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來,國家在多地啟動了典型區域土壤污染綜合治理項目。同時地方性試點和項目近期明顯變多,項目建設進度有所提高。從行業情況來講,從業企業數量也從當初“從無到有”情形演變成了數量激增的階段。政府對土壤治理修復企業的監管逐步規范的同時,民間也衍生出相應的自律機制。目前土壤修復包括五大盈利模式。 從項目投資來看,2016年中央財政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預算達到90.89億元。從項目情況來看,2015年全國土壤修復工程項目超過100個,合同簽約額達到21.28億元,2016年訂單總簽約額有望達到54.14億元至63.23億元。我國當前土壤修復項目和資金大多數依賴于財政撥款和銀行貸款,缺乏有效的收費機制。從項目類型來看,全國土壤修復項目仍以污染場地修復為主,污染物仍舊以重金屬和VOCs為主。 公司土壤修復訂單具有明顯的區域化特性,考慮到運輸成本和治理年限等問題,企業更加側重面向本地市場資源。面對巨大的市場空間,不少非傳統環保的......閱讀全文
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關于PPP的文件,對PPP模式的推廣和項目落實做出了明確指導。財政部日前也印發《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暫行)》(以下簡稱“《辦法》”)。兩者之間是否有相通之處,能否借鑒PPP理念推進政府購買環境服務? 同時,從細節規定來看,《辦法》的一大亮點在于國家層面首次
“土十條”于2016年5月31日千呼萬呼始出來,對于我國今后的土壤污染防治以及土壤修復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與影響。 國外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對土壤治理也有指導作用,下面為大家盤點以下7個國家關于土壤治理政策的特點,并從自身情況
蘇州化工廠原址雜草叢生,穿廠而過的河道里,散發著嗆鼻的氣味。 常州一塊剛剛完成土壤修復工程的土地上,一幢住宅樓正在興建。 一根根沖入云霄的煙囪,曾是人們記憶中城市繁榮興盛的符號,如今,隨著“退二進三”戰略的實施,大大小小的工廠逐漸遠離城市居民視野,猶如退潮。 然而,
汞、鉻、砷、鎘、鉛等都是重金屬;因含量超標而造成污染乃至影響人體健康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有些重金屬會破壞人的細胞、臟器、皮膚、骨骼、泌尿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有些會致癌、致畸、致突變,因而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土壤重金屬超標、農產品鎘超標、大米污染等,均是熱點議題。土壤是污染物的最終歸宿。土壤對重
我國正處于環保投入曲線與EKC曲線雙升通道之中,政策持續加碼,治理領域和投資需求不斷擴大,環保行業發展處于黃金期,未來十年或將持續高景氣度,期間新興細分領域投資機會將涌現。由于環保行業具有較強的政策依賴性,我們認為環保行業投資應首先從政策需求出發,同時結合市場容量、行業所處生命周期階段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頒布,標志著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國家層面基本達成共識。積極推進第三方治理,將進一步發揮環保領域市場機制重要作用,提高環境污染防治水平,加速環保產業發展。 筆者認為,圍繞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當前有3個問題急需理順。
土壤污染:重金屬猛于農藥 說不清數據,缺乏法律規范,資金投入有限……土壤的重金屬污染防治困難重重 最近,“10%左右的市售大米鎘超標,可能引發骨痛病”的消息見諸報端后,讓湖南省株洲市馬家河鎮新馬村村民再次回想起五年前的那次經歷:2006年農歷 正月,新馬村
在我國古代一直存在著社稷祭祀的制度。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壇包含著古人對土地的崇拜。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黃,五方五色之分,絕非牽強,事實上正與我國各地的土壤特色相配。比如,南紅,是因為我國南方許多地方高溫多雨,土壤中礦物質風化作用強烈,分解徹底,易溶于水的礦物質幾乎全部流失,只剩下氧化鐵等礦物
浙江省武義縣坦洪鄉梯田。 近期發生的“鎘大米”事件讓隱藏在背后的土壤污染“真兇”浮出水面。據了解,目前我國土壤污染陷入了“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惡性循環。 “還一方凈土”,必須靠完善的法律來保障。制定土壤環境保護法,迫在眉睫。 耕地大面積污染,城市土壤安全堪憂,土壤污染分
隨著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第三方治理模式也急速向前推進。目前,政府購買環保公共服務、PPP模式和環境監測社會化已鋪開,環境保護市場化進程正在加快,市場化機制正逐步建立。在環保新政策、新舉措推動下,PPP模式、第三方治理模式將成為環保產業主流商業模式。 產業利好接踵而至 第三方治理將成環保主流模式
北歐國家丹麥是積極倡導綠色環保的先鋒,民眾普遍環保意識強,土壤保護也是丹麥環保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1971年,丹麥政府設立世界上第一個環境部,從那時起,丹麥一直積極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現已建立了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的法規,為土壤保駕護航,并努力運用先進的科技,治理并修復已經受到污染的土壤。
本次廣州查獲的湖南“鎘米”均來自當地有色金屬之鄉;蘇南土壤重金屬污染亦催生問題水稻 伴隨著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稱“廣州食藥監局”)擠牙膏式的通報,“毒大米”再度占據食品安全的輿論中心。 上周,廣州食藥監局公布食品抽檢結果。千呼萬喚之下,該部門公布了鎘超標大米的產地,8批中有6批來自湖
從環保產業的角度,《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不僅意味著萬億商機,更是對環保產業服務能力、發展能力的挑戰。和5年前相比,國家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的需求由單一到多元,從簡單到復雜,領域不斷擴展;和5年前相比,環保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被賦予了更多內涵和更大期許。這些都決定了“十二五”環保產業發展
2015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基于對環境承載能力接近上限這一嚴峻形勢更加清醒的認識和判斷,現在政策核心已從單純的污染物總量控制向取得最終環境治理效果在轉變。 環保行業的成長主要受益于嚴格的環保法規、政策及監管。在經濟新常態下,環保產業承擔環境治理、拉動經濟增長的雙重任務。
黨的十九大開辟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前景,這對包括環保產業在內的產業發展帶來了很多新機遇。環保裝備作為環保產業的頂梁柱,也面臨著創新發展的新任務。 環保產業是綠色發展的支撐力量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
新環保法施行在即,環保產業迎來逐漸進入高熱的“新常態”,十屆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毛如柏表示,由于三大污染治理行動計劃(“水十條”、“大氣十條”及“土壤十條”)的推進,估算國家將在環保產業投入資金六萬億,環保產業進入生命周期的穩健成長期。 氣水土治理增資6萬億 環保產業有望領銜新經濟。 環
監測行業每年增量空間近百億,預期市場空間巨大 產業鏈可深度發掘 智慧環保運營鏈條包括感知、傳輸、計算、應用。環境“大”數據包羅萬象,在數據中心環節中完成,數據中心是智慧環保運營鏈條的核心環節。根據清華大學研究成果,如果增加智慧環保頂層設計,智慧環保產業鏈可分為感知物聯、信息傳輸、云儲存
《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于7月1日實施,土壤污染防治法是繼環保法之后第二個環保行業的強制性政策,該辦法的出臺為防范污染地塊環境風險、保障再開發利用的環境安全、加強污染地塊環境監管提供了管理依據。 據悉,正在修訂編制的農用地、建設用地土壤環境標準計劃年底前出臺。 隨著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時代和全局的角度,深刻回答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思想和戰略布局,不僅在實踐中開辟了治國理政的新境界,而且在理論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
1.前言 盡管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全球糧食生產有顯著的增長, 但當今社會需要面對的最重要挑戰之一是,如何養活21世紀中葉全球即將達到的90億人口。為了滿足糧食需求又不明顯增加糧價,基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對能源安全、地區飲食結構變遷的關注,以及到2015年全球貧窮和饑餓減半的千年目標,估計屆
4月1日,市政府關于全市環境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提請市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這是新環保法自1月1日起實施后,市政府首次依據該法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環境保護工作。 9項改革促進環保工作 以改革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市環保工作的一大特色。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我市推動了生態補償制度
近日,國務院連續出文直指節能環保產業,明確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速將在15%以上,并將之提升為國家的支柱產業。從大氣治理、水處理裝備、土壤修復、垃圾處理到新能源汽車、海水淡化等,在此政策信號下,下一階段將會有更多產業發展細化政策陸續出臺。 節能環保產業涉及面廣,短時期內出現大的改觀絕非易事
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引進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并逐漸在玉米、棉花等作物中推廣應用,這一技術使我國農作物的產量得到大幅提高,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被人們譽為農業上的“白色革命”。圖片來源于網絡 近年來,由于增產效果明顯,地膜覆蓋技術在中國農業生產中迅速普及。然而,一些農業生態專家指出,殘膜的“
大湖之南,魚肥糧豐;湘水之濱,稻浪飄香……提及湖南,人們腦中首先浮現出的是“魚米之鄉”美景。然而,近段時間以來,湖南大米不時被檢出鎘超標,“魚米之鄉”光環被罩上一層陰影。 事實上,不僅是湖南,國內多個省份出產的稻米被查出鎘超標,土壤污染已成我國眾多地方的“公害”。“鎘米危機”的出現,再次敲響土
一種開著小黃花叫做東南景天的植物如今在石家莊欒城區被大面積種植。這片看起來尋常無異的農區,正在進行著農田修復。 很難想象,這片占地400畝的農田被污水灌溉了50多年, 鎘污染嚴重。2016年底,一家專門從事生態修復的專業化企業利用植物萃取和重金屬鈍化技術,開始對這片農田進行修復,每年可清除土壤
4月26日于上海召開的第六屆中國國際生物高分子材料應用研討會上,各領域專家及企業對如何利用地膜為農業帶來福利給出了不同方案。隨著今年中央電視臺對地膜白色污染的報道,多年來為農作物抵御自然環境影響實現增產增收的地膜,累積的環境生態問題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 據中國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
一種開著小黃花、叫做東南景天的植物如今在石家莊欒城區被大面積種植。這片看起來尋常無異的農區,正在進行著農田修復。 很難想象,這片占地400畝的農田被污水灌溉了50多年, 鎘污染嚴重。2016年底,一家專門從事生態修復的專業化企業利用植物萃取和重金屬鈍化技術,開始對這片農田進行修復,每年可清除土
湘江告急! 1966年,湘江檢測出鉻、鉛、錳、鋅、砷等重金屬;1978年,湘江已成國內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流之一;1990年代之后,湘江水質呈惡化趨勢,工業污染導致的重金屬污染日益嚴重。 作為“有色金屬之鄉”的湖南,采選、冶煉、化工等企業多分布于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由此而來。相當長時期內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但總體上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資源
2013年,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加快推進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進一步強化日常監管,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嚴懲重處食品安全違法犯罪,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得到控制,全國食品安全形勢總體趨穩向好。但制約我國食品安全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仍時有發生。為貫徹落實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