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中山大學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新加坡基因組研究所等10多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鑒別出中國漢族人群B細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個全新易感位點。相關論文于6月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專業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林東昕(Dongxin Lin)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Adeline L H Seow博士、中山大學癌癥中心的賈衛華(Wei-Hua Jia)教授,以及新加坡基因組研究院的劉建軍(Jianjun Liu)研究員為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惡性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網狀系統的惡性腫瘤,多發生于淋巴結和(或)結外部位淋巴組織,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年齡以20~50歲多見,嚴重危害人民健康。臨床將惡性淋巴瘤分為兩大類: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在我國,非霍奇金淋......閱讀全文
DNA倍體分析及細胞周期分析 在細胞周期內,DNA含量隨細胞內時相發生周期性變化,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細胞處于休止期(Go), G1期細胞雖有DNA合成,但DNA含量仍為2N,為二倍體細胞,;處于活躍的DNA合成期(S期)的細胞DNA含量為2N-4N;正經歷細胞分裂(G2/M期)的細胞
淋巴瘤傳統的治療方法為化療和放療,但近年來,隨著靶向療法、免疫療法的進展,淋巴瘤治愈正成為現實。本文盤點了13種已上市的淋巴瘤藥物: No.1 藥品名稱:Idelalisib(Zydelig) 生產廠商:Gilead Sciences,Inc. 作用機制:Idelalisib是一種PI3
淋巴瘤免疫分型 目前淋巴瘤的分類方法已從LSG的形態學分類逐漸轉變為REAL分類法, REAL分類法是以腫瘤發生源為基礎的分類方法,在原來的形態學基礎上加上免疫學分型后再加以分類,這種分類方法不僅能夠推斷腫瘤的發生源,對治療也有指導意義。因此淋巴瘤的免疫分型越來越重要。如同白血病免疫分型一
中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姜文奇教授在近日舉行的“傳遞希望――關注淋巴瘤”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淋巴瘤是一種可以治愈的疾病,50%~60%的早期患者使用免疫化療可以被治愈。‘淋巴瘤標準診斷和治療’項目的實施,在推進淋巴瘤的標準化治療的同時,為廣大淋巴瘤患者建立了教育溝通的
類基因組中僅有1.5%~2.0%編碼蛋白的基因得以穩定轉錄,而剩余的絕大多數RNA無編碼蛋白的功能。長鏈非編碼RNA(lncRNA)是一類異質性的非編碼RNA,根據lncRNA的功能,可將其分為信號分子、誘餌分子、引導分子和骨架分子4類。人們以往僅將這些不具編碼功能的RNA視為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廢
大家看世界衛生組織對惡性血液病的分類,可以了解惡性血液病很復雜,診斷要注意,因為錯誤的診斷會導致錯誤治療,延誤病情,甚至失去治療機會。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惡性造血/淋巴系統疾病分類一覽表(2008) 1. 骨髓增殖性腫瘤(MPN)(1)BCR-AB
淋巴瘤(Lymphoma)是一種原發于淋巴結和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近年來其發病率正以每年4%的速度上升。初期往往僅因表現為持續發燒或淋巴結腫大,而被大家忽視。加上淋巴瘤亞型(>80種)眾多,治療困難重重。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正確的動物模型,這對于研究淋巴瘤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手段十分重要。淋巴瘤為全身性腫瘤
邱錄貴教授編者按:2020年1月11~12日,“CSCO抗白血病聯盟&抗淋巴瘤聯盟工作會議暨2020年白血病·淋巴瘤高峰論壇”在美麗的沿海城市深圳市隆重召開,匯聚了國內外血液腫瘤的眾多專家及學者,共同探討白血病及淋巴瘤領域的諸多進展。利妥昔單抗(rituximab)是首個應用于腫瘤治療的CD
復星凱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FOSUN Kite)為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與美國Kite Pharma(吉利德科學旗下公司)的合營企業,致力于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規范化發展,造福中國患者。近日,該公司宣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藥品審評中心(CDE)已將其CAR-T細胞治療產品益基
針對2015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ASCO2015)上展現的造血與淋巴系統惡性腫瘤領域的進展,記者采訪了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所長馬軍教授,馬教授用精煉的語言概括為,“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治療進展比較快,白血病治療研究相對停滯;免疫療法研究‘沖鋒在前’,接下來是靶向藥物之間的聯合以及靶向藥物與新
朱軍,北大腫瘤醫院黨委書記、淋巴腫瘤內科主任 4月11日,在2014北京淋巴瘤國際研討會上,北大腫瘤醫院黨委書記、淋巴腫瘤內科主任朱軍教授以淋巴腫瘤為例,向新京報記者揭示了癌癥防治過程中,公眾普遍的認識誤區和科學真相。 腫
一、淋巴瘤 淋巴瘤是淋巴細胞癌(T細胞和B細胞是構成淋巴結的白細胞中的兩種)。其主要有兩種類型,即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這個分類取決于細胞在顯微鏡下的形態和它們的基因組成。 在美國人中,淋巴瘤的患病風險與年齡明顯相關:19-25歲的人群患病率為(2-3)/10萬;60歲以上的人群
苯達莫司汀 -利妥昔單抗聯合治療可獲得更好的淋巴瘤療效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臨床腫瘤學雜志)近日報道了BRIGHT研究的最新長期隨訪數據。該研究團隊為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的Sarah Cannon研究所腫瘤專家Ian W. Flinn醫生及其同事。
人肝惡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和皮下移植模型的建立可以:(1)探討肝惡性淋巴瘤發病機制;(2)為實驗治療提供工具;(3)為肝臟惡性淋巴瘤病因學和發病機制提供實驗研究用的腫瘤動物模型。實驗方法原理采用人肝惡性淋巴瘤術中新鮮組織塊分別植入裸小鼠肝實質內和肩胛間皮下, 觀察原位移植和皮下移植成瘤率, 移植瘤的侵
9月8日,在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的第九屆“世界淋巴瘤宣傳日”新聞發布會上,有關專家指出,我國淋巴瘤發病率增長很快,但淋巴瘤并不是絕癥,治療上“有據可循”。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姜文奇教授介紹,淋巴瘤可分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兩大類,非霍奇金淋巴瘤約占我國淋巴瘤患者的80%以上
吉利德旗下細胞治療公司凱特制藥(Kite Pharma)開發的CD19 CAR-T細胞療法Yescarta(axicabtagene ciloleucel)近日獲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授予了2個孤兒藥資格(ODD),分別用于治療:結外邊緣區淋巴瘤(extranodal MZL)和淋巴結邊
CAR-T療法是腫瘤免疫療法的三大馬車之一,其中以CD19為靶點的CAR-T療法已在血液癌癥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淋巴瘤中,存在著不表達CD19的癌細胞,因此CD19 CAR-T對于這類淋巴瘤無能為力,這時就需要有新的靶點來彌補其缺陷,而針對CD30是目前治療這類淋巴瘤最有希望的靶點之一,相關臨
感謝張教授接受我們這次的專訪,我們知道最近這一兩年對CAR-T的研究特別的熱,患者們也特別關注這塊的一些新的進展,我們這次專訪想請您來講解一下關于CAR-T在白血病以及和淋巴瘤方面的一些應用的一個情況。 Q1:CAR-T的原理是什么? Z(張隆基教授):CAR-T它是基因修改T細胞的治療方案
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是最常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3d的患者罹患的是這種腫瘤。在這些患者中。2/3患者可以同利妥昔單抗為基礎的免疫化療進行治療。 然而一旦一線免疫化療失敗,對于大多數自利妥昔單抗治療后的患者,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后3年無事件存活率的預期值僅為20%。 濾泡性淋巴瘤患者是次發生率
2月24日,復星醫藥發布公告稱,復星凱特(由復星醫藥和Kite Pharma于2017年共同設立的合營公司)益基利侖賽注射液(擬定)的上市注冊申請獲國家藥監局受理,受理號:CXSS2000006國,擬用于成人復發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治療,包括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非特指型、原發性縱隔
腫瘤的形成和惡化過程不僅與腫瘤細胞彼此間的相互作用有關,還和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所構成微環境的相互作用有關。例如,從很早開始科學家們就觀察,在很多的腫瘤組織中浸潤著正常的免疫細胞,而臨床認為慢性炎癥會增加產生腫瘤的風險。此外,有報告顯示成纖維細胞和內皮細胞等細胞構成的腫瘤微環境,有助于腫瘤細胞的增
如今,各類靶向藥物正越來越多地被用于淋巴瘤患者治療。它們有著不同的名稱,你可能聽過“靶向治療”、“生物療法”、“免疫治療”。相較化療,靶向藥物可以更精準地作用于淋巴瘤細胞,對健康細胞的影響也更小。它們通過不同途徑阻止癌細胞生長、分裂,從而讓癌細胞死亡或利用免疫系統幫助機體清除癌細胞。 根據不同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迅速蔓延,截至3月31日23時,全球累計確診已超過80萬例,國外累計確診超過72萬例、死亡超過3.5萬例。新冠疫情的大流行,不僅對全球各國帶來了經濟上的重創,而且深刻地影響著各個行業。 在醫藥行業,新冠疫情已經導致眾多臨床試驗暫停、新藥審批推遲、藥品短缺加劇等諸多問題
近日來自中山大學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新加坡基因組研究所等10多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鑒別出中國漢族人群B細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個全新易感位點。相關論文于6月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專業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在第一張繪制的伯奇氏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廣泛遺傳圖譜中,杜克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以及他們的合作者們發現了70個突變,其中一些從前并未顯示與癌癥相關,其中一個新突變為這一疾病所獨有。 針對Burkitt淋巴瘤(一種侵襲性淋巴瘤形式)的基因測序結果可用于開發新藥,或
Micheal導語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iNHLs)無法通過標準療法治愈,對檢查點阻斷劑反應較差。盡管淋巴瘤細胞能夠被T細胞有效殺死,但體內抗淋巴瘤T細胞一直難以被有效激活。來自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JoshuaD.Brody教授及其研究團隊證明淋巴瘤細胞可以直接激活T細胞,但體內免疫仍然需要免疫交叉
實驗方法原理 采用人肝惡性淋巴瘤術中新鮮組織塊分別植入裸小鼠肝實質內和肩胛間皮下, 觀察原位移植和皮下移植成瘤率, 移植瘤的侵襲、轉移;并進行形態學( 光鏡、電鏡、免疫組織化學) 、血清學[ 甲胎蛋白( AFP)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 BsAg) 、乳酸脫氫酶( LDH) ] 檢測,
套細胞淋巴瘤是一種B細胞惡性腫瘤,通常對布魯頓酪氨酸激酶抑制劑(BTK)伊魯替尼(Ibrutinib)的初始治療有反應。但不幸的是,由于科學家尚未完全理解其中的原因,療效通常是短暫的。 近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一種小分子藥物可能有助于克服套細胞淋巴瘤患者對Ibr
受訪專家: 歐陽學農,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腫瘤科主任、主任醫師,國家中西醫結合腫瘤重點學科主任、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腫瘤專業)主任、全軍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全軍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委,《臨床腫瘤學雜志 》編委、《腫瘤學雜志 》編委,從事腫瘤臨床工作近30年。 牽頭或參與國際和國內藥物臨床
據悉,首款完全由我國自主研發、基于中國患者臨床研究被FDA授予“突破性療法”認定并受理上市申請的抗癌新藥,百濟神州的Zanubrutinib(澤布替尼)正式獲美國FDA批準上市,用于治療先前至少接受過一次治療的成年套細胞淋巴瘤(R/R MCL)患者。 曾經,療效好的抗癌藥物都被默認由國外制藥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