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號”第30航次科考起航
記者昨日從國家海洋局獲悉,在完成綜合海試后,“大洋一號”船于昨日從海南三亞起航,執行我國大洋第30航次科學考察任務。 據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本航次是我國開始履行“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第一個5年任務(2012年~2016年)的開篇航次,調查方法與技術將從探礦向勘探轉換,表面精細調查與淺部勘探并重,將使用和試用我國多年來自主研發的大洋高新技術設備,包括試用自主研發的中深孔巖心取樣鉆機開展底質取樣,使用自主研發的拖曳式資源綜合探測系統開展資源調查,使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人纜控潛水器開展高精度海底觀測與取樣。 此外,本航次還將使用聲學深拖開展高精度海底地形調查,并在西南印度洋布放天然地震儀探測微結構。這些對船舶保障、人員組織、技術裝備和航次組織管理都是全新的考驗。 本航次計劃航行180天,航程約1.9萬海里,分為4個航段,預計2014年5月30日返回青島。本航次共有來自國......閱讀全文
“大洋一號”赴南海海試
記者今天從國家海洋局獲悉,“大洋一號”船于10月18日駛離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青島團島碼頭,前往南海執行2013年“大洋一號”船綜合海試任務,之后將赴印度洋執行中國大洋第30航次科學考察任務。 據了解,此次海試共有12家科研單位、74名調查隊員參加,海試計劃為32天,11月18日抵達海南三亞。本次海
“大洋一號”起航執行中國大洋26航次海試任務
??? “大洋一號”遠洋科考船3月26日駛離青島母港,前往南海進行中國大洋第26航次綜合海試,預計將于4月18日從海南三亞正式起航執行遠洋科考任務。 中國大洋第26航次船舶航行保障方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介紹,這個航次預計歷時380天,計劃于2013年5月2日返回青島,航次主要任務是在印度
“大洋一號”完成綜合海試任務
5月3日,圓滿完成2018年綜合海試航次的“大洋一號”船返回青島。本航次任務共計45天,總航程6208海里,“海龍”“潛龍”系列潛水器共完成12次下潛,獲得大量試驗數據和豐富調查資料。 A航段首席科學家初鳳友表示,本航段我國自主研發的“海龍”系列潛水器共計完成8次
“大洋一號”開始執行第22航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任務
12月8日下午3時,隨著一聲高亢的汽笛聲,5600噸的我國遠洋科學考察船“大洋一號”從廣州長洲碼頭起航,開始執行我國第22航次的環球大洋科學考察任務。國家海洋局局長孫志輝、廣東省副省長李容根等出席歡送儀式。 “大洋一號”船長曹業政介紹,本航次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主要科考任務是
“大洋一號”第30航次科考起航
記者昨日從國家海洋局獲悉,在完成綜合海試后,“大洋一號”船于昨日從海南三亞起航,執行我國大洋第30航次科學考察任務。 據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本航次是我國開始履行“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第一個5年任務(2012年~2016年)的開篇航次,調查方法
印度洋上“大洋一號”會“蛟龍”
“‘向9’過來啦!”當地時間28日晚飯后,“大洋一號”船上的人們開始奔走相告。在這茫茫印度洋上孤獨漂泊了25天,一艘來自自己國家的科考船即將靠近的確讓人興奮。 “蛟龍”號母船“向陽紅9”號24日離開毛里求斯路易港,經過4天航行28日傍晚抵達我國在西南印度洋的硫化物合同區,執行大洋35航次科考
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學考察任務-“大洋一號”科考船啟航
7月31日,經自然資源部批準,“大洋一號”科考船從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起航前往西北太平洋海域,執行我國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學考察任務。自然資源部供圖 本航次主要任務包括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區開展資源環境的綜合調查工作,履行我國富鈷結殼勘探合同;開展深海生態環境調查;開展深海裝備試驗性應用;進行海洋
“大洋一號”完成第四航段科考任務
“大洋一號”工作人員合影 當地時間10月8日上午9時,“大洋一號”船圓滿完成了中國大洋科考第26航次第四航段的調查任務,停靠巴西里約熱內盧港進行短暫休整和補給。 本航段在南大西洋進行了為期7天的科考作業,主要任務是采取熱液異常探測、電視抓斗等手段進行作業,獲取地質、生物、環境和地球物理基礎數
國家海洋局提出大洋資源開發向縱深發展
記者從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第六屆理事會上獲悉,2014年大洋礦產資源開發將以新資源礦區申請、航次調查和能力建設為重點,全方位推進我國大洋工作向縱深發展。 對于明年的大洋工作,國家海洋局副局長王飛提出,2014年的重點工作可歸納為7個方面,包括:持續開展深海調查、完善礦區申請和海底命
“大洋一號”在南大西洋發現熱液區
記者今天從中國大洋協會獲悉,當地時間11月1日凌晨,正在執行大洋26航次第五航段科考任務的“大洋一號”,在南大西洋洋中脊發現一處海底熱液活動區,并獲取1.2噸多金屬硫化物樣品。這是我國大洋多金屬硫化物資源調查歷史上,單次成功獲得多金屬硫化物樣品量最多的一次,也是獲取樣品類型最為豐富的作業之
“大洋一號”完成“海龍”“潛龍”系列潛水器海試任務返回青島
5月3日,“大洋一號”駛入青島市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 當日,我國遠洋科考功勛船“大洋一號”完成“海龍”“潛龍”系列潛水器海試任務后,返回青島母港。“海龍”“潛龍”系列潛水器在本航次共完成12次下潛,獲得大量試驗數據和豐富調查資料。
“大洋一號”在拉各斯起航開始中尼聯合海上考察
中國“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21日在尼日利亞拉各斯阿帕帕港舉行起航儀式,開始為期9天的中尼聯合海洋科考項目。 中國駐拉各斯總領事劉顯法,尼日利亞海洋研究所所長阿卓,尼日利亞海軍水道測量局長、海洋水文專家麥哈,“大洋一號”船長曹業政和首席科學家邵宗澤研究員等中尼各界人士100多人出席了中尼聯合
我國首次成功實現保真采樣與深海微生物高壓培養
??? 正在香港訪問的中國“大洋一號”深海考察船的科學家11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科學家在大洋航次中首次成功實現保真采樣與深海微生物高壓培養。?? ??? “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第四航段首席科學家助理、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肖湘告訴記者,中國“大洋一號”深海科學考察船5個月前在
服役23年再出發-“大洋一號”有怎樣的功勛史
搭載最新研制的“海龍三號”“海龍11000”無人有纜潛水器和“潛龍三號”無人無纜潛水器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完成12次下潛后,“大洋一號”科考船3日將停靠青島市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完成歷時45天、航程6208海里的“大洋一號”船綜合海試航次科考任務。 這是“大洋一號”船2017年大修
“大洋一號”科考船圓滿完成首次中尼聯合海洋考察
中國“大洋一號”科考船8月29日完成為期9天的中國尼日利亞聯合海洋調查航次,返航停靠尼日利亞拉各斯阿帕帕港。 中國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中國駐拉各斯總領事劉顯法和尼日利亞農業部部長代表、尼海洋研究所所長等中尼各界人士近200人參加了在阿帕帕碼頭舉行的迎船儀式。 專程趕至拉各斯迎接科
“潛龍三號”首次亮相-“大洋一號”綜合海試南海段起航
? “大洋一號”4月15日電(記者劉詩平)搭載“潛龍三號”無人無纜潛水器和70名科考隊員的“大洋一號”科考船15日從廈門起航,奔赴南海執行“大洋一號”綜合海試B航段科考任務。這也是目前我國最先進的自主無人潛水器“潛龍三號”首次出海。 本航段首席科學家蔡巍說,本航段主要是通過使用“大洋一號”在
大洋34航次科考第一航段圓滿收官
第一航段和第二航段科考人員完成任務設備交接后合影。本報記者 劉莉攝 科技日報毛里求斯路易港12月30日電 (記者劉莉)當地時間上午9點30分,在海上漂泊了44天的我國主力科考船“大洋一號”停靠東非島國毛里求斯路易港。中國大洋34航次科學考察第一航段考察任務結束,當天第一航段和第二航段科考人員進行了
“大洋一號”獲硫化物“黑煙囪”-樣品呈半圓柱體狀
當地時間2月3日早晨5時30分(北京時間10時30分),“大洋一號”在西南印度洋硫化物合同區1500米水深處獲取一塊具有典型煙囪體結構的硫化物樣品,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黑煙囪”。該樣品呈半圓柱體狀,0.5米長、0.4米寬、0.2米厚,灰褐色,重50公斤左右,內部可見明顯管狀熱液通道。初步判斷以閃鋅
“蛟龍”號今夏將開展7000米級海試
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代表3月4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今年6至7月,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將開展7000米級海試工作。中國大洋協會相關人士表示,目前各項準備工作正按照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 該人士表示,2012年,我國大洋工作將以“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為重點,繼續推進大洋調查和環
中國大洋50航次科考起航
7月14日,承擔中國大洋50航次科考任務的“向陽紅03”船從廈門出發,將先后前往西太平洋、東太平洋等區域開展為期約150天的大洋科學考察任務,履行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署的合同義務,并開展深海大洋環境保護調查研究。 據了解,本航次任務經自然資源部批準,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國五礦集
我國深海資源調查和勘探開發成果豐碩
記者3日從國家海洋局了解到:我國深海資源調查和勘探開發工作取得多項重要成果,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延期申請已獲得國際海底管理局理事會核準,國家海洋局先后組織了5個大洋航次任務,重點保障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試驗性應用工作和勘探合同區的外業調查工作,調查工作不斷拓展。 此外,深海裝備技術逐步走向應用
我科學家在南大西洋發現五個熱液區和多個熱液異常區
中國“大洋一號”科考船的環球之旅,取得豐碩的科學成果。在南大西洋的正中央,大洋一號發現了多個新的熱液區。 去年12月8日,“大洋一號”從廣州出發,不久進入印度洋開始作業,并于今年1月18日完成第一航段任務。接下來“大洋一號”進入南大西洋,并于2月27日完成第二航段工作抵達巴西。 “大洋一號”
國家海洋局積極推進全球海洋立體觀監測系統建設
為貫徹落實國家“十三五”規劃及國家海洋局局黨組的部署,4月22日,國家海洋局召開全球海洋立體觀監測系統專題研討會,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海洋重大工程的“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項目進行討論,積極推進該項目建設。國家海洋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孫書賢及國家海洋局各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了
大洋海底首次發現古DNA
海底世界中,不僅有化石,還有微小生物的古DNA。圖片來源: F. Lejzerowicz等,《生物學快報》 在廣闊的南大西洋中,有一片海域幾乎沒有生命跡象:沒有鳥類,極少的魚類,甚至浮游生物也不多見。但是研究人員日前報道,他們發現了埋藏在海底的珍寶:海床之下淤泥中的古DNA。 古DNA來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起航
6月10日,載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09”船在江陰起航。 記者6月10日從國家海洋局獲悉:10日上午,“向陽紅09”船搭載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江蘇省江陰市蘇南國際碼頭起航,奔赴南海和太平洋執行為期103天的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任務。與以往的海試不同,除潛航員外,
中國大洋觀測網填補深海觀測空白
國家海洋局日前在杭州召開“中國Argo剖面浮標大洋觀測網”建設運行技術評估會,旨在加快促進科研項目成果的轉化,推動正在運行的Argo大洋觀測網納入海洋觀測預報體系。 據介紹,Argo是“地轉海洋學實時觀測陣”的英文縮寫。10年來,由美國、澳大利亞等 30多個沿海國家布放的約8500個A
應對氣候變化——我國將加強海洋領域合作與發展
在北京舉行的第33屆世界海洋和平大會4日通過并發表了《北京宣言》,強調為了人類長久的福祉,應該充分認識到海洋和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問題,以確保人類和海洋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危害。 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張占海說,這次會議有利于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和加強國際海洋合作。通過這次會議,
我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啟航
“向陽紅01”科考船8月28日從青島起航,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這是我國首次將大洋科考與極地科考整合在一起的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也是“向陽紅01”科考船首次執行大洋和極地科考任務。 科考以中國大洋46航次和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與“雪龍”號極地考察船聯合組隊)兩部分為主體任務,在
“潛龍一號”進入實用階段-深海探測再獲突破
“這次‘潛龍一號’大洋應用性試驗的成功,標志著我國6000米無人無纜潛水器已由技術成熟階段進入實用成熟階段,這是我國深海探測技術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剛從“潛龍一號”返航回到沈陽的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究員劉健說。 總設計師徐會希介紹,作為我國大洋勘探領域“龍家族”的三大成員之一,“潛龍
中國大洋54航次科考啟動
經自然資源部批準,為時255天、航程約22000海里的中國大洋54航次考察任務18日正式啟動。 記者18日從自然資源部獲悉,“向陽紅10”船當日從舟山出發,赴太平洋海域開展資源環境調查。本航次由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負責總體實施,是統籌落實自然資源部2019年太平洋方向深海資源環境調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