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新測序技術揭開病毒突變“王國”

    最近,新加坡A*STAR的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測序技術,可在患者體內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迅速變異時,跟蹤所產生的特異病毒變體。這一突破對“進化中的病毒種群的結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視圖,并能有助于開發新藥,防止病毒株對藥物和免疫反應發展出抵抗力。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Genome Biology》。 病毒突變通過每個基因組中的小改變,產生單核苷酸變異(SNV)。在一個病毒基因組上發生的單核苷酸變異集合被稱為單倍型。這些突變在不同宿主之間有所差異,從而產生的病毒基因組拷貝,在不同宿主之間也略有不同。科學家認為,突變的基因組在病毒復制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A*STAR 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William Burkholder與其他科學家帶領了這項研究,他指出:“深度測序已經徹底改變了病毒進化研究。然而,它不夠敏感,因此不能發現罕見的SNVs,發現不了同一基因組上發生的突變,或者不能將病毒群體中的突變組織成不同的遺傳群......閱讀全文

    劉昌孝:認識SARS-CoV-2,抗病新藥研發策略該從“何”說起

      過去100年發生的多起事件讓世人密切關注未來發生傳染病大流行的風險。2018年是1918年流感流行的100周年,估計有數千萬人死于100年前那次流感。現在擁有比一個世紀前更好的干預措施,季節性流感疫苗,但不一定完全有效預防。每年需要接種或選擇接種的人所占比例較小。世界上還有抗生素可以幫助治療細菌

    反向遺傳學技術及其在FMDV 研究中的應用

    劉光清 劉在新 謝慶閣(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農業部畜禽病毒學重點開放實驗室,蘭州730046)摘 要:  反向遺傳技術是一種新興的分子生物學技術, 已廣泛應用于生命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綜述反向遺傳技術研究進展,并討論該技術在口蹄疫病毒研究中的應用。關鍵詞:  反向遺傳學 反向遺傳技術 全長c

    中疾控等重磅研究揭示新冠病毒演變

      當地時間3月2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中國疾控中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匹茲堡大學、湖南大學五家合作單位的研究人員共同在生物科學預印本網站bioRxiv在線發表了一項針對新冠病毒演化過程中的突變、重組和插入的重磅研究(“Mutations, Recombination and Inser

    新冠病毒源于自然界又有新證據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世界科研人員爭分奪秒地對其展開調查分析與科學研究。除了研究如何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患者之外,研究中的很大一部分問題集中在新型冠狀病毒是如何產生的,它于何時何地首次出現,何時開始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該病毒是否來自蝙蝠,在傳染給人類之前有沒有中間宿主,以及新冠病毒為何能如此快速地在人

    研究揭示揭示冠狀病毒SARS-CoV-2如何傳播和進化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之前稱為2019-nCoV)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2020年2月28日,Christian Drosten在網上發布了SARS-CoV-2的基因序列后,立即在推特上發出警告。隨著這種病毒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350多個SA

    泛冠狀病毒藥物開發的基礎知識

      高致病性冠狀病毒感染成了這十年來廣受關注公共衛生問題。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2002-2004),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2012-至今),2019-nCov(COVID-19),每一個對人類健康,經濟發展都帶了巨大的沖擊。   病毒通過接觸,飛沫,氣溶膠等形式,引起廣泛傳播,引起高

    5月世界肝炎意識月,盤點肝炎研究進展

      肝炎是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或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導致的,其中以HBV和HCV感染最為嚴重,96%的肝炎死亡病例都是HBV和HCV感染導致的肝炎造成的。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有近2.4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

    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在香港成功召開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為期三天的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暨2012年亞太區生物信息學峰會在香港九龍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主辦,《GigaScience》雜志協辦。來自全球300多名專家學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討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云計算、生物倫理等研究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并深入探

    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在香港成功召開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為期三天的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暨2012年亞太區生物信息學峰會在香港九龍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主辦,《GigaScience》雜志協辦。來自全球300多名專家學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討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云計算、生物倫理等研究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并深入探

    昆明動物所鄭永唐組等發現平頂猴對HIV-1易感的分子機制

      宿主病毒限制因子APOBEC3、TRIM5α、TRIMCyp、Tetherin、SAMHAD1及Mx2等可直接作用于HIV-1等逆轉錄病毒,從而限制病毒在宿主細胞中的復制。對宿主限制因子的研究有助于闡明HIV-1復制的分子免疫機制,構建合適艾滋病的動物模型,探究艾滋病藥物新靶點和治療新策略。中國

    正粘病毒遺傳與變異

    甲型流感病毒每個核苷酸在每個復制周期中的突變機率大約是15×10-5,與其它RNA病毒的突變率相似。但是,由于流感病毒的基因組分為8個或7個不相同的片段,在病毒增殖過程中很容易發生基因重排,因而使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很容易發生變異。 (1)病毒變異的類型A.抗原性變異〓抗原性變異

    新冠病毒“變異”了?科學研究如何避免過度解讀

      最近幾天,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變異成兩個“亞型”的傳言惹人注目。其來源是3月3日發表于《國家科學評論》的論文《關于SARS-CoV-2的起源和持續進化》。  但是,中國—世衛組織聯合考察組剛剛給出了新冠病毒未發生明顯變異的結論。《自然—微生物學》也發表了耶魯大學流行病學專家Nathan D. Gru

    復旦大學從基因組學角度揭示SARS-CoV-2的起源和出現

      新型人類冠狀病毒SARS-CoV-2(之前稱為2019-nCoV)的持續大流行引起了全球的極大關注。我們和中國的其他人參與了對這種病毒的初始基因組測序。在本文中,我們描述了針對SARS-CoV-2的出現,這些基因組數據揭示了什么,并討論了我們對其起源理解上所存在的差距。  一種新的人類冠狀病毒 

    2015病毒領域重大研究盤點

      2016年2月14日/生物谷BIOON/--近期塞卡病毒在赤道附近國家開始大肆傳播,引起了非常多的新生兒出現“小頭癥”。雖然這個病毒對于成人來說癥狀非常輕微,然而對于非常脆弱的孕婦和新生兒而言,簡直像噩夢一樣的存在。近兩年來,僅僅巴西一國,就出現了超過兩千例由塞卡病毒引起的小頭癥。這些年來,病毒

    新冠病毒“備受爭議”的神秘來源

      隨著新冠肺炎對全球的威脅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各國專家也對新冠病毒(2019-nCoV或SARS-CoV-2)的來源投下更多關注的目光。本文從流行病學調查、病毒基因比對、跨物種感染研究以及關鍵的“中間宿主”等領域,對新冠病毒來源進行了全景式梳理與深度挖掘,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刻而全新的視角。  一、華

    深度分析人體病毒組

      自從微生物學誕生以來,研究人員著重關注讓我們、我們馴養的家畜和種植的植物患病的病原體。鑒于癥狀的產生是了解特定病毒是否在幾年前就已存在的唯一方法,因此大多數得到很好研究的病毒是那些導致疾病的病毒。但是很多病毒長期地感染人類,不會導致疾病,但是可能會導致年齡非常小的、年齡非常大的或者存在免疫抑制的

    基因重組與變異導致甲型流感病毒致病性漸強

      積極防控H7N9  從2005年的H5N1到2009年的H1N1,再到今年4月初的H7N9,甲型流感病毒家族攻勢凌厲、變化多端,讓人類不得不被動應戰。  是時候主動迎戰防患未然了!“今天H7N9出現或又消失,明天可能又出現H10N8、H6N6等新變種。”4月18日,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所

    冠狀病毒是怎樣敲開人體大門的?

       新冠肺炎病毒因其強大的感染和傳播能力,在全球掀起了一場緊急防控大戰。在這一過程中,一系列疑問在醫生、科學家,甚至普通人的心中浮現:是什么決定了冠狀病毒是否、何時、如何傳染給人類,以及達到怎樣的傳染程度?為什么不同冠狀病毒的致病性會有如此大的區別:有的只是讓人流鼻涕,而有的則會引發重癥肺炎?過去

    強!中國學者用最短時間突破100篇CNS生命科學領域成果

      截止2020月7月27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 及Science 發表了共計102項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其中新冠肺炎領域占了近一半(共43篇)。iNature系統總結了這些研究成果: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篇,Nature 發表了45篇,

    新冠何時溢出到人類?疫苗如何應對變異?

      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都暴發于近二十年,并由不同的冠狀病毒株(CoV)引起。這些病毒被認為來源于蝙蝠,然后通過中間宿主傳播給人類。SARS-CoV來源于野生動物市場的果子貍,MERS-CoV源自單峰駱駝

    中山大學等在Nature Genetics發文揭示鼻咽癌EB病毒高危亞型

      鼻咽癌是我國高發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南方地區,每年發病率每10萬人可達20~40例,并且該地區的鼻咽癌病例常與EB病毒感染有關。此外,EB病毒還與其他癌癥類型有關,也經常在無癌人群中發現。EB病毒基因組變異在鼻咽癌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我國南方流行的狀態,一直未得到充分的研究探討。目前,部

    新型冠狀病毒的第一個傳播者:消失的零號病人

    消失的零號病人  零號病人并不一定是第一個發病者。  而是第一個感染,并且把病毒傳播給其它人的人。  因此,第一個出現癥狀并發病的人叫做一號病人。  那么,零號病人的醫學意義是什么呢?專家給出了提示:  1. 能夠鎖定傳染源,比如是否接觸了什么動物?  2. 鎖定傳播方式,比如跟動物是如何接觸的? 

    清華等團隊從蝙蝠“百毒不侵”中找答案

      蝙蝠是“百毒不侵”的天然病毒蓄水池,它們為什么攜帶大量病毒卻免受其害?人類是否可以從這里尋求一條對付多種病毒的普適性思路?  北京時間3月31日,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團隊聯合在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

    多篇文章解讀流感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流感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圖片來源:Thomas Hagan et al, doi:10.1016/j.cell.2019.08.010  【1】Cell:臨床試驗表明腸道細菌可提高流感疫苗在臨床試驗中的療效  doi:10.1016/j.cell

    如何追蹤“敵人”關鍵的基因特性?

      隨著COVID-19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肆虐,來自蒙特利爾大學的生物信息學家如今開始使用人工智能手段來追蹤引發這次大流行的冠狀病毒的遺傳圖譜及特性,研究者Julie Hussin表示,自從SARS-CoV-19在中國出現以來,其已經發生了進化,因此我們需要深入了解它,以便能開發出個體化的疫苗和療法策

    華大在新冠病毒基因組變異監測及研究方法上取得突破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正式宣布其為全球流行病(Pandemic)。WHO最新新冠疫情狀態報告顯示,截至北京時間2020年3月26日10點,新冠肺炎疫情已蔓延至全球198個國家和地區,確診患者超過46萬例,且仍呈現迅速增長態勢。  病毒在傳播過

    疫情跟蹤:水環境中的新興和潛在新興病毒

      在微生物中,病毒最適合成為新興的病原體,因為它們能夠通過突變、基因重組和重配感染新宿主并適應新環境。腸病毒是最常見和最危險的水傳播病原體之一,會導致偶發性疾病和流行疾病。與腸病毒有關的主要健康問題是胃腸道疾病,但它們也可能引起呼吸道癥狀、結膜炎、肝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和慢性疾病。非腸道病毒如呼吸

    顯微技術在病毒與傳染病學研究中的應用

    傳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中國目前的法定報告傳染病分為甲、乙、丙3類,共40種。此外,還包括國家衛生計生委決定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傳染病和按照甲類管理開展應急監測報告的其他傳染病。新型冠狀

    科學家分享基因測序技術研發成果

      臨床類   杜克大學分子遺傳學教授David Goldstein   David Goldstein提出運用精準醫學治療神經系統疾病。Goldstein專注于幾個癲癇患者大規模研究的課題,其中包括一項對超過350個患病的兒童及其父母進行測序來發現新突變的項目。盡管許多發現的突變屬罕見突變,但是它

    我國科學家獲得埃博拉病毒研究最新成果

      5月13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我國科學家關于埃博拉病毒最新研究成果:Genetic diversity and evolutionary dynamics of Ebola virus in Sierra Leone,并同期配發評論文章Latest Ebola data rule ou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