況,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聯合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日本、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家海洋研究機構共同申請的“多重脅迫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簡稱“HOMES”)國際科學計劃正
墨西哥海洋生物恢復迅速
在卡波費國家公園,一群大眼金槍魚正在產卵回游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斯科利普斯海洋學研究所日前表示,經過十年努力,墨西哥卡波費國家公園的海洋生物數量增幅為460%,成為世界上最繁盛的海洋野生動物保護區。 該研究所從1999年至2009年對公園進行跟蹤調研。當地居民曾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10》出爐
繼2009年首次躍居全國首位之后,江蘇區域創新能力在2010年保持了第一的位置,依舊是全國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這是記者從12月23日公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10》了解到的。 報告顯示,與2009年相比,2010年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的總體格局略有變動,但是前7位地區的排名十分
法國科學家:水母數量激增顯示生態失衡
法新社6月18日援引法國巴黎海洋學研究所研究員杰奎琳·古瓦的話說:“水母對環境變化敏感。水母數量越多,表明環境變化越大。”?一些海洋生物學家認為,水母眼下侵占了許多其他海洋生物生活的區域。水母在地中海的繁殖速度最為驚人。海洋捕撈過度,水母的天敵海龜等數量銳減,導致水母繁殖速度加快。?大西洋納米比亞海
國際海洋生物技術大會首次在中國召開
第九屆國際海洋生物技術大會10月9日在青島開幕,共吸引了600多位海內外專家學者參加,這也是國際海洋生物技術領域學術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學術會議首次在中國召開。 據介紹,參加這次會議的300多位國外專家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與會專家將圍繞可持
著名生物學家方宗熙:將智慧的火花留給人間
方宗熙(1912~1985),筆名少青,我國著名生物學家、遺傳學家、教育家和科普作家。曾歷任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山東海洋學院副院長、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等。此外,曾任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民盟中央委員、全國僑聯委員、山東省政協副主席、山東省僑聯副主席
《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3》出爐
12月14日獲悉,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撰寫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3》于日前出版。報告顯示,我國綜合科技創新水平進一步提升,2023年,全國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得分為77.13分,比2012年提高16.85分。 “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江蘇和浙江6省市綜合科技創新水平領先全國
監視太陽!中國區域警報中心“搬新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377.shtm1月3日,國際空間環境服務組織中國區域警報中心遷至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懷柔園區,并掛牌運行。此舉使該中心凝聚了國內空間環境監測預報相關力量,將面向全球發布太陽系以及東半球精細化區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2》發布
12月10日,《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2》(以下簡稱《評價報告》)以線上形式發布。2022年廣東區域創新能力排名第1位,北京、江蘇分列第2和第3位,與上年保持一致。浙江追趕速度加快,首次超越上海,排名第4位,上海排名第5位。進入前10的地區還有山東、安徽、湖南、陜西和湖北。受新冠疫情的影響,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8》發布
最近公布的中國城市人口平均薪酬統計結果顯示,北京6906元,上海6378元,杭州5389元,深圳5199元,廣州4811元,成都4600元……這份薪酬顯示各區域勞動力的價值,同時,從另一個角度證實了相關地區的創新能力。圖片來源于網絡 連續19年跟蹤調查區域創新能力的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研
印太交匯區跨圈層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第237卷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杜巖關于印太交匯區的綜述性論文。 熱帶印度洋-太平洋交匯區(簡稱印太交匯區)泛指西太平洋—南海/印度尼西亞海—東印度洋所交匯的海域,是全球跨圈層、跨洋盆的多尺度物質能量交換和循環中心,是
印太交匯區跨圈層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第237卷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杜巖關于印太交匯區的綜述性論文。 熱帶印度洋-太平洋交匯區(簡稱印太交匯區)泛指西太平洋—南海/印度尼西亞海—東印度洋所交匯的海域,是全球跨圈層、跨洋盆的多尺度物質能量交換和循環中心,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大會首次在中國召開
10月13日,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主辦的第三屆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大會在青島召開,來自全球55個國家的300余名科學家共同探討海洋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 會議為期3天,主題為“變化的海洋與海洋中的生命”,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孫松擔任大會主席。 海洋生物多樣性變
大西洋生態系統科學考察合作項目
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re,NOC)科學家們將參加一個由西班牙海洋學研究所(Spanish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IEO,CSIC)發起的“iMirabilis2”合作項目,對大西洋中部Cabo Verde群島周邊深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在京發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3049.shtm11月25日,《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以下簡稱《評價報告》)在北京發布。2023年,廣東省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依然保持第1位,連續7年居全國首位;北京、江蘇分別排名第2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在京發布
12月11日,《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在京發布。從綜合指標排名來看,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廣東、北京、江蘇、上海和浙江。進入前10位的地區還有山東、湖北、安徽、四川,陜西。此外,湖南,重慶、福建、河南緊隨其后;貴州、云南等西部地區追趕勢頭迅猛,創新步伐不斷加快。 “2021 年排名上升
深圳,再添985!
2月14日下午,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促進會會長楊洪一行來到中國海洋大學,就學校海洋學科設置、涉海科研項目、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國際交流等方面進行調研,探討未來合作機會。校長于志剛、副校長魏志強、校長助理周珊珊陪同調研。 于志剛代表學校對楊洪一行的來訪表示歡迎。他指出,近年來學校學科建設取得了快速
中國完成海帶等7種海洋生物全基因組測序
中國科學家10月30日在青島首次披露了海帶、櫛孔扇貝和南美白對蝦全基因組測序的部分成果,至此中國已完成7種大型海洋生物的全基因組測序,為改良這些海洋生物品質、提高產量奠定了科學基礎。 中國的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現在一些研究成果已達到國際前沿水準。目前,人類完成全基因組測序的
中俄專家共議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生物多樣性
日前,中國科學院國際伙伴計劃對外合作重點項目“全球變化驅動下的中—俄遠東近海生物多樣性演變與生態系統健康評估”啟動會暨學術研討會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研究員孫松、于仁成、孫曉霞,煙臺海岸帶所研究員李寶泉,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國家海洋生物科學中心副所長Konstantin Luta
哀悼!985大學教授逝世,享年56歲
2023年6月30日,青島致公發文《莫照蘭同志訃告》。 中國致公黨青島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莫照蘭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6月28日14時20分在青島逝世,享年56歲。 據介紹,莫照蘭還是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教授。 莫照蘭,女,1967年出生,廣西南寧人。海洋生
190多個傳感器和水位測量儀-改進未來風暴的預測模型
從國際空間站上拍攝的颶風佛羅倫薩 圖片來源:twitter 颶風登陸,眾人逃離,本是常態,但卻有一群人逆風而上。近日,在颶風佛羅倫薩襲擊下的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科研人員正為避免敏感樣本、昂貴儀器受颶風影響而部署新實驗,為在颶風期間收集數據作出努力。 完善颶風預測體系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
海洋學家擬建海洋酸化國際監測網絡
據《自然》網站近日報道,全球海洋學家努力追蹤海洋酸化狀況的計劃正在逐步成型,他們本周擬定將搭建國際監測網絡,借助遠程傳感器等測量二氧化碳所致的海洋酸化對于水生生物的影響。 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導致海水酸堿度降低的現象。海洋表層水的pH 值約為8.2,呈弱堿性。研究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將更名大學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222.shtm近日,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詢問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更名進展。3月14日,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南省教育廳)作出回復。 ???網友留言:想請問下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更名大學目前進展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將更名大學
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詢問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更名進展。3月14日,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南省教育廳)作出回復。網友留言:想請問下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更名大學目前進展如何相關部門有無加快推動更名的意向(或具體措施)?初步考慮的新校名是?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南省教育廳)回復:您好!您反映的問題已收悉,現答
區域醫療中心2023年將覆蓋中國所有省份
中新網重慶12月10日電 (梁欽卿)“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要發揮引領作用,集中力量開展疑難危急重癥診斷治療技術攻關。在已布局10個國家醫學中心、26個區域醫療中心的基礎上擴大建設范圍,到2023年區域醫療中心覆蓋所有省份,‘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建設工作。”國家衛生健康委體制改革司副司長薛海
印尼國家研究與創新署海洋研究中心所長一行訪問海洋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404.shtm日前,正值中國科學院與印尼國家研究與創新署(BRIN)合作十周年之際,為有效推進中印尼海洋科技合作,印尼國家研究創新署海洋研究中心所長Udhi Eko Hernawan率團訪問中國科學
法國LOV海洋學實驗室主任訪問南海海洋所
Louis Legendre教授作報告 應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唐丹玲博士邀請,法國LOV海洋學實驗室主任Louis Legendre教授于2010年12月在南海海洋所進行了近一個月的訪問研究和學術交流。 訪問期間,Louis Legendre教授為研究生講課,作了題為Marine p
同濟大學2000噸級海洋科考教學保障船開建
4月25日,同濟大學2000噸級海洋科考教學保障船在廣州正式開工建造。記者獲悉,該船是一艘擁有夢幻外觀的智能型科學考察船,船長82米,船寬15米,型深6.9米,設計吃水4米,計劃于今年年底下水,2025年5月交船。開工儀式現場。“該船集海洋地質、海洋化學、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底設備布設回收、海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