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為提升我國邊遠、艱苦地區高空氣象觀測資料獲取能力,推進高空氣象觀測的自動化,中國氣象局將在全國建成氣象自動探空系統,并于近日正式印發了《自動探空系統建設指南(試行)》。 目前,中國氣象局擁有120個高空氣象觀測站,平均間距基本滿足世界氣象組織對全球交換探空站平均間距在250公里以內的布局要求,但存在站點分布不均、東部站點較密、西部站點較疏的現象;同時,我國天氣上游的氣候敏感地區,如青藏高原,是高空氣象觀測資料空白區。在現有高空氣象觀測站網布局的基礎上,利用自動探空系統適當增建自動探空站,可填補西部氣候敏感區的資料空白,使西部站點密度基本達到中部平均水平,滿足天氣預報和氣候監測的需求。同時,改進部分L波段探空站為自動探空站,提高高空氣象觀測自動化程度,實現高空氣象觀測從半人工觀測向自動化觀測轉變,可擴展我國高空氣象觀測的技術手段及自動化觀測能力。 據了解,自動探空系統通過預置時間或操作員在監控中心發出......閱讀全文
3月12日,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安全完成考察任務,乘“雪龍”船返回上海。考察隊經受了南極嚴酷自然環境的考驗,克服了“雪龍”船碰撞冰山后帶來的各種困難,在科學考察和綜合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 據悉,此次考察隊由349人組成,分別開展了長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侖站、羅斯海新站等站點的綜
我國海岸線漫長,沿海經濟發達,臨近大陸和島嶼的海域遼闊,蘊藏著豐富的資源。隨著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海上交通運輸、漁業養殖、油氣開采、科學研究、旅游和軍事等活動日益頻繁。然而,我國沿海地區以及瀕臨海域的氣候多變,氣象條件和海陸環境復雜,經常發生臺風暴雨、大風、風暴潮、大霧和海上強對流
南海是北半球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地區之一。近年來,由于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洋災害以及海洋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對漁業、交通和海上石油勘探等活動影響重大。 “面對南海海上生產活動和交通運輸不斷發展的需求,南海海洋氣象設施仍顯不足,大片海區氣象觀測幾乎是空白,亟待進一步加強氣象設施建設。”針對南海氣象觀
2015年西南渦加密觀測大氣科學試驗團隊合影。 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后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這是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的“蝴蝶效應”理論。 在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以下簡稱高原所)所長李躍清眼中,西南渦更是一只吐水成雨
現在我國大氣污染已從煤煙型進入復合型污染時期。大氣復合污染主要表現為大氣氧化性增強、細顆粒物濃度升高、大氣能見度顯著下降、環境惡化趨勢向區域蔓延。自2012年來,我國中東部,尤其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爆發的灰霾污染,就是典型的大氣復合污染。大氣復合污染已嚴重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的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 與國際互通 “規劃”指,到2020年,基本建成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標準化體系。標準化戰略全面實施,標準有效性、先進性和適用性顯著增強。標準化體制機
科技部關于發布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2016年度項目指南的通知國科發基〔2016〕228號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軍委科技委: 根據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總體要求,科技部、財政部按照需求導向和分類整合的原則,在原“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基礎上,重新整合設立“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現將
“當你打開手機查看天氣的APP,就會發現,現在我國的天氣預報已經能精確到一個小時;現在氣象主播在播報天氣預報時,也已經很少使用‘局地有雨’這種說法……這些變化,說明我國氣象預報已經進入了精細
引言 2010年夏天, 墨西哥灣因石油泄漏導致石油鉆塔爆炸, 嚴重損害周邊海洋環境; IBM和Beacon聯合研究院曾經共同發起一個項目:計劃為哈德遜河創建一個環境監控系統, 把315 m長的河岸線變成一個分布式的水聲網絡, 進而收集生物、物理和化學信息, 然后統一發送到IBM數據管理中心;此
國家發改委、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近日聯合印發《海洋氣象發展規劃(2016年~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了全國海洋氣象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規劃布局和主要任務,對氣象、海洋等部門建立共建共享協作機制做了安排,是未來10年全國海洋氣象發展的基本依據。 為應對海洋氣象災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遼河保護區管理局,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任務部署,提升環境科技創新能力,為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構建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11月7日,中國第三十次南極考察隊乘坐剛剛大修完的雪龍船奔赴南極。與往年科考不同的是,此行的重中之重,是在南極冰原上建造一個新的科考站。 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以及昆侖站之后,我國第四個南極科考站馬上就要開建。這個被命名為泰山站的度夏站,位于中山站至昆侖站之間,主要目標是為南極最高海拔科考
應把減災工作重點放在災前而不是災后,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這是政府部門和專家的共同責任。筆者認為,建立泥石流預報預警系統與群測群防結合的防災體系是減少人員傷亡的一個有效途徑。 2010年5月以來,我國四川、甘肅、重慶、云南、貴州、江西、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市)相繼遭受暴雨災害,并
劉秦玉教授在指導學生 中國海洋大學八關山氣象觀測站 4月3日晚,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星光璀璨,吸引著全球華人的目光,由鳳凰衛視主辦的“世界因你而美麗——2014~2015年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此舉行。當來自美國夏威夷大學氣象系教授王斌第一個上臺領獎的時候,遠在青島的中國海洋大學師生們為這位19
國務院公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大氣治理行動計劃。隨后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上海等地相繼出臺大氣污染治理細則。 公眾在為中央和地方政府治污的決心和舉措歡呼時,也有一些疑慮:在穩增長的前提下,《大氣十條》是否能解決我國多年來積累形成的大氣污染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60年來,地處祖國南海之濱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無論是篳路藍縷中勇于求索,還是春涌神州時的敢闖敢試,都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歷史使命,將國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學研究緊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譜寫出大氣磅礴、絢爛輝煌的優美華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根據《關于評選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的通知》(科發京黨字〔2009〕128號)文件規定,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評選程序性評審工作已于2010年1月11日進行,評選領導小組辦公室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及評選程序邀請相關人員對上報材料進行了認真的審閱,并選出了30位候選人進入最終的評選。 現
“幾十年前的青藏高原科考,靠的是科學家手腳并用地爬;現在科學家帶無人機過去;未來,人可能都不用去,就能開展科考工作。”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員、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施建成所描述的這番情景聽起來很“科幻”,但在不久的將來,這一切或將成為現實。 11月14日,第一屆空間地球科學學術
國務院日前正式發布《中央預算單位2015-2016年政府集中采購目錄及標準》。其中部門集中采購項目對海洋、氣象、測繪、地震類等專用儀器儀表有明確規定。 作為國內最大的單一消費者,政府采購對社會經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采購規模的擴大或縮小,采購結構的變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結構以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核心閱讀 從2016年12月20日完成第一塊鋼材點火切割,到2018年9月10日正式下水,首艘“中國造”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的問世,不僅意味著“雙龍探極”格局的進一步形成,也標志著我國極地科考取得新的突破。承續極地求索的使命擔當、承載興海強國的光榮夢想,中國“雪龍”必將劈波斬浪,破冰
最近十年,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黨和政府對氣象工作的關心和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和要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氣象工作在黨和國家發展大局中的作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最近十年,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中國氣
目 錄 一、形勢與需求 二、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戰略部署 (一)總體思路 (二)發展目標 (三)戰略部署 三、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四、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五、推進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突破 (一)加強農業農村科技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從科技部網站獲悉,近日,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三部門聯合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與條件保障能力建設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指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推進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向統籌規劃、系統布局、分類管理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體系建設轉變,推進科技基礎
科技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基地與條件保障能力建設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32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發展改革委、財務局,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
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下簡稱“地球大數據專項”)已按照立項程序經過嚴格論證和審議于近日正式啟動。 地球大數據專項將突破一系列技術瓶頸,形成資源、環境、生物、生態等領域多學科融合、獨具特色的地球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成為支撐國家宏觀決策與重大科學發現的大數據重
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下簡稱“地球大數據專項”)已按照立項程序經過嚴格論證和審議于近日正式啟動。 地球大數據專項將突破一系列技術瓶頸,形成資源、環境、生物、生態等領域多學科融合、獨具特色的地球大數據云服務平臺,成為支撐國家宏觀決策與重大科學發現的大數據重大科
青藏高原是升了還是降了?周邊國家發生的大地震,對我國有哪些影響?臺風到來前后,大氣中的水汽變化大嗎?大災發生之前電離層是否有變化?山體滑坡變形與氣象因素有多大的相關性?…… 科學地回答這些問題首先需要數據。數據從哪里來?必須從觀測中來。 這正是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絡(以下簡稱陸態網絡)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