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植物也有記憶?
——一項研究表明,一種功能像是朊病毒的植物蛋白在插入到酵母中后,能形成植物記憶。 生物通報道:朊病毒對于我們來說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要提起它引起的“瘋牛病”,那可是臭名昭著,人人皆知。這種病毒又稱蛋白質侵染因子,是一類能侵染動物并在宿主細胞內復制的小分子無免疫性疏水蛋白質。所以雖然朊病毒叫做病毒,但它卻與病毒完全不同,只有蛋白質而無核酸。 大家對朊病毒的印象主要停留在動物和細菌中,然而去年的一項研究指出草類植物可以結合、吸收和輸送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同時美國國家野生動物健康中心發現苜蓿、玉米與番茄能被鹿群“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感染性、畸形蛋白質朊病毒傳染,從而引發了這方面的熱議。 近期來自Whitehead生物醫學研究所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植物蛋白在插入到酵母中后,其功能就會變得像是朊病毒一樣。研究人員推測,這種錯誤折疊的蛋白可能可以解釋植物如何存儲和傳遞記憶的。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4月2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閱讀全文
PNAS:植物也有記憶?
——一項研究表明,一種功能像是朊病毒的植物蛋白在插入到酵母中后,能形成植物記憶。 生物通報道:朊病毒對于我們來說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要提起它引起的“瘋牛病”,那可是臭名昭著,人人皆知。這種病毒又稱蛋白質侵染因子,是一類能侵染動物并在宿主細胞內復制的小分子無免疫性疏水蛋白質。所以雖然朊病毒叫做病毒
植物為什么也有記憶?
《Nature Communications》文章報道,潛在的新目標可以支持開發適應不同環境條件的植物新品種,包括谷物和蔬菜。 植物的記憶功能使它們能根據逆境或季節變化精確地協調發育。例如,許多植物都記得冬天的持續寒冷,確保只在真正的春天來臨時才開花。背后的協調者是一組名為PRC2的蛋白質。在
植物或利用瘋牛病蛋白形成記憶
一項日前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表明,朊病毒—— 一種同瘋牛病存在相關的蛋白——可能對植物的記憶負責。 這些蛋白可能有助于植物基于過去的事件改變它們的行為,從而幫助其決定諸如何時開花等行為。眾所周知,植物擁有記憶。比如,某些植物會在長時間暴露于寒冷后開花。不過,如果經歷寒冷后條件
Neuron--Cell-Rep:朊病毒樣特殊蛋白或可維持機體的長效記憶
近日,發表于國際雜志Neuron和Cell Reports上的兩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開了大腦維持長效記憶的秘訣,文章中研究者發現,朊病毒樣蛋白質對于維持小鼠及其它哺乳動物大腦的長期記憶非常關鍵,而朊病毒樣蛋白是一種類似于朊病毒的蛋白,朊病毒可以引發庫杰二氏病
朊病毒
一種針對黑色素瘤的癌癥疫苗看上去頗有前景:在一項超過400名黑色素瘤患者參與的臨床試驗中,一種被稱為T-VEC的治療方法使那些非晚期患者的生命延長了20個月。 該療法由美國生物制藥公司安進研發,利用的是無法感染健康組織但攻擊癌細胞的皰疹病毒的改良版本。上個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
植物所揭示植物鹽脅迫記憶調控新機制
為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植物能夠對經歷過的不利環境刺激產生一定的“記憶”,從而有利于更快更強地應對再次出現的脅迫。然而,人們對植物的脅迫“記憶”是否受其他環境因素的調節還知之甚少。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華學軍研究組與金京波研究組合作,針對植物鹽脅迫“記憶”的調控機制展開了研究。研究人員發現,擬南
Cell-Rep:草本植物也會運輸感染性的朊病毒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 Report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草本植物也可以結合、吸收并且運輸感染性的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種引發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的以蛋白質為基礎的傳染原,其引發的傳染性海綿狀腦病包括牛海綿狀腦病、綿羊瘋癢病、人類的克雅氏病及鹿的
朊病毒的定義
朊病毒又稱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是一類能侵染動物并在宿主細胞內無免疫性疏水蛋白質。 朊是蛋白質的舊稱,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質病毒,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不是病毒,是一類不含核酸而僅由蛋白質構成的具感染性的因子。 朊病毒是動物和人類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的病原。早
朊病毒的形態
80年代Merz等人在電子顯微鏡下發現了羊瘙癢病相關纖維是至今朊病毒唯一的可見形態。它是一種特殊的纖維結構,它的存在形式有兩種,Ⅰ型纖維直徑為11~14納米,由兩根直徑為4~6納米的原纖維相互螺旋盤繞而成,螺距為40納米不等;Ⅱ型纖維由4根相同的原纖維組成,每兩根之間的間隙為3~4納米,Ⅱ型纖維
朊病毒的發現
20世紀60年代,英國生物學家阿爾卑斯用放射處理破壞DNA和RNA后,其組織仍具感染性,因而認為“羊瘙癢癥”的致病因子并非核酸,而可能是蛋白質。由于這種推斷不符合當時的一般認識,也缺乏有力的實驗支持,因而沒有得到認同,甚至被視為異端邪說。1947年發現水貂腦軟化病,其癥狀與“羊搔癢癥”相似。以后
朊病毒的簡介
朊病毒(Prion),又稱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是一類能侵染動物并在宿主細胞內無免疫性疏水蛋白質。 朊是蛋白質的舊稱,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質病毒,朊病毒(prion)嚴格來說不是病毒,是一類不含核酸而僅由蛋白質構成的具感染性的因子。? 朊病毒是動物和人類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的病
朊病毒的意義
從理論上講,“中心法則”認為DNA復制是“自我復制”,即DNA~DNA,而朊病毒蛋白是PrP→PrP,是為“自他復制”。這對遺傳學理論有一定的補充作用。但也有矛盾,即“DNA→蛋白質”與“蛋白質→蛋白質”之間的矛盾。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會豐富生物學有關領域的內容;對病理學、分子生物學、分子病毒學、分
波蘭研究顯示植物能“思考”并“記憶”光源信息
科學家用熒光成像來觀察植物內部反應 波蘭華沙生命科學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發布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植物有自己的“神經系統”,它們的葉子對周圍的光源信息、包括光的強度及光源種類,能夠記憶、傳達到整棵植物,并做出相應反應。 研究人員卡賓斯基表示,植物可以將光源信息“編碼”、儲存、記憶。光
植物利用表觀遺傳記憶適應氣候變化
人們已經知道,動物能迅速適應不利的環境條件,以保證生存。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植物也可以。現在,科學家詳細介紹了植物是如何迅速適應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以及它們是如何將這些適應能力遺傳給后代的。相關研究11月18日發表于《植物科學趨勢》期刊。 “有一天,我在想,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經歷會如何影響
版納植物園發現胡蜂具有超長嗅覺記憶
胡蜂屬于肉食性昆蟲,作為捕食者,其采集活動與胡蜂個體的學習記憶能力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一方面是為了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另一方面是因為胡蜂需要記住被捕食對象與巢址之間的路線和被捕食者如蜜蜂的具體位置,以獲得最佳的采集方案。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化學生態組科研人員龔志文與研究員譚墾等通過
朊病毒的形態介紹
20世紀80年代,Merz等人在電子顯微鏡下發現了羊瘙癢病相關纖維的可見形態。它是一種特殊的纖維結構,它的存在形式有兩種,Ⅰ型纖維直徑為11~14納米,由兩根直徑為4~6納米的原纖維相互螺旋盤繞而成,螺距為40納米不等;Ⅱ型纖維由4根相同的原纖維組成,每兩根之間的間隙為3~4納米,Ⅱ型纖維的直徑
朊病毒的致命機制
朊病毒通過不斷聚合,形成自聚集纖維,然后在中樞神經細胞中堆積,最終破壞神經細胞。 根據腦部受破壞的區域不同,發病的癥狀也不同,如果感染小腦,則會引起運動機能的損害,導致共濟失調;如果感染大腦皮層,則會引起記憶下降。變異性克雅氏病的致死率較高。
怎樣預防朊病毒病?
由于朊病毒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只能積極預防。其方法主要有: ①消滅已知的感染牲口,對病人進行適當的隔離; ②禁止食用污染的食物,對神經外科的操作及器械進行消毒要嚴格規范化,對角膜及硬腦膜的移植要排除供者患病的可能; ③對有家庭性疾病的家屬更應注意防止其接觸該病。
朊病毒的傳播途徑
朊病毒的傳播途徑包括,食用動物肉骨粉飼料、牛骨粉湯;醫源性感染,如使用腦垂體生長激素、促性腺激素和硬腦膜移植、角膜移植、輸血等。朊病毒特點是耐受蛋白酶的消化和常規消毒作用,由于它不含核酸,用常規的PCR技術還無法檢測出來。朊病毒存在變異和跨種族感染,具有大量的潛在感染來源,主要為牛、羊等反芻動物
朊病毒的情況介紹
美國學者S.B.Prusiner因發現了羊瘙癢病致病因子——朊病毒(1982年)而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朊病毒( prion)又稱蛋白侵染因子(proteinaceous infectiousagents),是一種比病毒小、僅含有疏水的具有侵染性的蛋白質分子。純化的感染因子稱為朊病毒
朊病毒的形狀也是關鍵
科學家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來更好地了解朊病毒是如何導致這些疾病的。但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落基山實驗室的新研究聚焦于朊病毒可能如何形成以及它們如何導致不同的疾病結果。這個合作研究團隊使用克利夫蘭結構和膜生物學中心冷凍電子顯微鏡核心和落基山實驗室的特殊電子顯微鏡,通過革命性的新
朊病毒的性質與結構
斯坦利·普魯辛納經過多年的研究,終于初步搞清了引起瘙癢病的病原體即朊病毒的一些特點。他發現朊病毒大小只有30~50納米,電鏡下見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經復染后才見到聚集而成的棒狀體,其大小約為10~250 x 100~200納米。通過研究還發現,朊病毒對多種因素的滅活作用表現出驚人的抗性。對物理因
朊病毒的意義及形態
意義 從理論上講,“中心法則”認為DNA復制是“自我復制”,即DNA~DNA,而朊病毒蛋白是PrP→PrP,是為“自他復制”。這對遺傳學理論有一定的補充作用。但也有矛盾,即“DNA→蛋白質”與“蛋白質→蛋白質”之間的矛盾。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會豐富生物學有關領域的內容;對病理學、分子生物學、分子病
朊病毒的性質與結構
斯坦利·普魯辛納經過多年的研究,終于初步搞清了引起瘙癢病的病原體即朊病毒的一些特點。他發現朊病毒大小只有30一50納米,電鏡下見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經負染后才見到聚集而成的棒狀體,其大小約為10~250 x 100~200納米。通過研究還發現,朊病毒對多種因素的滅活作用表現出驚人的抗性。對物理因
簡述朊病毒的致病機制
發病機制都是因存在于宿主細胞內的一些正常形式的細胞朊蛋白發生折疊錯誤后變成了致病朊蛋白而引起的。 [9] 朊病毒通過不斷聚合,形成自聚集纖維,然后在中樞神經細胞中堆積,最終破壞神經細胞。 [9] 根據腦部受破壞的區域不同,發病的癥狀也不同,如果感染小腦,則會引起運動機能的損害,導致共濟失調;
朊病毒的發現及意義
發現 20世紀60年代,英國生物學家阿爾卑斯用放射處理破壞DNA和RNA后,其組織仍具感染性,因而認為“羊瘙癢癥”的致病因子并非核酸,而可能是蛋白質。由于這種推斷不符合當時的一般認識,也缺乏有力的實驗支持,因而沒有得到認同,甚至被視為異端邪說。1947年發現水貂腦軟化病,其癥狀與“羊搔癢癥”相
朊病毒病的傳播方式
朊病毒的傳播途徑包括,食用動物肉骨粉飼料、牛骨粉湯;醫源性感染,如使用腦垂體生長激素、促性腺激素和硬腦膜移植、角膜移植、輸血等。朊病毒特點是耐受蛋白酶的消化和常規消毒作用,由于它不含核酸,用常規的PCR技術還無法檢測出來。朊病毒存在變異和跨種族感染,具有大量的潛在感染來源,主要為牛、羊等反芻動物
朊病毒的研究進展
對朊病毒的研究側重兩個方面。 其一,朊病病毒本身的分子結構、遺傳機制、增殖方式、傳遞的種間屏障、毒株的多樣性等 其二,朊病病毒的致病機理及治療方法等。其中對有些問題已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如測定了一些朊病毒蛋白分子結構,建立了分子模型;測定了PrP基因的結構及編碼蛋白的序列,并比較了人、倉鼠、小
關于朊病毒的特性介紹
朊病毒與常規病毒一樣,有可濾過性、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范圍的特異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還小得多(約30~50nm);電鏡下觀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且不呈現免疫效應,不誘發干擾素產生,也不受干擾作用。朊病毒對人類最大的威脅是可以導致人類和家畜患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病變,最終不治而亡。因此世
關于朊病毒病的簡介
除提到的幾種由朊病毒引起的疾病均發生在動物身上外,人的朊病毒病已發現有4種: 庫魯病Ku-rmm、克——雅氏綜合癥CJD、格斯特曼綜合癥GSS及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癥FFI。 臨床變化都局限于人和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 病理研究表明,隨著朊病毒的侵入、復制,在神經元樹突和細胞本身,尤其是小腦星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