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飛逝,又是一年。 對于中國科技界來說,即將過去的2013年,是務實前行的一年,更是重任在肩的一年。這一年,從國家領導人到地方政府,從學術界到企業界,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已成上下共同的心聲。 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科院時強調,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要結合實際堅持運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經驗,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 “國家富強靠什么?靠自主創新,靠技術,靠人才,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光谷時再度發聲。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9月30日,中央政治局全體委員在中關村調研時,習近平總書記語氣堅定。 11月12日,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布的會議公報中,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緊接著,習總書記在考察山東農科院時再度強調,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閱讀全文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表示,要優化科研管理環境,落實擴大科研機構自主權。改革科研院所組織機構設置和管理運行機制,消除科研院所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和“官本位”弊端,實行有利于開放、協同、高效創新的扁平化管理結構,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勵創新、
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相結合 《中國科學報》:十八大之后,我國科技體制改革邁入新階段,您認為應當如何評價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的成就? 劉立:十八大之后,我們繼續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發展,改革“四梁八柱”主體架構已經確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
2014,我們率先行動! 2013年,對于中國的科技界來說,是蓄勢求變的一年。這一年,國家對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期望與要求,從未如此強烈,如此迫切。 中國科學院院長 白春禮 2013年,對于中國的科技界來說,是蓄勢求變的一年。這一年,國家對于深化科技
8月18日,《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以下簡稱《“率先行動”計劃》)正式啟動實施。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就此次重大改革的主要內容、意義、實現途徑等問題專訪了中科院黨組成員、秘書長鄧麥村。 《中國科學報》:為什么要進行研究所分類改革? 鄧麥村:當前,我國科技體制改革
40年改革開放,100名“改革先鋒”。在12月18日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100名為改革開放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令人矚目的是,在這份名單上,科技工作者有超過20位之多,成為改革開放40年來“重量級”的存在。 多位科技工作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這表
經歷過輝煌、遭遇過曲折,創建于1909年的蘭州大學開創了甘肅現代高等教育的先河。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作為全國重點大學的蘭州大學屹立于中國西部。1979年,改革開放,蘭州大學再次煥發青春活力,與中國的各行各業一起重沐春風,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也正是從那時起,我國經歷了幾次高等教育改革,并以極快
人才“爭奪戰” 150多年來,一波波海外留學大潮興起,一代代海歸學成回國,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國年輕一代“出國潮”熱度不減;另一方面,在西方社會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減弱的情況下,“回國潮”也必然成為大趨勢。中國出臺的各種人才政策,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趨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再次成為一個重要的關鍵詞。報告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力爭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戰略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 這是國家給科研機構和科技工作者布置的一項大“作
2016年7月,中辦、國辦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一系列“松綁+激勵”的利好政策讓科研人員紛紛點贊。 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賈康,一直關注我國目前的科研經費管理體制。今年兩會期間,他在接受
對于奧數來說,2012年是致命的一年。 那一年的“小升初”大戰中,許多家長對奧數的不滿達到了極限。據家長們反映,奧數幽靈在孩子們的命運中扮演著不可小覷的角色,也成為他們的“心魔”。 《中國科學報》接到 “舉報”后,便迅速組織精干力量,深入調查采訪,與“奧數”展開各種博弈。 后來,有關奧數的
時值《中國科學報》創刊60周年之際,謹向報社全體新老報人致以熱烈的祝賀! 科學是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類的崇高事業。《中國科學報》作為我國最早的一份純科技類報紙,從1959年誕生以來,始終高舉科學旗幟,踐行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神圣使命。 從一支鋼筆、一沓稿紙到如今的
7月7日,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正式通過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這標志著中科院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改革方向及重點已經明晰,這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將再次踏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征程。 回顧歷史,作為科技國家隊的中科院,每一次都走在了全國科技改革的前列,每一次重要實踐探索都開創了國家改革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國的原始性創新總體能力和水平還不夠呢?從歷史的角度看,這與科技基礎、文化傳統、工業及經濟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從現實的角度看,主要還是體制和機制問題。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對人類創新的貢獻也舉世矚目。但由于封建社會及外侵戰亂等歷史原因和創新管理的問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國的原始性創新總體能力和水平還不夠呢?從歷史的角度看,這與科技基礎、文化傳統、工業及經濟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從現實的角度看,主要還是體制和機制問題。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對人類創新的貢獻也舉世矚目。但由于封建社會及外侵戰亂等歷史原因和創新管理的問
科技扶貧是我國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科學院作為科技扶貧的發起者、倡導者和實踐者,三十多年來,在科技扶貧中創新性地提出了多種發展模式,為科技扶貧促進縣域經濟發展開辟了新途徑。 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是中國科學院定點幫扶的國家級貧困縣之一。日前,本報記者前往水城縣調研、采訪,嘗試展現水城縣
9月4日,西子湖畔迎來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當前,世界經濟又走到一個關鍵當口,上一輪科技進步帶來的增長動能逐漸衰減,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尚未形成勢頭。習近平提出,面對當前挑戰,應該創新發展方式,挖掘增長動能。 此次峰會,“創新”首次列入G20峰會議
作為一項有著悠久歷史的自然科學獎項,陳嘉庚科學獎有著良好的聲譽。 堅持原創導向,高舉創新大旗,與時俱進,與國同行,這是陳嘉庚科學獎的光榮,也是驕傲。 2014年,經第三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修訂的《陳嘉庚科學獎獎勵條例》《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獎勵條例》《陳嘉庚科學獎獎勵條例實施細則》公布實施。如今
王志欣 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釋放發展“第一動力”,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關鍵舉措。要將“第一動力”發揮得淋漓盡致,需要全國上下“比創新、學創新、敢創新”。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更要落后。為此,《中國科學報》將聚焦地方科技創新以及新舊動能轉換實效,展示各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到底多少?如何計算?一直沒有統一的計算口徑。專家坦言,對“轉化率”的強調,恰恰說明我們的科研并非面向市場。 “科技成果轉化率”,很多人對這個詞并不陌生。但在新聞報道中,關于這個轉化率我們常常看到不同的報道。有的說“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40%
“總書記的報告,系統闡述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指南。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入領會、全面貫徹報告精神,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十八大召開之際,十八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接受了《中國科學報》的專
“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加強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發揮科技創新在經濟轉方式調結構重要作用的關鍵環節。”5月18日,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會上就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如是強調。 在過去的半年里,國家在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上動作頻頻。
評價是指揮棒,科技界為人所詬病的各種問題歸根結底是導向出了問題。 7月3日晚,兩辦印發《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消息一出,科研圈集體“炸鍋”了: “國家層面的政策很好很及時,希望主管部門能盡快落實到位。” “力求創造公平公正的科研環境,
評價是指揮棒,科技界為人所詬病的各種問題歸根結底是導向出了問題。 7月3日晚,兩辦印發《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消息一出,科研圈集體“炸鍋”了: “國家層面的政策很好很及時,希望主管部門能盡快落實到位。” “力求創造公平公正的科研環境,
“記得與《中國科學報》最早接觸開始于200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奧生物有限公司總裁程京回憶與《中國科學報》的淵源時說。而讓程京記憶深刻的,則是2004年時,《中國科學報》刊登了名為《國產興奮劑檢測生物芯片問世》的文章,該文章報道了博奧生物與國家體育總局共同承擔的“興奮劑檢測生物芯片研究”項目
自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至今,“雙創”已成為釋放科技創新潛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有力推手,成為產學研深度融合、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保障,成為新業態、新模式經濟蓬勃發展的催化劑。 4年來,在“雙創”道路上,已經涌現出一批助推技術應用的企業。那么,在這一
陳駿 “以問題驅動,做原創科研,是我國大學回應國家經濟社會轉型的時代需要。”近日,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陳駿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正面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轉型,亟待研究型大學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助推經濟社會轉型升級。 在陳駿看來,面對這一重大責任,高校只有實現作原創研究的根本轉型
“過去一年,我國在建設創新型國家歷史征程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3月11日上午,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他為體細胞克隆猴、散裂中子源、港珠澳大橋、5G技術、腫瘤診療設備等不斷涌現的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和先進技術點贊。 令眾多科研人員高興的,還有松綁減負等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全面總結了“十二五”特別是過去一年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主要成績,科學謀劃了“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發展藍圖。 一張圖,一條清晰主線——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的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巨椽妙筆,抒寫出華美篇章。 2015·新動能 ——新動能推動深刻變革 《政府工
3月23日,科技部正式印發《關于推進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的總體方案(暫行)》(以下簡稱《方案》),明確了“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身份定位、建設理念。不過,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一詞并不是首次出現在文件上。早在3年前,我國“十三五”規劃就提出“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定位于實現從科學到
吃得營養才能獲得健康,食品是營養健康產業的重要內容。專家認為,未來我國社會將全面進入營養健康時代,營養健康食品產業應抓住機遇,順勢升級。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佳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此前發布了一份溫馨提示,希望消費者在參加家庭聚會、走親訪友、外出旅行等活動時,要注意飲食安全和營養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