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外景圖片來源:Virgo官網 科學家第四次捕捉到引力波。美國和歐洲兩個引力波項目組27日在意大利都靈召開新聞發布會稱,兩個項目組的3臺干涉儀首次共同探測到了“時空漣漪”,不僅再次驗證了廣義相對論,還更準確地定位了產生引力波的黑洞位置。 發布會稱,2017年8月14日,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兩臺干涉儀和歐洲“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的一臺干涉儀,從三個地點幾乎同時(先后相差僅幾毫秒)捕獲到了最新引力波事件,編號為GW170814。 第四次引力波由距地球18億光年的兩個超大黑洞合并產生,質量分別為太陽質量的31倍和25倍,合并后的黑洞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53倍,剩余約3個太陽的質量轉變成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出來。 2015年9月、2015年12月和2017年1月先后3次探測到的引力波,都由LIGO單獨完成。新加入的Virgo探測器位于意大利比薩,項目組由20個歐......閱讀全文
科學界目前普遍認為,宇宙誕生于距今約14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在大爆炸之后不到次方秒的時間里,宇宙以快到無法想象的速度急劇膨脹,留下層層時空/“漣漪”—原初引力波。為了能直接觀測到引力波,發達國家紛紛建造引力波天文臺。10月13日舉行的第247期東方科技論壇,與會專家一致呼吁,中國應該盡快啟動自
在以“干涉儀探測引力波最新進展及創建中國引力波觀測的可能性”為主題的第247期東方科技論壇上,莊松林、羅俊、朱能鴻等院士專家深入研討了引力波探測的未來發展趨勢和在我國開展探測引力波及建造激光干涉儀引力波探測器的可行性,同時探討了引力波探測工程的尖端科學技術對我國其他領域的積極推動作用。 “激光
近日,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劉京、研究員郭宗寬、蔡榮根團隊研究發現,一類具有尖角勢函數的暴脹模型在重加熱階段能夠產生具有雙峰結構的隨機引力波能譜,有望支持地面激光干涉儀實現原初引力波的直接觀測。相關研究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 據介紹,原初引力波通常是指宇宙早期暴脹階段產生的隨機引力波
人類第一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的榮耀桂冠,已經被美國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摘取。16日凌晨LIGO公布的新發現,也打消了那些關于引力波事件會否成為“孤證”的擔憂。 大洋彼岸的新消息,也給中國科學研究者帶來信心。“這更確證引力波的存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岳良告訴科技
成功發射的天宮二號搭載了多種高精尖科學裝備。其中,由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研制的“定時神針”——空間冷原子鐘,有望實現約3000萬年誤差1秒的超高精度,這將是國際上首臺在軌運行并開展科學實驗的空間冷原子鐘,也是目前在空間運行的最高精度原子鐘。 人類社會發展離不開對時間的精確測量。之前,在太空中運行的
“如果把引力波探測看作交響曲的話,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的成果,是一段美妙的序曲。它證明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天文學隨之誕生。但是,彈奏引力波主樂章的地點,還應該在空間。”16日,在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媒體見面會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胡文瑞勾勒出了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的
中新網北京2月16日電 中國科學院16日舉行“空間引力波探測與研究”媒體見面會,記者從會上獲悉,中國科學院從2008年開始發起“太極計劃”。 一百年前,愛因斯坦在創立了廣義相對論后不久就提出了引力波存在預言。百年來,世界各國的科學家為尋找和發現引力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建造了多種實驗裝置。20
1974年在麻省理工學院舉行的一次學術會議上當面指責韋伯出示的引力波數據存在學術不端行為,以至于兩人差點動手打架的那位科學家是在國際商業機器(IBM)公司服務的加文(Richard Garwin)。加文是一個物理全才,也更是一位神話級的人物。他大學畢業后只用了兩年就獲得博士學位,導師是大名鼎鼎的
用什么“尺子”來測量這么小的長度變化?科學家們又請出了引力波的大哥-電磁波,以激光的面貌出現。所用儀器是和1887年邁克耳遜的干涉儀[7]基本同樣的原理。干涉儀向不同方向發出兩束激光,在兩個長臂中來回后進行干涉,從干涉圖像則可以測量出兩臂長度的微小差異。這種設備是愛因斯坦的幸運神,當年邁克耳孫和莫雷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據《連線》雜志10月22日報道,如今,科學家正竭盡全力探查來自宇宙中最重大事件所產生的波紋:諸如黑洞和中子星等超密度天體的旋轉、運行、爆炸或相撞。盡管投入數億美元至今一無所獲,但科學家癡心不改,依舊抱著不查出個究竟誓不罷休的態度。 數億美元打水漂 1918年,著名物理學
也難怪很多人對LIGO探測到的引力波質疑,因為這次結果的確是太突然、太幸運了。并且,盡管愛因斯坦在1916年就預言了引力波,但他對自己的這個預言的態度也是反反復復頗為有趣的。愛 因斯坦本人直到1936年對此還尚未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他曾經在一篇論文中得出“引力波不存在”的結論!但因為該文中他的
日前,一條有關空間引力波探測的消息在天文圈被刷屏。 據歐洲太空局(以下簡稱歐空局)官網報道,其下屬科學項目委員會在6月20日舉行的會議中一致決定,將探測引力波的激光干涉空間天線(LISA)正式確定為歐空局第三大型空間任務(L3)。根據時間表,LISA將在2034年開始從空中探測引力波。 事實
“要完善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方式,解決簡單套用行政預算和財務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資源等問題,優化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社會公益類研究的支持方式,力求科技創新活動效率最大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科技創新,需要資源支撐;
雙黑洞并合示意圖 北京時間6月16日凌晨,美國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與歐洲Virgo引力波探測器在美國天文學會圣地亞哥會議上共同宣布,在高新LIGO探測器的數據中確認了又一起黑洞并合事件。 確認不是孤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系教授蔡一夫說,LIGO宣布初次發現前,大
空間引力波探測和地球重力場空間測量兩大科學計劃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價值。空間引力波探測不僅可以檢驗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還可開啟一個觀測宇宙早期的新窗口;而先進重力場測量將為人們研究陸地水循環、冰川變化、海洋環流及大氣循環等地球大質量時空分布、變化與遷移現象提供有效的分析依據。這兩大科學計
人類再一次探測到引力波! 北京時間6月16日凌晨,美國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科學合作組織和Virgo科學合作組織在美國天文學會第228次會議上正式宣布,再次“清晰”探測到來自兩個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號。 這是繼今年2月11日LIGO宣布探測到首個引力波信號之后,人類又一次探測到引力
印媒稱,印度將建立全球第三個激光干涉儀引力波觀測臺(即LIGO-印度)以探測引力波,這一觀測臺將與美國現有的兩個觀測臺相仿。據《印度斯坦時報》網站2月12日報道,馬哈拉施特拉邦和中央邦都進入了展開這一實驗的侯選邦名單。報道稱,到2022年,印度將成為在理解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國
封面文章: 柏基斯頁巖化石層發現100周年紀念 古生物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100年前的這個月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約霍國家公園中柏基斯頁巖化石層的發現。距今5.05億年前,關于寒武紀海洋中多樣化生命的這一舉世矚目的化石記錄理所當然地出了名,并在Stephen J.Go
美國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16日宣布,繼2015年底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后再次有所獲,科學家稱全新的引力波天文學時代由此開啟。 “LIGO的發現更確證引力波的存在。”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岳良在受訪時說,但這不會對中國科學家的既定計劃造成影響,因為“空間探測和地面探測的科
諾貝爾獎親睞壽星? 施郁(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1. 為什么引力波諾獎得主年齡較大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對首次直接探測引力波作出杰出貢獻的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和基普·索恩(Kip Stephen
四年前,我國著名科普作家劉慈欣憑借其科幻小說《三體》獲得“雨果”獎,在國內掀起了一場不小的科普熱。小說中的“三體”是三顆相互環繞的“太陽”,由于運動的無規則性及相互之間復雜的引力擾動,致使生活在那里的“三體文明”經受了百余次毀滅與重生,最終逼迫他們打算逃離這種無常的“三體”母星。 研究表明,
引言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2017年白皮書的最新報告,信息增長率比2010年和2012年的預測快得多,到2025年,總數據量將達到160 ZB(109 TB),這比2012年的預測高出4倍。大數據中心的快速發展激勵著科學家和工程師研究和記錄持續數百年的現象,這些現象以長時間的數據
從2015年9月至今,“引力波之發現”的消息像一只調皮的幽靈,以形形色色的版本穿梭于天文和物理學界,它時隱時現,像劑量不斷增強的興奮劑,一次次激起人們的窺探欲。在北京時間2月11日晚11點30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就探測引力波的研究進展進行報告。LIGO科學合作組織面向全社會宣布,LI
在新的一年中,研究者將會窺探黑洞的視界、繼續角逐量子科技主導權,并在2016年政治事件的余波中試圖站穩腳跟。 氣候叵測 鋼鐵行業是污染的主要來源(圖片來源于:Kevin Frayer/Getty) 如果美國像候任總統特朗普承諾的那樣從氣候協議中退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便可能會承擔
在新的一年中,研究者將會窺探黑洞的視界、繼續角逐量子科技主導權,并在2016年政治事件的余波中試圖站穩腳跟。 氣候叵測 如果美國像候任總統特朗普承諾的那樣從氣候協議中退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便可能會承擔起緩解氣候變化的領導職責。旨在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中國國家碳排放限額交易計劃可能在
記者2月14日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正牽頭國內引力波研究,計劃用20年時間,完成總投資約為150億元的“天琴計劃”。目前,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正在建設引力波研究所需的地面基礎設施。已經啟動山洞超靜實驗室和激光測距地面臺站基礎設施建設,部分技術研究已有具體進展。 據了解,引力波是加速中的質量在時空中所
總部位于巴黎的歐洲航天局7日宣布,數月前發射升空的“LISA探路者”探測器,已成功驗證了在太空探測引力波的關鍵技術。 去年12月3日,作為歐航局引力波太空探測計劃的前期任務,“LISA探路者”探測器由一枚“織女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并于今年1月底抵達距離地球150萬公里的目標軌道,圍繞太陽和地
2016年已接近尾聲,2017年即將來臨。那么下一年將會發生什么科學事件,最近的nature網站選出了下一年最具期待的十大科學事件。看看你最期待的是哪一個。 中國的鋼鐵業是污染的主要來源 (一)波濤洶涌的氣候 如果美國不能履行唐納德·特朗普所承諾的改善氣候的承諾,那么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
當地時間2月15日,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科學合作組織宣布,接收到來自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英國研究與創新機構和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共350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將對其兩個探測器進行重大升級。 LIGO曾于2015年首次在人類歷史上聆聽到時空的漣漪——引力波。升級后的LIGO將被命名為
黑洞身上隱藏著有關宇宙的秘密,因此,科學家一直在對黑洞進行深入研究。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撰文稱,他們借助一種尋找黑洞的新方法,在銀河系中發現了一種新型黑洞,其質量可能為太陽質量的3.3倍,或為迄今為止銀河系中已知最小黑洞,有望開辟新的研究領域。 黑洞具有很強大的引力,使任何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