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和院士:古生物研究隊伍要少而精
工作人員在修復恐龍化石。資料圖片科研人員在廣西洞穴中挖掘化石。資料圖片 【關注“瀕危學科”】 開欄的話 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會有一些瀕危的“大熊貓學科”。其中有學科自身發展規律和社會需求變化的原因,也有公眾對學科的誤解、制度設計得不合理造成的影響。本版今起開設《關注“瀕危學科”》欄目,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瀕危學科,邀請相關專家談談對這些學科發展的認識和建議。 古生物專業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基礎學科,還是地質學與生物學的交叉學科之一。從其發展史來看,主要涵蓋三個大的研究領域:一是通過古生物信息確定地層的相對年代,這在地質勘探上有非常重要的應用,比如石油、煤等沉積礦產勘探、重大地質構造歷史和古地理恢復等研究都離不開前期地層古生物學的基礎工作。二是研究地球生命的演化歷史,為研究生物進化理論提供獨特的化石證據和時空維度。三是重建古環境,為未來環境變化與生物的協同演化提供歷史借鑒。 古生物專業第一個大的研究領域偏應用,需要人最多,但我......閱讀全文
“世界杰出女科學家”張彌曼:愿更多拔尖女性出現
22日在巴黎頒授的這一獎項,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歐萊雅基金會1998年設立,每年表彰全球五位為科學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82歲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是中國第五位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 “她開創性的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頒獎
第三次萊陽恐龍大發現成果發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711.shtm中新社山東萊陽10月21日電 (記者 楊兵 王嬌妮)萊陽恐龍發現百年紀念大會21日在山東省萊陽市召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發布了第三次萊陽恐龍大發現成果。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探秘者
在南京古雞鳴寺邊上有一個古老的科研單位,它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南京古生物所是我國專業從事古無脊椎動物學和古植物學研究的科研機構,也是亞洲最大的古生物學研究所,并被外國學者譽為“世界三大古生物學研究中心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所長楊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劉忠范院士談:“卡脖子”技術和基礎研究該如何解決!
科學上的基礎研究,標志性的如諾獎成果,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從0到1”的原創性基礎研究,是很難“規劃”出來的。 ■技術上的基礎研究,必須有明確的技術需求牽引,泛泛的、不著邊際的基礎研究是派不上用場的。 ■如果把每個實體創新平臺比作一個“樁子”,各級政府部門都熱衷于立自己的“樁子”,導致樁子林立,
《物種起源》又有新中文譯本
近日,譯林出版社“譯林人文精選”叢書推出《物種起源》新的中文譯本。該譯本與時下通行的《物種起源》中譯本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版本的選擇。 在1859年至1872年間,《物種起源》一書總共出了六版。其中第一版與第二版相隔只有一個半月。在其后的12年間陸續出版的四個版本中,達爾文作了大量的修改,
我國首個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中心成立
我國首個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中心——鄯善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中心近日在新疆吐魯番地區鄯善縣成立,這為鄯善縣古生物化石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機構保障和學術平臺。 2008年在鄯善縣七克臺地區,首次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侏羅紀恐龍足跡群和多處恐龍化石,其中“鄯善新疆巨龍”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侏羅紀中晚期最大
南京古生物所研究確定“廣西運動”的起始時間
廣西運動由丁文江先生于1929年提出,代表在華南普遍存在的泥盆系與其下伏地層之間的不整合所指示的一次構造運動。通常認為,廣西運動體現了加里東運動在華南的響應和具體表現,對華南大陸的演化和再造具有深遠的影響。但是,長期以來由于缺少相關證據,對廣西運動的起始時間、推進過程和影響范圍缺少
推動古生物學研究走向國際最前沿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踐行二十大精神,瞄準基礎研究,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依托亞洲最大的化石標本館藏中心,不斷探索新技術,正在把古生物學這個“冷板凳”坐熱、推動我國古生物學研究走向國際最前沿。 春節剛過,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
劉忠范院士:國內石墨烯研究“虛火過旺”
“近年來,我國在石墨烯領域所發表的論文和申請的ZL在數量上都已領先世界,但是真正原創性、突破性的成果非常少,研究水平絕非世界第一。”近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中科院院士劉忠范坦露對我國石墨烯領域研究現狀的擔憂。 2004年,石墨烯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兩位科學家首次獲得,是至今發現
基金委重大項目《古生代海洋重大生物事件》啟動會召開
2012年12月28日至30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項目《古生代海洋重大生物事件》啟動會在南京召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常務副主任柴育成,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副局長王凡,項目學術委員會張國偉院士、戎嘉余院士、陳旭院士和周忠和院士等專家以及各課題組老師和學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發布新展、新書和新紀錄片
5月19日,南京古生物博物館舉辦第二十屆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暨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科普活動。當天,由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浙江省地質博物館與建德市李家鎮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滄海遺珍-走進浙江建德李家生物群》特展舉行啟動儀式,該特展為期3個月。據介紹,李家鎮位于浙江省建德市西南部,在約3億年前到約2.
《科學》報道南京古生物所“植物龐貝城”研究成果
“火山灰中浮現遠古陸地”(Primeval Land Rises From the Ashes)——5月1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以此為題,在“新聞聚焦”欄目報道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植物龐貝城”的研究成果。 2月21日,《美國科學院
胡金波:做好有機氟研究的“國家隊”
胡金波(右一)與研究生討論工作。 如果說中國科學院代表著中國科學的“國家隊”,那么中國科學院有機氟化學重點實驗室(簡稱實驗室)就是我國氟化學研究的“國家隊”。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實驗室的科研人員一面用一項項應用成果滿足著國內需求,另一方面他們用一個個在全球產生廣泛影響的基礎研究成果
沈樹忠院士受聘為浙江工商大學雙聘院士
9月1日上午,中國科學院沈樹忠院士受聘儀式在浙江工商大學桐廬校區報告廳舉行。學校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全體中層干部、師生代表參加儀式。儀式由副校長蘇為華主持。 校黨委書記金一斌代表學校對沈樹忠受聘為浙江工商大學雙聘院士表示歡迎,對一直以來沈樹忠校友助力母校發展表示感謝。他說,今天既是對沈院士的聘任
南京古生物所澄江動物群埋藏學和古生態學研究取得新成果
發現于我國云南的澄江動物群是全球寒武紀最早的特異埋藏化石群,保存大量具軟軀體或弱礦化外殼的后生動物化石,展示了寒武紀大輻射時期海洋生態系統和后生動物多樣性特征,是全球研究“寒武紀大爆發”演化事件最重要的化石寶庫。 近年來,“寒武紀大爆發”時期生物多樣性在不同生態空間的存在特征和差異及其影響
古生物專家-齊聚京城
3月23日至28日,主龍類系統發育——新數據和新方法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世界著名的主龍類和系統發育方法研究方向的專家匯集北京,探討新數據的特點及其對系統重建的影響等內容。 圖為3月28日,來自世界各地的主龍類和系統發育方法研究方向的專家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恐龍展池。 新華社記者
中國始喙龜化石落戶三亞-首次與公眾見面
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淳研究員發現的,距今約2.28億年的有喙龜類“中國始喙龜”化石,日前,在海南三亞首次與公眾見面并永久收藏于籌建中的三亞海洋古生物博物館。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在會上說,世界級中國始喙龜化石落戶籌建中的三亞海洋古生物博物館有著特別的意義,博物館
云陽恐龍群“現身”記
摘要:堪稱“世界級”并非妄自尊大,此次研究人員在云陽縣普安鄉發掘出長150米、厚2~4米、高6~8米的“恐龍化石墻”。已經多次去現場勘查過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說:“據我所知,這是世界上,目前暴露面積第二大恐龍化石墻。” 正文 6月28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宣
青藏科考紀錄片《穿越兩億年》首發
日前,在第二十屆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2024年全國科技周暨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科普活動上,青藏科考紀錄片《穿越兩億年》舉辦首發儀式。該紀錄片由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聯合出品。該作品首創性地將專業科學知識與紀實手法融合表達,近距離跟蹤拍攝科學考察全過程,展現最真
歷經五次生物大絕滅-古生物“海豆芽”研究解密
近日,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研究團隊通過對5.2億年以來的舌形貝腕足動物殼體進行大數據整理分析和殼體形態解剖研究,得出舌形貝類穴居型生活方式早在奧陶時期就已建立,其殼體形態和生活方式(包括固著、黏附、群居和穴居)多樣性達到高峰。隨后,穴居型和群居型生活類型在奧陶紀末和二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中被隨機性地保
南京古生物所新元古代冰期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蓋帽白云巖喀斯特溶蝕面上直接沉淀的重晶石晶扇 新元古代全球性冰期事件一直是國際地學界關注的焦點之一。關于冰期事件結束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代表性的觀點有兩個:其一是“雪球地球”假說,其二是甲烷滲漏假說。華南南沱冰磧巖之上蓋帽白云巖中重晶石沉積的多氧同位素研究顯示,冰期結束時大氣二氧化碳含
南京古生物所昆蟲化石保存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昆蟲化石埋藏學主要研究昆蟲化石形成過程及其機制。該研究是準確進行昆蟲古多樣性評估和群落古生態恢復的前提,同時也為恢復古環境提供了寶貴的證據。盡管各種內因(生物學因素)和外因(環境因素)對昆蟲埋藏的影響已被學界所認識,但這些因素對昆蟲埋藏的影響機制則缺少深入研究,同時也缺乏定量性檢驗。我國中生代昆
南京古生物所等華南奧陶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寶塔組是華南板塊奧陶系一套特殊的巖石地層,在揚子區廣泛發育和分布,從東到西綿延兩千多公里、從南至北最長處有近千公里。該碳酸鹽巖地層時代為晚奧陶世早期,厚度從數米到近百米,但其特殊的裂紋構造困擾了廣大地質工作者特別是國內外的相關地層古生物學家已達一百年的時間,關于它的成因存在多種假說,至今沒有定論
南京古生物所晚古生代大孢子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孢子(megaspore)是異孢植物產生的兩類孢子中個體較大,且最終發育為雌性配子體(雌性原葉體)的一類孢子。由于大孢子個體較大,易于原地保存,且數量較少,與母體植物的關系更加明確,更便于定量統計分析,因此近年來大孢子被更多地應用于古氣候以及古植被面貌的重建研究中。 相較于國
南京古生物所腕足動物揚子貝研究取得新成果
國際知名古生物學期刊PALAEONTOLOGY近期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詹仁斌研究員等人對早、中奧陶世共凸貝類腕足動物揚子貝的最新研究成果。 揚子貝的模式種(Yangtzeella poloi)在華南廣泛分布,過去一直認為其殼表是光滑的,經過對新采集的該種地模標
南京古生物所早期海綿類演化研究獲新進展
海綿類存活在地球上已至少五億四千萬年了,是最早出現在顯生宙的動物門類之一。但它們的早期演化歷史至今仍未完全了解,主要原因在于它們不容易完整地保存成為化石。現今早期海綿演化分類研究多依靠現生物種的分子生物學證據,而最近通過對早期海綿化石骨針結構的研究卻得到了令人驚訝的結論。 現今海綿依其骨針
如何推動我國古生物學研究走向國際最前沿?
作為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基礎研究是科技大廈最重要的“地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人員利用先進技術和亞洲最大的化石標本館藏中心,正在把古生物學這個“冷板凳”坐熱。踐行二十大精神,瞄準基礎研究,科研團隊將如何推動我國古生物學研
南京古生物所冰期低地植物適應性研究獲進展
位于我國東部的長江三角洲是國內最大的河口三角洲,由沖積平原堆積的第四紀地層非常發育,蘊藏著豐富的第四紀冰期-間冰期氣候環境旋回變化信息。我國東部地區在第四紀是否孕育過冰川及植物在冰期環境中的生存策略和適應性長期以來備受學術界關注和爭議。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由于緯度和山地海拔低,我國華東、華南不足
南京古生物所“藍田生物群”研究取得新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袁訓來研究員等人對產自安徽休寧埃迪卡拉紀的“藍田生物群”進行了綜合研究,認為這一特殊埋藏的生物群為多細胞生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帶來了新的啟示。 研究發現,微體真核生物在新元古代大冰期結束后迅速演化出宏體形態, 它們底棲固著生活在較深水的安靜環境中;早期
南京古生物所等種子植物胚珠器官同源研究獲進展
種子植物胚珠器官同源問題是植物演化生物學最核心的科學問題之一,也是重建包括化石類群在內的種子植物系統發育的基礎。然而,種子植物五大現生類群:蘇鐵、銀杏、松柏、買麻藤和被子植物的胚珠器官形態迥異,如何認識和理解它們的胚珠器官結構的同源性,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難題。而已絕滅的化石類群作為現生類群系統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