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生物地磁學研究團隊研究員林巍、潘永信等,聯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合作者,開展了迄今規模最大、跨越南北半球的趨磁細菌多樣性和宏基因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該研究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項目資助。圖片來源于網絡 林巍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對趨磁細菌的研究不僅有助于認識生物趨磁性和生物礦化的起源和演化,而且對于理解高等生物,甚至人體內類似的感磁過程和機理等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關于趨磁細菌的起源和演化一直存在爭論,近年來磁小體基因簇的發現,為深入研究和認識趨磁細菌的分類、起源和演化提供了可能。 研究團隊結合對公共數據庫中已發表微生物基因組數據的篩選,共獲得了28條、分屬于3個細菌門類的環境趨磁細菌的基因組草圖,首次發現了屬于ζ-變形菌綱和λ-變形菌綱的趨磁細菌,確認了原先劃分......閱讀全文
第二講 染色體與DNA一、 DNA的組成與結構 Avery在1944年的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溶液中酒精的體積達到9/10時,有纖維狀物質析出。如稍加攪拌,它就會象棉線在線軸上一樣繞在硬棒上,溶液中的其它成份則呈顆粒狀沉淀。溶解纖維狀物質并重復數次,可提高其純度。這一物質具有很強的生物學活性
實驗方法原理噬菌體展示技術是將外源基因與噬菌體的表面蛋白基因融合,在融合了外源基因的噬菌體顆粒的表面就會表達相應的外源蛋白,即外源基因編碼的蛋白被展示在噬菌體顆粒的表面。實驗材料載體tRNA抗體寡核苷酸試劑、試劑盒抗生素儲存液BCIP葡萄糖儲存液X-Gal磁珠洗液蛋白酶抑制劑RNase 抑制劑TEN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將一本大約有 5.34 萬個單詞的書籍編碼進不到億萬分之一克的 DNA 微芯片,然后成功利用 DNA 測序來閱讀這本書。 這是迄今為止人類使用 DNA 遺傳物質儲存數據量最大的一次實驗。 “今后,拇指大小的設備就能存下整個互聯網的信息。”該項目的首席研究員、哈佛大學遺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免疫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的不斷發展,新的細菌診斷技術和方法已廣泛用于食品微生物的鑒別。傳統的細菌分離、培養及生化反應,已遠遠不能滿足對各種病原微生物的診斷以及流行病學的研究。近年來國內外學者不斷努力,已創建不少快速、簡便、特異、敏感、低耗且適用的細菌學診斷方法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免疫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的不斷發展,新的細菌診斷技術和方法已廣泛用于食品微生物的鑒別。傳統的細菌分離、培養及生化反應,已遠遠不能滿足對各種病原微生物的診斷以及流行病學的研究。近年來國內外學者不斷努力,已創建不少快速、簡便、特異、敏感、低耗且適用的細菌學診斷方法,
地球上絕大多數物種是單細胞生物。它們大多隱居在這個星球不為人知的角落里,籍籍無名。但生命是如此的奇妙,總會有一些看似簡單的生物,向我們展示著它們無與倫比的能力,一種生命的力量。有的微生物十分強壯;有的微生物能夠一睡萬年;有的微生物則可在極端環境中茁壯成長,盡管其他大多數生命在這種環境下會剎那間凋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免疫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的不斷發展,新的細菌診斷技術和方法已廣泛用于食品微生物的鑒別。傳統的細菌分離、培養及生化反應,已遠遠不能滿足對各種病原微生物的診斷以及流行病學的研究。近年來國內外學者不斷努力,已創建不少快速、簡便、特
5.核酸探針雜交技術原理 根據完成雜交反應所處介質的不同,分成固相雜交反應和液相雜交反應。固相雜交反應是在固相支持物上完成的雜交反應,如常見的印跡法和菌落雜交法。事先破碎細胞使之釋放DNA/RNA然后把裂解獲得的DNA/RNA固定在硝基纖維素薄膜上,再加標記探針雜交,依顏色變化確定結果,該法是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1. 真核生物表達的優越性和必要性① 真核生物具有轉錄后加工系統,可識別并刪除基因中的內含子,剪切加工為成熟mRNA.②具備完善的翻譯后加工系統,可進行糖基化、乙酰化等修飾,使蛋白形成正確的天然構型,因而真核生物表達系統產生的蛋白更接近天然狀態,有利于其功能、生物活性的研究。③某些真核細胞可將基因表
分子雜交技術 互補的核苷酸序列通過Walson-Crick 堿基配對形成穩定的雜合雙鏈分子DNA 分子的過程稱為雜交。雜交過程是高度特異性的,可以根據所使用的探針已知序列進行特異性的靶序列檢測。雜交的雙方是所使用探針和要檢測的核酸。該檢測對象可以是克隆化的基因組DNA,也可以是細胞總DN
◆ TUNEL 與 ELISA 檢測凋亡的方法比較TUNEL法 細胞凋亡中, 染色體DNA雙鏈斷裂或單鏈斷裂而產生大量的粘性3'-OH末端,可在脫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轉移酶(TdT)的作用下,將脫氧核糖核苷酸和熒光素、過氧化物酶、堿性磷酸酶或生物素形成的衍生物標記到DNA的3
2011年12月12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在京揭曉。現將2011年度入選項目名單予以介紹。 一、正調控水稻種子大小、粒重和產量的GS5基因克隆與功能研究 主持單位:華中農業大學 主持人:何予卿 經過近10年的研究,由華中農業大學
4. 免疫印跡檢測外源蛋白的展示情況pDTSPLAY-B 空載體生成的噬菌體表面不含外源基因,僅有帶有 6 個組氨酸標簽和 Myc 標簽的錨定蛋白(基因 Ⅲ 編碼),此蛋白 SDS-PAGE 中的條帶在 65 kDa 的位置(實際 Mr 為 45 kDa)。pDISPLAY-B 載體中插入外
人類基因組包含大約31.6億個DNA堿基對,線性DNA分子作為龐大遺傳信息的載體一般都比較長(人類一條染色體的DNA長度約為2米),生命通過組蛋白將DNA分子有序組織壓縮形成微米級別的染色質存儲到細胞核中。核小體是染色質的結構和功能的最基本單元,其中DNA纏繞在組蛋白巴聚體周圍約兩圈,完成對DN
人類基因組包含大約31.6億個DNA堿基對,線性DNA分子作為龐大遺傳信息的載體一般都比較長(人類一條染色體的DNA長度約為2米),生命通過組蛋白將DNA分子有序組織壓縮形成微米級別的染色質存儲到細胞核中。核小體是染色質的結構和功能的最基本單元,其中DNA纏繞在組蛋白巴聚體周圍約兩圈,完成對DN
樣品前處理相對于傳統人工操作模式及重復使用的均質乳缽器和攪拌刀頭,目前市場上出現品類豐富的一次性均質袋、與樣品隔離的拍打式均質系統及自動化重量梯度稀釋儀,不僅實現了樣品前處理的自動化、標準化及批量化,而且免除了樣品間的交叉污染。增菌培養及分離不論傳統方法或現代檢測技術,受檢測靈敏度的限制,食品樣本經
樣品前處理 相對于傳統人工操作模式及重復使用的均質乳缽器和攪拌刀頭,目前市場上出現品類豐富的一次性均質袋、與樣品隔離的拍打式均質系統及自動化重量梯度稀釋儀,不僅實現了樣品前處理的自動化、標準化及批量化,而且免除了樣品間的交叉污染。 增菌培養及分離 不論傳統方法或現代檢測技術,受
新冠疫情在全球席卷開來,對于如何確認是否感染,使用體外診斷核酸檢測方法仍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體外診斷,是指在人體之外,通過對人體樣本(血液、體液、組織等)進行檢測而獲取臨床診斷信息,進而判斷疾病或機體功能的產品和服務。 而檢測人體樣本的關鍵步驟之一,即是樣本中的核酸(DNA和RNA)
一、微流控與微流控芯片微流控(Microfluidics)的含義是微尺度下的流體控制,其研究對象是使用微米級通道操控納升級以下微量液體的系統[1-3]。鑒于芯片是實現微流體控制的主要平臺,因而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是微流控的主要研究內容。微流控芯片的制作主要依托于MEMS(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與英國的《Nature》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自然科學頂級雜志。Science雜志主要發表原始性科學成果、新聞和評論,許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報道都是首先出現在Science雜志上的,比如艾滋病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間的
木質纖維素的高效降解是纖維素基液體燃料與沼氣等清潔能源產業的關鍵瓶頸之一,也是生物圈碳循環和生態平衡的重要環節。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在纖維素生物降解機制研究中取得突破,發現了一種基于RNA選擇性剪切與保護的嶄新調控方式。該工作于4月24日在線發表于Nature Communi
6月3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網站上發布新聞,表示以2014年第30號公告形式頒布了《子宮刮匙》等120項推薦性醫療器械行業標準。這是今年6月1日起新修訂的《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施行后頒布的第一批醫療器械行業標準。標準的正式頒布將推動醫療器械監督管理,對保障醫療器械安全有效、促進醫療器
時光總是匆匆而逝,12月份已經開始,2017年也已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8年,2017年三大國際著名雜志Cell、Nature和Science(CNS)依舊刊登了很多突破性耐人尋味的研究,本文中小編首先對2017年Science雜志發表的重磅級亮點研究進行盤點,分享給大家!與各位一
臨床檢驗常見設備包括:一、臨檢設備:血細胞分析儀、流式細胞儀、血凝分析儀、尿液干化學分析儀、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糞便分析儀二、生化免疫設備:生化分析儀、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酶免疫分析儀、熒光免疫分析儀三、分子診斷設備:核酸提取儀、實時熒光PCR儀、基因測序儀、質譜儀四、微生物檢驗設備:微生物鑒定藥敏
又是一年將盡,到了盤點的時候,且看《科學美國人》評選出的2015年十大科技成就。 眼控機器:運動受損人士的福音 今年早些時候,當艾瑞克?索拓用思維直接指揮機器手臂將一杯啤酒送入口中,媒體瘋狂了。這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壯舉,但背后的技術,是在他大腦中植入的一種電極芯片,這種芯片既昂貴又具有侵入
關于印發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檢驗機構技術裝備基本標準和現場快速檢測設備配備基本標準的通知 國食藥監食[2011]13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為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以及《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逐步建立
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邵峰研究員(專訪邵峰:著眼于感興趣,但機理完全不清楚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病原細菌感染宿主和宿主先天性免疫防御的分子機制,曾發表多篇Nature,Science,Cell雜志文章,榮獲HHMI首屆國際青年科學家獎。近期其研究組接連發表Nature,PNAS文章,分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