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M可以對多種急慢性炎癥反應有強效的調控作用,研究表明其在腫瘤炎性微環境中的作用是通過減少促炎、促腫瘤介質的產生,以及調動機體對腫瘤的免疫應答,從而抑制腫瘤的發生、發展。 在人體發生炎癥的情況下,促炎癥消退脂類介質(英文中相應術語簡寫為“SPM”)可以顯著抑制血液中白細胞的浸潤,促進細胞吞噬清除微環境中的病原體,在人體炎癥快速回復到自穩狀態(人體正常狀態)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 因為炎癥與腫瘤的密切聯系,靶向腫瘤炎性微環境已成為目前腫瘤研究中的熱點。李詠生將研究方向鎖定為SPM在腫瘤微環境中的作用機制,這有望為腫瘤免疫治療提供新的有效策略。 近日,本報記者對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全軍腫瘤研究所教授李詠生進行了專訪,以期了解他的“抗癌世界”。 研究或將為腫瘤治療提供新策略 重慶日報:惡性腫瘤已成為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其治療方法也是醫學界一直未曾攻克的難題。目前常見的治療大致有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幾種主流方法,請......閱讀全文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施劍林團隊提出的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激光、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該催化腫瘤治療方法不使用高毒性化療藥物,具有高效、特異性強
9月6日,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陳春英課題組在抗腫瘤納米藥物研究領域的最新工作:可特異性殺傷乏氧腫瘤細胞的一種新型的短肽納米纖維材料,及其在臨床腫瘤治療中的探索應用,論文題目為New power of self-assembling
4月17日,美國癌癥研究協會年會(AACR)傳來信息稱: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及廣東省人民醫院終身主任、中國胸部腫瘤研究協作組主席吳一龍教授公布了一項以中國患者為主的關鍵、隨機III期臨床研究(CheckMate-078)結果,首次證實了PD-1抑制劑在中國人群中的長期生存獲益優勢。該研究成果對于我國
眾所周知,癌癥化療中,需要使用高毒性的化療藥物。由于藥物的非特異性,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同樣殺死正常細胞,損害正常的組織和器官。事實上,70%以上的接受化療的癌癥患者,最后死于藥物的毒性,以及癌細胞對藥物的耐藥性。是否可以使用對正常細胞和組織無毒的納米材料或分子,讓這些材料或分子進入腫瘤后才產生
基因治療(Gene Therapy)是指將外源基因導入靶細胞,以糾正或補償因基因缺陷或基因表達異常引起的疾病。目前研究已從單基因遺傳病逐步拓展到惡性腫瘤、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等重大疾病。根據統計,基因治療用于腫瘤治療的臨床研究占臨床試驗總數的65%左右。相對于傳統腫
《自然》雜志關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盧鈾教授首次利用CRISPR技術編輯T細胞并回輸至病人體內進行腫瘤治療的報道想必大家都看到了,驚嘆于盧鈾教授的勇氣與先見的同時,筆者發現最近華西醫院還有一項CRISPR應用研究也取得了新進展,來自華西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魏于全院士課題組首次采用人工病毒進行CR
無錫億仁腫瘤醫院院長曾駿在接受記者采訪。高能光子加速器(LA45) “腫瘤治療是世界性難題。”近日,無錫億仁腫瘤醫院執行院長曾駿表示,隨著生存環境的改變,惡性腫瘤已成為我國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 鑒于此,早在十幾年前,我國便開始關注腫瘤治療領域的各個產業鏈,并投入了大量的
7月1日《中醫藥法》即將落地實施,目前中成藥產業受到業界關注,尤其是抗腫瘤中成藥,部分企業將其作為重點產品進行布局。對此有專家表示,在國內腫瘤治療趨向“中西結合”大背景下,抗腫瘤中成藥可發揮的空間較大。不過,由于大部分抗腫瘤中成藥缺乏有效的臨床數據,因此要在化藥和生物制劑中突圍仍有一定難度。
隨著腫瘤研究的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不同腫瘤的基因改變和信號通路改變有著很大的不同,針對個體特征的基因改變和信號通路的改變進行研究,是一種有效的腫瘤治療戰RAS、mTOR都是腫瘤常見的生物標志物,生物標志物檢測有助于推動抗腫瘤藥物的研發。 RAS癌基因是人類腫瘤中最常見的癌基因,在血
近期生物藥領域風起云涌,Venclexta、Atezolizumab等多個新型靶向藥物取得突破性進展。這讓我們再一次意識到,技術創新對于生物藥開發的重要性。筆者在近期參加一些抗體/精準醫療峰會時發現產業界和市場都在關注著靶向藥物、特別是抗體藥方向的新型藥物種類。因此我們撰寫了《抗體藥物?遇見未來
1月15日,全國首家“腫瘤精準醫學大數據中心”在天津落成。天津市腫瘤醫院院長、腫瘤精準醫學大數據中心主任王平教授介紹,該中心將以推進我國“精準醫學”建設為核心,打造腫瘤生物醫療大數據科研平臺,通過對海量腫瘤樣本數據的分析研究,發現與中國人密切相關的腫瘤早期診斷的標志物,為腫瘤的早期篩查、診斷和藥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2015年諾貝爾獎揭曉儀式將于10月5日起陸續舉行,屆時斯德哥爾摩又將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生理學或醫學獎也將不出意外的成為首個頒發的大獎。這兩天,各類研究機構、專業網站紛紛推出預測名單,生物醫藥領域陷入“押寶狂歡”。這場科學界的預測游戲倒是為人們管窺這些年的醫學新風向提供了一
目前,治療腫瘤所用的三種主要治療手段可分為手術治療、放療和化療。然而不同患者由于癌腫的部位、大小,類型、發展階段、是否壓迫、侵犯鄰近器官以及有無轉移等情況各不相同,因此所采用的治療方法也各有側重。淄博萬杰腫瘤醫院的專家強調說:“每個患者的個體情況都不相同,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近幾年CAR-T因其在白血病等液體瘤上的巨大潛力,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然而依然存在如免疫抑制微環境、T細胞效力不強及細胞毒性等難題制約著CAR-T功效的發揮。前兩期我們已經學習了CAR-T的基本知識,本期,我們就為大家介紹,CAR-T療法中影響T細胞功能(增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一
一項針對惡性腫瘤的免疫療法有望在清華大學獲得突破性進展。 2015年5月初,清華大學醫學中心張明徽團隊研發的腫瘤免疫治療技術進入臨床Ⅰ期收官階段,初步的試驗結果表明,療程超過一年的患者中,70%以上得到明顯好轉。 “接受一年以上細胞治療的患者中,13例復發和轉移癌患者中有10例發生了明顯的影
年來,在腫瘤研究和治療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不管是在免疫治療方面,還是不斷更新迭代的新技術都為腫瘤研究和臨床帶來了新的曙光。那么,在過去的一年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哪些突破性成果,未來發展趨勢如何以及新型生物治療技術是否能成為下一個腫瘤治療的變革點呢?就這些問題,來自浙江大學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姜龍博士接受
一年一度的美國臨床腫瘤學年會(ASCO)落下帷幕,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臨床單一學科大會,幾百個腫瘤治療新藥和準新藥爭奇斗艷,它吸引了太多的參與者和醫療、醫藥行業目光。隨著中國加入ICH(人用藥注冊技術國家協調會), 國際臨床試驗數據得到中國認可及創新藥物審批加速,國際新藥在中國的上市從落后美國3~5
近年來,在腫瘤研究和治療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不管是在免疫治療方面,還是不斷更新迭代的新技術都為腫瘤研究和臨床帶來了新的曙光。那么,在過去的一年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哪些突破性成果,未來發展趨勢如何以及新型生物治療技術是否能成為下一個腫瘤治療的變革點呢?就這些問題,來自浙江大學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姜龍博士接
2月27日,據CCTV2財經頻道報道稱,中國有一位科學家已經研制出一種治療腫瘤的新方法,即從自身的細胞里找到了抗癌的勁敵。清華大學醫學中心細胞治療研究所所長張明徽是這一項目的負責人,他們的工作是在人體眾多的細胞中,尋找并培養出對人類健康有益的免疫細胞。 一項針對惡性腫瘤的免疫療法有望在清華大學
《轉》訪是轉化醫學網的品牌專訪欄目,是業內專家、大佬、知名企業智慧交流碰撞的平臺,也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轉》訪致力于打造轉化醫學領域最知名的專家訪談欄目。近期,轉化醫學網采訪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郭瑋教授,郭瑋教授在液體活檢和腫瘤標志物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我們有幸請到郭瑋教授來談談液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李舟課題組完成了磁性互斥結構植入式摩擦納米發電機的研制,并與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魏煒等人合作,將其用于控制載藥紅細胞在腫瘤部位的定點藥物釋放,實現了高效的腫瘤治療效果。相關論文刊登于《先進功能材料》。 隨著科技工業的發展以及老齡化社會的來臨,癌癥已
生物陶瓷材料用于修復人體硬組織的歷史悠久,從生物惰性材料(如氧化鋁和氧化鋯等)發展到既具有生物活性又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如磷酸鹽和硅酸鹽生物陶瓷、硅基生物玻璃等),其生理功能要求不再是簡單的組織填充替代物,而是能誘導組織再生、調節細胞生長和功能分化的組織工程材料。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特定生物活性陶
2018年度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揭曉。今年該獎項頒給了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ion)和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抑制免疫調節的癌癥療法,兩人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 詹姆斯·艾利森,美國免疫
作為一種新型二維納米材料,黑磷因其獨特結構和優異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醫學領域受到廣泛關注。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喻學鋒課題組在開發天然生物活性納米化療藥物領域取得新進展,提出了一種基于黑磷本征生物活性的癌癥活性磷療新技術。相關工作已經發表在《德國應用
隨著科技工業的發展以及老齡化社會的來臨,癌癥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高發病癥。2018年全球癌癥患者約一千八百萬人,而且每年新增癌癥患者數目在不斷增加,預計2030年患癌人數可達兩千七百萬。化學療法是適用范圍最廣的癌癥治療手段,但它也存在著眾所周知的問題,包括嚴重的毒副作用和較低的治療效果。如
生物治療的一些成熟技術已經進入臨床應用,未來生物治療大有可為。尤其是生物治療與常規療法的聯合將是腫瘤治療的一種趨勢。但在繁榮發展的背后,生物治療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缺乏有效的管理評價體系、缺少嚴格的對照研究支撐、臨床應用不夠規范等。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必然將會影響我國生物治療產業的健康
在過去的一年,針對超過16種腫瘤的31種新的治療方法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FDA)批準上市。美國東部時間2018年1月30日,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公布去年腫瘤治療領域進展。 CAR-T技術被提名為年度最重要的進展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的專家提名2018年度最重要的進展為腫瘤免疫治療——C
免疫治療近年來已成為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 然而目前只有30% 的肺癌病人治療效果顯著(ASCO 2019)。因此,有效檢測并揭示對免疫治療耐藥的相關細胞具有非常迫切的重要意義。當人們的目光還在聚焦于CTC的同時,“細胞型循環腫瘤標志物”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 — “異倍體循環腫瘤血管內皮細胞CTE
中國腫瘤界的前輩早在1959年就提出“預防為主,中西醫結合,臨床與科研并舉,綜合治療”的四項基本方針,其中整合醫學與轉化醫學的理念較之歐美要早了近40年。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腫瘤治療理念理應與近10多年來引進的歐美循證醫學理念、轉化醫學理念等整合成一套更為科學的腫瘤治療體系。但我們沒有看到這一結果
“我不知道我能攔下多少刀。”坐在辦公室,朱正綱教授神色凝重。 他是上海瑞金醫院胃腸外科的帶頭人,也是我國胃癌診治與研究專家,就是他領銜的“一滴血篩查早期胃癌”正從實驗室向市場轉化。但近一年半,他的重心擺在胃癌晚期患者身上。 按現在的普遍認識,手術切除是這類患者的最后希望。可朱正綱不這樣想,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