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大幕開啟,人才招聘引進工作“席卷”全國,而這其中,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高校成為人才被挖的“重災區”。“挖人大戰”會給高校,尤其是中西部高校帶來怎樣的沖擊?應當如何看待高校人才流動現象?又當如何構建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 800萬元房補,100萬元年薪。這是華東政法大學在2017年高層次人才招聘公告中,給學科領軍人才開出的該校“史上最高”待遇。 “雙一流”大幕開啟,歷數各地高校人才引進計劃,“挖”人才的決心可謂不惜血本,其中尤以“資金實力雄厚的東部理工類高校”為最。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給引進的首席科學家提供300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給院士500萬元年薪,天津工業大學給院士500萬元住房補貼……人才招聘引進工作“席卷”全國,有人將之稱為新一輪的“挖人大戰”和“雙一流”的“速成法”,而這其中,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高校成為人才被挖的“重災區”。 “東部各高校,請對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在近日召開的中西部......閱讀全文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隨著綜合國力的日臻強盛,以及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當前我國的整體人才環境已經出現了嶄新的氣象。伴隨著來自國內外的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可以說,我國的人才環境已經出現了一種“新常態”。 那么,這種新常態究竟有何特征?更重要的是,面對這種“新常態”,各級政府以及相關科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通知指出,《意見》著眼于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解放和增強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明確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
人才“爭奪戰” 150多年來,一波波海外留學大潮興起,一代代海歸學成回國,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國年輕一代“出國潮”熱度不減;另一方面,在西方社會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減弱的情況下,“回國潮”也必然成為大趨勢。中國出臺的各種人才政策,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趨
12月18日,教育部公布了《關于正確認識和規范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意見》中提到,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扭轉以“帽子”為牽引建設人才隊伍的不良傾向; 要精簡教育領域各類人才計劃,對原有人才計劃進行優化整合,層
據衛生部網站消息,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支撐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衛生部制定了《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并于近日發布。全文如下: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 &nbs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改進人才管理方式,鼓勵地方和行業結合自身實際建立與國際人才管理體系接軌的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目前,許多地方都提出建設“人才特區”的戰略目標,積極探索人才管理創新模式,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優化人才環境,聚集海內外人才。 改革開
2019年11月29日,學校印發《中國農業大學關于公布首批“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聘任人選的通知》(中農大人字〔2019〕35號),262名教師受聘各人才崗位:康紹忠、李德發、任發政、沈建忠、武維華、張福鎖(按拼音排序,下同)聘為講席教授A類,樊勝根、李小云、楊寧聘為講席教授B類(樊勝根、李小云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教育部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 “人才興糧”的實施意見 國糧發〔2018〕8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員會、糧食局、教育廳(教委、教育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河南工業大學、南京財經大學、武漢輕工大學、江南
各位代表,同志們: 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剛剛閉幕、舉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會議精神之際,我們在這里隆重召開中國科協人才與調宣工作會議,認真學習中央領導同志重要講話,深入分析科協人才和調宣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研究探討做好新形勢下科協人才和調宣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對于我們更好地貫
近日,浙江紹興重磅出臺《高水平建設人才強市的若干政策》,這一被稱為“3.0版本”的人才新政,是歷年來含金量最高、競爭力最強、覆蓋面最廣的人才政策。 整個文件全文較長,這里截取其中一段供各位先感受一下: 以下為文件原文節選,全文請見參考鏈接: 中共紹興市委辦公室紹興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
什么是“千人計劃”?什么樣的海歸才算“人才”?人才回國圖什么?海歸人才能改變中國嗎? 掌管中國高級官員任免的中共中央組織部很少如此高調:向海外敲鑼打鼓,呼喚高層次人才回國效力。頗像一次大規模的政治動員。 2008年年底的中國,由向來僅負責任命高級官員的中組部牽頭,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指出,人才評價制度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現象仍然嚴重,名目繁多的評審評價讓科技工作者應接不暇,人才“帽子”滿天飛,人才管理制度還不適應科技創新要求、不符合科技創新規律。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道出了廣大專業技術人才
在近日頒布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以下簡稱“人才規劃綱要”)中,十大“重大政策”提出了未來10年人才工作的宏觀舉措。其中,有兩大政策直接涉及了人才流動:實施引導人才向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流動政策;實施推進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合理流動
從1901年到2007年的107年間,全世界共有518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而目前我國本土還沒有出過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我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35%,而在發達國家這個數字達到了75%…… 人才!人才!士者,國之重器;得士則重,失士則輕。當國人為“錢學森之問”而陷入深思
編者按:1994年,中國科學院在國內率先推出了面向海內外的人才計劃——“百人計劃”,旨在吸引一批45歲以下的優秀青年人才,培養一批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形成一批高水平科研團隊。20年過去了,這項計劃的實施情況和成效如何?當前中國科學院正在深入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在“率先建成國家創新
3月8日,全國政協委員謝尚果(中)、馬宗保(左)做客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E政錄”演播室,就“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西部高校發展之道深入探討交流。 ●謝尚果(全國政協委員、廣西民族大學校長): 處理好引進人才與學校已有人才之間的關系,主動權在學校。要真正打贏高校“人才攻堅戰”,需要從全方
當前“人才戰爭”硝煙漸起。許多發達國家通過改革移民政策,加大人才吸引或留置力度;一些發展中國家也不甘示弱,紛紛加入全球人才競爭行列。近些年,我國在“千人計劃”的引領下,已有近百萬留學生回流,其中高層次人才兩萬多名。但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我國的人才流失現象仍然十分嚴重。 新中國成立以來
近年來,中央、部門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和人才計劃管理辦法,在服務創新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良傾向:如“政出多門”“帽子滿天飛”“評價管理過于急功近利”等,加劇了學術界的浮躁風氣。一些院士專家呼吁:要結合創新驅動發展新要求,對當前名目繁多、重復資助的人才
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日前發布了《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這是我國第一部專業技術人才發展規劃。 我國專業技術人才發展現狀如何?如何造就一支龐大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專業技術人才在未來將如何進一步施展才華?6月26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
對于高端人才而言,一個職位是否有吸引力,除了物質報酬外,更要看是否能夠創造出令其發揮聰明才智的機制和環境 “在硅谷,軟件公司的技術主管和實驗室主任中有35%是華人。甚至有研究認為,僅在美國太空、軍事等敏感部門工作的華人專家就有2萬多人。”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對本刊記者說
進入21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為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強盛的宏偉目標,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強國戰略,如人才強國戰略、文化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制造2025、海洋強國戰略、質量強國戰略、網絡強國戰略等。在這一系列強國戰略中,人才強國戰略是實現國家強盛的第一戰略。這是因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要
近日,人社部組織實施人才服務專項行動,推進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落實高層次人才工資分配激勵政策,鼓勵事業單位對高層次人才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項目工資等靈活多樣的分配形式。人社部介紹,專項行動包括技能中國行動、高端人才引領行動、人才活力激發行動、專家人才下基層行動、人才資源高效
●中國在人才爭奪戰中是最大輸家,既是美國最大博士生來源地,又是博士畢業留美最多國家 ●打造“中國夢”是核心戰略,對內讓國民相信能夠發揮才能,對外讓全球人才向往到中國安家 日前,中央發布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簡稱《人才規劃綱要》),其中很多提法讓
各區黨委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團委,市委各部委、市人民政府各委辦局黨組(黨委)、各市級機關黨組、各人民團體黨組組織(干部)部門: 根據《關于印發<上海市青年英才開發計劃實施意見>的通知》(滬委組〔2014〕發字95號)有關要求,2018年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團市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擇天下英才而用之,關鍵是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黨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國參與全球人才爭奪的最大競爭優勢。能不能堅持好黨管人才工作原則,既關乎人才工作的成效,也考驗著各地各部門的政治智慧與創新能力。 黨管人才原則不是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國家環境規劃與政策模擬重點實驗室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環保人才與經濟發展、污染減排、環境質量改善高度相關。但目前,環保人才空間分布差異大,環保人才任務負荷重。 20日晚,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與政策模擬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環境規劃院
破除機制障礙 服務人才發展(《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解讀) 近日出臺的《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針對我國人才培養中的問題,構建科學完善的人才引進、發展保障機制,并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通過細化考核、優化服務,創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制
當今世界,已進入了創新密集時代,高端人才和科技創新成為大國角逐的決定性力量,世界主要國家對高層次創新人才的爭奪日趨激烈。群雄并起,形勢迫人,中國如何在新一輪人才戰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怎樣進一步加快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用什么方法增強我們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政道李佩王志珍黃祖洽葉銘漢秦伯益朱清時張信剛張杰吳德星胡建淼林崇德韓水法章啟群熊丙奇 王長樂 10月31日,以“求答錢學森之問:中國如何培養創新人才”為主議題的首屆創新中國論壇舉行,來自全國教育界、知識界、學術界的專家學者會聚一堂,針對創新與人才培養領域的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美
當前人才評價存在“六重六輕”,即人才評價中重學歷、輕能力,重資歷、輕業績,重論文、輕貢獻,重近期、輕長遠,重顯能、輕潛能,重數量、輕質量。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意見》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