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韓斌院士課題組聯合中國水稻所楊仕華等團隊,在雜交稻基因組學及雜種優勢遺傳機制研究中獲重要進展,2月5日,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雜志。 據介紹,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成功是我國近幾十年來取得的一項重要科技成就。伴隨著汕優63、兩優培九等一大批高產雜交稻品種的大面積推廣,我國的水稻總產量在較短時間內有了大幅度提升,為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雜交稻的高產來自對水稻雜種優勢現象的利用。雖然雜種優勢在很多物種中存在,但其遺傳機理還不完全清楚。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直接對我國水稻主產區的1495份雜交水稻品種進行基因組測序,通過開發一套全新的分析方法,有效地鑒定了高度雜合材料的基因型,構建了一張雜交稻品種的精細基因型圖譜。由于大多數雜交稻品種的親本材料無法直接獲得,該研究同時還開發了一種多層迭代的計算方法,利用這些雜交稻品種和少量常用親本的基因組信息,準確推測出其雙親的基因組信息。這些親本......閱讀全文
今年,我國“大農業”科研領域又誕生了諸多令人驚奇的發現,每一條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它們涵蓋了觀賞農業、林業、作物、醫學等各個領域,包括睡蓮、玉米、硅藻等進展。為了展現這些成就,本報特此就我國農業科學家今年發表的大部分重要論文進行梳理,以饗讀者。野生玉米大芻草、SK、現代玉米自交系ZHENG58的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2年1月17日揭曉。 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成功實現交會對接
2月20日,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與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聯合召開“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解讀會”,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相關單位獨立或合作取得的7項重大科學成果入選,包括:研制出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鈷基電催化劑;開創煤制烯烴新捷徑;揭示水稻產量性狀雜
于軍,紐約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科學博士,師從臺灣中研院院士孫同天教授;博士后研究追隨美國“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領導者和設計者之一,著名基因組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Maynard V.Olson。 1993年,于軍參與“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黃興奇帶領的科研團隊,首次對云南野生稻從DNA分子、細胞、植株、種子到原生地、異地集中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野生稻保存保護網,并有重要發現。近日,該項目獲得云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野生稻是水稻的原始祖先,被專家稱為“植物中的大熊貓”,在長期自然選擇中形成了豐富的變異類型、
鈷/氧化鈷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CO2為液體燃料01 1、研制出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鈷基電催化劑 將二氧化碳在常溫常壓下電還原為碳氫燃料,是一種潛在的替代化石原料的清潔能源策略,并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對氣候造成的不利影響。實現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的關鍵瓶頸問題是將二氧化
黃三文,1971年出生于湖南岳陽。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6年碩士畢業于北京農業大學,2005年獲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深圳農業基因組所副所長,國家“973”項目“主要蔬菜重要品質性狀形成的遺傳機理與分子改良”首席科學家、國際黃瓜基因組計劃首席科學家、國際茄科基
一、雜交通過堿基對之間非共價鍵(主要是氫鍵)的形成即出現穩定的雙鏈區,這是核酸分子雜交的基礎。雜交分子的形成并不要求兩條單鏈的堿基順序完全互補,所以不同來源的核酸單鏈只要彼此之間有一定程度的互補順序(即某種程度的同源性)就可以形成雜交雙鏈。分子雜交可在DNA與DNA、RNA與RNA或RNA與DNA的
一、概述 前面已經介紹了核酸分子單鏈之間有互補的堿基順序,通過堿基對之間非共價鍵(主要是氫鍵)的形成即出現穩定的雙鏈區,這是核酸分子雜交的基礎。雜交分子的形成并不要求兩條單鏈的堿基順序完全互補,所以不同來源的核酸單鏈只要彼此之間有一定程度的互補順序(即某種程度的同源性)就可以形成雜交雙鏈。分子雜交
一、概述 前面已經介紹了核酸分子單鏈之間有互補的堿基順序,通過堿基對之間非共價鍵(主要是氫鍵)的形成即出現穩定的雙鏈區,這是核酸分子雜交的基礎。雜交分子的形成并不要求兩條單鏈的堿基順序完全互補,所以不同來源的核酸單鏈只要彼此之間有一定程度的互補順序(即某種程度的同源性)就可以形成雜交雙鏈。分子雜交
日前,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共有278個項目和7名科技專家獲獎。其中,既包含國之重器一類新成果,也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新技術。食品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與人們的健康與營養息息相關。在食品領域,21個相關科研項目也在獲獎之列。 2018年度國家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個面向”為線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發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成果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10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近年來,基因測序技術飛速發展,使得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基因的測序能夠在幾天之內完成,測序的成本也下降到普通百姓可以承受的范圍,這使得基因測序的臨床應用成為可能。在臨床研究方面,外顯子組甚至全基因組的基因測序大大加速了疾病分子標志物的尋找,使得多種疾病病因的診斷與分型與以往相比更加精確,在用藥時也能更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一、基因檢測公司梳理 目前全國涉及基因檢測概念的公司有200余家,按照業務范圍劃分,這些公司可以分為:①最上游的基因檢測儀器開發企業(測序儀、芯片掃描儀、PCR設備),②提供樣本處理試劑和耗材的中上游企業(建庫試劑盒、檢測試劑盒、工具酶、基因芯片),③提供第三方基因檢測服務的中游企業
2010年5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陪同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參觀博奧生物有限公司。新華社供圖 200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看望廣大科技工作者,就園區的創新發展問題進行專題調研。這
基因產業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今年,精準醫學不僅被納入“十三五”規劃,作為精準醫學的“排頭兵”,基因組學也被納入“十三五”百大項目名單,要“加速推動基因組學等生物技術大規模應用”。 對著名基因組學專家、中國基因組學奠基人于軍教授來說,基因組學引領的技術應用得到如此重視,既讓他感到欣慰———20
微陣列技術在單個實驗中能同時分析數千個參數。捕獲分子微點在固體支持物上固定成行列并暴露在含相應結合分子的樣品中。基于熒光、化學發光、質譜、放射性或電化學的讀出系統能檢測每個微點形成的復合物。這些微小化和平行的結合分析高度靈敏,方法的分析能力又能被微陣列基因表達分析所放大。在這些系統中,檢測固定的DN
2月28日是國際罕見病日,去年隨著冰桶挑戰公益項目的風靡全球,漸凍人進入了社會大眾視野,其實漸凍人是種罕見疾病,罕見病種類有上萬種。比較常見的有患白化病的“月亮寶寶”、脆骨病的“瓷娃娃”、粘多糖貯積癥的“粘寶寶”、遺傳性表皮松解性水皰癥的“泡泡龍”以及苯酮尿癥、進行性肌萎縮癥
經過特殊的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云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占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云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
近日,牡蠣基因組計劃(Oyster Genome Project,OGP)項目組宣布,歷時兩年的牡蠣基因組序列圖譜終于繪制完成。這是世界上第一張養殖貝類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標志著基于短序列的高雜合度基因組拼接和組裝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據悉,目前的基因組圖譜已達到國際領先的基因組圖
摘要對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的研究分析近幾年被廣泛應用于生物及醫學研究的諸多領域,篩查SNPs的方法很多,各具特色,并一直不斷地發展.本文對篩查SNP的幾種常用及最新方法做一簡要介紹,其中包括PCR-RFLP,分子信標等.細胞外基質
3 蛋白質組學、功能基因組學與基因進化 蛋白質組學分析 北京大學朱玉賢研究組利用 2-DE、 MALDI-TOF MS 和 ESI-MS/MS 等蛋白質組學的方法研究了擬南芥中的 cp29A 和 cp29B 蛋白。cp29A 和 cp29B 是擬南芥8個葉綠體核糖核蛋白
今年是“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全面開展的一年,國家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前沿技術、創制重大產品、培育新興產業、引領著現代農業。 今年5—9月,國家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辦組織主題專家組對“十二五”該領域2011年和2012年啟動的7個主題、2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自1999年中國作為唯一的一個發展中國家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到目前為止,已經獨立完成了水稻和家蠶等大型基因組研究,并參與了家雞、家豬、木瓜等多個重要動植物基因組圖譜制作,在2007年還首次向世界公布了第一個中國人的個體化基因組序列。 中國雖然在這一領域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 在深圳
近10年來,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越來越廣泛地被用于人類疾病研究的諸領域,為了解病理狀態下基因組DNA的變化積累了新資料。目前認為,人類基因組并非人們想像的那樣穩定,諸如基因重排、擴增、缺失,突瘺和DNA甲基化類型改變等時有發生,這些改變對于基因表過和調控,以及疾病過程的發展與轉歸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近10年來,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越來越廣泛地被用于人類疾病研究的諸領域,為了解病理狀態下基因組DNA的變化積累了新資料。目前認為,人類基因組并非人們想像的那樣穩定,諸如基因重排、擴增、缺失,突瘺和DNA甲基化類型改變等時有發生,這些改變對于基因表過和調控,以及疾病過程的發展與轉歸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近10年來,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越來越廣泛地被用于人類疾病研究的諸領域,為了解病理狀態下基因組DNA的變化積累了新資料。目前認為,人類基因組并非人們想像的那樣穩定,諸如基因重排、擴增、缺失,突瘺和DNA甲基化類型改變等時有發生,這些改變對于基因表過和調控,以及疾病過程的發展與轉歸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