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份獨立審核報告顯示,曾備受質疑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評估“總體上是成功的”,暫且還了IPCC一個公道。但科學家同時告誡:勿讓本該建立在堅實科學基礎上的預測,沾染上政治的痕跡。 自轟動一時的“氣候門”和“冰川門”接連被曝光以來,曾獲諾貝爾和平獎、一向以權威縝密面貌示人的IPCC形象大跌,其旗下的氣象專家被指對待科學的態度十分不嚴肅――隨意弱化處理了全球變暖的不確定性因素、篡改對自己研究不利的數據,還能發表出“純屬猜測”的報告。 IPCC的公信力岌岌可危,直接引發“全球變暖”的真實性遭公眾質疑。這種質疑的聲浪在去年底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期間達到高潮,為此,IPCC的領導人請求聯合國秘書長允許對事件展開調查。國際科學院理事會于今年5月特別成立了多國學者構成的獨立審核小組,主要調查IPCC的工作程序與過程。 據審核委員會8月30日發布的結果,IPCC在對氣候......閱讀全文
全球氣候變暖究竟是無可置疑的權威結論,還是一個缺乏科學依據的謊言?為什么這一研究難度極大的復雜科學問題,在IPCC一方研究得出的結論全是不利的結果,而NIPCC一方則全是有利的。真正科學的結論會是這樣嗎? 近年來有關溫室氣體,特別是CO2使全球氣候變暖并將導致災難性后果的理論,
氣候無疑是2009年的重要“標簽”之一。雖然去年1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 候變化大會沒能達成一個新的國際減排協議以接替將于2012年“壽終正寢”的《京都議定書》,但它確實成功地將全球的關注目光聚焦到全球變暖這一議題上。 再加上去年年底常年干旱少雨的沙特遭受特大暴雨襲擊;英國北
從美國拒絕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到哥本哈根的無果而終不歡而散,再到日本在坎昆氣候變化大會上上演的鬧劇……氣候變化這個詞,已經從一個單純的科學問題,演變為環境、科技、經濟、政治和外交多學科領域交叉的綜合性重大戰略問題。 在這些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中間,中國又該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
——訪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政策研究中心教授齊曄 “近20年,我一直在環境氣候科學這個領域工作,與其中的許多科學家都有接觸。對氣候變暖,上世紀90年代就有著名科學家一直有質疑;但從科學的角度講,這是正常現象——允許不同的聲音,要求大同存小異,要看共識。” 雖然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早已
方修琦 1962年生,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環境演變及其影響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之課題 “暖期氣候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與人類適應研究”。出版有《全球變化》、《中國碳排放的歷史與現狀》、《中國古地理
輿論質疑增多 主流媒體報道氣候變暖懷疑派觀點篇幅明顯增加,權威刊物開始注意選登反主流派觀點的評論文章,網民對氣候變暖問題的質疑也出現了相當強烈的反彈 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后,歐美輿論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質疑聲顯著
科學證據并非像許多人認為的那樣非黑即白 被黑客竊取的氣候科學家之間的郵件往來提供了一個展示科學是如何真正產生的機會——而不是對科學的“客觀性”進行質疑。 科學史學家長久以來知道19世紀的Augustinian僧侶格里哥?孟德爾——他發現了遺傳性狀是如何遺傳的——“偽造”了一些數據。他
今年4月,中國科技出版社計劃將出版新書《自然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中科院院士陳運泰表示,他很贊同作者發出的與眾不同的聲音。“由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北京大學空間科學學院和核工業部地質科學院等單位組成的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組,對于自然是氣候變化的主要驅
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氣溫創歷史新高。全球平均氣溫為14.6攝氏度,比20世紀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攝氏度。 即便如此,近十幾年平均氣溫走平、西歐北美寒冬等“事實”正成為質疑全球氣候變暖的理由。 就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近期舉行的“楊鐘健—裴文中”學術講壇上,中國科學院
本月初,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丹麥哥本哈根發布了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的《綜合報告》,這份報告指出,全球性的氣候變暖已經非常明確,而人類對氣候系統的影響是明確無疑和不斷增長的,如果不加以遏制,氣候變化對人類和生態系統造成嚴重、頑固和不可逆轉的后果的可能性將增加。 今天,中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拉爾夫·奇切羅納介紹該院出版的氣候變化報告 作為迄今為止最全面的氣候變化研究的一部分,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研究委員會日前發布了3份報告,強調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美國需要立即采取行動,同時提出了一個如何適應不可逆轉的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新報告可能會對正在熱烈討論中的國會
圖片說明:2013年1月12號,霧霾籠罩下的北京。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IPCC)將于9月26日在斯德哥爾摩發布研究報告,強調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還是人類活動。不過,此次報告的影響力預期不會很大,因為在當前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相比較“修復”地球,各國政府可能
從太空看到的太平洋。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根據年平均值繪制的從1971年至2012年全球平均氣溫和二氧化碳排放圖表,。方框中所示為溫度升高趨勢的“間斷”期。圖片來源:《衛報》 科學家日前表示,來自熱帶太平洋的低溫海水或是近年來抑制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主要因素。這項研究有助于
為了加強《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以下簡稱《公約》)的實施,對2020年后國際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框架安排,2015年12月12日,《公約》近200個締約方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就《巴黎協定》達成一致,用以取代將于2020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明確提出到本世紀末,將全
杜祥琬院士 秦大河院士 杜祥琬院士、秦大河院士在第435次香山科學會議上分別作主題評述報告。 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為梳理氣候變化事實、影響、適應和減緩領域的最新進展,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全局出發,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科學判斷應對氣候變化對我國發展
▲空氣污染一般被認為是全球變暗的主要原因。干旱頻發被認為是全球變暗的主要后果之一。 新聞背景 作為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初級能量來源,太陽輻射深刻地影響著大氣、水循環以及生態系統。有研究認為,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大部分地區的太陽輻射出現下降趨勢,即所謂“全球變暗”現象。 日前
9月中旬,教師節過去不久,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辦公樓里仍掛著學生們自己設計的謝師海報,特色明顯。與這些海報并排貼著的便是各種講座信息以及中心新近發表的論文,90%是英文,內容五花八門,有關于大氣環流的,有關于濕地保護的,有力學領域的,還有計算機領域的……涉及的領域和學科十分廣泛。
對于北京和河北的許多城市,霧霾已成為一塊心病。2016年10月份以來,北京先后經歷了10多次霧霾過程,多日不散的霧霾不斷干擾著居民正常的工作與生活。面對霧霾頻發使人們不禁要問,北京的空氣質量究竟是變好了,還是變差了? 如果說是變好了,那么為什么人們對空氣質量的憂慮比以前增多了?如果說是變差了,
呂達仁院士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和外國專家交流 資料圖片 CFP 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艱難地通過了《巴黎協定》。中國在其中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氣度。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曾說:排放權就是發展權。中國既要負責任,也要爭取平等合理的發展權。 最有
11月11日,《自然》(NATURE)第468期報道了由中國科學家發起的“第三極環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 TPE)計劃”,科學家們聚集一堂,準備通過開展這一國際研究計劃來理解和減輕“第三極地區”的環境變化。以下是全文譯文。 環境變化與冰川變
印度洋上空的污染物對亞洲喜馬拉雅山脈的冰川融化負有直接責任——這是來自美國Scripps研究所的一個研究組的結論。這篇題為《棕色云增暖南亞》(Brown haze ‘heating up’ South Asia,《自然》2007年8月)的論文曾在學界引起軒然大波。中國科學家近年對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進
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將會影響人類生存已成為共識,應對氣候變化已是標志性的全球議題,我國應當積極參與并在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我國正處于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初期,應當牢記溫室氣體減排初心,積極履行國際減排承諾,加快建設進度,建成切實可行、穩定運行的全國碳市場。 一、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形勢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自然—方法學》 新方法可分離精確突變的罕見人體iPS細胞 《自然—方法學》上的一篇文章介紹了一種經過精確突變設計的罕見人體誘導多能干細胞(iPS)的分離手段。該手段可實現含有精確疾病突變或者突變逆轉的人體iPS細胞系的簡單生成,從而幫助我們更好了解疾病的遺傳學基本原理。 統計
3. 慎重向環境釋放未經事先批準的轉基因植物是不能夠釋放到環境中去的。在歐洲,2001/18 號歐盟指令( 見注 7 ) 專門規定了慎重向環境中釋放轉基因植物。該指令涵蓋了兩種類型的環境釋放: 實驗釋放 ( B 部分)和投放市場的商業釋放( C 部分)( 見注 8) 。對于每個授權的 B 釋
一群自稱“折衷派”的學者發表了一份《哈特維爾報告》稱,如果全社會想要遏制氣候變化,就需要在所采取的方式上做出重大轉變。 他們稱,聯合國的氣候談判進程已經失敗,并且全球致力于二氧化碳減排的舉措也永遠不會見效。他們強烈要求開發可向個人供應清潔能源的技術,而不
拉尼娜最近被熱議。據美國國家氣象局氣候預測中心近日表示,未來幾個月,北半球將出現所謂的拉尼娜現象,并且2016及2017年度冷冬幾率正在提高。 對于即將到來的拉尼娜,我們該如何判定其到來,標準如何?如果降臨,將對我國各地區產生何種影響?又是否會改變全球變暖的大趨勢呢? 仍有待觀察 日前有
“中國碳排放量被國外研究機構長期高估。”中科院院士呂達仁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我國排放因子比國際上認定的大約要低10%~15%。也就是說,同樣1億噸煤變成二氧化碳的數值,要比國際估計值低10%~15%。 據此推算,中國累計排放量將大幅度降低,重新核算后的中國碳排放在2000年
據美聯社報道,荷蘭一家權威環境機構上周一表示,他們已經發現聯合國氣候變化報告中更多的小錯誤,并敦促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更加審慎對待報告內容。事實上,該機構也表示對報告中的一處明顯錯誤負責,該處錯誤影響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報告的可靠性。 但是,據荷蘭環境
名稱:溫室效應 英文:Greenhouse effect 來自IPCC術語表中對溫室效應所做出的定義的中文版。 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