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媒29日報道,由俄羅斯“質子-M”運載火箭搭載升空的英國通訊衛星“Inmarsat-5F3”已經和火箭推進器分離,成功進入軌道。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稱,衛星與推進器分離正常,已經進入指定軌道。 當地時間28日,俄羅斯“質子-M”運載火箭搭載著“Inmarsat-5F3”通訊衛星,從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基地發射升空。 此次發射的此次發射的“Inmarsat-5F3”衛星本應在5月末升空,但由于當月中旬“質子-M”火箭在搭載墨西哥通訊衛星升空過程中故障墜毀,“Inmarsat-5F3”的發射計劃因此推遲。 28日的發射是俄羅斯繼5月份的事故以來首次發射“質子-M”火箭。......閱讀全文
目前,“嫦娥二號”及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已“進入”移動塔,技術人員正進行常規測試,在發射之前,還有一個環節至關重要—— 9月26日,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移動塔向2號固定發射塔靠攏,順利完成了第三次合練的“嫦娥二號”衛星及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進入”移動塔,專家和技術人員繼續對“嫦娥”及運載火箭進
10月25日6時57分,“海洋二號B”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并進入預定軌道。這是繼9月7日“海洋一號C”衛星成功發射入軌后,中國在一個多月內發射的第二顆海洋衛星。 什么是海洋衛星?這種衛星攜帶哪些有效載荷?“海洋二號B”衛星和“海洋一號C”衛星各有什么特點?中國在海洋衛星領域發展
9月12日,承載嫦娥二號衛星的長征三號丙火箭完成測試后運抵發射工位。工作人員將長征三號丙火箭固定在發射塔內。固定在發射塔架上的長征三號丙火箭。 9月28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已被完全包裹在90多米高的發射塔架內,塔架內部正進行發射前的最后準備工作。截至記者發
中國探月工程在線訪談實錄2007年8月16日,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以及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測控系統、地面應用系統等分系統專家做客國防科工委政府門戶網站(www.costind.gov.cn)和中國探月網 (www.clep.org.cn),圍繞中國探月的路線圖、目標
目前,“嫦娥二號”及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已“進入”移動塔,技術人員正進行常規測試,在發射之前,還有一個環節至關重要—— 9月26日,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移動塔向2號固定發射塔靠攏,順利完成了第三次合練的“嫦娥二號”衛星及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進入”移動塔,專家和技術人員繼續對“嫦娥
8月1日凌晨5時30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將我國第五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至此,該中心組建40年來,已先后將56顆國內外衛星送入太空,綜合發射能力實現六大躍升,躋身于世界一流航天發射場行列。 ——從發射單一型號火箭到發射多種型號火箭。1984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只
近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4顆新技術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這次“一箭四星”發射,再次引起部分小伙伴對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好奇:是不是一次發射的衛星越多越厲害? 一箭多星發射技術很難,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日本、歐洲航天局等掌握。不過衛星數量多,
人們爭相眺望“東方紅一號”通過北京上空。 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四月二十二日,參觀者在位于山東煙臺的中國航天五一三研究所觀看“衛星飛船型譜圖”。 唐 克攝(人民視覺) 中國航天科
30號晚上9點52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將我國首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衛星經過約5小時42分鐘的飛行之后,于31號凌晨3點34分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并于31日凌晨3點34分成功入軌,標志著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區域運行向全球拓展的啟動實施。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實現了
“快舟”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研制,采用了國際首創的星箭一體化技術,在國內首次采用柵格舵控制技術,是我國首個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軌能力的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創造了我國航天發射的最快紀錄,使我國航天發射運載工具由液體運載火箭拓展到固體運載火箭,初步形成了我國亟需的空間快速響應能力。
4月30日4時5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斗導航衛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轉移軌道。 陶明 攝 4月30日4時5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斗導航衛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轉移軌道。這是我國北
①海南一號衛星項目整星方案評審會現場 ②楊天梁在接受采訪 ③海南衛星星座構成示意圖 ④海南衛星星座建設路線 在海南管轄的海域上,如果發生了海上事故,想要進行及時搜救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有什么快速準確的方法?答案是:依靠遙感衛星的實時觀測數據進行追蹤。
10月25日深夜,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圖為發射前夕,星箭組合體在發射塔架進行聯合測試。中新社發 陳本科 攝 隨著10月25日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中國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即將建成
上月,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對我國未來五年科技創新做了系統謀劃和前瞻布局。《規劃》指出,要開展依托空間科學衛星系列的基礎科學前沿研究,圍繞已發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等任務,在暗物質、量子力學完備性、空間物理、黑洞、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等方面取得重大科學發現和突破。 這
昨天(4月30日)4時5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斗導航衛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轉移軌道。這是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首次采用“一箭雙星”方式發射導航衛星,也是我國首次采用“一箭雙星”方式發射兩顆地球中高軌道衛星。 這次發射的兩顆衛星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
9月13日,海南文昌當地農民在剛被平整出的土地上留影。這里將成為發射場的一部分 海南航天發射場效果圖 記者 余建斌攝 核心提示 大型火箭通過輪船,運往椰林中的發射場,在藍天碧海之間騰空而起……我國第四個航天發射場在海南文昌開建,帶給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 新發射場與酒泉、
“瓢蟲一號”在軌效果圖 衛星使用九天微星自主研發的姿控系統,與合作伙伴提供的姿態測量和執行部件形成整體。無論是對地凝視,還是對日、對地各種姿態變化和保持,都執行得非常完美,最終保證閃爍任務的圓滿完成。 鬧元宵,賞花燈,猜燈謎。剛剛過去的元宵節,故宮燈會驚艷了世人,一則來自太空的燈謎更是抓住了很多
“您是我當年十分欣賞的一位年輕人……自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首戰告捷起,到繞月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您幾十年來為中國航天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我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80華誕之際,孫家棟收到當時健在的我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賀信。 孫家棟親歷、見證、參與組織領導了中
作為一枚被稱作“快響利箭”的固體火箭,長征十一號的每一次出征都備受矚目。1月19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 這已是長征十一號的第三次出征。沒有讓人失望,長征十一號又破了個紀錄,繼“一箭四星”“一箭五星”連續發射成功之后,這一次成功實現“一箭六星”。那么身為固體火
記者9月30日從我國首顆公斤級衛星——“皮星一號A”衛星的研制機構浙江大學獲悉,經過八天八夜的平穩運行,這顆中國最小的衛星完成全部技術試驗任務。這意味著我國首顆皮衛星發射成功。 皮衛星是指重量為公斤級的微小衛星。9月22日10時4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
新華社記者羅曉光攝 4月10日4時4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第八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太空預定轉移軌道。這是一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這次發射是今年北斗導航系統組網衛星的第一次發射,也是我國“十二五”期間的首次航天發射。 這次北斗導航衛星的成功發射,標
圖① 9月25日,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CA9597次航班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起飛。當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圖② 5月23日10時50分,我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這標志著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圖為在青島拍攝的我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
日前,由兩院院士評選出的2014年度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有8項研究內容與空間科技相關,占獲評項目的40%。這一現象引發了科學家對空間科技重要性和發展現狀的反思。 “空間科技是覆蓋自然科學宏觀和微觀兩大前沿的科技領域。與其他科學領域相比,它更容易形成新聞,引發公眾興趣,因為它既處在探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當地時間6日凌晨首次利用微衛星發射了一顆納衛星,即其太陽帆飛行器“納米帆-D”(NanoSail-D)。這標志著NASA不但發射成功了一顆擁有獨立系統的衛星,且這顆衛星又成功進行了“二級展開”——發射出一顆更小的衛星。 除人們所知的常規衛星外
圖片來源于網絡 第41顆北斗導航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是我國北斗三號系統第17顆組網衛星,同時也是北斗三號系統首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第41顆北斗導航衛星研發團隊告訴南方日報記者,作為北斗三號首顆地球靜止軌道(GEO)衛星,它身懷多項“絕技”—
歐洲阿麗亞娜火箭10月5日進行了今年第四次發射,成功將兩顆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 執行發射任務的是一枚阿麗亞娜-5GS型大推力火箭。格林尼治時間5日22時03分(北京時間6日6時03分),火箭從位于法屬圭亞那的庫魯航天發射中心升空,隨后將兩顆衛星分別送入軌道。 這兩顆衛星都是
皓月當空、繁星點點,連綿起伏的大涼山充滿了靜謐與神秘。汽車在山路上盤旋很久,經過三崗五哨的嚴格盤查,最后抵達青崗壩三號平臺。30日21時52分,記者在這里目擊了我國成功發射首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 衛星發射場位于西昌市西北65公里處的大涼山谷腹地——冕寧縣澤遠鄉封家灣。衛星發射測試、指揮控制、
這是海南航天發射場發射場區總體規劃鳥瞰圖(9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新的里程碑 ——海南航天發射場建設工程指揮部負責人答記者問 新華網海南文昌9月14日電(記者李清華 周正平)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我國第4個航天發射基地——海南航天發射場14
當中國科技正經歷從“跟蹤模仿”到“原始創新”的嬗變之時,最突出的問題是什么? 是體制機制改革,更是科學精神與文化的塑造。 創新驅動發展,就是要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同時也意味著要以全球視野、新時代的特征,對科學精神與方法進行準確理解與重新詮釋。 唯有一流的科普工作,才會形成一流的科技軟實
“點火!起飛!” 12月7日11時26分,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搭載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200次發射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完美騰飛! 伴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已成為晉西北高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在持續推動航天發射能力發展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