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工學是我國高等教育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學科,而我國的高等工程教育的規模也處在世界第一的位置。除了龐大的規模外,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質量也獲得了國際的廣泛認可,比如我國已經順利加入了《華盛頓協議》這一世界性的工程教育學位互認協議。然而,在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時,社會各界人士卻對其未來的發展有很大的擔憂,那就是高等工程教育對優秀年輕學子的吸引力在下降。更為嚴重的是,連那些已進入高等工程領域學習的學生畢業后都不愿意去當工程師。有人將這種現象稱為“逃離工科”,甚至有人將那些不在工程領域就業的工科畢業生稱為“工科逃兵”。 其實,“逃離工科”和“工科逃兵”的現象,在英美等發達國家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早在上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各界就驚呼常青藤盟校(常青藤盟校是美國最頂尖大學組成的一個大學聯盟,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的很多畢業生已經不再去工業領域而是紛紛選擇涌入華爾街了,而且這種現象在美國可謂愈演愈烈。 在英......閱讀全文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計算中心官網公布了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名單。在各方擇優推薦基礎上,經專家綜合評議及公示,最終確定845個項目為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名單 一、新工科綜合改革類項目(273個)
“工程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在國際舞臺上的一張“名片”。 2016年6月,隨著國際工程聯盟大會《華盛頓協議》全會全票通過中國的“轉正”申請,標志著我國成為國際本科工程學位權威互認協議的正式成員,我國的工程教育質量認證體系實現國際實質等效。 就在不久前,一條消息再次吸引全社會的關注:截至201
日前,上海交通大學宣布,將從2018級工科類新生起,全覆蓋所有專業實行大平臺教學改革,打破本科階段各專業從一年級逐級學到四年級的“一貫制”傳統培養模式,四年學制由“1.5學年平臺培養+2.5學年專業培養”構成。同時,這種大平臺模式也會推廣應用于生命與環境交叉、數理經管等多個學科。 上海交大教務處
Gordon計劃的目標是通過培養工程發明、創新和實踐的領袖,提高工程教育的質量,最終增強美國工程領域的國家實力。 2007年麻省理工學院(MIT)發起一項新的工科本科生教學改革項目:Gordon工程領導力計劃(以下簡稱Gordon計劃),校友伯納德·戈登為這個項目捐贈了2000
“新工科建設的最大核心問題在于創新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上海電力大學副校長黃冬梅不久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為我國工程科技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新工科建設引領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邁入新階段,是我國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
上周末,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在內的京內外數十所大學舉辦高招咨詢或校園開放日活動,近7萬名家長和考生奔走于各高校之間。北大、清華等高校也公布了各自的招生計劃,其中北大今年在京招生計劃與去年持平,清華在京計劃減招18人。港校學制增1年。北京警察學院在停招6年后,今年首次恢復招生。發布&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今天授權人民網正式發布最新版中國高等教育系列質量報告。這是繼2016年首次發布以來,我國第二次發布高等教育系列質量報告。其中,《中國本科教育質量報告》和《中國民辦本科教育質量報告》均為首次發布。 此次發布的系列質量報告,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會同廈門
汪應洛,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歷任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制造系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學系統工程研究所副所長、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工程系系主任、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現為該校管理學院名譽院長、陜西工商管理碩士學院副院長。汪應洛是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領域的知名專家和開拓者, 是我國管
教育部今天發布首份《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報告(2013年度)》(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首次嘗試將工程教育培養目標達成度、社會需求適應度、辦學條件支撐度、質量監測保障度、學生和用戶滿意度作為分析指標。 《報告》對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等6個行業組織的調研情況顯示,我國工程教
26日,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高等教育司副司長范海林對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有關情況予以介紹。“總體而言,我們已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我國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 范海林介紹,為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提升本科教學質量,2018年
5月26日,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在貴陽開幕,91家科技集團及企業一起亮相數博會。其中,大數據商用神經機器翻譯技術、AI智能平臺新型圖計算技術、人臉大數據系統、大數據通訊信息防詐騙技術、智能助老服務機器人等多款高科技技術在會上頻頻亮相。這表明,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第四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并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了更新。其中,各高校新增備案專業2046個,新增審批專業177個,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年限專業93個,撤銷專業518個;合計9個門類、37個專業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專業名單。無論從
重慶市高等教育未來如何發展?近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重慶市高等教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加快推進重慶高校“雙一流”建設,推動重慶高等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重慶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到2022年,重慶市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高,全市高等教育競爭力和綜合實力達
紅專并進一甲子,科教報國六十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成立60年來,秉承“紅專并進、理實交融”的精神,始終走在科技創新前沿。 從為“兩彈一星”培養尖端人才,到“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鐵基高溫超導材料、暗物質粒子探測……近年來,中國科大頻頻挺進“科學無人區”,成為我國科技進
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日前公布了201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北京大學“視頻編碼國家標準AVS2支撐中央電視臺播出超高清電視”等10個項目入選。 自1998年至今,該評選已舉辦21屆。此項評選活動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
9月18日,固緯電子(蘇州)有限公司與三峽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固緯電子(蘇州)有限公司捐贈價值500萬元的設備與三峽大學聯合建設“電力電子與新能源綜合實驗室”,同時捐贈30萬元現金,用于設立“固緯獎學金”。固緯電子(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及臺灣固緯電子大中華區執行副總裁郭國棟和三峽大學校長何偉軍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革創新科技研發和產業化應用機制,大力培育專業精神,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目前,山東正在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山東大學將“服務山東”作為指導學校未來發展的六大戰略之一予以重視、推進。山東大學應該如何服務于新舊動能轉換,如何服務于山東,
新華網北京10月7日電(記者南婷)我國要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離不開大批優秀的工程類人才,但北京市有關部門的最新統計顯示:我國工程類人才市場不但存在結構性供不應求的矛盾,還存在嚴重的改行,流向收入更高的金融等行業的問題。 “不怕人才流轉、就怕人才流失。”ITT金齒輪學院
“科學始于測量”。科學的本質特征是定量分析,現代自然科學體系的發展完善與測量儀器技術進步密不可分。儀器作為精確獲取數據信息的基本手段,是進行科學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原創性儀器助力開創新學科領域、產生顛覆性研究成果。198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Gerd Binnig和Heinrich與他們發
早在“雙一流”建設方案發布之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王國棟就十分關注協同創新、科教融合、內涵發展等與人才培養相關的話題。至今,在他的電腦文檔中,還保存著不同版本的PPT,里頭共有八大要點。“我給校領導講,給兄弟院校講,給師生們講……”王國棟說,核心思想只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03.shtm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并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了更新。其中,各高校新增備案專業2046個,新增審批專業177個,調整學位授予
早在“雙一流”建設方案發布之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王國棟就十分關注協同創新、科教融合、內涵發展等與人才培養相關的話題。至今,在他的電腦文檔中,還保存著不同版本的PPT,里頭共有八大要點。“我給校領導講,給兄弟院校講,給師生們講……”王國棟說,核心思想只有
當你留心看一些大學簡介,如果該校有某個學科擁有國家或省級“重點實驗室”,都會著重筆墨,大書特書。這些重點實驗室往往會得到大量的政府資金扶持,在科研探索和人才發展上,可以說是一塊“金字招牌”。而擁有“重點實驗室”的學科,也往往是該校的王牌學科,成為歷年該校錄取分數最高的專業之一。 不過
工科學生實踐教學嚴重不足,缺乏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缺乏對工業流程的了解……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表示,針對當前工程教育存在的實際問題,亟待優化高校工科教師結構、加強校企合作,有效提升工程師培養質量,更好適應我國工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 “《面向創新型國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
對期刊影響因子作為評價標準的政策,有關部門也在做出調整,教育部2013年底明確提出評判高校科研能力不再過分依賴論文。 現在對高校進行考核,以及很多機構在對高校排名時,均把期刊影響因子作為最重要的評價標準。期刊影響因子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一般來說,一家期刊發表的高質量論文越
三年前,美國《華盛頓郵報》的一篇文章,讓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主任吳巖記憶猶新,“文章這樣寫道,‘中國培養工程師的速度跟制造玩具一樣快速廉價……’這充滿了對中國工程教育規模龐大的驚訝和質量的質疑!” 三年后,這位為工程教育發展奔走多年的教育人終于和他的同伴親歷了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獲得世界
12月16日,浙江理工大學結構和地下工程實驗室通過竣工驗收正式交付使用。竣工驗收會議在現場舉行,副校長沈滿洪,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審計處、總務處、基建處、保衛處、后勤服務中心等相關單位人員以及建筑工程學院負責人、教授和實驗管理人員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基建處負責人主持。 會議通過聽
臨近年終,不少積極的學生已經在準備期末考試了,在他們眼里,這是老師對大家的考核。然而,講臺上的老師們也有自己要擔心的“考試”。 又是一年考核時,高校教師們得向學校交出自己的“成績單”了。按照我國高校普遍的考核標準,這份考核表格里包括教學數量、教學質量、科研數量、科研質量乃至師德等多個指標,不
“高校及其一線教師要應對各種評估活動,種類繁多,十分頻繁,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希望有關部門統籌規劃,統一安排,減少評估活動的種類和頻次,提升高校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部主任王涌天這樣說道。 近年來,為高校“表哥”“表叔”松綁一直是教育界代表、委員關注的重點。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改革開放40年來,黨和國家對基礎研究一直非常重視,不斷加強對基礎研究的戰略部署。“基礎研究投入持續增長,從2011年的411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822億元,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羅俊向《中國科學報》表示,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