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由瑞士和德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近日開發出一種新的光基因學工具,能讓因感光細胞退化而失明的小鼠更好地恢復日間視覺。這一研究將光基因技術治療失明向臨床應用推進了一大步。相關論文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雜志上。 遺傳性失明由眼中感光細胞逐漸退化導致,全世界有數百萬人受其影響。雖然感光細胞被損壞,但視網膜深層的細胞仍完好無損,而深層細胞通常不會感光。新工具的療法以光基因學技術為基礎,將感光蛋白引入幸存的深層視網膜細胞,把它們變成“替代感光受體”,從而恢復視力。 論文通訊作者、瑞士伯爾尼大學索妮亞·克雷恩羅杰表示,新工具的思路在于,設計出作為門控的光激活蛋白,讓特殊信號進入特殊細胞。也就是保留目標細胞的自然信號路徑,只是修改它,讓它能被光打開,而不需要前面神經元釋放的神經遞質。 為此,研究人員制作出一種嵌合感光蛋白,稱為“Opto-mGluR6”,由黑視素(視網膜感光色素)的感光區和ON-雙極細胞代謝型谷氨酸受體(......閱讀全文
一個由瑞士和德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近日開發出一種新的光基因學工具,能讓因感光細胞退化而失明的小鼠更好地恢復日間視覺。這一研究將光基因技術治療失明向臨床應用推進了一大步。相關論文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雜志上。 遺傳性失明由眼中感光細胞逐漸退化導致,全世界有數百萬人受其影響。雖然感光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
美國 遺傳學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機制;細胞研究讓多種細胞互換“身份”;再生醫學造出多種器官組織。 田學科 (本報駐美國記者)在遺傳學研究領域,杜克大學模仿人體細胞內復雜的基因調控過程,模擬出多種蛋白質如何通過復雜相互作用調控一個基因。 斯坦福大學設計出一種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體管——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圖片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2015年7月,家在倫敦的道格拉斯·沃特斯(Douglas Waters)先生患上了嚴重的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wAMD)。當視力漸漸模糊,86歲的他常把鼻尖貼在每樣東西上,為了看清哪怕一點輪廓。他的視力一度惡化得非常厲害,右眼視力甚至完全喪失。放在以往,像他這樣的晚期患者結局是可以預想的,那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時至歲末,2016年已經接近尾聲,在這一年里干細胞療法研究領域又有哪些讓我們眼前一亮的創新性研究呢?請跟隨小編的腳步,一起來學習。 【1】Stroke:干細胞療法可有效治療中風 doi: 10.1161/STROKEAHA.116.012995 患有中風的患者在經過向大腦中注射干細胞治療,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到哪兒去?這一終極哲學命題,有多種不同的解答視角。從基因角度給出的答案,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近一段時間,有關基因領域的新聞將基因檢測、基因編輯、癌癥的靶向治療等原本屬于生物醫學領域的專業話題,一下子變成了公眾話題。人們對于基因的好奇在于:基因是如何影響人類的長相、身高、
眾所周知,2017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美國遺傳學家杰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們在發現果蠅生物節律分子機制方面的貢獻。而在此前,醫學界真正將生物節律——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后天免疫系統,其以消滅外來的質體或者噬菌體并在自身基因組中留下外來基因片段作為“記憶”。 CRISPR/Cas系統全名為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常間回文重復序列叢集關聯蛋白系統(clustered regularly inte
如果要評選最具話題性的醫藥行業議題,口服胰島素可能是最無爭議的幾個首選話題之一,在搜索引擎上,有接近300萬個頁面與此有關。其他的“超級話題”還包括阿爾茲海默癥、漸凍癥等等。 口服胰島素能夠成為“超級話題”,有許多原因:首先是群眾基礎廣泛,全球有超過4億糖尿病患者,僅在中國就有1億以上確診或待
豉汁蒸鳳爪端上桌后,一個小女孩頑皮地用筷子噠噠地敲打著餐桌。一位穿著Polo衫和牛仔褲的男士,正在和自己的小女兒、妻子和母親享用著廣式點心。在波士頓唐人街這個喧鬧的餐廳,沒人會多瞄一眼這位男青年。 沒人能猜到,34歲的張鋒會是這一代人中公認的最具轉化能力的生物學家,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在兩個領域
即將過去2018年,中國大陸學者在神經科學的基礎、臨床及技術方法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單位或通訊作者(含共同通訊)單位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 即CNS發表以神經科學為主體的研究論文共計19篇。其中,論文第一作者單位和最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總體部署,為加速推進醫療器械科技產業發展,科技部特制定《“十三五”醫療器械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以下為規劃原文: “十三五”醫療器械科技創新專項
隨著癌癥研究的不斷創新發展,不斷涌現的新型癌癥成像技術也在幫助科學家們對癌癥進行更為快速的診斷,并且更加容易幫助尋找最具潛力的癌癥新藥并將新藥推向臨床試驗;其中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者們就走在了這一領域的前沿,他們將先進的成像技術應用到了癌癥藥物的研發初期,結果顯示這些成像技術有助于剔出效果不佳的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糖尿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Nature:利用細胞替換療法治療1型糖尿病取得重大進展!胞外基質組分決定著胰腺祖細胞的命運DOI: 10.1038/s41586-018-0762-2 I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它會破壞胰腺中產
George Church:分子技術專家,DNA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哈佛醫學院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他于1985年參與到人類基因組計劃,也是這個計劃的負責人。他發明的新方法開創了個人基因組研究的時代。基于他發明的直接基因組測序的方法,自動測序軟件被成功開發,并在1994年第一次
15年前,基因療法遭遇了一系列悲劇性挫折,使得科學家開始對其進行嚴格的重新評估;15年后,基因療法已經做好準備,即將進入臨床。 里基·劉易斯是一名擁有遺傳學博士學位的科學作家。她參與過多本教材的編寫,在許多雜志上發表過文章,她還是《永恒的治愈:基因療法和拯救它的男孩》(The Forever
11位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預測 美國科普雜志《探索》為慶祝發行30周年,邀請11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了預測。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這些科學大師們到底怎樣說。 1.肯·卡爾代拉(Ken Caldeira,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美國國
在醫學領域,基因治療(gene therapy)是指將外源正常基因導入靶細胞,以糾正或補償缺陷和異常基因引起的疾病,以達到治療目的。也包括轉基因等方面的技術應用。也就是將外源基因通過基因轉移技術將其插入病人的適當的受體細胞中,使外源基因制造的產物能治療某種疾病。修改人類DNA的第一次嘗試是由Ma
19世紀著名醫生William Osler曾經說過:“好的醫生治療疾病,而偉大的醫生治療得病的患者。”但在20世紀,醫學界通常將患者視為一系列癥狀的集合,而不是一個個體。這種情況隨著醫療服務系統的發展而加劇,它讓患者的護理變得零散。 數字健康有可能使William Osler醫生以患者為中心的
美國 遺傳學研究精彩紛呈;細胞學研究成果豐碩;藥理學研究取得新成果;艾滋病研究與治療獲得突破性進展;腫瘤學研究取得成效。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開發出一種繪制DNA之間接觸位點的新方法,并利用計算機模型繪制出一個細胞中完整DNA鏈——基因組的精確三維圖像;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制造出一個能折疊成
2019年3月份即將結束了,3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迄今為止最大規模人體微生物組研究揭示出數千種新型微生物物種 doi:10.1016/j.cell.2019.01.001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意大利特蘭托大學計算宏基
在最近舉行的一個生物技術會議上,美國愛迪塔斯醫藥公司首席執行官卡特琳·博斯宣布,2017年該公司將用開創性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開展治療導致失明的罕見眼疾的人體臨床試驗。 如果愛迪塔斯公司的計劃能夠完成,它將成為第一個在人體上應用該技術的研究。 CRISPR技術只是3年前的一項發明
對于每一個視覺正常的人來說,面對多彩的世界已經習以為常,但是對于失明者來說,多彩的世界也許只是夢中的童話。 很久以前,科學家就探索如何讓失明者看到世界,在眾多研究中,逐漸接近實現的當屬人工視覺技術。 近日,山西被挖眼男童的悲慘遭遇,也讓人們再次把目光轉移到人工視覺的進展上。2013年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眼科研究所(NEI)的研究人員開發了這一種干細胞治療方法,以防止干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導致的失明,并且他們此前已經獲得了積極的動物數據,這為即將開展的首次人體試驗奠定了基礎。 黃斑變性的疾病特點在于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RPE)的喪失,這是一種細胞層,可培養光感受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