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骨髓深處存在一種細胞稱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MSCs)。這些未成熟的細胞可以分化成產生骨骼、軟骨、脂肪或肌肉的細胞,科學家一直試圖將這個特征用于組織修復。 在一項有望讓這種干細胞療法開發更加容易的最新研究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和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學術聯盟(SMART)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確定了MSCs的三個物理特性,利用這些特性,可以將其與骨髓中存在的其他免疫細胞區分開來。基于這些信息,他們計劃制造一種能夠快速分離MSCs的設備,使我們更容易地產生足夠干細胞用于患者治療。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4年10月8日的《PNAS》雜志。 直到現在,仍然還沒有很好的方法,能夠從已經開始分化成其他細胞類型、但是細胞表面共有相同分子的骨髓細胞中分離MSCs。本文資深作者、MIT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學副教授Krystyn Van Vliet說,這可能就是為什么不同實驗室的研究結果有所差異,以及為什么現在干細胞療法在臨床試驗......閱讀全文
1. NEJM:工程胰島細胞移植讓一名糖尿病患者恢復胰島素產生能力 1型糖尿病讓一名43歲的女性依賴于胰島素。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醫生們通過將工程胰島細胞移植到她的腹部恢復了她的身體產生這種激素的能力。這名病人在接受移植一年后仍然保持胰島素不依賴性,而且根據一篇新聞稿的報道,她是測試這種糖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今年12月1日是第29個“世界艾滋病日”,今年艾滋病日的宣傳主題是“攜手抗艾,重在預防”。就在11月29日,在北京召開的國務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暨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了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加強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是維護人民群眾健康和生
細胞是生物學的基本單位,近年來研究人員正努力地嘗試將它們進行單個分離、研究和比較。而應用而生的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該技術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測序單細胞微生物相對簡單的基因組,更大更復雜的人類細胞基因組。而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破譯來自單細胞的30億堿基的基因組并對逐個細胞進行序列比較已經開始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2013.12-2017.1期間的干細胞重磅級研究,與各位一起學習! 【1】Science子刊:利用CRISPR/Cas9修復源自罕見免疫缺陷病患者的造血干細胞基因缺陷 doi:10.1126/scitranslmed.aah3480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基因療法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1】JCI:新技術提高基因療法治療視力的效果 doi:10.1172/JCI129085 在以大鼠,豬和猴子為模型的實驗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Eur Respir J:新研究揭示肺臟發育高清圖譜 DOI: 10.1183/13993003.00746-2019 過早出生的嬰兒常常患有肺部發育不良,并可能面臨危及生命的后果。為了給這些嬰兒提供新穎的治療
間充質干細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及向缺血或損傷組織歸巢的特征,輸入宿主體內后,可歸巢于特定部位,在微環境影響下定向分化為內胚層、中胚層以及外胚層3個胚層來源組織的細胞,如骨、軟骨、肌腱、脂肪、肝、腎、皮膚、肌肉、神經甚至胰腺等10余種成熟細胞,因而成為再生醫學中器官修復的理想種子細胞。最初是在骨髓中發現含
間充質干細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及向缺血或損傷組織歸巢的特征,輸入宿主體內后,可歸巢于特定部位,在微環境影響下定向分化為內胚層、中胚層以及外胚層3個胚層來源組織的細胞,如骨、軟骨、肌腱、脂肪、肝、腎、皮膚、肌肉、神經甚至胰腺等10余種成熟細胞,因而成為再生醫學中器官修復的理想種子細胞。 最初是在骨髓
基因療法是指將外源基因導入靶細胞從而糾正或補償基因缺陷表達異常引起的疾病。近些年來,基因療法臨床試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多項基因療法項目相繼在美國、歐盟、中國等國家獲批上市,而且基因療法的治療對象也從單基因遺傳病逐步拓展到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中。 那么,近期科學家們在基因療法研究領域又
有研究人員認為,近乎80%的新生兒出生缺陷他們目前并不清楚發病機制,影響新生兒健康狀況的因素非常之多,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新生兒健康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報道進行梳理,分享給各位,讓我們共同關注新生兒的健康狀況。 【1】震驚!80%的新生兒出生缺陷 研究者并不清楚發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基因療法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mainnews.net 【1】兩種基因療法或有望治愈罕見遺傳病 doi:10.1172/jci.insight.130260 doi:10.1073/pnas.1906182116
睡眠是人體的一種主動過程,可以幫助恢復精神以及解除疲勞。如今人們的健康意識越來越高,“擁有健康才能擁有一切”的新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有關的睡眠問題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五天不睡眠人就會死去,可見睡眠對人類保持健康非常重要;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2
在納米材料領域,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在納米尺度上采用一種獨特的三明治結構,開發出一種多壁碳納米管材料,其整體厚度還不到人類頭發直徑的百分之一,卻可以大幅降低泡沫制品的可燃性。國家直線加速器實驗室和斯坦福大學合作,首次揭示了石墨烯插層復合材料的超導機制,并發現一種潛在的工藝能使石
肌肉干細胞可發育分化為成肌細胞(myoblasts),后者可互相融合成為多核的肌纖維,形成骨骼肌最基本的結構。 人類胚胎和成人體內都存在肌肉干細胞。胚胎和胎兒的肌肉干細胞增殖使得肌肉組織發展;成年人體內的肌肉干細胞亦被稱為衛星細胞,處于休眠狀態,沿著肌肉纖維而分布。在經過強烈運動或是受到外界傷
很多教科書中的理論知識及日常生活中的傳統觀點僅限于目前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然而隨著時間推進,科學研究在不斷在發展的同時,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會層出不窮,很多教科書中的觀點也會被覆蓋更新,很多傳統認知也會被替換。那么2018年都有哪些打破教科書或挑戰傳統認知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就對201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
日本近年來在干細胞研究領域獲得了多項舉世矚目的成就,如利用干細胞治療猴子帕金森癥、治耳聾等。現在,日本干細胞研究成果再填一項重要進展。日本理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近日宣布,他們成功分離出小鼠卵巢莢膜的干細胞。 生殖是關系到生物種群能否延續的重要生命活動,但圍繞精子和卵子是怎樣形成的依然有許多疑問。科學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死亡率居惡性腫瘤之首,如今肺癌已經成為中國主要疾病負擔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癌癥首位。據統計,2015年我國新增肺癌患者約為73萬例,每年約有61萬人死于肺癌。此外,與其它癌癥相比,肺癌的5年生存率極低,嚴重危害人民健康,預計到2025年,我國每年肺癌新發病例將
干細胞是一種能夠長期存活,且具有不斷自我繁殖能力和多向化潛能,幾乎存在于所有組織中的原始細胞。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干細胞在血液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以及內分泌疾病等各種疾病的治療上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干細胞技術是當今醫學研究最前沿也是最熱門的方向之一,近
疾病模型,作為各種疾病的替代物,在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及機制、藥物篩選及開發、藥物藥效及作用機制等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建立和人類疾病狀態相當的疾病膜型并不容易,各種模式動物在基因水平、生活習慣、體內微生物組成等方面都與人類有著相當大的差別,而疾病模型與真實疾病接近程度決定了我們的疾病
什么是干細胞 ?干細胞在急診創傷治療中到底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科學探索。 干細胞是一種多功能細胞,能夠再生人體的各種組織,因此在創傷治療中有一定的臨床潛力,特別是在骨折愈合、軟骨愈合及創傷后炎癥等方面。 迄今為止,研究主要集中在了解干細胞的行為和功能,雖然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細胞)最初是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團隊在2006年利用病毒載體將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的組合轉入到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中,使其重編程而得到的類似胚胎干細胞的一種細胞類型。這些ips細胞在形態、基因和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
美國 遺傳學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機制;細胞研究讓多種細胞互換“身份”;再生醫學造出多種器官組織。 田學科 (本報駐美國記者)在遺傳學研究領域,杜克大學模仿人體細胞內復雜的基因調控過程,模擬出多種蛋白質如何通過復雜相互作用調控一個基因。 斯坦福大學設計出一種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體管——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
六十歲月一甲子,不忘初心再出發。 60年前,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大科學院之一,成為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的國家隊和先行者。 從“落后”到“領先”,從“模仿”到“原創”,從“空白”到“超越”……60年來,醫學科技創新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中國醫學科學院人深深的足跡,為人民健康護航途中的每一次
最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諾獎得主、首次制備了誘導多功能干細胞(iPSCs)的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博士,和他Gladstone研究所的同事,通過對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進行研究,找到了一種方法來提高干細胞重編程的效率。 iPSCs——從皮膚細胞制
細胞是構成生命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不同類型的細胞形態迥異,功能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類細胞間看似相同,相互間也存在著廣泛的細胞異質性。傳統的群體細胞分析檢測能更快速方便的獲得大量數據并利于進行有效的統計學分析,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這種基于群體細胞分析所獲得的平均性數據,往往忽略了細胞個體間的
2019年10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開發出光學混合篩選技術,可在幾天內篩選人細胞中的數千個基因 doi:10.1016/j.cell.2019.09.016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布羅德研究所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