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研究人員以結腸癌干細胞為靶標,發現了一種可模擬病毒并觸發抗癌免疫反應的機制。27日在線發表在《細胞》期刊上的此項研究成果,為理解抗腫瘤機制的重大轉變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確定了對抗結腸癌干細胞的成藥目標。 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生物物理系助理教授丹尼爾·卡瓦略稱,模擬病毒可誘導免疫系統將腫瘤細胞視為需要被摧毀的感染源。研究表明,病毒模擬是一種可行的抗腫瘤策略。目前,結腸癌的復發率約為50%,名列癌癥相關致死病因的前三位。 研究小組在臨床前實驗中復制了人類結直腸癌,并使用生物信息學分析法證明,低劑量的化療藥物“地西他濱”可通過誘導病毒模擬靶向癌癥干細胞。 地西他濱經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準,可用于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和白血病,并正在進行包括治療大腸癌在內的實體瘤癌癥的臨床試驗。卡瓦略研究小組發現,這種表觀遺傳治療藥物可通過化學修飾DNA(脫氧核糖核酸)激活識別病毒的一個路徑。 卡瓦略稱,研究發現了一個打開結直腸癌干細胞中......閱讀全文
日本慶應大學醫學部的研究團隊采用患者身上提取的結腸癌細胞進行培養,再用干細胞特有的LGR5遺傳因子進行熒光標識,然后移植到小鼠身上,進行治療實驗。結果發現,雖然藥物可以殺死干細胞,使癌細胞停止增長,但是停止用藥后,干細胞會再次出現,導致癌細胞繼續擴大。 這是由于從干細胞分化來的短命細胞會發
近日,eLife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卜鵬程課題組與杜克大學Xiling Shen課題組關于miR-34a對于炎癥誘導的結腸癌發生的保護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題為“miR-34a is a microRNA safeguard for Citrobacter-induced i
近日,由Ludwig癌癥研究所的Paul Mischel和加州圣地亞哥醫學院的Vineet Bafna共同領導的跨學科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所分析的40%的腫瘤細胞系中,非染色體DNA(ecDNA)表達驅動腫瘤生長和存活相關的致癌基因的多個拷貝,并且可能有助于腫瘤的異質性和進化。文章已發表在Nat
關于致癌的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影響,一直都存在爭議,這些因素影響力了個體器官癌癥發病率,以及年齡相關的癌癥易感性,其中一種重要的內在因素就是任意突變隨著時間的積累而導致癌癥發生。 近期,Nature雜志發表論文:Tissue-specific mutation accumulation in h
關于致癌的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影響,一直都存在爭議,這些因素影響力了個體器官癌癥發病率,以及年齡相關的癌癥易感性,其中一種重要的內在因素就是任意突變隨著時間的積累而導致癌癥發生。 近期,Nature雜志發表論文:Tissue-specific mutation accumulation in h
組織中的干細胞分裂的次數越多,機體罹患癌癥的可能性就越大。圖片來源:《科學》 “為什么?”這是許多癌癥患者被確診后問的第一個問題。耗盡畢生精力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的美國巴爾的摩市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癌癥遺傳學家Bert Vogelstein說:“這是一個完全合理的問題。”憑借與一位
新華社倫敦8月2日電(記者黃)多年來科學界長期懷疑惡性腫瘤的發展源自“癌癥干細胞”,但一直沒能證實它的存在。近期3項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癌癥干細胞確實存在,這可能會為癌癥治療帶來重要積極影響。 新一期英國期刊《自然》登載了其中兩份報告。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的路易斯?帕拉達等人報告說,他
由多國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癌細胞生存的一種新機制,這也解釋了為何腫瘤在治療后會發生復發的一個根本原因。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雜志上。Eran Meshorer教授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Crick研究所的Eran Meshorer教授,他表示,“許多化療藥物都會遺留下少量的
生活中往往充滿了諷刺,科學研究亦然如此。最近,一批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以前被認定為對許多人類癌癥生長至關重要的基因也維持著腸道干細胞的生長與再生。 研究對應的論文發表于最新上線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題為“HMGA1 Amplifies Wn
提高免疫系統,我們都知道其是保護機體免于損傷的重要防御屏障,近些年來,科學家們通過多項研究破解了機體免疫系統的奧秘,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成果進行篩選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 【1】Nature:重磅!解碼人體免疫系統!首次對人體免疫系統進行全面測序 doi:10.1038/s41586-019
2013年,研究人員在癌癥分布、癌癥譜、癌癥發病機理、癌癥特點以及癌癥治療上都有一些獨特和新的發現,為癌癥防治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線索。 發病率和癌癥譜 ——肺癌發病率和致死率均最高 從屬于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2013年出版的《世界癌癥報告》顯示,全球癌癥發病
來自蘇黎世大學(UZH)的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結腸中的干細胞巢結構。這個結構由特殊的細胞組成,可以激活鄰近小腸上皮的干細胞,同時負責維持干細胞的持續更新。如果沒有這個激活信號,上皮會被破壞,但是如果持續激活,就會產生早期腫瘤,這項發現有助于提高我們對腸癌和炎癥的認識。圖片來源:Bahar Degi
日前,Lawson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結腸中鑒定到了與癌癥生長有關的新干細胞群體。這項研究發表在Cell Stem Cell雜志上,將給結腸癌研究和治療帶來顯著改變。 結腸癌(colon cancer)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率占胃腸道惡性腫瘤的第三位。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和人口老齡
2017年的一天,法國科學家Claire Magnon和她的學生被一組數據嚇壞了。 她們發現,移植到模式小鼠身上的前列腺腫瘤生長一段時間之后,小鼠大腦腦室下區的神經干細胞(或者神經祖細胞)數量突然減少了。 按照正常的邏輯推理,導致這個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兩個。 一個比較容易接受,就是那些神經干
鳥兒為何有唱歌的沖動 “斑胸草雀”等鳥兒發出的復雜叫聲需要精確計時的聲音控制。關于怎樣實現這種計時的一個理論是,HVC(對于鳥叫聲的學習和產生來說必不可少的腦區域)中的神經元產生一個“時鐘”信號來確定音節長短。Daniel Margoliash及其同事提出了支持另一模型的證據:通過
生物樣本庫定義及種類生物樣本庫又稱生物銀行(Biobank),是按需標準化收集、儲存、處理和/或發放生物樣本的實體機構。生物樣本庫涉及的樣本類型及相關信息主要包括:健康和疾病生物體的生物大分子、細胞、組織和器官等,如:人體器官組織、全血、血漿、血清、生物體液等;經處理的生物樣本(DNA、
腫瘤的轉移總是從少數幾個癌細胞的擴散開始,而癌癥干細胞因其自我更新和治療抵抗等特性被認為是癌癥發生、發展、耐藥和復發的根本原因。近日,杜克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針對癌癥干細胞的擴散有了新發現:研究人員在老鼠身上使用一種新的技術,通過讓干細胞發光來直觀地標記結腸癌突變,從而讓結腸癌癌細胞擴散過程直
英國研究人員最新發現,卷心菜、西蘭花和羽衣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在被攝入腸道后能釋放一種化學物質,具有抗炎和預防腸癌的作用。 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免疫》雜志上發表的報告說,他們通過小鼠實驗發現,十字花科蔬菜在腸道中被消化時會釋放化學物質“吲哚—3—甲醇”,這種物質
英國研究人員最新發現,卷心菜、西蘭花和羽衣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在被攝入腸道后能釋放一種化學物質,具有抗炎和預防腸癌的作用。圖片來源于網絡 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免疫》雜志上發表的報告說,他們通過小鼠實驗發現,十字花科蔬菜在腸道中被消化時會釋放化學物質“吲哚—3—
近日,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發布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癌癥相關基因變異數據庫。NCI在一份聲明中稱,基于基因組學研究的新數據庫將對全球開放獲取,預計將有助于研究人員加快新藥的開發,同時能夠更好地將患者與療法進行匹配。 NCI對全球公布迄今為止最大的癌癥相關基因變異數據庫,再次證實了現代
很多時候,那些似乎已經被治療消滅的癌癥又會卷土重來。一些科學家將此歸罪于所謂的癌癥干細胞,它們是癌細胞的一個子集,能夠保持休眠狀態,從而逃避化療或放療,并在幾個月或幾年后形成新的腫瘤。這種想法一直存在爭論,然而,8月1日發表的3篇論文提供了新的證據,表明在某些腦、皮膚和腸道腫瘤中,
蔬菜,特別是十字花科蔬菜對腸胃的益處,能降低患腸癌風險,現在科學家找到了原因。這類蔬菜在消化過程中產生了抗癌化學物質。腸道內膜與皮膚一樣,處在不斷更新的過程,每四到五天時間更換一次。但是這樣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需要密切管控,否則就會導致發炎甚至癌癥。 十字科花蔬菜中的化學成分在這個循環更新過程中
VIB-KU Leuven的研究人員發現,非編碼RNA NEAT1對于高度分裂的癌細胞非常重要。靶標NEAT1將能更有效的殺死癌細胞。這一重要發現發表在七月五日的Nature Medicine雜志上。 NEAT1參與了細胞核亞結構paraspeckle的形成。雖然paraspeckle在進化過
“科學警報”網站(Science alert)發布消息稱,美國加州大學專家研究發現,膽固醇過量可能會使腸癌發病率提高100多倍。 專家用老鼠進行了實驗,將其分為兩組,一組吃高膽固醇食物,另一組被除去Lpcat3酶,缺失這種酶會導致膽固醇升高。 結果顯示,所有老鼠干細胞分裂活躍,導致腸組織增殖
CTC 是從實體腫瘤脫落入血的腫瘤細胞,它與腫瘤的轉移、復發等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有些 CTC 入血后隨即凋亡,有些則只是在外周血中不斷循環,而另外一些 CTC 則隨血液傳播至遠端器官,形成新的轉移灶。這些能夠形成轉移灶CTC 也被稱為循環腫瘤干細胞。目前, CTC 檢測在臨床已經逐步進入應用階
人類消化道有多少種細胞類型?它們“長”什么樣?經過多年聯合攻關,我國科學家近日在國際上首次全面、系統地闡明了食道、胃、小腸和大腸4種器官在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圖譜及其信號調控機制,為消化道生物學研究領域提供了全面、翔實的發育細胞圖譜數據。 由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北
本世紀初,科學家們第一次發現一種微小的非編碼RNAs:microRNAs與癌癥有關,當時來自耶魯大學的發育生物學家Frank Slack與他的同事發現let-7 米RNA基因突變會導致細胞分裂增加。其后在2002年,另外一組研究人員又在他們的實驗中發現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樣品中常見的基因缺失位于
糞便是由未消化的食物、經消化后未吸收的食物殘渣與消化系統分泌物、消化道粘膜脫落物以及微生物、寄生蟲等組成的混合物。進行糞檢驗可以獲得被檢者消化系統功能、病理變化以及微生物和寄生蟲感染等廣泛的信息,具體來說,進行糞檢驗,一可以了解消化道及通向消化道的肝、膽胰等器官是否有梗阻、炎癥和出血等
這項基于老鼠的研究表明,不僅是西蘭花和卷心菜中含有纖維有助于降低腸癌風險,而且這些蔬菜含有重要的化學物質分子,可以避免人們患癌癥。 北京時間8月17日消息,目前,科學家表示,現已發現為什么一些蔬菜可以降低患腸癌的風險,這些蔬菜包括:卷心菜、花椰菜和甘藍。這種十字花類蔬菜對腸道非常有益,之前曾被
美國 遺傳學研究精彩紛呈;細胞學研究成果豐碩;藥理學研究取得新成果;艾滋病研究與治療獲得突破性進展;腫瘤學研究取得成效。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開發出一種繪制DNA之間接觸位點的新方法,并利用計算機模型繪制出一個細胞中完整DNA鏈——基因組的精確三維圖像;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制造出一個能折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