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用科技應對氣候變化氣象站里給草“體檢”
去年11月開始,正藍旗氣象局還向當地居住在通訊、交通不好地區的牧民發放了40個具有氣象預警功能的收音機。這種收音機不僅能夠收到所有正常的調頻節目,還能在當地氣象局發布緊急氣象預警信息時,第一時間收到。原理是在發布預警信息前,當地電臺先發射一組激活信號。如果牧民外出錯過預警廣播的發布,回來后按一下回放鈕,就可聽到。 牧民那木拉騎上摩托離開家,去幾公里外的自家草場打草,眼下正是忙時。這已經是他從渾善達克沙地遷至桑根達來鎮伊和塔拉嘎查的第五個年頭。 高格斯臺嘎查(相當于村)嘎查長哈斯巴特爾緊了緊鐵絲網,柵欄里圍著的玉米已有一人多高,過些時日這些作物將被加工成青儲玉米,在冬天成為奶牛的可口飼料。 錫林浩特氣候臺工作人員張立偉在觀測室內時時注意著氣象要素數據的變化。他所在的氣候觀象臺是全國唯一一家對草原氣候進行觀測的站點。 正藍旗氣象災害防御指揮中心內,當地氣象局副局長陳曉林坐在電視墻前,一旦可能出現天氣災害,......閱讀全文
草原用科技應對氣候變化-氣象站里給草“體檢”
去年11月開始,正藍旗氣象局還向當地居住在通訊、交通不好地區的牧民發放了40個具有氣象預警功能的收音機。這種收音機不僅能夠收到所有正常的調頻節目,還能在當地氣象局發布緊急氣象預警信息時,第一時間收到。原理是在發布預警信息前,當地電臺先發射一組激活信號。如果牧民外出錯過預警廣播的發布,回來后按一下
氣候變暖影響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生長
11月29日,《自然》雜志新聞欄目報道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許建初研究員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氣候變暖使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生長季推后、生長期縮短。該研究成果發表在2010年11月29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盡管過去的研究指出氣候變暖使多數植物的春
巴西認為氣候變化可能致亞馬孫雨林變成大草原
巴西一份科研報告預測說,未來數十年,巴西全國氣溫將越來越熱,北部亞馬孫地區極端干旱天氣將增多,這可能導致該地區從當今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退化成大草原。 這是《巴西氣候變化論壇全國評估報告》所得出的結論,該報告匯集了數百名科研人員在2007年至2013年間的研究成果,并被提交給了
超載的草原-生態失衡或是草原火災直接誘因
發生于上周的四川甘孜州道孚草原火災波瀾未平。截至12月13日,火災原因尚未公布。 “關于火災原因,調查目前尚未完成,不方便發表評論。”12月13日,四川省森林草原防火指揮部的人士面對記者均三緘其口。而關于這場火災的報道仍占據當地報紙的頭條。 與此同時,農業部等中
草原老鼠咬活羊-內蒙古草原鼠害重于往年
你聽說過老鼠咬活羊的嗎?如今,這聞所未聞令人驚悚的事就發生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由于今年內蒙古草原的鼠害重于往年,有些地方已形成老鼠和牛羊爭牧草的局面,餓急了的老鼠甚至咬活羊。據阿巴嘎旗草原的一位牧民反映,他家就有10多只羊因受到老鼠的襲擊而受傷。 其實,不僅是內
甘南大草原上的“火種”
??“他們騎著馬到我們寺院里,住了大概一個月,每天背著一個大箱子到沼澤濕地里去做實驗。他們就是蘭州大學的(教授)。”2020年8月,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馬妙君在甘南科考時,偶遇一位僧人說起30年前遇到蘭大科研人員的事。僧人會的漢語不多,但卻將“蘭州大學”幾個字深深印在了腦海里。 僧人所說的正
西藏草原半數草場嚴重退化
青藏高原萬畝植綠“力士?綠哈達行動”公益項目昨日啟動。據了解,該項目計劃在未來三年種植綠色植被一萬畝,希冀改善日益退化的青藏高原植被狀況,從而能夠更好地保護青藏高原的生態系統。 記者了解到,西藏草原總面積12.44億畝,其中一半以上的草場嚴重退化,1/10的草場明顯沙化,西藏全區已經退化而
草原生態監測站
草原生態監測站是針農業生態環境實時監控以及和農業生產活動相關的環境監測,農田氣象環境調控等需求設計的一款綜合小型自動氣象監測系統。它能對與植被和農作物生長密切相關的土壤、水氣、光照、熱量等農業氣象環境因子進行連續監測采集信息,能對作物生長狀態和農田土壤墑情進行綜合監控,及時掌握大田生長情況,當大
草原“天眼”-張目對日-為太陽做CT
在我國北方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有一片10平方公里范圍的拋物面天線陣列,這就是草原“天眼”——明安圖射電頻譜日像儀(MingantU SpEctral Radioheliograph, 縮寫為MUSER)。 圖1. MUSER中心區天線陣 (攝影:顏毅華) MUSER用來
草原保護項目真成了“生態殺手”?
近日,一篇題為《內蒙古部分草原保護項目竟變“生態殺手”,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報道指出,內蒙古牧區日益增多的高產飼料地逐步蠶食當地草原,過度的網圍欄建設阻斷了生物鏈,致使草原的生物多樣性減少。報道中指出的問題在當地是否存在?多個草原保護項目是否真的已經演變為“生態殺手”?科技日報記者就此問題在內蒙古
任繼周:草原上的“草業泰斗”
電腦屏幕上是超大的字號,98歲高齡的任繼周正在忙著編寫我國第一本有關農業倫理學的教材。 “老了走不動了,野外工作不行了,現在著手農業倫理學,就想研究這個農業與社會的關系”。八月伊始,記者見到的任繼周思維敏捷、眼中有光,并不像已近期頤之年。 任繼周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扎根西北七十余載,在
強化草原生態綜合執法
錫林郭勒盟生態保護委員會作為一個“新生”部門,也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家草原生態保護職能部門,它以完善機構體制為基礎,建立健全制度為保障,依法規范生態資源管理,強化草原生態綜合執法。 2014年底,錫林郭勒盟委、行署決定成立錫林郭勒盟生態保護委員會,劃轉、整合部分環保、農牧業部門職能,定位為對生態保
內蒙古創新分區分類草原修復技術模式23項-修復退化、沙化、鹽漬化草原
為完成好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屏障構筑得更加牢固,內蒙古自治區在內蒙古植物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及產業化示范、“三化”草地改良綜合技術集成與示范、荒漠草原退化植被修復技術集成與示范、內蒙古草原生態大數據平臺構建與應用開發研究等自治區科技重大項目和課題的支持下,針對
中國科學報:脆弱草原的生態轉型
8月的草原,本該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時節。然而,在內蒙古的許多草場上,卻再難見到這樣的美景。 由于干旱少雨,二連浩特周邊的570萬畝草場中,有95%的草場因未能返青而成了“荒漠”。與此同時,內蒙古東部的通遼市,100多萬畝農田和草場正在遭受三代黏蟲的侵蝕。 旱災、蟲災、鼠害、洪澇、
草原土撥鼠有復雜語言-甚至超過人類
最新科學研究顯示,草原土撥鼠可能擁有僅次于人類的語言能力,甚至?超過人類的靈長類近親和海豚等高智商動物,這一結果令許多野生動物專家大跌眼鏡。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23日報道,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的一位生物學家發現,土撥鼠的叫聲包含著豐富內容,可以描述顏色、大小、前進的方向
基因結構變化影響草原田鼠擇偶偏好
據《自然—神經科學》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雌性草原田鼠的擇偶偏好牽涉到其體內基因結構的一些變化,這些變化不涉及DNA序列,但會影響遺傳表達。這些所謂的表觀遺傳學變化會伴隨著交配而發生—— 一旦交配,則意味著草原田鼠這種一夫一妻制的動物有了終身配對。 Mohamed Kabbaj等人采用
智慧草原大數據綜合監測平臺建成
近日,智慧草原大數據綜合監測平臺正式建成。該平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草原遙感智能感知與防災減災團隊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研發而成,為草原生態系統安全評價與畜牧業可持續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撐。? ? 目前,系統平臺主要由5大子系統組成,包括草原基礎數據管理子系統、綜合監測模型庫、行業專題應用子系統、智
研究發現最佳荒漠草原植被恢復模式技術
荒漠草原植物種類貧乏,草叢低矮,生態系統穩定性差,一旦退化很難恢復。目前我國在退化地生態恢復方面雖然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主要恢復技術包括圍欄封育、補播、松土、淺耕翻、火燒、施肥、施秸稈或枯草等,這些草地植被恢復技術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交叉性、邊緣性等特點。但是,如何如針對退化草原特點、水土流失特征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三定出爐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正式發布。全文如下: 第一條 根據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和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是
中國草原年產生碳匯1300萬噸成為重要固碳庫
記者從此間召開的中國草原論壇上獲悉,目前中國草原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年均吸收二氧化碳約21.7億噸,年均碳匯約1300萬噸,草地生態系統就是一個巨大的“固碳庫”,碳匯功能明顯。 據了解,碳匯主要是指森林、草原、湖泊等生態系統從空氣中固定二氧化碳的凈增量。生態環境良好和完整的生物多樣性系統是碳匯
極端干旱在草原生態系統產生正遺留效應的驅動機制
近半個世紀以來,極端氣候事件在全球范圍內發生的頻次和規模逐漸增加。這些極端事件顯著影響當年的草原生產力,并會產生遺留效應,影響下一年的草原生產力。極端氣候事件的遺留效應及其驅動機制的揭示,對于探究和預測全球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至關重要。一般認為,極端干旱對草原生產力具有負遺留效應,即對下一年
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今年啟動
財政部1月12日發布消息,財政部和農業部日前聯合發布《關于做好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前期工作的通知》,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國家從2011年開始在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和云南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對牧
中國草原“天眼”將與帕克探測器互動
“隨著‘帕克’太陽探測器在美國發射升空,中國草原‘天眼’開始密切關注這顆探測器,并將與有關方面進行太陽觀測的科研互動。”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太陽與日球分會主席、中科院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主任顏毅華說。 北京時間8月12日15時31分,一枚重型運載火箭搭載著“帕克”太陽探測器從美國發射升空。據介紹,美
《羌塘草原植物識別手冊》一書出版
由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西藏藏醫學院、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聯合編著的《羌塘草原植物識別手冊》一書,由云南出版集團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發行。 本手冊是一本介紹羌塘高原常見種子植物的圖文并茂的科普性讀物。手冊共收錄羌塘高原常見的種子植物
稀樹草原研究新成果或改寫古猿進化歷史
人類的祖先古猿是何時開始從四肢爬行進化成雙腿直立行走,進化的契機和過程又是怎樣的?這個未解之謎一直是人類學領域重要的研究課題。主流的一種猜想認為,人類能夠直立行走,是我們的祖先在稀樹草原環境中進化適應的結果,這一猜想被稱為稀樹草原假說。 日前發表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的兩項研究顯示,耐旱草本植物在
稀樹草原研究新成果或改寫古猿進化歷史
人類的祖先古猿是何時開始從四肢爬行進化成雙腿直立行走,進化的契機和過程又是怎樣的?這個未解之謎一直是人類學領域重要的研究課題。主流的一種猜想認為,人類能夠直立行走,是我們的祖先在稀樹草原環境中進化適應的結果,這一猜想被稱為稀樹草原假說。 日前發表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的兩項研究顯示,耐旱草本植
研究人員揭示極端干旱對草原生態系統的影響
近半個世紀以來,極端氣候事件在全球范圍內發生的頻次和規模逐漸增加。這些極端事件不僅顯著影響當年的草原生產力,還會產生遺留效應,影響下一年的草原生產力。揭示極端氣候事件的遺留效應及其驅動機制對于認識和預測全球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至關重要。一般認為,極端干旱對草原生產力具有負遺留效應,即對下一年
極端降水變化的非線性響應及其驅動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潘慶民團隊揭示了草原生產力對極端降水變化的非線性響應及其驅動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功能生態學》。隨著全球降水波動的加劇,極端干旱和極端濕潤年份出現的頻率增加是未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征。草原生態系統生產力對降水變化十分敏感,揭示草原生態系統如何對極端降水變化做出響應對
土壤水分測定儀對天然草原牧區土壤水分的研究
天然牧草的生長、草場的退化以及土地沙化都受到土壤水分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舉足輕重的。隨著這幾十年來的生產與發展,導致了氣候的變化。這種變化導致了草原牧區的干旱化加劇,并且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土壤水分含量是衡量干旱程度的重要指標,所以分析土壤水分變化與氣候的關系,對草原生態系統以及草原區水量
色音圖:要像重視森林一樣重視草原
來自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自治旗的全國人大代表色音圖,這次人代會上提交的建議是重視培育草原碳匯資源加大對草原資源補償長效機制的建立。 他在接受本網采訪時說:“我國是草原資源大國,天然草原面積3.93億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41.7%,僅次于澳大利亞,居世界第二位。碳匯資源藏量巨大,對全國經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