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面臨脆弱生態環境和氣候移民挑戰
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孟加拉國有越來越多的“氣候移民”從沿海低洼地區向內陸大城市移民。圖為該國首都達卡一條河流上的小船。 由于氣候變化引發的災害,亞太地區未來將面臨大規模“氣候移民”的嚴峻挑戰,這是總部設在菲律賓馬尼拉的亞洲開發銀行發出的警告。 這份名為《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氣候變化與移民》的報告計劃在3月上旬發布。亞洲開發銀行網站的消息引述了報告的部分內容。報告強調,臺風、龍卷風、洪災、旱災正迫使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氣候移民”。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帶來更多的極端天氣事件,未來幾十年間,氣候變化引致“氣候移民”的過程還會加速。 自然災害頻發 2010年是亞太地區自然災害頻發之年。這一地區正在承受包括海平面上升、土地荒漠化、日益頻繁的惡劣風暴以及洪澇災害等一系列環境狀況惡化帶來的后果。報告認為,由于亞太地區人口密度大,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所面臨的“氣候移民”壓力要比別的地區更大。“氣候......閱讀全文
氣候變化報道聯盟成立-共享氣候變化新聞資源
2014年彼得堡氣候對話在德國柏林首都舉行,環保人士手持標語在勃蘭登堡門前集會。 5月21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即將于年底在巴黎召開之際,英國《衛報》、西班牙《國家報》、法國《世界報》和《中國日報》等25家國際新聞機構宣布結成“氣候變化報道聯盟”(Climate Publishers Ne
亞太地區拉動賽默飛Q1收入增長
賽默飛世爾科技在上周四發布了第一季度的財報。在今年前三個月,這家公司的營業收入達到42.9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39.2億美元相比增長10%,也超出了分析師普遍預計的41.1億美元。 在結果公布后的電話會議上,賽默飛的官員指出,整個公司的收入增長得益于第一季度多了四天(統計到4月2日),但貨幣
三學者《自然》撰文建議亞太地區加強科研合作
加拿大、美國和新加坡的三名學者在最新一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上撰文指出,隨著亞太地區科研實力不斷增強,有必要進行“一致且迅速的努力”以促進該地區的科研合作。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斯蒂芬·圖普、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陳祝全和美國科學促進會董事會主席尼娜·費多羅夫共同發
GEN:亞太地區生物制藥產業集群Top8
近期,亞太地區生物制藥產業發展迅速,Tech In Asia數字顯示,亞太地區2016年第一季度生物技術風險投資總額飆升至1.74億美元。這一數字在2015年第四季度為1.5億美金,而2015年第一季度的亞太生物技術風險投資總額僅為940萬美金。除了風險投資以外,生物技術ZL創新數目的上升也從另
未來二十年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關鍵時期
科學家警告說,窮國對于從現在起到2030年的氣候災難最為脆弱。 科學家利用首個指出最不發達國家家究竟應該在何時獲得來自工業化國家的適應資金的模型預測說,因為氣候變化相關災難帶來的死亡的數量在未來20年最多。 之后數字將會下降,因為各國獲得了更好地抵御這些災難的經濟手段。 包括世
聯合國報告顯示:全球部分地區面臨自然災害嚴重威脅
由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處與國際援助合作署委托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一些地區在今后幾十年中面臨著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干旱、洪水、熱帶風暴等自然災害的嚴重威脅,其中東南非、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風險最高。 這份8月22日公布的研究報告說,最貧窮國家和最缺乏抗災經驗的國家將成為氣候變化最大的受害者。為應對與氣候
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將于年底完成主體工作
按照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總體安排,今年是普查工作收官之年,將完成主體工作。截至目前,自然資源(地質、海洋)、生態環境、交通運輸、水利、應急管理、氣象、地震等行業全國調查已全面完成。住房和城鄉建設、林草等行業外業調查任務重,即將完成調查收尾。已制定完善普查實施方案、調查和評估與區劃類技術
中國—東盟自然災害衛生應急研討會在成都召開
2010年9月14日,由中國衛生部、東盟秘書處聯合主辦,四川省衛生廳承辦的“中國—東盟自然災害衛生應急研討會”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 本次會議旨在增進中國與東盟成員國衛生應急管理人員之間的相互聯系,促進相互了解、相互借鑒,進一步完善自身應急機制和體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何旅章、衛生部國際合作
許小峰:自然災害70%由氣象因素引發
今天下午3點,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做客人民網談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許小峰表示,自然災害有很多種,包括氣象、地震、環境、農業、海洋等,自然災害中有大概70%由氣象因素引起的,包括直接的因素,比如下雨把房子沖了,或者刮大風,把財產給毀了,或者把人直接沖走了。還有一種是間接的,比如干旱,高溫,引起
首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風險底數已摸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844.shtm 2020年5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通知》,明確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 “通過調查,已基本摸清了全國自然災害風險
科技創新支撐新疆自然災害防御能力穩步提升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然災害防治工作座談會近日召開。新疆不斷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集成應用,開展災害事故防治關鍵技術研究,全區自然災害防御能力不斷提升。在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密度更為集中的今天,各種災害風險交織、疊加,為全區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諸多不利影響。數據顯示,2019
注意!12月份全國自然災害風險形勢發布
記者今天從應急管理部獲悉,近日,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會同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氣象局、能源局、林草局等部門對12月份全國自然災害風險形勢進行分析研判。 綜合分析認為,12月份我國災害風險形勢接近常年同期水平,東北、新疆等局地強降雪可能引發雪災,西南地區存在階段性低溫雨雪冰
夏軍: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水利事業在國家發展中的核心地位。以一號文件的形式關注水利事業,凸顯了黨和政府對水利事業的高度關注。這是水利事業的發展機遇,也是科技工作者沉甸甸的責任與義務。本報特約請水利、農業、政策領域的有關學者解讀文件,提出建議,以科學引領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今天刊登第一篇。
空間站宇航員進行三項科學試驗
新華網莫斯科9月14日電(記者聶云鵬)俄羅斯地面飛行控制中心發言人倫金14日說,國際空間站俄羅斯宇航員當天在站內實施了3項科學試驗,分別對失重對人的影響、自然災害預警及溫室氣體的排放進行研究。 據倫金介紹,這3項科學試驗分別稱為“駕駛員”、“颶風”和“美人魚”。“駕駛員”試驗借助一臺電腦系
《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首個亞太地區大學排行榜
據香港媒體報道,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最新公布首個亞太地區大學排行榜,香港有5所大學晉身前30名,香港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分別列第6及第7位,但仍不敵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南洋理工大學,以及內地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 報道稱,THE首次
2012亞太地區自然出版指數發布-中科院第二
近日,“自然亞洲”(natureasia)網站發布了“2012年亞太地區自然出版指數”的報告,日本東京大學名列第一,中國科學院第二。在排名前十位的機構中,日本占了6家,中國2家,澳大利亞和新加坡各1家。 該排名基于2012年在《自然》雜志及其子刊發表的原始研究文章進行統計,分別計算出各研究
亞太地區去年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占全球10%
?? 2017年亞太地區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占全球的10%,比2016年增加了3.34%。”7月11日,在“農作物生物育種產業化高層研討會·2018”上,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全球作物生物技術知識中心主任羅德拉·阿爾德米塔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根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近日發布的最
氣候變化談判落幕
長達12天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并未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不過,在專家們看來,大會的爭議、收獲大小只是戰術性問題,重要的是各國能從中吸取教訓,并為此堅持不懈地作出努力。 11月23日晚,第1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經歷了長達12天的艱難談判后,終于在波蘭華沙落下帷幕。 然而,一
氣候變化的原因
目前的氣候變化,全球科學家的共識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類自己的責任,我們今日所作的決定和選擇,會影響氣候變化的走向。 氣候變化已是不爭的事實。今日,我們的地球比過去兩千年都要熱。如果情況持續惡化,于本世紀末,地球氣溫將攀升至二百萬年來的高位。 ? 我們何以制造了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的影響
據世界氣象組織宣布,1998年至2007年是有記載以來最暖和的十年。沒有人知道氣候變化的影響在多大程度上才能算是“安全”,但我們卻清楚知道全球氣候變化為人類及生態系統帶來的災難:極端天氣、冰川消融、永久凍土層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改變、旱澇災害增加、致命熱浪等等。現在,不再是科學
第16屆世界氣象大會將討論全球氣候服務框架
第十六屆世界氣象大會5月16日在瑞士日內瓦開幕,本屆大會將討論建立一個全球氣候服務框架,幫助各國特別是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 該框架將通過加強全球合作、共享專業知識和數據幫助各國減少與氣候變化有關的風險,為易受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影響的發展中國家提供最急需的服務。世界氣象組織
胡錦濤:發展林業經濟-綠色增長應對氣候變化
九月六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出席首屆亞太經合組織林業部長級會議開幕式并致辭。 首屆亞太經合組織林業部長級會議9月6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開幕式并發表題為《加強區域合作實現綠色增長》的致辭。胡錦濤強調,亞太經濟發展和區域合作正面臨新的機遇。亞太經合組織各成員應該深化合
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啟動氣候變化協同全球行動
中新網北京9月6日電 北京時間5日晚8點,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正式啟動“氣候變化協同”系列行動(‘Climate x’ Campaign)。 此次行動旨在通過動員青年行動,提升全球公眾對氣候變化和碳中和目標的認知,從氣候變化與其它可持續發展目標協同的角度跨界合作探索創新解決方案。啟動儀式在清華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委員會第61屆會議在馬來西亞召開
2010年10月11日-14日,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地區委員會第61屆會議在馬來西亞布城舉行。衛生部副部長尹力率衛生部政法司、應急辦、疾控局、婦社司和國際司等組成的中國代表團出席會議。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WHO助理總干事巴哈、WHO西太區辦事處主任申英秀等出席會議開幕式并致辭。
日本福島報告敦促美核電廠提防自然災害
近期一項報告指出,為了預防安全上的自滿給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造成的災難性事故,美國核電廠經營與管理者必須隨著對自然災害的進一步了解,及時對核發電廠的安全設施進行更新。這項題為《福島核電站事故對提高美國核能安全的教訓》的報告出自美國國家科學院的一個委員會,作者采用了日本和國際上對2011年
《重大自然災害災后恢復重建遙感監測圖集》出版
距離汶川地震即將十年之際,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王世新等人編制的《重大自然災害災后恢復重建遙感監測圖集》日前正式出版,5月起向全國發行。
阿里云發布ET環境大腦-對抗霧霾和自然災害
6月10日,在云棲大會上海峰會上,阿里云宣布推出應對全球環境惡化的技術方案:ET環境大腦。目前客戶使用ET環境大腦已在江蘇實現了對水、氣、土、污染源的智能感知。在沿海多個省份的固廢全程監管模擬推演中,政府使用ET環境大腦共預警131次,其中有效預警122次,有效率達93%,管理企業達2.5萬家。
全國自然災害風險普查查明了重點地區抗災能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3875.shtm
2021全國自然災害共造成1.07億人次受災
中新網1月23日電 據應急管理部微信公眾號消息,2021年,我國自然災害形勢復雜嚴峻,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自然災害以洪澇、風雹、干旱、臺風、地震、地質災害、低溫冷凍和雪災為主,沙塵暴、森林草原火災和海洋災害等也有不同程度發生。全年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1.07億人次受災,因災死亡失蹤867人,緊急轉移
應急管理部發布2022年全國自然災害基本情況
經應急管理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衛生健康委、統計局、氣象局、銀保監會、糧食和儲備局、林草局、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國鐵集團等部門和單位會商核定,2022年,我國自然災害以洪澇、干旱、風雹、地震和地質災害為主,臺風、低溫冷凍和雪災、沙塵暴、森林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