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中小行星帶的位置在木星和火星之間并非偶然,而恰恰是地球生命形成的必要條件。 北京時間11月6日消息,想要在茫茫宇宙中尋找到智慧生命,明智的方法之一或許是尋找與太陽相似的,有小行星帶環繞的恒星。 根據間斷平衡理論,當生命需要對新的環境做出快速應變時,其演化速度會變得更快。很少有事物能像小行星一樣,對地球的環境產生足夠劇烈的影響。如果人類的進化中有小行星的功勞,那對于地外智慧生命來說,它們所在的恒星系中是否也應該有一個小行星帶,來提供足夠的撞擊,以激發生命演化的速度呢?目前,只有極少數的地外行星系統具有這樣的特征,因此,尋找外星人的過程或許比我們之前想象的更加困難。 科羅拉多大學的天文學家麗貝卡·馬丁和空間望遠鏡研究所的馬里奧·利維奧提出了一個假說,認為太陽系中小行星帶的位置在木星和火星之間并非偶然,而恰恰是地球生命形成的必要條件。太陽系形成之時,木星和太陽之間的引力作用將太陽系內部的塵埃塊和小行星拖了出......閱讀全文
在小行星家族中,那些運動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的近地小行星,因具有一定的可達性,能夠提供太陽系形成和演化的關鍵信息,這一價值已成功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并由此開展了一系列針對小行星的探索任務。 此外,科學家認為近地小行星可提供若干有用資源,用于支持未來的太空活動,如航天器推進劑制造和支持生命的消耗
為了找到更加簡便和廉價的方法登陸深空小行星,NASA已經放棄了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從而為登陸火星作準備的計劃。 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了一項新計劃——“捕獲”一顆小行星,將其“拖曳”至地月系統展開探測。很多行星科學家對該任務的成功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該任務能以某種方式取得成功的設
紫臺專家“逮到”顆珍貴小行星 ■其前身疑為哈雷彗星彗核,研究它對揭開太陽系結構和起源之謎意義重大 ■別以為它珍貴就覺得它會一閃一閃亮晶晶,它又臟又黑會顛覆你對星星的印象 太陽系里,除了我們能看到的一閃一閃亮晶晶的行星之外,還有一些并不被人所知,甚至不能被人看到的另類小行星,“丑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將在2022年前去探訪一顆神秘的金屬小行星——靈神星。 科學家之所以對這顆小行星產生濃厚興趣,是因為其全部由金屬構成,包括鐵、鎳、黃金、鉑金等。 就在前不久,我國著名空間飛行器總體、信息處理專家葉培建院士在一次小行星探測學術報告會上也表示,我國正規劃
科學家通過望遠鏡技術對小行星進行“解剖”,發現其內部擁有截然不同的組分,該小行星的外形酷似花生 據國外媒體報道,小行星是太陽系中的“怪客”,其形狀怪異,雖然它們有著某個特別的軌道,比如小行星帶,但是時常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而偏離軌道,曾經統治地球的恐龍便在一次小行星撞擊事件中滅絕。現在小行星成了科學
中國火星探測器模型 中國著名空間飛行器總體、信息處理專家葉培建院士5月8日表示,小行星資源開發必將是未來航天發展方向之一。“我國只要去做,10年內就能開展示范性工程;要實現大規模開采,大約需要50年左右。”他說。 科技日報記者從當日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舉行的小行星探測學術報告會上了解到
據美國宇航局網站報道,美國科學家通過研究認為,把人類送到近地小行星,進行科學研究活動比發射無人探測器更有效,而且是可行的。 據報道,進入21世紀,在繼把人類送入距離地區210英里的國際空間站之后,美國宇航局又在考慮重新把美國人送上月球。但是,浩瀚的宇宙還有很多值得人類去探索的空間。近來,一
根據國際天文聯會小行星中心12月25日出版的第96939-97570號公報,第31230號小行星被命名為屠呦呦(Tuyouyou)星,公報描述如下: 屠呦呦(生于1930年)是一名中國藥理學家與諾貝爾獎獲得者,她發現了抗瘧藥青蒿素,尤其在發
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正在接近小行星“龍宮”。圖片來源:JAXA本報訊 在經歷了3年半的旅行之后,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本周飛抵目標小行星“龍宮”。該探測器將于今年晚些時候在這顆小行星的表面釋放著陸器,并于2020年將珍貴的樣本帶回地球上的實驗室,在此之前,它已經為行星科學家提供了針
由美國宇航局(NASA)資助的一個用于探測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的望遠鏡網絡將會首次擴展到南半球,而南半球目前還缺乏此類大規模的小行星監測工作。這些額外的天文臺不僅可以探測到可能傷害人類的小行星,還能探測到彗星、超新星和其他天體。 NASA在8月13日證實,該局將在未來4年提供380萬美元,用
在太陽系早期,類地行星、月球和小行星上發生的撞擊作用是非常普遍又極其重要的地質過程。撞擊過程產生的巨大能量曾被認為是行星和小行星進行熔融分異的主要熱源之一。但是,對來自小行星的隕石研究卻發現:隕石(例如,普通球粒隕石)即使遭受高達60 GPa以上的強烈沖擊,也只產生微米至毫米級寬度的熔脈或熔融囊
——記中科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設備 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供圖 無論是勾起我們回憶的天文館穹幕電影院,還是地理課本上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與神秘的“火星人”,都是人們對天文學的最初認識和向往,也成為了許多人童年時代的勵志來源。天文學,神秘而新奇,它仿佛離我們如此之遠,又好像近在咫尺…… 潛
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許多人開始打小行星的主意。近年來,各國科學家提出了開發小行星資源的方案,例如讓探測器登陸小行星進行開采、把一顆小行星抓回月球軌道開采等等。最近,奧地利科學家提出的設想,為五花八門的小行星開采攻略譜寫了新的篇章。 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近日報道,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專家托馬斯·
據《悉尼先驅晨報》近日報道,澳大利亞正計劃大力發展小行星采礦,一方面是希望獲取自然資源,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從龐大的太空產業分得一塊“蛋糕”。 捕獲小行星是采礦公司的下一個前沿領域圖片來自《悉尼先驅晨報》 但專家也表示,小行星采礦面臨很多問題,除了技術上的,還包括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等。 成立小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這張快照顯示了一顆小行星被撞后的景象。 此圖片顯示了哈勃太空望遠鏡從2010年1月到5月的五個月期間所拍攝的四幅圖像,顯示了一個有著奇怪形狀的碎片,可能來自兩個小行星發生碰撞產生的。 這張照片攝于2010年3月,歐洲航天局的太空探測器Rosetta所攜帶的
8月17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發現的一顆“奇特(unusual)小行星”近日得到國際小行星中心的確認,這也是我國國內首次發現“奇特小行星”。 據該小行星發現人、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趙海斌介紹,目前為公眾熟悉的小行星有主帶小行星,包括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運行的小行星和在
藝術家筆下的一顆接近地球的小行星 圖片來源:NASA 由美國宇航局(NASA)資助的一個用于探測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的望遠鏡網絡將會首次擴展到南半球,而南半球目前還缺乏此類大規模的小行星監測工作。這些額外的天文臺不僅可以探測到可能傷害人類的小行星,還能探測到彗星、超
1月24日,國際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MPC)發布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剛發現的3個近地小行星2017 BK3、2017 BL3、2017 BM3,這三個小行星分屬Amor型、Apollo型和Aten型近地小行星。 1月21日,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的科
一顆巨型小行星正與地球“擦肩而過” 據美國宇航局太空網6月27日報道:利用核彈打掉一顆正向地球快速飛駛而來的小行星,似乎只是好萊塢大片里的故事情節。但是據研究小行星和尋找阻止地球撞擊事件發生方法的科學家表示,事實上它很可能會成為解決潛在災難性事件的可行性方案。 7月10日,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11日報道,小行星貝努(Bennu)上有水留下的蹤跡!北京時間12月4日,NASA的“奧西里斯-REx”(OSIRIS-REx,意為“源光譜釋義資源安全風化層辨認”)小行星探測器到達貝努上空,開始與貝努“伴飛”。才短短7天,捷報傳來:根據其提供的最新數據分析表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7日確認,一顆近似半個足球場大小的小行星將在下周掠過地球,將比一些人造衛星更加“親近”地球,但不會發生撞擊地球的“天幕危機”。無撞擊地球危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科研人員說,這顆小行星直徑大約45米,可能在格林尼治時間15日19時(北京時間16日3時),以大約每小時2
Nature出版集團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于11月2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與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季江徽課題組以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黃江川、澳門科技大學與臺灣中央大學教授葉永烜、美國西南研究所博士Simone Marchi等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日前表示,該國的隼鳥2號探測器已于8月7日到達了距離小行星“龍宮”的最接近點。 該項目的地球指揮中心首先操縱隼鳥2號探測器,從距離這塊太空巖石20公里的位置下降到距離其表面6公里的高度。隨后,地面控制人員讓該探測器自由下落到距離小行星表面只有851米的地方,
發生在今年2月份的俄羅斯隕星事件造成上千人受傷,而全世界的宇航機構居然和普通民眾一樣,都是通過互聯網手段了解此事的。據《科學美國人》在線版10月29日一則消息稱,聯合國已決定不再容忍這種情況,聯合國大會現已批準由幾名宇航員提出的小行星防御計劃方案,將設立組織以便在成員國之間分享潛在威脅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下一艘計劃將宇航員送入太空的飛船定于下月初搭載“德爾塔4”火箭開展不載人試飛。現有計劃要求在本世紀20年代中期利用新的“獵戶座”飛船開展載人飛行。屆時,該飛船將搭載一枚NASA新重型火箭,首次在半個世紀里將宇航員送出地球軌道。然而,在后太空飛船時代,更加不確定的是他們
近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11273068, 11473073,41403056)等資助下,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與中科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的季江徽課題組利用嫦娥二號探測數據對圖塔蒂斯小行星的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2015年11月2日,Nature出版集團旗下期刊《Scientific
日本的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已經成功地將它的第一批兩輛漫游車發射到目標小行星“龍宮”的表面,并在那里展開探測。 【《自然》相關文章】 當隼鳥2號探測器降落到距離“龍宮”表面只有55米的最低高度時,它釋放了兩輛漫游車,分別叫做MINERVA-II 1A和MINERVA-II 1B,之后又順利返回位
這張圖片上顯示的是一顆圍繞著小行星運轉的衛星。這是科學家首次拍到這樣的照片。慧神星極像行星的結構讓天文學家對小行星有了新的了解。 北京時間10月10日消息,你如何看透小行星?答案是用兩部射電望遠鏡,經過數十年對可見光的掃描,再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電腦運算。 慧神星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
北京時間8月9日消息,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報道,歐洲航天局的科學家正計劃打 造彷佛好萊塢科幻動作片中的場景,發射一顆撞擊器,撞擊一顆小型小行星,測試能夠讓小行星在多大程度上偏離軌道。對于此次撞擊任務,一些科學家呼吁為負責 監測過程的飛船安裝更多儀器
不久前一名俄羅斯研究者稱,由于運行軌道過于接近地球,一顆名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可能于2036年與地球相撞。對于這一消息,美國研究者日前指出,該小行星屆時撞擊地球的可能性極其微小。 據報道,預測“阿波菲斯”小行星可能撞地球的研究者是俄圣彼得堡國立大學的天體力學教授索科洛夫。根據他的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