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發現了一種可能導致眼后感光組織的退化的新途徑。這項發現有助于科學家們更進一步地開發出針對治療糖尿病引發視力損傷并發癥的新藥。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團隊專注于糖尿病性黃斑水腫,這是一種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并發癥,當眼中的血管將其液體泄漏到控制詳細視力的視網膜部分時會發生。 該疾病的當前療法是通過阻斷蛋白VEGF,該蛋白導致異常的血管生長。但是,由于對于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性黃斑水腫患者而言,這種治療方法還不夠充分,因此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懷疑,更多的因素會導致這些患者的視力下降。(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說,他們發現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類血管生成素4(angiopoietin-like 4)在黃斑水腫中起作用。眾所周知,該信號蛋白是一類血管生長因子,在心臟病,癌癥和代謝性疾病中起作用,而糖尿病就是其中的一種......閱讀全文
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細胞)最初是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團隊在2006年利用病毒載體將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的組合轉入到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中,使其重編程而得到的類似胚胎干細胞的一種細胞類型。這些ips細胞在形態、基因和
維生素A(vitaminA)又稱視黃醇(其醛衍生物視黃醛)或抗干眼病因子,是一個具有脂環的不飽和一元醇,包括動物性食物來源的維生素A1、A2 兩種,是一類具有視黃醇生物活性的物質。 維生素A1多存于哺乳動物及咸水魚的肝臟中,維生素A2常存于淡水魚的肝臟中。由于維生素A2的活性比較低,所以通常所
基因療法是指將外源基因導入靶細胞從而糾正或補償基因缺陷表達異常引起的疾病。近些年來,基因療法臨床試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多項基因療法項目相繼在美國、歐盟、中國等國家獲批上市,而且基因療法的治療對象也從單基因遺傳病逐步拓展到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中。 那么,近期科學家們在基因療法研究領域又
美國 遺傳學研究精彩紛呈;細胞學研究成果豐碩;藥理學研究取得新成果;艾滋病研究與治療獲得突破性進展;腫瘤學研究取得成效。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開發出一種繪制DNA之間接觸位點的新方法,并利用計算機模型繪制出一個細胞中完整DNA鏈——基因組的精確三維圖像;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制造出一個能折疊成
近日,美國每日健康網總結出“2015年美國醫學十大里程碑事件”,涉及流感、糖尿病、癌癥等多個領域,其中一些新研究、新觀點和新療法具有非凡意義,給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記者第一時間邀請國內權威專家對此解讀。 一、使用新型流感疫苗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指出,2014年~2015年美國流感疫苗預防有
每次小便時,很多人只是將尿液沖走了事,并沒有意識到尿液能夠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態。尿液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復雜的生物流體。 醫生、營養學家和環境科學家不僅對尿液的物理性狀,如尿量、顏色、透明度、氣味、pH和比重等感興趣,也對尿液的化學成分特別感興趣,因為它們揭示了有關一個人的健康與否、他們所吃的
即將過去的5月份,有哪些重大的干細胞研究或發現呢?生物谷小編梳理了一下這個月生物谷報道的干細胞方面的新聞,供大家閱讀。 1. 重磅!日本科學家首次利用皮膚細胞恢復病人視力 日本研究人員報道了他們首次成功地將來自一名女性患者皮膚細胞經重編后產生的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
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藥品評審與研究中心(CDER)的數據統計,在2020年第一季度,FDA批準了11款創新療法。而根據FDA生物制劑評審與研究中心(CBER)的數據統計,在2020年一季度,FDA還批準了一款食物過敏免疫療法(Palforzia)和一款流感疫苗(Audenz)。
【1】CJASN:二手煙或會增加個體慢性腎臟疾病的風險 doi:10.2215/CJN.09540818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延世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
15年前,基因療法遭遇了一系列悲劇性挫折,使得科學家開始對其進行嚴格的重新評估;15年后,基因療法已經做好準備,即將進入臨床。 里基·劉易斯是一名擁有遺傳學博士學位的科學作家。她參與過多本教材的編寫,在許多雜志上發表過文章,她還是《永恒的治愈:基因療法和拯救它的男孩》(The Forever
基因療法,就是利用健康的基因來填補或替代人體中某些缺失或病變的基因,或人為的修改有缺陷的基因達到治病的目的。 目前的基因療法通常是利用對人體無害的逆轉錄病毒當載體,把正常的基因嫁接到病毒上,再用這些病毒去感染取出的人體細胞,讓它們把正常基因插進細胞的染色體中,使人體細胞就可以“獲得”正常的基因
基因療法,就是利用健康的基因來填補或替代人體中某些缺失或病變的基因,或人為的修改有缺陷的基因達到治病的目的。 目前的基因療法通常是利用對人體無害的逆轉錄病毒當載體,把正常的基因嫁接到病毒上,再用這些病毒去感染取出的人體細胞,讓它們把正常基因插進細胞的染色體中,使人體細胞就可以“獲得”正常的基因
據國際糖尿病聯合會估計,現在全球約8.3%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到2035年,該病患者人數預計會上升至5.92億。在2013年,糖尿病導致約510萬人死亡,平均大約每6秒鐘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大家對糖尿病領域的研究進展一直有很高的關注度。轉眼間2015年已經過去了一半,本文為大家盤點這半年來糖尿病
在睡眼惺忪的清晨或是緊張忙碌的工作中,你是否會享受一杯香濃醇厚的咖啡呢?現今社會,咖啡基本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近些年來,科學家們進行了很多研究來揭示咖啡和人類機體疾病的關聯,下面小編就來為您一一盤點咖啡與機體疾病之間的種種關系。 【1】Pharm Res:咖啡有益,可防止肥胖相關
基因治療通過基因操作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是一種根本性的治療策略。 日前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德國一名7歲的兒童因患有交界性大皰性表皮松解癥,導致全身80%的皮膚損傷丟失,在接受表皮干細胞基因治療以后,這名患兒重獲健康皮膚并出院,至今正常。 在此項研究之前,交界性大皰性表皮松解癥
近年來,研究人員通過深入研究闡明了多種天然化合物在抵御人類疾病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比如近日,來自上海生科院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楊黃恬等人通過研究發現,從天然小檗科植物中提取的化合物或有望治療心肌缺血/復灌損傷;又有研究人員發現,天然化合物角鯊胺有望用于帕金森病臨床治療,天然化合物角鯊胺于20
重大消息!諾和諾德新型降糖藥semaglutide獲美國FDA專家委員會全票通過,兼具降糖、減肥、降低心血管風險三大功效 2017年10月19日--糖尿病巨頭諾和諾德(Novo Nordisk)新型長效降糖藥semaglutide(索馬魯肽)近日迎來重大利好消息。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們開始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加速多項領域的研究,當然了他們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近期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 【1】Com Biol Med:人工智能幫助治療糖尿病引發的眼疾 doi:10.1016/j.compbiomed.2018.10.0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帕金森領域的相關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eurology:眼部疾病常見于帕金森癥患者 DOI: https://doi.org/10.1212/WNL.0000000000009214 根據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患有帕金森氏病的人比健康人群更容易出現視力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基因療法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1】JCI:新技術提高基因療法治療視力的效果 doi:10.1172/JCI129085 在以大鼠,豬和猴子為模型的實驗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
時至2017歲末,2018年馬上就要到來了,在即將過去的2017年里,科學家們在結核病研究領域取得了諸多重磅級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報道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1】PNAS:開發結核桿菌疫苗的新思路 DOI:10.1073/pnas.1708252114 最近,來自南漢普頓大
19世紀著名醫生William Osler曾經說過:“好的醫生治療疾病,而偉大的醫生治療得病的患者。”但在20世紀,醫學界通常將患者視為一系列癥狀的集合,而不是一個個體。這種情況隨著醫療服務系統的發展而加劇,它讓患者的護理變得零散。 數字健康有可能使William Osler醫生以患者為中心的
降糖,降糖!馬先生自打八年前查出有糖尿病,就想盡一切辦法降糖,去年,他還因為短時間內吃了5種保健品得了急性腎衰竭,住院十天花了不少銀子。說起八年抗“糖”路,馬先生一肚子辛酸。 像馬先生這樣的“糖友”還真不少。到武漢各大醫院內分泌科走一圈,關于用藥和降糖關系的討論不絕于耳。但是,多項研究指出,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是2型糖尿病(T2DM)最常見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據統計,我國每年有300-400 萬糖尿病患者因DR出現失明,DR嚴重威脅著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同時給社會帶來嚴重經濟負擔,早期預防T2DM引起的微血管變化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目標。 近日,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
一種尚未在中國正式上市的腫瘤藥物,何以在批準適應癥之外用于眼內注射,并最終導致數十人產生群體不良反應事件? “天上星星,市一眼睛”八個大字,在細雨中的上海第一人民醫院大樓上仍十分醒目。這家醫院的眼科在全上海最為知名。 9月9日,上海市衛生局發布消息說,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下稱一院)對患者進行
美國 遺傳學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機制;細胞研究讓多種細胞互換“身份”;再生醫學造出多種器官組織。 田學科 (本報駐美國記者)在遺傳學研究領域,杜克大學模仿人體細胞內復雜的基因調控過程,模擬出多種蛋白質如何通過復雜相互作用調控一個基因。 斯坦福大學設計出一種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體管——
2019年3月份即將結束了,3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迄今為止最大規模人體微生物組研究揭示出數千種新型微生物物種 doi:10.1016/j.cell.2019.01.00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意大利特蘭托大學計算宏基
拜耳(Bayer)近日宣布,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已批準了Eylea(艾力雅?,通用名:aflibercept,阿柏西普眼內注射溶液)新的預充式注射器,用于治療5種成人視網膜疾病。此次批準適用于歐盟所有27個成員國、英國、冰島、挪威、列支敦士登。 目前,Eylea為小瓶裝,醫生在治療時需要用
從南方醫科大學獲悉,該校實驗動物中心科研團隊運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白化西藏小型豬,同時敲除了與免疫相關的基因,這標志著自主構筑的基于小型豬受精卵制備基因修飾豬的平臺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在此之前,全世界尚未有純白藏豬的先例。 藏豬作為我國獨有的高原特殊品種,全
基因編輯更快更準更簡單 1973年,斯坦利?N?科恩(Stanley N. Cohen)和赫伯特?W?博耶(Herbert W. Boyer)找到了改變生物體基因組的方法,成功將蛙的DNA插入到細菌中。20世紀70年代末,博耶的基因泰克(Genetech)公司對大腸桿菌進行基因改造,使其帶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