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使用誘導多能干細胞培育出微型視網膜
美國科學家最近利用人類誘導多能干細胞,在實驗室中培育出具有三維結構、對光敏感的微型視網膜。這為將來治療視網膜疾病乃至失明的患者帶來希望。 這項研究的相關論文發表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論文第一作者、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鐘秀風對新華社記者說,她和同事利用人類誘導多能干細胞,在培養皿中培育出了“結構完整、功能成熟的視網膜”。這種視網膜與人眼視網膜的“結構和成分都相似,而且能感光”。 干細胞是一類有潛力分化成各種器官組織的細胞,在胚胎中有大量此類細胞,它們被稱作胚胎干細胞。科學界近些年來發現,利用基因“重新編程”技術處理成體細胞,如皮膚成纖維細胞或血液細胞,可以讓它們回到胚胎干細胞狀態,從而獲得多向分化的能力,如此得到的細胞被稱作誘導多能干細胞。 鐘秀風說,本次研究把人體誘導多能干細胞逐步培育為視網膜前體細胞,后者進一步分化發育成具有三維結構的視網膜組織。這種視網膜組織含有人眼視網膜的所有細胞成分,其中各種細......閱讀全文
ReNeuron視網膜祖細胞治療視網膜色素變性
ReNeuron Group公司是細胞療法開發領域的全球領導者,致力于利用其獨特的干細胞技術開發“現成的(off-the-shelf)”干細胞療法,而無需免疫抑制藥物。該公司的先導臨床候選療法正開發用于治療中風所致殘疾以及致盲疾病視網膜色素變性(RP)。 近日,該公司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第六屆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檢查
1.詢問病史 部分患兒有家族遺傳史。 2.眼底檢查 (1)適應證一旦懷疑視網膜母細胞瘤,要盡快進行全麻下眼底檢查。 (2)隨訪檢查每個介入治療或靜脈化療周期結束后,要進行眼底檢查,評估腫瘤風險。 (3)檢查方法檢查前的前半小時用美多麗眼水充分散大瞳孔。麻醉滿意后用開瞼器將眼瞼分開,在R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分類
視網膜母細胞瘤分為兩類:可遺傳型和不可遺傳型(盡管所有的癌癥都被認為是在基因層面發生了突變,但這并不能說明所有的癌癥都是可遺傳的)。大約有55%的患兒是不可遺傳型。許多家庭并沒有相關病史,因此這些家庭中的患兒被標記為“隨機性的”,但是這也不能夠說明就一定是不可遺傳型的。有三分之二的病例只有一只眼睛患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檢查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檢查1.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檢查之 X線片可見到鈣化點,或視神經孔擴大。B超檢查:可分為實質性和囊性兩種圖形,前者可能為早期腫瘤,后者代表晚期腫瘤。2.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檢查之 CT檢查(1)眼內高密度腫塊;(2)腫塊內鈣化斑;(3)視神經增粗,視神經孔擴大,說明腫瘤向顱內蔓延。3.視網膜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病因
本病確切病因不明。6%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94%為散發病例。其中25%為遺傳突變,余為體細胞突變。亦有人認為與病毒感染因素有關。遺傳學類型及Rb基因的定位:90%的視網膜母細胞瘤(包括單眼和雙眼病例)表現為散發發病,10%的病例為家族性發病。 視網膜母細胞瘤可分為遺傳遺傳型和非遺傳型2大類,其
《干細胞》:斑馬魚細胞可修復人視網膜
在最新一期的《干細胞》(Stem Cells)雜志上,來自英國的研究人員發現,斑馬魚眼睛中的一類叫做Muller膠質細胞的特殊細胞對對視網膜的再生至關重要,該細胞還有助于視力的恢復。研究人員預言,這種Muller膠質細胞可能用于恢復人類受損視網膜。 已經知道,視網膜損傷是造成失明的主要原因,引起視
脈絡膜γδ-T細胞對視網膜色素上皮和視網膜損傷保護作用
皮膚,肺,腸和生殖道的上皮屏障是先天免疫系統的一部分。上皮附近的組織相關T細胞是遇到病原體并在免疫監視中起主要作用的第一道防線的一部分。這些細胞大部分是γδ T細胞,其具有組織特異性和非常規功能。γδT細胞缺乏與上皮或粘膜組織對損傷的易感性增加有關,并加重了自身免疫反應。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RP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病因分析
確切病因不明。6%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94%為散發病例。其中25%為遺傳突變,余為體細胞突變,亦有人認為與病毒感染因素有關。從發病機制上看,位于13q14抑癌基因Rb1,雙等位基因同時突變、失活,導致視網膜母細胞瘤發生。
怎樣治療視網膜母細胞瘤?
目前發達國家已較少采取摘除眼球的治療方法,而是根據腫瘤大小、位置和范圍,應用靜脈化療、眼動脈介入化療及局部治療(激光、經瞳孔溫熱治療、冷凍治療和放射性核素敷貼器)等保眼療法,力爭保存有用視力。目前普遍的做法是,當腫瘤轉移風險高、腫瘤體積超過眼球的一半時,以上治療無法控制時要考慮眼球摘除。
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的定義
中文名稱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英文名稱retinoblastoma gene;Rb gene定 義最先在視網膜母細胞中發現的一種抑癌基因。兩個等位基因先后突變可致腫瘤發生。應用學科免疫學(一級學科),免疫病理、臨床免疫(二級學科),腫瘤免疫(三級學科)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疾病介紹
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 Rb)是一種來源于光感受器前體細胞的惡性腫瘤。常見于3歲以下兒童,具有家族遺傳傾向,可單眼、雙眼先后或同時罹患,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眼內惡性腫瘤,成人中罕見。視網膜母細胞瘤的臨床表現復雜,可表現為結膜內充血、水腫、角膜水腫、虹膜新生血管、玻璃體混濁、眼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致病機理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發病是由于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的失活引起的。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抑癌基因,其蛋白質產物在人體內發揮著例如調節分化、轉錄、細胞周期等重要的作用。RB基因與其蛋白表達物的失活會導致細胞分裂不受控制地、非正常地增長而發生永生化(immortalization),最終引發腫瘤。
正常視網膜米勒細胞原代培養
實驗材料:1. 材料來源:人眼、兔眼或者豬眼等;2. 清洗液:不含Ca2+和Mg2+的1×,添加100IU/ml青霉素、100μg/ml鏈霉素,pH7.2;3. 消化液:0.25%胰蛋白酶-100IU/ml透明質酸酶混合消化液;4. 消毒無菌的手術器械若干;實驗方法:1. 取材(1)取自人的供體眼球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信息及特征
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簡稱Rb,是一種傳播迅速的癌癥。這種癌癥發展于視網膜之上。在當今世界中,視網膜母細胞瘤是治愈率最高的癌癥之一,95-98%的患病兒童能夠康復,并且超過90%的患者能存活至成年以后。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在化療前和化療時接受眼部掃描的圖片早期癥狀為瞳孔部出現
英國研發出視網膜干細胞移植技術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人類分子遺傳學》上報告說,他們成功利用實驗鼠進行了視網膜干細胞的移植,移植后的干細胞可以融入新的視網膜環境并生成視錐細胞,相關技術有望用于治療視網膜退化導致的失明。 研究人員先提取了健康實驗鼠的視網膜干細胞,然后將其移植到患有雷伯氏先天
鐮狀細胞貧血視網膜病變的相關介紹
鐮狀細胞貧血視網膜病變,英文名:sickle cell anemia, 別名:地中海貧血;海洋貧血;Mediterranean anemia ;thalassemia 。鐮狀細胞貧血(sickle cell anemia)為1910年由Herrick首次描述,他發現1例溶血性貧血黑人血中出現“鐮
關于視網膜母細胞瘤的預后介紹
生命預后與許多因素有關,如腫瘤的大小和部位,診斷和治療的遲早,治療措施是否合理等。預后亦與組織學改變有關,一般來說,分化程度好的較分化程度低的預后好;腫瘤限于視網膜者較侵犯脈絡膜、視神經或已有眼外擴散者好。死因分析,50%的患者死于腫瘤的眼外轉移,50%是由于發生了第2惡性腫瘤。 單眼患者未受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鑒別診斷介紹
1.轉移性眼內炎 轉移性內眼炎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可因玻璃體膿腫的存在而在瞳孔中呈現黃色反射,足以混淆視網膜母細胞瘤的診斷。由于此二病在幼童中都是比較常見的眼病,兩者鑒別就更有必要。 2.視網膜母細胞瘤與Coats病的鑒別診斷 Coats病的根本性質是視網膜外層出血合并滲出性改變。雖有局限性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診斷及鑒別
診斷視網膜母細胞瘤的診斷應該在新生兒出生3個月內就進行,診斷內容主要包括:紅色反射檢查:該項檢查應在暗室中進行,用光線照射眼睛后應見橘紅色眼底,即為正常視網膜顏色。角膜光線反射:該項檢查通過對角膜進行光線的照射,觀察反射亮點的位置來確定新生兒是否患有斜視。眼部檢查:檢查眼睛是否有任何結構異常。鑒別診
胚胎干細胞所發育感光細胞可融入視網膜
據《自然—生物技術》上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在皮氏培養皿中培養小鼠胚胎干細胞所產生的感光細胞能與患有視網膜疾病的成年小鼠的視網膜相融合。這意味著,通過細胞療法來矯正因視網膜疾病或損傷造成的失明的研究又邁進了一步。 在與年齡相關的黃斑退化和各種遺傳視網膜疾病中,視網膜的功能會因為一種被稱為“感
美研究人員用皮膚干細胞成功分化視網膜細胞
新華網華盛頓8月24日電 美國研究人員24日宣布,他們利用人體皮膚細胞培育誘導多功能干細胞(iPS),并成功分化出了不同類型的視網膜細胞。這意味著將來視網膜受損的患者可以利用自身皮膚細胞進行修復。 來自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介紹說,這項研究的重要意
單細胞RNA測序發現新視網膜神經節細胞亞型
單細胞測序技術填補了生命科學領域的許多空白,依靠這項技術,康涅狄格大學健康中心和杰克遜實驗室(JAX)的研究人員已經鑒定出了40種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亞型,以及用于區分它們的遺傳標記和轉錄因子。 得益于液滴單細胞RNA測序技術(drople
單細胞RNA測序發現新視網膜神經節細胞亞型
單細胞測序技術填補了生命科學領域的許多空白,依靠這項技術,康涅狄格大學健康中心和杰克遜實驗室(JAX)的研究人員已經鑒定出了40種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亞型,以及用于區分它們的遺傳標記和轉錄因子。 得益于液滴單細胞RNA測序技術(drople
概述成視網膜細胞瘤模型的測試內容
兒童腫瘤——成視網膜細胞瘤是抗癌基因活動的最富有特征性的模式。在這種以遺傳或散發式發生的腫瘤中,成視網膜細胞瘤基因即是隱性癌基因,正常情況下它可阻遏成視網膜細胞的惡性轉化。根據knudson所提出的“兩次碰撞”假說,具家族性病發危險的成員繼承了一個已損傷的非功能性基因。在這樣的成員中,第二次“碰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臨床表現介紹
常見于3歲以下兒童,臨床上多以白瞳癥為首發癥狀。 1.眼內生長期 開始在眼內生長時外眼正常,因患兒年齡小,不能自述有無視力障礙,因此本病早期一般不易發現。當腫瘤增殖突入到玻璃體或接近晶體時,瞳孔區將出現黃光反射,此時常因視力障礙出現瞳孔散大、白瞳癥或斜視而被家長發現。眼底改變:可見圓形或橢圓
治療鐮狀細胞貧血視網膜病變的相關介紹
封閉新生血管為治療的關鍵,可采用氬激光或冷凍治療。氬激光治療88%~95%病例新生血管完全封閉, 也有報告氬激光治療后 26%的新生血管完全退縮 57%部分退縮17%穩定。已發生視網膜脫離者,可作鞏膜環扎術,但應注意鐮狀細胞貧血的SC患者作此手術,有71%發生眼前節缺血 ,而無鐮狀貧血的眼僅有3
哺乳動物視網膜中新神經細胞“現身”
美國猶他大學約翰·莫蘭眼科中心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撰文指出,他們在哺乳動物的視網膜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神經細胞,有助科學家們更好地理解中樞神經系統。 該研究負責人、猶他大學田寧(音譯)博士解釋說,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存在著一個復雜的神經細胞回路以相互通信、傳遞感覺及運動信息,而所
視網膜中一種細胞有助治療近視
美國研究人員在視網膜中發現了一種新細胞,這種細胞的功能障礙可能會引發近視,相關研究不僅有助于人們進一步理解近視的起因,也有助于找到防治近視的新方法。 美國西北大學的眼科助理教授格雷格·施瓦茨等人在學術刊物《當代生物學》新一期上報告說,他們將在視網膜中新發現的這種細胞命名為“ON Delayed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病因及臨床病癥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病因確切病因不明,6%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94%為散發病例,其中25%為遺傳突變,余為體細胞突變,亦有人認為與病毒感染因素有關。視網膜母細胞瘤的臨床表現1.視網膜母細胞瘤的臨床表現之 眼內生長期開始在眼內生長時外眼正常,因患兒年齡小,不能自述有無視力障礙,因此本病早期一般不易被家長發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鑒別診斷及治療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鑒別診斷1.視網膜母細胞瘤的鑒別診斷之 轉移性眼內炎轉移性內眼炎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可因玻璃體膿腫的存在而在瞳孔中呈現黃色反射,足以混淆視網膜母細胞瘤的診斷。由于此二病在幼童中都是比較常見的眼病,兩者鑒別就更有必要。2.視網膜母細胞瘤的鑒別診斷之 視網膜母細胞瘤與寇次(Coats)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