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步驟:1.滴加瑞氏吉姆薩A液(約0.5ml-0.8ml)涂片上,并讓染液覆蓋整個標本染色1min;2.再將瑞氏吉姆薩B液加于A液上面(滴加量為A液的2-3倍),以嘴或洗耳球吹出微風使液面產生漣漪狀,使兩液充分混合,染色3-10min。(染血片時間可略短,染骨髓片時間應視細胞量多少而異)3.水洗(沖洗時不能先倒掉染液,應以流水沖去,以防有沉渣沉淀在標本上),干燥、鏡檢。注意事項:1.染色時間須視何種標本,涂片厚度,有核細胞多少,何種細胞及室溫等而定;通常染血液涂片時滴加B液后染2-4分鐘,染骨髓片則應不少于8分鐘;氣溫較低時,可適當延長染色時間。染色結果如出現嗜酸性粒細胞變堿,則考慮是否染色時間太長所致。2.做骨髓涂片時,因為骨髓纖維蛋白含量較高,凝固較快,所以涂片過程要快。骨髓不可用草酸鹽抗凝,否則會使血細胞核變形,核染色質致密,胞漿空泡形成,出現草酸鹽結晶。3.染液量需充足,勿使染液蒸發干燥,以防染料沉著于涂片上。4.做細......閱讀全文
一. 血液學及血細胞形態學臨床應用: ● 是臨床血液病診斷與治療及臨床醫學檢驗學的基礎工作。 ● 血細胞形態學適用于臨床血液病診斷快速簡捷的要求。 ● 近年來由于血細胞學及超微結構、免疫學、細胞遺傳學、融合基因、造血干細胞及其細胞因子、
二.血細胞染色法(一)細胞染色機理:染色是將細胞經染色劑的物理及化學作用,使其清楚顯示細胞各個組成部分,有利辨識細胞形態。●染色可分二個步驟:1.染料受相應物質吸附而附著于物質表面;2.固著作用: ○即染色粒子進入細胞內起化學反應(染料透過細胞膜的學說很 多,尚無定論),與相應的物質形成溶解度很低的
一. 血液學及血細胞形態學臨床應用: ● 是臨床血液病診斷與治療及臨床醫學檢驗學的基礎工作。 ● 血細胞形態學適用于臨床血液病診斷快速簡捷的要求。 ● 近年來由于血細胞學及超微結構、免疫學、細胞遺傳學、融合基因、造血干細
一. 血液學及血細胞形態學臨床應用: ● 是臨床血液病診斷與治療及臨床醫學檢驗學的基礎工作。 ● 血細胞形態學適用于臨床血液病診斷快速簡捷的要求。 ● 近年來由于血細胞學及超微結構、免疫學、細胞遺傳學、融合基因、造血干
血細胞染色是形態學檢查的基礎,其染色效果又決定了血細胞識別的質量,直接影響著血液系統疾病診斷與鑒別診斷的水平。自從全國形態學專家座談會召開以來,迅速引起國內各實驗室對形態學檢驗的重視,同時也注意了不斷提高血細胞染色的質量。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瑞氏-姆薩姬染色(瑞-姬染色)實際上是改良的羅曼諾夫斯基染色法
細胞涂片染色在臨床檢驗工作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細胞染色效果直接影響到細胞形態學的辨別以及疾病的診斷。不同染色方法的染色原理和用途也不盡相同,現對臨床檢驗工作中常見的幾種染色方法及其用途和優缺點進行總結如下表: 附表:臨床檢驗工作中常用染色方法不同點匯總表 瑞氏染色(Wright
尿有形成分檢查又稱尿沉渣檢查( examination of urinary sediments) ,是將新鮮尿離心后,經檢查尿沉淀物中各種有形成分的檢查方法[ 1 ] 。由于分析進展,現代的尿有形成分檢查可采用不離心法,用激光熒光染色及流式分析的分析方法, ( Sysmex UF50,
瑞氏染色是目前最常用而又最簡單的染色方法。原理: 瑞氏試劑中之酸性伊紅和堿性美籃混合經化學作用后,變成中性之 伊紅化美藍,久置后,經氧化而含有天青。此三種染料分別和細胞核及漿中的NH3+和COO-等結合,使細胞核及胞漿著色。由于系中性染料,又有緩沖液調節酸堿度,所以
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G1020瑞氏-姬姆薩染液是一種復合染液,兼有瑞氏和姬姆薩染液二者優點,主要應用于血液和骨髓涂片染色。各種細胞及細胞的各種成分由于其化學性質不同,對瑞氏-姬姆薩染色液中的酸性染料和堿性染料的親和力也不同,因此,標本涂片經瑞氏-姬姆薩染色液染色后,相應各類細胞呈現不同的著色
做好血液涂片和正確染色是血液細胞檢驗的重要步驟,涂片和染色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著檢驗的結果,必須以認真負責的態度注意操作過程的每一個環節。 一.玻片的清潔 1.一般清洗法 (1) 將玻片放入肥皂或洗衣粉水中煮沸20 分鐘。 (2) 用熱水將肥皂和血膜
血涂片的顯微鏡檢查是血液細胞學檢查的基本方法,應用極廣。特別是對各種血液病的診斷有很大價值。但血片制備和染色不良,常使細胞鑒別發生困難,甚至導致錯誤結論。例如,血膜過厚細胞重疊縮小,血膜太薄白細胞多集中于邊緣;染色良好的血片是血液學檢查主要基本技術之一。血涂片瑞氏染色法原理1. 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
血細胞分析儀具有高效、快捷、重復性好等優點,已被各家臨床醫院廣泛應用,但應用中血小板計數時常出現假性血小板減少,令操作者真假難辨,相關報道甚少,本文就我院2006年中47例假性血小板減少原因分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院2006年門診
【病例介紹】病例1:患者,男,29歲,自述在非洲從事木材生意,回國省親,間歇性發熱一周,出現寒戰、發熱、出汗、咳嗽、咳痰伴頭痛。體格檢查: 體溫37.8℃,血壓125/84mmHg,心率111次/分,律齊,神志清,兩肺未聞及干濕羅音,腹軟,肝、脾肋下未及,神經系統未見異常。【輔助檢查】血常規:WBC
一.概述(一)血細胞形態學基本概念 (二)血細胞形態學檢查方法 (三)血液學及血細胞形態學臨床應用 (四)臨床/形態學診斷與血液學檢驗及專業人員素質問題二.血細胞染色法(一)細胞染色機理 (二)瑞氏染色 (三)姬姆薩染色 (四)瑞氏-姬姆薩染色液鑒定 (五)瑞氏-姬姆薩混合染色三.形態學與血液檢查與
脈管系統寄生蟲的病原檢查方法:由于脈管系統內寄生蟲的寄生部位及離體途徑的不同,決定了病原學檢查方法的不同。弓形蟲滋養體速殖子階段也可寄生在血液的有核細胞內。本章主要介紹絲蟲、血吸蟲、瘧原蟲、利什曼原蟲、錐蟲及巴貝蟲的病原學檢查。有關免疫學及分子生物學檢查方法見其它網頁。一、血膜染色法血液檢查是診斷瘧
1. 實驗原理用瑞氏染色法,對制備好的骨髓片進行染色,低倍鏡下(必要時轉油鏡確認)以37.5px×75px為單位面積,計數巨核細胞數,并加以分類。2. 標本采集:2.1 骨髓穿刺部分:一般取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后嵴等部分,兩歲以內小兒主張用脛骨穿刺。穿刺部分不同,取
血細胞常用的染色方法是檢驗技師需要了解的知識,醫學教育網搜索整理如下: 細胞涂片,在用普通光學顯微鏡觀察之前需要固定和染色。固定是將細胞蛋白質和多糖等成分迅速交聯凝固,以保持其原有結構不發生變化。染色的目的是使細胞的主要結構,如細胞質、細胞核、細胞器等染上不同的顏色,便于顯微鏡下觀察。各種細胞涂片
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血液體液學組近期對"尿液沉淀檢查標準化問題"采取自上而下遵守意見,再自下而上的反復修改取得一致的意見。深信這對尿液有形成分檢查的標準化、規范化與國際接軌有助。如能在檢驗實踐中貫徹推行,必將會進一步提高在尿液分析中這一重要組成實驗的質量。
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血液體液學組近期對"尿液沉淀檢查標準化問題"采取自上而下遵守意見,再自下而上的反復修改取得一致的意見。深信這對尿液有形成分檢查的標準化、規范化與國際接軌有助。如能在檢驗實踐中貫徹推行,必將會進一步提高在尿液分析中這一重要組成實驗的質
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血液體液學組近期對"尿液沉淀檢查標準化問題"采取自上而下遵守意見,再自下而上的反復修改取得一致的意見。深信這對尿液有形成分檢查的標準化、規范化與國際接軌有助。如能在檢驗實踐中貫徹推行,必將會進一步提高在尿液分析中這一重要組成實驗的質量。
3. 染色步驟: ( 1 )先用甲醇固定 2 ~ 3 分鐘。 ( 2 )將血或骨髓涂片放置 姬 姆薩使用液 15 ~ 30 分鐘。 ( 3 )涂片用自來水沖洗,在室溫中干燥待查。 (五)瑞 氏
1. 實驗原理用瑞氏染色法,對制備好的血涂片進行染色,然后在顯微鏡下進行形態檢查。2. 標本采集:2.1 標本種類:新抽取的抗凝血或手指末梢血。2.2 標本要求:2.2.1 抗凝劑采用EDTA K2抗凝。2.2.2 用手指末梢血作檢驗時,如手指有凍瘡,則主張采用耳垂血。3. 標本儲存:取
1. 實驗原理用瑞氏染色法,對制備好的血涂片進行染色,然后在顯微鏡下進行形態檢查。2. 標本采集:2.1 標本種類:新抽取的抗凝血或手指末梢血。2.2 標本要求:2.2.1抗凝劑采用EDTA K2抗凝。2.2.2用手指末梢血作白細胞檢驗時,如手指有凍瘡,則主張采用耳垂血。3. 標本儲存:取材后應立即
要做好一張血涂片,我們應該把它的原理,各種要求和影響因素熟記于心,還要加上適當的練習。血涂片的制作一、原理:將一小滴血液均勻涂在玻片上,呈單層分布,制成薄血片。用瑞氏染液進行染色。細胞中的堿性物質,如RBC中的血紅蛋白及二、載波片的要求:制備血涂片使用的載玻片要有很好的清潔度。新的載玻片常有游離堿質
(一)瑞氏染色法 1﹒原理 瑞氏(Wright)染液由酸性染料伊紅和堿性染料亞甲藍溶解于甲醇而成。不同的細胞因所含化學成分不同,對各種染料的親和力也不同,其中,堿性(陽離子)染料能與細胞內酸性物質,如核酸(DNA和RNA)、核蛋
實驗概要第一節 杜氏利什曼原蟲 Leishmania donovani一、目的要求1.掌握杜氏利什曼原蟲無鞭毛體的形態特征,2.熟悉杜氏利什曼原蟲前鞭毛體的形態。3.了解傳播媒介白蛉。二、實習內容大體標本玻片標本視頻 1.無鞭毛體 (染色標本)2.前鞭毛體(染色標本)
實驗方法原理人體瘧原蟲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P.vivax),三日瘧原蟲(P. malariae),惡性瘧原蟲(P. falciparum)及卵形瘧原蟲(P. ovale)。間日瘧原蟲及惡性瘧原蟲較多見,三日瘧原蟲及卵形瘧原蟲較少見和罕見。瘧原蟲需要兩個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在人體內進行裂體增殖,包
一、瑞氏染色瑞氏染色是血涂片最常用、最經典的染色方法,對細胞質和顆粒染色效果好。1.染液組成:堿性亞甲藍、酸性伊紅、甲醇(作為溶劑及固定細胞形態)。2.原理:物理吸附和化學親和作用。3.染色效果:最適pH為6.4~6.8。若緩沖液偏酸,則紅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偏紅,細胞核呈淡藍色或不著色。若緩沖液偏堿
1)瑞氏染色法:為了觀察細胞內部結構,識別各種細胞及其異常變化,血涂片必須進行染色。瑞氏染色法是血細胞分析最經典和最常用的染色法。 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紅和堿性染料亞甲藍組成的復合染料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染色原理:是染料透入被染物并存留其內部的一種過程,此過程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學的
什么是CRP和超敏CRP? C反應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是由Tillet和Francis于1930年在一些急性病患者的血清中發現,是環狀五球體蛋白,屬于Oligomeric鈣結合蛋白,相對分子質量約120000,由5個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