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研究人員首次證實,拉美人(Latinos)的衰老速度的確比其他民族的慢。這項研究發表在本期的Genome Biology雜志上,有望幫助科學家們找到適合所有人的抗衰老途徑。 “盡管拉美人患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比例較高,但他們的壽命比高加索人長。這被科學家們視為一種難以理解的悖論 (Hispanic paradox),”這項研究的領導者,UCLA的Steve Horvath教授說。“我們的研究顯示拉美人在分子水平上老得比較慢,這有助于解釋上述現象。” 研究人員使用多個生物學指標在基因組中尋找與衰老有關的表觀遺傳學改變,包括他們2013年開發的“表觀遺傳學時鐘”。這種“表觀遺傳學時鐘”以DNA甲基化為基礎,可以衡量不同組織的生物學年齡。 Horvath及其同事研究了將近六千人的DNA樣本,對18組數據進行了分析。這項研究的志愿者來自七個不同的民族:兩個非洲民族、非洲裔美國人、高加索人、東亞人、拉美......閱讀全文
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從煉丹術到現代科學,長生不老似乎一直是人類樂此不疲的追求。 但若要延緩衰老,首先要弄清是什么造成了衰老。近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生物統計學家斯蒂夫·霍瓦特(Steve Horvath)發現了一種預測一個人生命周期的方法:基于300~500個DNA甲基化標記,
我們也許可以通過逆轉因衰老而改變的基因活性來減緩衰老進程,甚至逆轉衰老。 根據近期發表在《細胞》(Cell)上的一項工作,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的研究人員通過調節一些關鍵基因的表達水平,成功誘導分化后的成熟細胞成為胚胎類似
表觀遺傳因子調節線粒體功能和衰老工作模式圖 健康長壽是人類美好夢想。當前,科學家已經發現有上百個基因可以延長壽命。然而,壽命的延長并不意味著衰老過程中行為能力、健康狀況的改善。人類要“壽比南山”,更要活得有質量,要“老當益壯”。那么,這背后又有什么“玄機”呢?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
幾十年來,對衰老和限制壽命的過程的了解一直困擾著生物學家。三十年前,通過鑒定延長多細胞模式生物壽命的基因變異,衰老生物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科學可信度。 在本文,我們總結了標志著這一科學成就的里程碑事件,討論了不同的衰老途徑和過程,并提出衰老研究正在進入一個具有獨特的醫學、商業和社會意義的新時代。
“長生不老”是人們永恒的夢想,煉丹的古人數不勝數,“青春永駐”也在傳奇小說里經常出現,用現代科學的語言來說,就是“抗衰老”。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抗衰老研究都是十分熱門的領域, 最近,分子生物物理學家 Maria Konovalenko 致信 Google 聯合創始人 Sergey Brin,
人為什么會變老?對于人類來說,如何才能長生不老真的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問題。但是至今為止都沒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衰老一直是生命過程中的核心環節,也是影響整個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目前世界各國均面臨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數據顯示到2050年約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口年齡將超過60歲。因此,深入了解衰老
根據最近發表在《Nature》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兩個保守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可能是新型的抗衰老靶標。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蔡時青博士以及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陸斌博士合作完成。通過使用多種方法和系統,作者確定了保守的衰老負向調節因子,從而為如何實現健康衰老
2月27日,《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兩個保守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妨礙健康衰老》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蔡時青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陸斌研究組合作完成。 衰老是生物體隨時間推移各
2月27日,《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兩個保守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妨礙健康衰老》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蔡時青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陸斌研究組合作完成。 衰老是生物體隨時間推移各
自噬是細胞對抗惡劣環境的重要手段,例如在營養缺乏或高溫氧化等惡劣環境下,細胞可以啟動自噬,達到應對細胞應激保護自身的目的。研究發現,自噬也是許多物種對抗衰老的一種措施。最新研究發現,造血干細胞也利用這種方法維持自身的年輕化。這給許多造血相關疾病的治療帶來新的思路。其實人體內的干細胞類型非常多,這
我國科學家從神經系統和基因層面揭示了衰老的原理,并發現了BAZ2B這一全新的抗衰老靶標基因,為延緩大腦衰老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2月27日凌晨,相關研究成果以《兩個保守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妨礙健康衰老》為題在國際著名學術論文期刊《自然》上在線發表。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衰老是一個基本的生物學現象,在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的情況下,對其調控機制的研究顯得極為重要。在發育和衰老過程中,表觀遺傳學調控被認為可能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長久以來這方面的證據一直很少,具體作用機理還不清楚。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韓敬東實驗室的這項研究,通過生物化學、分子
Cell雜志創刊于1976年,現已成為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陸續發行了十幾種姊妹刊,在各自專業領域里均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近期Cell雜志盤點了2013年度最佳綜述及最佳論文,其中熱門技術CRISPR也登上了榜單,相關論文描述了利用基因調控系統 CRISPR/Cas,一步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
據國外媒體報道,斯坦福大學研究生殖科學的研究教授維托里奧·塞巴斯蒂亞諾(Vittorio Sebastiano)的部分工作就是照顧幾百萬個干細胞。這些干細胞存放在斯坦福大學的洛利·羅凱干細胞研究大樓(美國最大的干細胞研究機構之一)深處,塞巴斯蒂亞諾負責維持它們的溫度和濕度。在他周圍還有眾多研究人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相關類型項目管理辦法的規定和專家評審意見,決定資助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部分重大項目、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
眾所周知,衰老關乎人類的健康和壽命。隨著生物學知識的積累以及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關于衰老的研究得到了更多的重視,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在干細胞抗衰老、染色質結構與衰老、氧化還原與衰老、影響衰老進程的信號通路和分子機制等方面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下面盤點一下近年來人類健康衰老領域的
301 81201256 牛辰 復旦大學 絲/蘇氨酸蛋白激酶Stk調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和毒力的分子機制研究 H1901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3 2013-1-1 2015-12-31 302 81201277 毛日成 復旦大學 干擾素刺激基因MS4A4A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復制的機制
或降低癡呆癥發生風險 據微信公眾號“醫學新視點”消息,近日,美國糖尿病學會旗下期刊《糖尿病診療》發表了一項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上述研究發現服用二甲雙胍的2型糖尿病患者認知功能衰退更慢,癡呆癥發生風險更低。 原始研究在1037名無癡呆癥的70-90歲老年人中開展,其中有123名受試者患有2型
以往人們常說,狗的一歲相當于人的七歲。不過,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開展了表觀遺傳學研究,發現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線性的,也就是說,狗的年齡并不是簡單地乘以7。 研究人員分析了100只狗的DNA甲基化組,并將其與人類的甲基化組進行比較。他們開發出一個公式,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根據表觀遺傳學變
君子坦蕩厚積薄發 衰老世界探究引領 童坦君 童坦君,1934年生于浙江寧波,1959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同年考取本校生物化學專業研究生,師從劉思職院士,從事腫瘤生物化學研究。1988年后轉向細胞衰老的分子機理研究,建立細胞衰老評價體系,揭示p16等細胞衰老相關基因的作用機制、基因調
【科學向未來】 青春永駐是人類的夢想,我們從未停止延緩衰老的探索。而今,科學的發展或許能讓延緩衰老成為可能——這就是衰老生物學。本期,我們邀請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兩位科學家,為大家介紹這一新興的交叉性學科。 1.無法長生不老,但健康老齡化并非不可能 我們將生命過程回歸到科學本質,其
維生素是維持身體健康所必需的一類有機化合物。這類物質在體內既不是構成身體組織的原料,也不是能量的來源,而是一類調節物質,在物質代謝中其重要作用。這類物質由于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所以雖然需要量很少,但必須經常由食物供給。維生素是個龐大的家族,現階段所知的維生素就有幾十種,大致可分為脂溶性和水
本周回顧,GSP和GMP認證費自4月1日起全部取消,藥明康德已正式啟動A股IPO流程,默克/輝瑞PD-L1抗體獲FDA批準,FDA批準十年來首個帕金森病新藥,GEN網站公布2017年最具吸引力的生物制藥公司收購標的TOP10,Nature驚人發現肺的新功能——造血,利用智能手機就能檢測精子質量…
生理學家Alessandro Cellerino是一名水族館狂熱者,但一開始魚類并不在他的研究計劃中。2000年的一個下午,他和飼養者Stefano Valdesalici一起在意大利北部卡諾薩的一個裝滿水族箱的室內閑聊,Cellerino一時興起便問后者哪種魚的壽命最短。Valdesalic
很多教科書中的理論知識及日常生活中的傳統觀點僅限于目前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然而隨著時間推進,科學研究在不斷在發展的同時,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會層出不窮,很多教科書中的觀點也會被覆蓋更新,很多傳統認知也會被替換。那么2018年都有哪些打破教科書或挑戰傳統認知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就對201
以色列 研究抗癌、抗衰老疑難雜癥 超高分辨率顯微鏡看到活細胞 本報駐以色列記者 毛黎 特拉維夫大學率先證明,通過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能有效地破壞動物癌細胞DNA,同時保持周圍其他細胞組織完好無損;舍巴醫學中心在全球首次試驗性采用“逆向個性化藥物”(RPM)治療癌癥患者;特拉維夫大學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