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國人引以為豪的“Made in China”曾帶領中國走在世界前沿,中國制造一度曾是中國經濟發展引擎巨擘。而如今,一方面,一些東南亞國家正在中低端制造業上發力,搶奪中國成本優勢地位;另一方面,原本在華生產的外資高端制造業回流發達國家,投資優勢正在消失,“前后夾擊”成為了當前中國制造的無奈現狀。對此,有業內人士甚至表示,“中國制造業熬過了2008 ,卻熬不過2015?” 中國制造業構造性改革顯現 春節前夕,知名鐘表企業西鐵城在華生產基地—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員工被解除勞動合同,限期離廠。公司表示這是總部“構造改革”的全球戰略收縮性調整的需要,“終止解散”行為已向相關政府部門報備并得到批復。 同樣在2015年2月,微軟計劃春節前關停諾基亞東莞工廠,該工廠近期正加快速將生產設備運往越南工廠。同時,位于北京的微軟諾基亞工廠也將同步關停。據傳聞,此次諾基亞東莞和北京工廠裁員共計9000人。 事實上......閱讀全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中國制造2025”,這是50多位院士、100多位專家歷時兩年研究,為中國制造業繪就的未來十年的發展藍圖,是推動中國制造業從大國向強國轉變的第一步。4月21日,由中國工程院舉辦的“制造強國戰略研究”項目一期總結暨二期啟動會在北京召開,“中國制造2025”的詳細內容和
在前不久結束的2018世界制造業大會上,一批前沿技術和創新成果集中“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制造的魅力。 顯然,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推動下,智能制造已然成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它讓傳統制造業脫胎換骨的同時,也以前
編者按:“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30年經濟高速發展,中國的制造業規模已經居世界前列。有100多種產品的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但仍面臨產能過剩、水平不高和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挑戰。” 5月30日,中國工程院頒發中國工程界的最高獎——光華工程科技獎,我國杰出的鋼鐵冶金專家和戰略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
中國和德國在國情、制造業技術水平等方面有很大差異,決定了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不能照搬外國經驗,要走出中國特色。國情不同決定了實現路徑不同,階段不同決定了戰略重點不同,著眼點不同決定了發展方式不同。未來10年,中國制造業將在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和綠色發展上走出自己的特色,加快邁向制造業強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將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新紅利,極大地激發中國制造業創新的內生動力,催生一大批有活力的、高成長的中小制造企業群體。”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認為,科技革命正在引發產業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將為我國制造業的趕超發展提供難得的歷史機遇。 “要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換擋但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將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新紅利,極大地激發中國制造業創新的內生動力,催生一大批有活力的、高成長的中小制造企業群體。”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認為,科技革命正在引發產業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將為我國制造業的趕超發展提供難得的歷史機遇。 “要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換擋但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3日發布數據,6月份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非制造業PMI)結束連續兩個月環比回落趨勢,環比上升1.5個百分點,達到56.7%,反映出非制造業經濟呈現穩健增長格局。 本月,中國非制造業PMI各單項指數,除在手訂單指數和中間投入價格指數環比回落
開始說2016 之前,先回顧一下2010-2015這五年間,到底發上了什么。因為我們只有理解了歷史,才能更好的預測未來。 2010年,我還在自動化行業,其實那時中國制造就已經開始面臨嚴峻的問題,只是當時的4 萬億投資以及房地產的火爆,使這些問題沒有暴露出來。 事實上,從2010年到2013
摘要: “低碳經濟”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
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專家歷時兩年多的研究,明確了我國成為制造強國的階段性目標和各項指標,為中國制造業繪就發展藍圖—— 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到獲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制造2025”成為這一個月以來全民熱議的話題。這部被認為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近期將對
【商務部辦公廳副主任、新聞發言人 高峰】: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參加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今天我沒有需要向大家主動通報的信息,下面我愿意回答記者朋友們提出的問題。 【鳳凰衛視記者】:我們關注到有媒體報道,說有關的中國企業已經開始了新的對美國農產品的采購,并且正在申請排除對這部分產品
中國今后要繼續保持持續的經濟發展,就必須加強傾注在技術研究開發的投資。但是,中國既沒有技術力量,又沒有這個意識 中國作為一個全球新興的制造業大國,為世界所公認,其未來的趨勢與地位,被認為可直追19世紀的英國制造業及20世紀的日本及美國制造業,但必須指出:制造業大國不等于經濟大國,甚至中國目前
北美、歐洲、亞洲市場對生物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有關機構預測,預計到2012年需求量將達到26.9萬噸,到2017年需求量將達到52.5萬噸。 不難想象,北美和歐洲市場,食品包裝和食品服務產品,將推動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的需求,這個需求將上升到兩位數的水平。從體積方面來講,
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近日在京發布了《2017工業化藍皮書》,并舉辦中國工業化進程研討會。藍皮書認為,2030年前后,中國將全面實現工業化,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國家。 書中指出,“十二五”期間,在仍處于深度調整和再平衡的世界經濟中,中國工業經濟增長“一枝獨秀”,同時跨區域經濟布局加快、科技
美國福布斯網站7月23日刊登了一篇報道,題為:中國制造業的終結和美國工業的重生。 此文認為,中國人們目前極為擔憂中國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泡沫,但這是中國能通過花錢解決的短期挑戰,而中國經濟真正的威脅更加巨大和持久:制造業泡沫。 該文作者維韋克·瓦德瓦認為,通過提供補貼、廉價勞動
“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建設制造強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中國制造業所面臨的結構性問題,實際上是創新能力和工匠精神難以支撐全球化競爭新要求的問題。因此,引導制造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不斷加強研發投入、增強創新能力,是建設制造強國的微觀基礎,也是推進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 制造業創新是新一
7月16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0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9例(廣東4例,上海1例,江蘇1例,山東1例,廣西1例,陜西1例),本土病例1例(在新疆);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為境外輸入病例(在上海)。 當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8例,解除醫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快速推動全球生產和治理模式變革,開放與創新已成為亞洲國家繁榮發展的首選之策。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即將在海南拉開帷幕之際,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國際人士紛紛表示,由創新驅動的中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給各國經濟帶來巨大機遇,為世界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中國信
6月7日下午,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來華出席“全球首席執行官委員會”第四屆圓桌峰會的知名跨國企業負責人。10多位世界五百強企業的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圍繞本屆峰會的主題“十三五:跨國公司的機遇與挑戰”談了看法了建議,李克強隨后同他們互動交流。 中新社 劉震 攝 談到與李克強總理此次的座談交流,
從制造業大國到制造業強國,從傳統經濟到智能經濟,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關鍵其實是如何從“剛性生產”轉向“柔性生產”。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如何運用大數據技術和思維,把消費者與生產者一體化,就成為關鍵。 工業3.0解決的問題,是把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融入大規模工業生產中,將原來大規模工業生產中可能產生的質
路甬祥:中國制造業遇四大挑戰"綠色制造"是出路 8日,在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路甬祥指出,中國的制造業仍面臨著四大挑戰,走向綠色和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當日, 2010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在河南洛陽召開,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在其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 李壽生 編者按 3月29日,第22期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系統學習大講堂在北京舉行。石化聯合會會長李壽生在會上作了題為《2019年宏觀經濟形勢和行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抓好的六件大事》的主題報告。報告分析了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下石油和化工行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未來一年行業
當傳統的經濟發展增長點不再很管用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找出新的經濟發展增長點。這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生態文明建設。 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了與經濟、政治建設同樣的地位。充分證明了黨和國家對環保相關領
“中國制造2025”將助力中國加強制造業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成為“高科技天堂”——美國《福布斯》雜志、西班牙《世界報》等海外媒體日前這樣評價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2015年出臺的“中國制造20
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的調查結果反映,新冠肺炎疫情對企業2020年一季度的生產經營產生了顯著不利影響,企業營業收入明顯減少、運營成本增加、盈利全面下滑,但多數企業對二季度生產經營形勢持相對較樂觀態度。企業迫切希望政府精準施策,出臺加大減稅降費力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為充分了解
工信部正聯合有關部門編制《中國制造2025》規劃,在發達國家蓄勢占優、新興經濟體追趕比拼的兩頭擠壓下,大而不強的“中國制造”正試圖破局—— “我們要造多少飛機模型才能換外國的一架飛機?”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這句話,讓院士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正如一位美國學者所言:中國制造業在未
剛剛過去的2015年是我國“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在國民經濟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同時,2015年也是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之后的關鍵一年,從認識新常態到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起著承上啟下作用的重要一年。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專門提出了“三個轉變”的重要要求,李克強總
備受矚目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明確提出:必須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全面夯實產品質量基礎,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整體形象,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 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有優勢,但也存在短板,其中不容忽視的就是“在產品質量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問
5月3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9%,比上月高0.5個百分點,制造業總體擴張有所加快。然而,5月26日,眾城智庫在貴陽大數據博覽會上發布的《2018先進制造業發展白皮書》卻指出,隨著新一輪產業遷移加快,制造業流出風險加大,成為中國
中國去年GDP跨過90萬億大關,而傳統的產業卻增長乏力。很多人講,沒有投資機會。 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教授魏杰分析認為:實際上,中國正進行一場大規模的經濟調整。這場調整將從2020年開始顯現,有3大產業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支柱,每年造富120萬億,遠遠大于現在的經濟總量。 未來10年,誰能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