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一系列統計數據表明,清華大學學者的研究領域獲得世界范圍學術界的關注,相當一批學者的研究成果具有世界級影響力。根據世界著名出版公司愛思唯爾近日發布的201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以及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2015中國大學ESI高被引論文排行榜等,清華大學學者都位列榜單前茅。據悉,愛思唯爾發布的201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中,共有清華大學學者101位。......閱讀全文
近日,湯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發布了2016年全球高引作者 (Highly-Cited Researchers 2016)初步榜單,18個學科領域的183名中國學者上榜,總體人數僅占全球高引榜單的6%,顯示我國高引作者比例仍然偏低。但通過學科與單位分析,可以發現一些富有啟迪
1月17日,愛思唯爾發布了2018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中國共有1899位學者入選。在2018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中,有137人為今年新增的高被引學者,其中高校新增117人。入選的學者共分布在38個不同的學術領域內,其中材料科學共174位、計算機科學160位、化學159位,物理學和天文學、醫學、生
2018年頒獎典禮15日晚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江雷教授獲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學家獎”。2018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體獎”則授予上海交通大學張杰教授領導的激光強場物理團隊。兩者分別獲得獎金人民幣一百萬元。 當晚,求是科技基金會主席查懋聲以及顧問楊振寧、孫家棟、韓啟德、
隨著中國在國際科研領域的影響力和地位不斷提高,相當一批學者的研究成果具有世界級影響力。根據世界著名出版公司愛思唯爾近期公布的2014年全球高被引學者名單,清華大學101位學者榜上有名。 201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的研究數據來自愛思唯爾旗下的Scopus數據庫。Scopus是全球最大的同行評議
看到本文的標題,人們一定會大吃一驚。翻開今天的中外媒體,充斥的全是中國科技飛速進步,感覺是馬上要領導世界的架式。2016年中國科技論文數量超越美國,更是讓中國人信心爆棚。 這些成就僅從論文統計數據本身角度來看,客觀上確實是不錯的。坦率地說,我本人是長期對中國的發展持最樂觀態度者。即使在很多年前
1月17日,學術出版業巨頭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布了2018年中國高被引學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單,本次國內共有來自229個高校/科研單位/企業的1899位學者入選。 2018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采用上海軟科教育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開發的方法
今天(5月7日),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布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單,本次國內共有2163位學者入選。 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以Scopus數據庫(全球領先的同行評議文摘引文索引庫)作為統計來源。Scopu
日前,Elsevier 在其中文網站上公布“201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為“化學工程”領域第一人;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為“生化,遺傳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第一人;國際頂尖的納米材料學家,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彭笑剛為“化學”領域
近日,由中國科技網和科睿唯安共同完成的《筑夢七十載,奮進科研路——從全球學術文獻數據看中國科研發展》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顯示,過去 11 年間,我國共發表 29037 篇高被引論文,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 2 位。 該報告的定量分析是基于科睿唯安的 Web of Science (WoS)中科學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10月25日,在BCIEA2019召開之際(相關報道:活動繽紛 展商云集 BCEIA 2019北京開幕),由中國分析測試協會青年學術委員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青年分析科學家論壇在國家會議中心盛大召開,近百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論壇。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支持媒體報道了此次論壇。論壇現
日前,美國光學學會(OSA)宣布了2020年度新當選會士名單,共有94位光科學家新當選為美國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其中中國科學家共有15位。 美國光學學會(OSA)成立于1916年,是世界光學領域權威的國際性學術組織。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是美國光學學會授予該領域
愛思唯爾26日發布2015年中國高被引學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單,榜單內容可在愛思唯爾科技部中國區網站查閱瀏覽。 2015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采用上海軟科教育信息咨詢有限公司(ShanghaiRanking Consultancy)開發的方法和標準
“雙一流”大幕開啟,人才招聘引進工作“席卷”全國,而這其中,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高校成為人才被挖的“重災區”。“挖人大戰”會給高校,尤其是中西部高校帶來怎樣的沖擊?應當如何看待高校人才流動現象?又當如何構建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動機制? 800萬元房補,100萬元年薪。這是華東政法大學在2017年高層
今年年初,愛思唯爾(Elsevier)發布“2015年中國高被引學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單”,河南科技大學王明亮教授、張玉玲博士入選,居河南高校首位。 “2015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的研究數據來自愛思唯爾旗下的Scopus數據庫,入選高被引科學
根據《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條例》,經中國化學會獎勵工作委員會決議,授予清華大學陳晨等10位優秀青年化學工作者“2018年度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中國化學會向各位獲獎者及其單位表示衷心的祝賀!圖片來源于網絡 2018年度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授獎名單 (按姓名拼音排序) 陳 晨 男 清華大學
愛思唯爾今日發布2016年中國高被引學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單,榜單內容可在愛思唯爾科技部中國區網站查閱瀏覽。 隨著中國在國際科研領域的影響力和地位不斷提高,表彰引領學術進步的杰出學者顯得尤為重要。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根據去年的結果進行了復查和更新,
近日,全球排名前10萬科學家榜單揭曉,根據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高被引學者榜,該排行以被引用數作為唯一指標。許多研究表明光靠被引用數量是不能反映一個科學家的真正影響力和成就。 現在斯坦福大學John P.A. Ioannidis教授帶領的團隊終于給我們提供了不同于高被引
今天(5月7日),愛思唯爾(Elsevier)正式發布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單(詳情點擊:重磅:2019年中國高被引學者名單出爐(含全名單)!),其中化學、化學工程共281人上榜。 在281人榜單中,中國科學院上榜人數最多,共
馬陸亭 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研究員 儲朝暉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楊德廣 上海師范大學原校長 周光禮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操太圣 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 程 瑩 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 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近日,教育部官網發布
上海軟科15日正式發布了2016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排名列出了全球領先的500所研究型大學。哈佛大學居首,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列二三位。 中國內地共有41所大學上榜,其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今年首次入圍世界百強,分列第58和第71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電子科技大學等9所大學
什么是“千人計劃”?什么樣的海歸才算“人才”?人才回國圖什么?海歸人才能改變中國嗎? 掌管中國高級官員任免的中共中央組織部很少如此高調:向海外敲鑼打鼓,呼喚高層次人才回國效力。頗像一次大規模的政治動員。 2008年年底的中國,由向來僅負責任命高級官員的中組部牽頭,啟
美國探索頻道最新打造的一檔固定欄目《神奇的中國》,近來風靡全球。它以每周一小時的中國題材紀錄片形式,向觀眾講述新世紀以來中國發生的巨變。對于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發展,紀錄片給出了這樣的描述: 以前的中國,是世界的工廠,制造業的首都,但
近日,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朱俊杰教授加入英國皇家化學會分析化學領域期刊Analyst編委會,成為該刊新任副主編。 據悉,Analyst創立于1876年,是國際上著名的、歷史悠久的分析化學權威期刊。該期刊主要報道化學分析與生物分析領域的高水平研究,文章內容不受傳統學科限制,不僅涉及跨學科的基礎研
該名單遴選出各學科領域發表高被引論文數量最多的科研人員 費城,2018年11月27日——為加速科學發現和創新提供高質量數據及分析服務的全球領導者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今天發布了其2018年度“高被引科學家”名單,這也是該名單連續第五年發布。基于Web of Sci
2019年的全球高引學者將于11月放榜,尤其是下旬。在此系統盤點一下2018年的高引學者:全球來自21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以及交叉學科領域的6000多(人次)高被引科學家入榜。中國共計547人次入選,覆蓋了化學、工程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等19個學科領域(含交叉學科)。 路透社旗下的Cl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聚焦上海“四個中心”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目標,推動實施人才高峰工程,倡導和弘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鼓勵創造的社會風尚,按照《上海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2018年上海市人才工作大會的有關要求
“你是中國人嗎?”“是!” “你愛中國嗎?”“愛!” “你愿意中國好嗎?”“愿意!愿祖國繁榮富強!” 今年9月,在南開大學迎來建校百年之際的新生開學典禮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帶領“第101級”新生,重溫了老校長張伯苓的“愛國三問”。學生們的回答鏗鏘有力,在會場中久久回蕩…
從中國科學家的基因編輯技術到中國科技創新發展,從中國科研之星到中國基礎研究態勢,全球頂級科學雜志英國《自然》雜志網站近期密集刊文,關注中國科技,并制作了“中國的科學特輯”,罕見地僅以一個國家的科研進步,作為探討和介紹的重點。 《自然》雜志網站6月22日刊文認為,作為全球第二大科研國家,在過去
人才“爭奪戰” 150多年來,一波波海外留學大潮興起,一代代海歸學成回國,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國年輕一代“出國潮”熱度不減;另一方面,在西方社會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減弱的情況下,“回國潮”也必然成為大趨勢。中國出臺的各種人才政策,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趨
新房裝修后,“晾房排毒”成了必經程序。簡單的通風、放置綠植、購置空氣凈化器、用活性炭等吸附除甲醛……可謂是能想到的、能做到的方法基本全都用上。但甲醛的揮發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活性炭吸附等傳統處理甲醛的方法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民眾關心的問題自然也成為科學家們致力于解決的問題。“操作簡單、能耗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