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揭示新的地震觸發機制
美國邁阿密大學羅塞斯蒂爾海洋與大氣科學學院的一項開創性研究顯示,熱帶氣旋可能是引發地震的重要機制,包括2010年海地、臺灣地震在內的許多地震都可能是由熱帶氣旋(颶風和臺風)引發的。 通過對臺灣和海地震級≥6級的地震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人員發現上述兩個地區的熱帶氣旋災害與地震之間存在著很強的時空關系即大地震都是在強降雨熱帶氣旋季之后的4年內發生的。 在過去的50年里,共出現3次強降雨熱帶氣旋事件,即Morakot、Herb和Flossie臺風。在此之后的4年內,臺灣山區發生了大地震。2009年Morakot臺風過后,便發生了2009年和2010年的里氏6.2級和6.4級的地震;1996年Herb臺風之后,緊接著分別于1998年和1999年發生了6.2級和7.6級的地震;1969年Flossie臺風結束后,隨即于1972年發生里氏6.2級地震。2010年海地7級地震發生在山區,而在此之前的一年半,海地25天內接連受到兩......閱讀全文
美國研究揭示新的地震觸發機制
美國邁阿密大學羅塞斯蒂爾海洋與大氣科學學院的一項開創性研究顯示,熱帶氣旋可能是引發地震的重要機制,包括2010年海地、臺灣地震在內的許多地震都可能是由熱帶氣旋(颶風和臺風)引發的。 通過對臺灣和海地震級≥6級的地震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人員發現上述兩個地區的熱帶氣旋災害與地震之間存在著很強的時
《自然》:澳科學家研究古巖石發現地震觸發機制
巨大的地應力使地殼下深處巖石顆粒間出現小洞,高壓液體在巖石內流動,最終巖石斷裂,觸發地震。最新的發現將有助于推測美國加州圣安德烈斯斷層地區下一次大地震什么時候發生。 北京時間6月26日消息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網站報道,由于技術手段的限制和難以開展相關研究,人們對地震發生的觸發機制了解不
水重量變化觸發美加州地震
水有力地塑造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厄爾尼諾帶來的降雨使該州洪水泛濫,嚴重的干旱則將其蒸干。如今,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水或許還扮演了另一重角色:觸發地震。 剛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畢業的地球物理學家Christopher Johnson和同事收集了來自由661個散布在加州的GPS傳感器構成的網絡
青藏高原所合作研究發現地殼流體在地震觸發機制中的作用
地震的觸發效應(Earthquake triggering)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地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進展。然而,地震觸發的動力學機制至今存在強烈爭議。日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何建坤研究員和他的合作者以發生在青藏高原中部Ms=6.4尼瑪地震為例,對地震觸發
海底巖芯顯示,一個斷層的地震可觸發另一斷層地震
?1906年摧毀加州舊金山的地震是由圣安德烈亞斯斷層引起的,該斷層可能與北部的另一個主要斷層有關。圖片來源:Underwood Archives/Getty 北美洲兩個最可怕的地震帶可能相互連接。 一項有爭議的研究認為,在過去的3000年里,至少有8次地震在今天的美國西海岸造成了連續兩次的打擊。
研究發現兒童食物過敏的觸發機制
?? 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嬰兒濕巾中含有的化學物質會破壞皮膚表層。如果孩子本身就已攜帶皮膚屏障受損相關的突變基因,那么接觸這些化學物質會提高他們食物過敏的風險。 美國西北大學和印第安納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變應和臨床免疫學雜志》上發表了相關論文。他們說,攜帶皮膚屏障受損的相關基因突變、后天
Nature發現觸發細胞死亡機制:“左手殺手”
Z型核酸(Z-DNA)是具有不尋常的左手雙螺旋結構的雙鏈DNA和RNA分子,與經典的右手Watson-Crick雙螺旋相反。這種核酸是40多年前發現的,但迄今為止,我們對其生物學功能的了解仍然很少。 德國科隆大學CECAD衰老研究所的Manolis Pasparakis教授,與德州大學健康科
覺醒系統觸發記憶編碼新機制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070.shtm
美學者研究發現兒童食物過敏的觸發機制
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嬰兒濕巾中含有的化學物質會破壞皮膚表層。如果孩子本身就已攜帶皮膚屏障受損相關的突變基因,那么接觸這些化學物質會提高他們食物過敏的風險。圖片來源于網絡 美國西北大學和印第安納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變應和臨床免疫學雜志》上發表了相關論文。他們說,攜帶皮膚屏障受損的相關基因
遺傳發育所發現神經突觸發育的調控機制
神經突觸是高度特化的細胞間連接,負責神經元與其靶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對突觸形成和生長發育進行深入研究,不僅有利于闡明大腦發育和功能的分子機制,而且可以加深對相關神經精神疾病發病機制的認識。已知BMP(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骨形成蛋白)信號通路對多種組織器官包括大腦
張永清PLoS-Genetics解析神經突觸發育調控新機制
神經突觸是高度特化的細胞間連接,負責神經元與其靶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對突觸形成和生長發育進行深入研究,不僅有利于闡明大腦發育和功能的分子機制,而且可以加深對相關神經精神疾病發病機制的認識。已知BMP(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骨形成蛋白)信號通路對多種組織器官包括大腦
大豆受體激酶作為分子開關調節抗病免疫觸發的分子機制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植物蛋白來源,但在全球范圍內,持續病害(細菌性斑點病、疫霉根腐病、大豆銹病等)的發生對其產量和品質造成了嚴重影響。植物抗病蟲害的能力與自身的免疫系統密切相關,植物免疫系統由兩個主要的免疫反應組成,微生物模式觸發免疫(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 P
示波器的觸發功能
示波器的觸發功能主要有兩點: 、隔離感興趣的事件。 第二、同步波形,或者說穩定顯示波形。 隔離感興趣的事件,就是在觸發點處隔離的事件是滿足觸發條件的信號。如下圖所示,在觸發點隔離的事件是總小于47.5ns或大于52ns的脈寬,該脈寬的計算是以觸發電平穿越觸發點處的脈寬波形的交叉
抗腫瘤,不妨模擬病毒-研究稱可觸發抗癌免疫反應的機制
加拿大研究人員以結腸癌干細胞為靶標,發現了一種可模擬病毒并觸發抗癌免疫反應的機制。27日在線發表在《細胞》期刊上的此項研究成果,為理解抗腫瘤機制的重大轉變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確定了對抗結腸癌干細胞的成藥目標。 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生物物理系助理教授丹尼爾·卡瓦略稱,模擬病毒可誘導免疫系統將腫瘤細胞視
AvaTrigger-外觸發器
AvaTrigger 外觸發器???? ?AvaTrigger 是一個觸發源,它可以很容易地與所有AvaSpec系列光譜儀配合使用。AvaTrigger有2種觸發方式:光觸發和按鍵觸發。 ??? ? 光觸發對于測量脈沖光源非常有用,AvaSpec光譜儀可以在收到一個光觸發信號1.5微秒之內開始采樣。
天然地震觀測數據發現青藏高原東北緣擴展機制
自新生代以來,歐亞大陸南緣在印度大陸持續向北的推擠下,青藏高原的高原面逐漸向北擴展。由此,一些研究認為,只要印度大陸持續向北擠壓,高原會不斷向北擴展;還有一些研究則認為,高原的北邊界是固定的,只有先天較弱的區域才會變形成為高原,因此,隨著高原南邊界不斷向北推移,高原南北向跨度會逐漸變小。目前,東
質子觸發的螺旋體結構轉化及發光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三螺旋體和單螺旋體在水介質條件下的可逆轉化 螺旋結構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作為生物結構中常見的基本單元在多種生理活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利用分子自組裝技術構筑螺旋超分子結構并研究其在環境擾動下的結構轉變,對揭示復雜的生命現象和生理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在
AvaTrigger-外觸發器參數
技術數據觸發輸入光觸發按鍵觸發與輸出TTL信號的內部延遲時間約300 ns*20 微秒觸發輸入的最小脈沖周期10 μs功耗5 mA @ 5VDC (內部)外部IO接口第4管腳 (外部TTL), 第10管腳接地與AvaSpec光譜儀的 IO接口 第3管腳 (5VDC), 第4管腳 (到AvaSpec光
腦部刺激或觸發“致命模仿”
相關實驗為治療妥瑞氏綜合征找到新途徑 前不久,研究人員首次在沒有患上妥瑞氏綜合征的志愿者身上引發了類似的痙攣癥狀。該實驗有助于科學家進一步了解這種疾病,甚至找出更有效的治療手段。 妥瑞氏綜合征通常能引發包括抽搐、臉部扭曲及不自主出聲等癥狀,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該疾病一般包括聲語型痙
晶閘管觸發電路的形式
常用的有阻容移相橋觸發電路、單結晶體管觸發電路、晶體三極管觸發電路、利用小晶閘管觸發大晶閘管的觸發電路,等等。可控硅的主要參數。
研究解密圖像觸發癲癇原因
對患有光敏感性癲癇的人而言,閃爍的光就可能使他們發病。但一些靜止圖像也可能誘使癲癇發作。5月8日,研究人員在《當代生物學》期刊上報告稱,通過大宗科學文獻分析,他們可能找到了圖像誘發癲癇的原因。 研究人員表示,重點是當人們看到某些圖像時,例如黑白條紋圖像,大腦中產生的一種特殊的神經活動重復模
觸發因子的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觸發因子英文名稱trigger factor定 義具有肽基脯氨酰基順反異構酶活性,屬于FKBP506家族,具有多種功能。是大腸桿菌中與核糖體大亞基結合的分子伴侶,幫助新生肽鏈的折疊。應用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一級學科),酶(二級學科)
晶閘管觸發電路的形式
常用的有阻容移相橋觸發電路、單結晶體管觸發電路、晶體三極管觸發電路、利用小晶閘管觸發大晶閘管的觸發電路,等等。
觸發因子的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觸發因子英文名稱trigger factor定 義具有肽基脯氨酰基順反異構酶活性,屬于FKBP506家族,具有多種功能。是大腸桿菌中與核糖體大亞基結合的分子伴侶,幫助新生肽鏈的折疊。應用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一級學科),酶(二級學科)
示波器的8種觸發模式
示波器是一種用途十分廣泛的電子測量儀器。它能把肉眼看不見的電信號變換成看得見的圖像,便于人們研究各種電現象的變化過程,它利用狹窄的、由高速電子組成的電子束,打在涂有熒光物質的屏面上,就可產生細小的光點。在被測信號的作用下,電子束就好像一支筆的筆尖,可以在屏面上描繪出被測信號的瞬時值的變化曲線。當
國際合作提出南半球氣候過程觸發印度洋偶極子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和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的科學家合作,提出一種由南半球氣候過程觸發印度洋偶極子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以Triggering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from the Southern Hemisp
Nature:呈遞抗原的ILC3細胞在大腦中觸發神經炎癥機制
Nature:揭示呈遞抗原的ILC3細胞在大腦中觸發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德國美因茲大學和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組在正常情況下可以抵御胃腸道炎癥的免疫細胞在多發性硬化癥(MS)和其他腦部炎癥相關疾病中可能會起到相反的作用。這一研究結果表明對抗這些細胞的活
四川地震專家:漢源4.8級地震為走滑型地震
記者20日從四川省地震局獲悉,此次該省雅安市漢源縣境內發生的4.8級地震為走滑型地震,震中位于漢源-甘洛斷裂北段。四川省地震局研究員杜方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漢源4.8級地震為走滑型地震,震中位于漢源-甘洛斷裂北段,震源機制解與發震構造基本符合。漢源-甘洛斷裂起自瀘定瓦斯營盤西北,經金坪、火廠壩
地震專家:本次四川瀘定縣地震為主余型地震
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截至5日20時30分,地震已經造成46人遇難,其中甘孜州29人,雅安市17人。這次地震屬于哪種類型?還有哪些方面需要防范?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 蔣海昆:在中國大陸地區每年平均發生6級以上地震大概4次,其中,7級以上的
北印度洋莫克蘭俯沖帶東段的大地震風險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林間團隊在北印度洋莫克蘭俯沖帶強震海嘯機理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國際地球物理雜志》(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楊曉東研究員為該論文第一作者,邱強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莫克蘭俯沖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