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自然》雜志刊發了中國科學院的一項最新成果,該項研究完成了小麥A基因組的測序和染色體精細圖譜的繪制。這項由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種子創新研究院和遺傳發育所基因組分析平臺等合作完成的研究,全面揭示了小麥A基因組的結構和表達特征,對深入和系統研究麥類植物的結構與功能基因組學,以及進一步推動栽培小麥的遺傳改良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研究團隊在前期小麥A基因組草圖繪制的基礎上,完成了烏拉爾圖小麥材料G1812的基因組測序和精細組裝,繪制出了小麥A基因組7條染色體的分子圖譜,注釋出了41507個蛋白編碼基因,發現在小麥基因組中參與春化和開花的REM類轉錄因子基因有明顯擴增。通過與水稻、高粱和短柄草基因組的比較和共線性分析,科研人員推演出小麥A基因組7條染色體的進化模型,并鑒定出小麥A基因組從二倍體、經四倍體到六倍體進化過程中的染色體結構變異。群體遺傳......閱讀全文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發表于國際著名期刊《自然》的論文稱,該所研究團隊已完成小麥A基因組測序和染色體精細圖譜繪制。這是繼2013年,該團隊成功繪制出小麥A基因組祖先種烏拉爾圖小麥基因組草圖并發表于《自然》之后,在此領域的又一項重大成果。圖片來源于網絡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
科技創新驅動改革發展,創新成果改變你我生活。2018年上半年,我國在科學領域取得不少新突破和新發現,這些新成果不斷刷新公眾的科技感知力,也正在改變你我的生活。 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在我國誕生 重大腦疾病治療有了新前景
小麥是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養活了世界上40%的人口,提供了人類所需熱能和蛋白質的20%。我國是世界上小麥生產和消費大國,常年種植面積為2,400萬公頃左右,年產量近1.3億噸。生產上廣泛種植的普通小麥是一個經兩次自然雜交而形成異源六倍體,含有A、B和D三個亞基因組,其基因組大(約17 Gb,是
11月以來,伴隨著APEC在京如火如荼地召開,我們的基因檢測行業也爆發了許多新鮮的大事。本文由測序周報(資訊篇)重點搜集了與無創基因檢測相關的國內外最新資訊,回顧了9條上周關注及13條綜合資訊。大家品讀完之后,一定會覺得基因檢測離我們已真的不遠了! 上周關注 01 達安基因測序儀和唐篩試劑盒
鄧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所以,解決當前世界經濟危機的根本出路,在于緊緊抓住第六次科技革命。 現在國內外對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內涵都正在討論探索之中,沒有達成共識。如果我們能準確預言新科技革命的核心內涵,我們就在勇做領頭羊的進程中走了關鍵性的第一步。■徐光憲 鄧
我國研究人員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小麥A基因組的供體(烏拉爾圖小麥和小麥D基因組供體種)粗山羊草基因組草圖的繪制,結束了小麥沒有全基因組序列的歷史,標志著我國小麥基因組研究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這是由中國農業大學承擔,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參與的“十二五”863
我研究人員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小麥A基因組的供體——烏拉爾圖小麥和小麥D基因組供體種——粗山羊草基因組草圖的繪制,結束了小麥沒有全基因組序列的歷史,標志著我國小麥基因組研究跨入了世界先進
小麥是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養活了世界上40%的人口,但其龐大且復雜的基因組一直是國際研究的難題。近日,我國科學家成功完成了小麥A基因組的測序和染色體精細圖譜的繪制,對小麥的遺傳改良和分子設計育種等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成果今天(10日)凌晨在國際學術刊物《自然》上在線發表。 科研人員通過對烏拉爾
3月24-25日,“十二五”國家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水稻等主要農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重大項目交流會在海南陵水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全國18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課題骨干和專家共計40余人參加此次交流會。農村中心相關人員參
經過特殊的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云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占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云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
光照培養室,轉基因水稻幼苗在白熾燈模擬的日照環境下生長 水稻實驗田剛收獲的黃金大米 近期,關于轉基因食品的新聞層出不窮。61名院士聯名上書請求盡快推進轉基因水稻產業化;上千噸轉基因菜籽油流入國儲庫風波乍起;崔永元稱年內計劃再赴美國拍攝轉基因紀錄片;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種植區九成豆企虧損停產;張掖
在深圳,背靠鹽田青翠的北山,有這樣的一家基因測序機構,基因測序規模在全球達到最大。 它是華大基因。有人說它會是下一個華為,下一個騰訊。 它的員工平均年齡不到27歲,每個月平均卻有3份學術論文登上“CNNS(即《Cell(細胞)》、《Nature(自然)》、《NEJM(新英格蘭醫學雜志)》、《
近期,關于轉基因食品的新聞層出不窮。61名院士聯名上書請求盡快推進轉基因水稻產業化;上千噸轉基因菜籽油流入國儲庫風波乍起;崔永元稱年內計劃再赴美國拍攝轉基因紀錄片;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種植區九成豆企虧損停產;張掖一紙禁令喊停種植轉基因作物。轉基因食品猶如待嫁新娘,或許是由于打扮得與眾不同,大家都在猜
隨著高通量測序市場持續火爆,其重要應用無創產前篩查越來越受到市場的追捧。我國監管部門也采用積極的舉措來規范整個市場,今年2月份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強臨床使用基因測序相關產品和技術管理的通知》叫停基因測序臨床應用。然而,僅僅一個月后,國家衛生計生委又發布了《關于開展
作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小麥養活了全球40%的人口,提供人類營養所需的20%的熱能和蛋白質。 隨著基因組學的發展,水稻和玉米的基因組相繼被破譯,但關于小麥基因組的測序研究依然困難重重、進展緩慢,小麥基因組成了橫在科學家面前的一座大山。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
2014年4月2日,由多國農作物遺傳學家參與的國際花生基因組計劃(International Peanut Genome Initiative,IPGI)終獲喜報。他們在歷經數年研究后,成功完成世界上首個花生全基因組圖譜的繪制工作。花生基因組測序的完成和序列的公布將為全球研究人員和植物育種專
一項新技術或產品的問世,給人們帶來欣喜的同時,也必然會引起擔憂,基因測序技術便是其中之一。基因測序技術被看作自疫苗問世以來疾病預防最重要的科技突破,它不僅可以大大降低遺傳相關的疾病發生率,減少出生缺陷,還可以實現對疾病預測、預防、預警以及個體化診療;但目前,國內的基因測序市場卻并不讓人滿意,甚至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云 :“夫良藥苦于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良藥苦口由此而來。最近,國內研究團隊揭開了這類“苦口良藥”的神秘面紗,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 Genetics(2013)、Science(2014)和Nature Plants(2016)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
3月24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在線發表了題為Draft genome of the wheat A-genome progenitor Triticum urartu的研究論文。該項研究首次完成了小麥A基因組的測序和草圖繪制,比較全面地揭示了A基因組的結構和表達特征,對未來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到哪兒去?這一終極哲學命題,有多種不同的解答視角。從基因角度給出的答案,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近一段時間,有關基因領域的新聞將基因檢測、基因編輯、癌癥的靶向治療等原本屬于生物醫學領域的專業話題,一下子變成了公眾話題。人們對于基因的好奇在于:基因是如何影響人類的長相、身高、
近日,牡蠣基因組計劃(Oyster Genome Project,OGP)項目組宣布,歷時兩年的牡蠣基因組序列圖譜終于繪制完成。這是世界上第一張養殖貝類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標志著基于短序列的高雜合度基因組拼接和組裝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據悉,目前的基因組圖譜已達到國際領先的基因組圖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楊煥明:像爭奪國土一樣爭奪基因資源 我國科學家10月在深圳宣布,世界上第一個黃種人全基因組標準圖繪制完成。承擔該項目的華大基因研究中心稱,這是我國在承擔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1%任務、國際人類單體基因10%任務后,用新一代測序技術獨立完成的100%黃種人基因組圖譜。 從
創新啟示錄:基因測序產業應用前景廣泛 《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指出,我國出生缺陷發生率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患兒89.6萬,其中結構畸形25萬,防治形勢嚴峻。這些實際僅是來自剛出生時的統計數據,如果把后發的也進行統計,出生缺陷人數要遠遠高于此數。 “冰島的人口不過30萬人,
作為人類的主要食物,植物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由于植物基因組比較大,表現出多種倍性,還存在著大量的重復區域,故植物基因組的測序工作一直進展緩慢。 如今,得益于新型的測序技術,比如PacBio和Oxford Nanopore的長讀長測序技術,許多植物在2018年收獲了基因組,或者說
本報訊(記者丁佳)5月10日,《自然》雜志刊發了中國科學院的一項最新成果,該項研究完成了小麥A基因組的測序和染色體精細圖譜的繪制。 這項由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種子創新研究院和遺傳發育所基因組分析平臺等合作完成的研究,全面揭示了小麥A基因組的結構和
⑵小麥基因組研究小麥是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小麥的穩產和增產對我國乃至全世界糧食安全的影響舉足輕重。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化、環境變化的影響,小麥生產面臨嚴峻的挑戰,對于小麥的育種和品種改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是3個不同亞基因組形成的異源
我國科學家首次完全自主實施國家級人類全基因組項目。 屬于中國人自己獨特的基因“密碼”有望被精準破譯。近日,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之“中國十萬人基因組計劃暨中國人群多組學參比數據庫與分析系統建設”項目正式啟動,并進入為期4年的項目實施階段。 “這是我國科學
今年,我國“大農業”科研領域又誕生了諸多令人驚奇的發現,每一條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它們涵蓋了觀賞農業、林業、作物、醫學等各個領域,包括睡蓮、玉米、硅藻等進展。為了展現這些成就,本報特此就我國農業科學家今年發表的大部分重要論文進行梳理,以饗讀者。野生玉米大芻草、SK、現代玉米自交系ZHENG58的
實驗材料dCTP試劑、試劑盒乙醇次氯酸鈉β-葡萄糖醛酸酶基因活性測定液溴化乙錠儀器、耗材培養室MS 培養基實驗步驟一、轉基因插入位點的數目第一代( T0)轉基因植株外源基因的插入位點數目,一般都是通過遺傳方法進行鑒定。雖然遺傳分析可以在任何世代進行,但是一般選擇轉基因植株自交,或與野生型測交后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