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質子與鉛的原子核發生撞擊,Alice探測器中產生一個粒子群。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進行的實驗產生了一種全新的物質。 北京時間11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近日通過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取得了一項重大研究成果,一種全新的物質在他們的實驗中產生,該研究成果對于現代原子物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介紹說,“大型強子對撞機中質子與鉛離子的高速撞擊會讓兩者的內部粒子產生意外的運動,從而產生新的東西。” 麻省理工學院發布的研究報告將這種產生的可能新物質稱為“彩色玻璃濃縮物”。 當粒子束以高速相互撞擊的時候,會產生幾百種新形態的粒子,其中的絕大多數會以光速飛離撞擊發生點。不過,緊湊型μ子螺旋型磁譜儀團隊卻從200萬個鉛質子中觀測到,有一些粒子的飛離方向卻存在著一定關聯性。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鞏特爾-羅蘭德表示,有一些粒子的飛行方向甚至完全一致,這讓科學家十分驚訝。科學家懷疑這些粒子究竟是如何......閱讀全文
環形隧道內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科學家可能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復制出宇宙大爆炸后第一時刻的情形。 北京時間9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資深科學家拉吉-維努帕蘭近日透露,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可能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復制出宇宙大爆炸后第一時刻的情形,重新制造出宇宙大爆
自從1985年2月13日記錄下第一次碰撞以來,物理學家們在Tevatron上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 9月30日,高能物理學家將關閉位于美國伊利諾伊州巴達維亞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萬億電子伏特加速器(Tevatron)。作為這個國家最大的粒子加速器,Tevatron始建于1983年8月
據英國廣播網(BBC)與《每日電訊報》在線版等近日報道,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項目的科學家表示,他們由LHC制造的極端環境中,在某種程度上模擬出宇宙大爆炸后幾微秒的狀態,再現當時超高的溫度、壓強和密度以及存在于當時的物質,堪稱開拓了全新的物理研究領域。 本次成果的出現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11月4日宣布,2010年大型強子對撞機質子對撞運行當天圓滿結束,預計今年年底前開始下一階段實驗,進行鉛離子加速并實施首次對撞。 該研究中心說,自今年3月底首次成功實施總能量達7萬億電子伏特的質子束流對撞以來,大型強子對撞機已完成今年的實驗目標,探索了未知領域。已獲得
「2020年2月28日,英國旅美物理學家、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弗里曼·戴森不幸去世,享年96歲。戴森在物理學造詣深厚,是我國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的同事和朋友,曾稱楊先生為“保守的革命家”。他知識豐富,思考深邃,對物理學之外也多有評論,例如他曾經稱“生物學是21世紀的科學”。 《鳥和青蛙》(Bi
該項活動旨在加強對我國重大基礎研究進展的宣傳,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促進公眾更加理解、關心和支持科學,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該項活動已成為我國基礎研究傳播工作的一個品牌,在科技界產生了良好反響。 1、實現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墨子號”衛星實現千公里級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舉辦,截至2018年已舉辦13屆。研究進展由《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推薦,由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專家學者經過初選和
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16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教育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加快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科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項目科學家通過使鉛原子核迎頭對撞,成功在實驗室中創造出迄今溫度最高、密度最大的核材料。迷你版宇宙大爆炸 工業爐窯的最高溫度達一千度,不過,與粒子在接近光速的速度時相互撞擊產生的溫度相比,簡直不值一提。12月2日,歐洲核子研究中
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磁體受損迫使其在2008年首次關閉 北京時間2月24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項目主管表示,這臺對撞機最早將于2月25日重新投入使用,即便只能以原來一半的功率運行,它仍有可能發現素有“上帝粒子”之稱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證據。 大型
星系及其暗物質分布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不久前表示,今年年底將發射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這顆衛星的一個使命是尋找暗物質存在的證據。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科學界從未停止對暗物質的探索。那么,什么是暗物質?找到它難在哪里?探索它又有何意義? 暗物質不發光,不發出電磁波,從來沒有被直接“看”到過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的底夸克探測器(LHCb)實驗組宣布發現雙粲重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專門進行了新聞發布。而中國研究團隊在新發現中作出關鍵性貢獻。 什么是雙粲重子,為什么科學家要尋找這種粒子,它的發現有何重要意義? 雙粲重子含有兩個c夸克(“粲夸克”)和一個u
北京時間12月21日消息,據美國《連線》雜志報道,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首次對撞實驗不斷帶給人驚喜。上周,緊湊型μ子螺旋型磁譜儀(簡稱CMS)任務團隊宣布,他們向《物理快報》雜志提交了一篇論文,描述了對某些形式的弦理論的實驗過程。 據任務團隊介紹,如果這種形式的弦理論是正確的,
為了加深人們對復雜而廣袤無垠的宇宙的理解,科學家們正在制造越來越龐大的科研工具,開展越來越有野心的科學實驗。然而,要做到這些并非易事,因為這些科學實驗和工具動輒耗資數億美元,而且需要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專業的科研人員群策群力才能完成。但是,所有這些實驗給我們帶來了令人驚喜的結果,讓
ALICE實驗首次實驗結果發現,宇宙最初期不僅非常熾熱,而且密度很大,其行為特征頗似熾熱液體。 據國外媒體報道,近日,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大型強子對撞機ALICE實驗首次實驗結果發現,宇宙最初期不僅非常熾熱,而且密度很大,其行為特征頗似熾熱液體。 參加ALICE鉛離子對撞實驗的物理
ATLAS粒子束探測儀。該項目主管曾經表示,希格斯玻色子可能被發現的質量范圍正在逐漸減小。多個研究小組利用不同的粒子探測儀尋找短暫且難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巨大超導磁體用來加速粒子,讓粒子束以近光速碰撞。一位科學家正在分析緊湊型μ子螺旋型磁譜儀的探測結果 北京時間9月
借助激光和“芯片上的加速器”設計理念,科學家將能在鞋盒大小的區域進行實驗,用于探索平行宇宙和搜尋“上帝粒子”。圖中是三個“芯片上的加速器”。 斯坦福研究小組將找到最佳方法干擾芯片中的激光功率,產生電子并引導其運動,將電子束直徑縮小1000倍。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及其它兩個國家實驗室將致力于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11月26日發表公報說,該中心進行鉛離子對撞項目不足3周,大型強子對撞機三大探測器實驗對宇宙形成之初可能存在物質的探測已有新發現。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公報說,在鉛離子對撞實驗開始僅幾天時,ALICE大型探測器已經發表兩篇論文。目前,ATLAS和CMS兩大探測器都首次直接
近幾年,“基礎科學”被提得越來越多,不僅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華為、阿里、騰訊等知名企業也紛紛加大了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 隨著中國載人飛船、月球探測、量子通信等科技成果的逐漸顯現,很多人逐漸認識到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對國家發展的重大意義。當然,對基礎科學缺乏了解、認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繼引力波、量子通信之后,又一個“高冷”的物理名詞成了新晉“網紅”--對撞機,因為科學“大咖”們最近在爭論中國現在要不要建大型對撞機“這種超大超貴的機器”。 對撞機究竟是什么?國外發展如何?中國進展怎樣?“新華視點”記者采訪了業內權威專家。 ——焦點一:什么是對撞機? 從字面上解析,對撞機
科學家認為此舉標志著粒子物理新時代的到來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3月30日宣布,跨越日內瓦市郊瑞士法國邊界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簡稱LHC)上,總能量為7萬億電子伏特的兩個束流對撞,在發生兩次故障后最終獲得成功。這是世界上目前能量最高的對撞
他,帶領希格斯粒子研究團隊,在積極準備迎接大型強子對撞機新數據的到來,希望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再創佳績;他更期待著能夠在中國本土進行以我為主的實驗,而這樣的機會因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列入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已初露端倪。他就是中國科學院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創新中心首屆青年拔尖人才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
①希格斯粒子的發現有助于對物質的理解 2012年過去了,但美國《科學新聞》雜志的編輯們并沒有忘記那些曾讓他們夜不能寐的科學故事。 在這份年度最佳科學新聞榜單上,前兩個故事曾讓小編們通宵達旦地加過班:2012年7月4日凌晨,他們在網上收看視頻直播,那一邊在日內瓦,物理學家們正在
關鍵部件“永磁體”由中國科學家研制 記者從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獲悉,“阿爾法磁譜儀2”計劃于明年2月由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送入國際空間站,開始長達10余年的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之旅。 據介紹,“阿爾法磁譜儀2”在位于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阿爾法磁譜儀實驗室組裝完成后,已于8月底運往美國肯尼迪航天中
2012年,科學界充滿著淚水。83歲的希格斯熱淚盈眶,在他預言存在“上帝粒子”40多年之后,科學家們發現了它,這歷史性的一天“能發生在我的有生之年,簡直難以置信”。 與此同時,科學界也充滿歡樂。“輪子!這是輪子!”“好奇”號火星車在紅色星
自上個月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模擬宇宙大爆炸,將鉛原子核以接近光速對撞以來,早已恭候的各種巨大探測儀迅速響應,對其產生的大量粒子進行分析。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6日報道,瑞典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近日通報了這次對撞的首批實驗成果。 大型強子對撞機ATL
序號獲獎者姓名工作單位獎項1白雪冬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胡剛復物理獎2何 源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胡剛復物理獎3劉運全北京大學饒毓泰物理獎4盧仲毅中國人民大學葉企孫物理獎5靳常青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葉企孫物理獎6林承鍵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吳有訓物理獎7何紅建清華大學王淦昌物理獎8苑長征中國
最近,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核物理研究室的“百人計劃”研究員徐駿博士與美國德州農工大學Che-Ming Ko教授合作,在多相輸運模型中引入粒子的平均場勢,定量地解釋了在美國布魯克海文實驗室——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STAR合作組的束流能量掃描實驗中觀測到的正反粒子橢圓流的劈裂,并從中獲取了QC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24日報道,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今天在《物理評論快報》上提交了一份報告稱,大型強子對撞機底夸克實驗(LHCb)首次在B0s粒子的衰變中觀察到物質—反物質的不對稱性。這是已知的第四個亞原子粒子表現出了這種行為。 LHCb是LHC上的六個探測器之一,主要目標是測量在b強子中的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