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中國餐館吃飯后會出現頭痛、出汗等癥狀。醫學人士曾稱這種癥狀為“中國餐館綜合癥”。醫生現在將中國餐館綜合征稱之為谷氨酸鈉綜合征。圖片來源于網絡 谷氨酸鈉即平時所說的味精的主要成分,是一種可提高食物鮮味的食品添加劑,通常用于餐館和預包裝食品。雖然有傳聞許多癥狀可能是由味精引起,但有關這一綜合征的科學研究有限。因此,味精的使用仍然存在爭議。以下是有關谷氨酸鈉綜合征的相關內容。 什么是谷氨酸鈉綜合征? 盡管專業人員不再用中國餐館綜合癥這一術語,但有些人可能仍然用這個短語來解釋相關的癥狀。報告的癥狀包括,呼吸困難、胸痛、臉潮紅、頭痛、口中麻木或灼痛、心率加快、出汗、面部腫脹。有時癥狀相對嚴重,一份在印度危重病醫學雜志上發表的病例報告,描述了一個23歲的男子吃過中餐后嘴里出現嚴重的腫脹。患者無法說話,即使吞咽唾液有一定困難。 盡管一些癥狀可能與谷氨酸鈉攝入有關,但研究人員仍無法確定引起癥狀的原因。盡管味精可能不影響每個人......閱讀全文
人們一邊相信“牛奶不能和果汁一起喝”,一邊又相信“牛奶加果汁營養更多”;一邊相信“牛奶和豆漿不能一起喝”,一邊又相信“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一起喝”。到底有沒有個準主意啊? 說法一:“不含防腐劑”。 不含防腐劑,可沒說不含有其他食品添加劑。抗氧化劑、香精、色素、發色劑、
醫學指導/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腎病科副主任醫師曾莉 慢性腎病是常見病、多發病,其在成人中的患病率高達10%。按這個比例,我國的患者群體龐大。在這些患者當中,約有1%~2%的會發展到終末期,即尿毒癥,需要透析或者腎移植來維持生命,對健康的威脅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很大。所以,早發現、早干預尤為關
"所有的食品添加劑對人體都沒有害,但不能超過使用范圍和最大使用量。"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食品學院教授、北京市政協委員孫寶國做客千龍網?中國首都網2014兩會訪談間,為食品添加劑"正名". 在訪談中,孫委員詳細介紹了食品添加劑的性質、作用,他頻頻拿"鹵水點豆腐"舉例:"中國人
過去的一年里,盡管中國經濟有些下滑,各食品企業仍然新品迭出,它們或在口味上帶領味蕾進入新境界,或在包裝上革故鼎新,或打造全新的消費理念。 然而,在這些轟轟烈烈入市的產品中,依舊有諸多產品在消費者期望中失意而歸,情愿或不情愿地淡出超市貨架。 縱觀食品行業,新京報《新食品》周刊選出十大“失望
衛生部:甲流死亡病例將包括基礎性疾病死亡患者 時間:2009年11月6日15:00 地點:衛生部1208會議室 嘉賓:衛生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副主任鄧海華; 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疾病控制與應急反應辦公室主任馮子健;
化學醬油風波后,人們對調味品更加關注了。讀者侯先生近日致電本報:“買了一瓶海天醬油,說是釀造的,可一細看配料表里有谷氨酸鈉,這不就是味精嗎?既然是釀造的為什么還要加味精呢?”而實際上,“釀造醬油加味精”不止海天一家。記者調查發現,北京市場上如李錦記、加加、味事達等常見品牌的釀造醬油均存在添加谷氨
味精對人體有沒有害,每天吃多少,這似乎是老問題了。三十年前,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衛組織,決定取消味精每日食用限量,美國FDA和歐盟一致贊同。 但是,歐盟食品安全局2017年7月12日發表聲明說,他們在重新評估味精安全性之后,認為最大限額要設為每天每公斤體重30毫克。 目前,歐盟食品安全局提出的
上個月,經過一年過渡期的國家強制性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下簡稱《通則》)正式實施。今后食品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劑、過敏物質等都必須標注,讓消費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而,當市民面對包裝背后一大堆令人眼花繚亂、似是而非的化學名稱時,疑慮也隨之而來。 我們每天吃的食品有那
曝:化學物配制醬油 可釋放致癌物質 8月9日有香港媒體報道指發現有售用化學物配置的“化學醬油”,并指出這種“化學醬油”中含有的水解植物蛋白質若用鹽酸分解,可能會釋放致癌物質。 記者采訪發現,和醋一樣,國標也將醬油分成釀造醬油和配制醬油兩種,配制醬油中釀造醬油的比例不得少于5
超市所有醬油全部標稱是“釀造醬油”,你信不信? 曝:化學物配制醬油 可釋放致癌物質 8月9日有香港媒體報道指發現有售用化學物配置的“化學醬油”,并指出這種“化學醬油”中含有的水解植物蛋白質若用鹽酸分解,可能會釋放致癌物質。 記者采訪發現,和醋一樣,國標也將醬油分成釀造醬油和配制
日前,在方便休閑食品論壇上,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食物營養評價室副主任王竹研究員在講述休閑食品營養健康化話題時提及,該研究所進行的一項針對近10年來我國市場上包裝食品鈉含量的變化趨勢的調查研究表明,包裝食品中鈉含量沒有下降,某些品類還有上升的趨勢。記者就此特別采訪了王竹研究員-- 零
今年是遺傳學家、生物統計學家李景均先生著作的英文版《群體遺傳學導論》一書出版70周年。該書是中國現代史上迄今為止極少數在中國出版但在西方某個科技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專業書。絕大多數新中國成立后出生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李景均是誰。在美留學的大陸學生,除非所學專業和人類遺傳學有關,恐怕大多數也不知道李景均是誰
蘇丹紅、孔雀綠、三聚氰胺……近兩年,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日益關注,這些因為非法添加而出現的化學名詞,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 2008年12月,全國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領導小組發出通知,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也隨之提升,對飲食方面的要求更加嚴格,曾經是大魚大肉,現在是清淡為好,曾經是以數量取勝,現在是營養為重。因此在購買食品的時候,精明的消費者會留意食品包裝后的營養成分和主要成分。但需要提醒的是,盡管包裝上標明了具體成分,但有時候還得謹慎“王婆賣瓜”效應,
今年初,中國陷入了罕見的“十面霾伏”天氣,整個華北地區陷入霧霾天。北京一月份有25個霧霾天,重度污染天超過15天,空氣中一度查出危險有機化合物,混合了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污染物的混合體,以及沙塵氣溶膠。在北京生活,空氣成了一項重大的挑戰。 網上甚至熱議,“中國空氣污染,將縮短北方居民平均壽
味精加熱到270攝氏度時才會分解破壞,在一般食品的烹調溫度條件下,味精的性能是穩定的,不用擔心變質有毒。國際權威機構圍繞味精的安全性做了大量評估研究,目前都沒有發現味精能產生某些危害。 近日,微信朋友圈熱傳的文章《這五樣菜千萬不能放味精,除非你想毒死誰!》稱“溫度只要超過100攝氏度,味精
豬肉餃子里的豬肉很可能是你的一種錯覺,用大豆蛋白加上豬肉香粉等等若干添加劑,很容易就做成了“豬肉餡”,成本比放豬肉低很多。 而我們現在市面上的火腿腸,里邊能有50%是肉就不
“礦物油”事件,除了德芙巧克力,海天、老干媽、老干爹、友加等多款油辣椒產品也陸續中槍。在引起消費者嘩然的同時,食品安全專家紛紛質疑測評機構優恪網的測評標準,認為混淆了遷移量和含量的概念。 優恪網隸屬于北京優恪科技有限公司,官網上稱是為消費者服務的獨立測評平臺。 食品安全專家鐘凱告訴財新記
調查篇 近日,香港消費者委員會(以下簡稱“香港消委會”)發布多款含鈉量偏高的罐頭午餐肉名單,上海梅林午餐肉也位列其中。 專家指出,隨著小鹽勺在市民中的推廣,限鹽概念已經深入人心,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食鹽并非僅僅來自于鹽罐,每個人日常生活中攝入的大部分鈉可能來自于從超市購來的諸
各種號稱添加微量元素的高價鹽受市民追捧,專家稱最簡便的方法是清淡飲食 鹽是餐桌上最重要的調味品,沒有之一。缺了鹽的點睛,珍饈佳肴也變得寡然無味。然而,這兩天,微信朋友圈里熱傳的一個消息,引起人們對鹽的憂慮。 傳言稱“急診的高鉀血癥越來越多,追問病史,許多人都是用的低鈉鹽,低鈉鹽就是高鉀鹽,是送
從餐桌走到零食袋,土豆花費了約300年。吃薯片年輕、時尚?這倒也罷了,最難舍的,就是放在口中的那一聲嘎嘣脆。統計顯示,2011年中國土豆薯片銷售額總計約180億元。按一袋薯片7元來計算,一年賣出25億袋,相當于人手兩袋。 優恪網本次檢測了10款薯片,僅薯片先生獲良(B),勞侖茲評級為中(C
酸、甜、苦、咸、鮮(比如雞汁、蘑菇、熏肉和谷氨酸鈉的味道)是為人熟知的五味,它們幫助我們辨別食物是否值得一試。從生物化學的角度看,味道代表了食物所含的營養分子:土豆的甜味意味著碳水化合物、雞肉的鮮味意味著蛋白質、咸肉汁意味著電解質;有的味道則蘊含著危險信號:孢子甘藍的苦味意味著潛在毒素、酸味意味
味精是很多人家中廚房的必備之物,只要在做菜的時候稍稍添加一點,就可以讓飯菜變得更加鮮美,深受人們的喜愛。但每當把味精與健康掛鉤的時候,不少人變得憂心忡忡。在所有關于味精有害健康的言論中,最讓人擔心的無疑是“味精會致癌”的說法。日常所見調味品——味精(圖片來源:浙江在線) 首先讓我們從味精的“前
近年來不斷有人指責中醫是偽科學,還有的人提出要取消中醫,中醫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尷尬處境。 然而,吳儀副總理在即將退休之際,公開熱捧中醫藥,并表示退休后要繼續學習和研究中醫藥學,大大鼓舞了國內外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藥的各界人士。 中醫到底能治哪些病?中醫是不是科學?中醫是否依附于西醫? 3月13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指出,目前全球大約有28%的人口患上一種新的飲食失調癥――健康食品癡迷癥。其癥狀表現為過度癡迷于所謂的健康食品,為了吃得健康而嚴格控制飲食和種類直到偏執的程度,從而使身體處于危險狀況。 健康食品癡迷癥患者追求天然且不會令體重超標的食品。他們拒絕攝入
江蘇連云港工商局執法人員對學校周邊商家的小食品進行檢查 不斷曝光的食品安全問題近日把焦點轉到了孩子身上:5月25日,央視2套曝光校園周邊小食品的安全問題,“巴西烤肉不是肉,辣子魚不是魚”,都是小作坊用面粉和添加劑做出來的面制品;5月27日,新疆質量技術監督局對兒童食品
正規加工食品也要防食品添加劑的疊加危害 色素粉末加些水,就能“變”出誘人的飲料。在食品添加劑方面,濫用和添加非法化學物質問題最嚴重。創意圖片/記者 王遠征 你吃過這些食品添加劑嗎? “無與倫比的松脆”、“絲一般順滑”、“松軟有彈性”,誘人的廣告語將
今天的內容很正經,空前絕后的正經,僅此一次的機會,讀者們一定要重視起來,也許不久的將來,會對你或者你身邊的人所有幫助。 此篇內容真實可靠,如有虛構純屬巧合。 人生兩件大事兒,生與死。其他一切都是小事兒。我要說的事兒與生有關。 
9月7日,隨著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南京宣布有關專家的“初步意見”,持續數十天的南京小龍蝦事件暫告一段落。此間人士表示,小龍蝦事件演變過程中,一些商家的“應急表演”自然可以想見,即使過度和夸張,反映的也不過是商家逐利的本色。但作為地方政府,在權衡地方經濟利益和公眾健康利益時,無疑必須經受一場對自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聽到很多的“生活常識”,這些生活常識涵蓋了我們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不過,“生活常識”有時候也是違反科學原理的。盲目聽從一些流言,而不辯證地、實事求是地去主動思考,往往會給我們的生活造成很多不必的困擾。下面我們簡單梳理一下最近的科學研究,從而對一些常識性問題有更加深入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