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際科研團隊近日基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以及其他實驗提供的數據,提出了所謂的“抹大拉假設(Madala hypothesis)”。該假設認為,存在一種名為“抹大拉玻色子(Madala boson)”的新玻色子和場,它會與暗物質相互作用,這一玻色子或有助于揭開籠罩在暗物質頭上的神秘“面紗”。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6日報道,最新研究由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高能物理組(HEP)的科學家牽頭,HEP團隊負責人布魯斯·梅拉德說:“基于LHC實驗提供的數據中的大量特征以及其他科學家的研究數據,我們聯合印度、瑞典的科學家總結出這個‘抹大拉假設’。” “抹大拉假設”認為,“抹大拉玻色子”與希格斯玻色子類似,但標準模型描述的希格斯玻色子僅與已知物質相互作用,而“抹大拉玻色子”會與暗物質相互作用。目前物理學主流觀點認為,可見物質占宇宙總質量的5%,暗物質占27%,暗能量占68%。 梅拉德說:“現代物理學目前正處于十字......閱讀全文
莫妮卡·鄧福德博士一直在瑞士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從事研究工作,直到2013年。他直接參與了2012年希格斯玻色子的探測項目。歐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圖中顯示部分)埋在法國與瑞士邊界一個長度為27公里的地下管道中,位于侏羅山脈腳下。“我最感興趣的事情之一是創造和發現暗物質,”莫妮卡·鄧福
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磁體受損迫使其在2008年首次關閉 北京時間2月24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項目主管表示,這臺對撞機最早將于2月25日重新投入使用,即便只能以原來一半的功率運行,它仍有可能發現素有“上帝粒子”之稱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證據。 大型
為了加深人們對復雜而廣袤無垠的宇宙的理解,科學家們正在制造越來越龐大的科研工具,開展越來越有野心的科學實驗。然而,要做到這些并非易事,因為這些科學實驗和工具動輒耗資數億美元,而且需要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專業的科研人員群策群力才能完成。但是,所有這些實驗給我們帶來了令人驚喜的結果,讓
11位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預測 美國科普雜志《探索》為慶祝發行30周年,邀請11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對今后30年科學將引領人類走向何方進行了預測。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這些科學大師們到底怎樣說。 1.肯·卡爾代拉(Ken Caldeira,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美國國
①希格斯粒子的發現有助于對物質的理解 2012年過去了,但美國《科學新聞》雜志的編輯們并沒有忘記那些曾讓他們夜不能寐的科學故事。 在這份年度最佳科學新聞榜單上,前兩個故事曾讓小編們通宵達旦地加過班:2012年7月4日凌晨,他們在網上收看視頻直播,那一邊在日內瓦,物理學家們正在
7月4日,英國科學家彼得·希格斯出席研討會。 全球物理界沸騰了。追尋將近半個世紀后,昨日,位于日內瓦的歐洲原子核能中心向全球宣布,找到一種新亞原子粒子,這種粒子與之前預言構成質量的“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可簡稱希格斯子)特征“一致”。 若最終確定此次發
陳和生院士。 歐洲核子中心捕捉“上帝粒子”實驗所用的“緊湊型繆子線圈”探測器設備 該探測器示意圖 7月18日下午,記者一行如約走進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陳和生院士辦公室,就歐洲核子中心近日發布尋找希格斯玻色子最新進展進行專題采訪。作為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
新華網北京3月30日電特稿:打開宇宙起源奧秘之鑰——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質子束流對撞試驗 化石研究使人們得以了解遙遠的人類歷史甚至是地球歷史,但科學家的探求遠未止于此,更加遙遠的“史前之前”——宇宙的起源也是人類的探秘目標。然而我們能借助什么來研究這一奧秘呢? 強子對撞機被認為是當前可
可能沒有人比物理學家Gerald Gabrielse對那個電子了解得更多了。他曾在一個陷阱里捕捉了這個電子,然后連續10個月測量其內部電磁場大小。當它消失后,Gabrielse找了兩天才不得不接受它已經不見了。“你會在一段時間后喜歡上你的粒子。”他說。Gerald Gabrielse 和博士后W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的底夸克探測器(LHCb)實驗組宣布發現雙粲重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專門進行了新聞發布。而中國研究團隊在新發現中作出關鍵性貢獻。 什么是雙粲重子,為什么科學家要尋找這種粒子,它的發現有何重要意義? 雙粲重子含有兩個c夸克(“粲夸克”)和一個u
英國《獨立報》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物理學界最近出現了一種令人不安且飽受爭議的看法:我們正在逼近人類通過科學能了解身處世界的絕對極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粒子物理學家哈利·克里夫在一次演講中表示:“未來幾年,我們可能會知道是否能對宇宙了解更多,或許,在漫長的科學史上,我們將首次遇到
英國《獨立報》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物理學界最近出現了一種令人不安且飽受爭議的看法:我們正在逼近人類通過科學能了解身處世界的絕對極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粒子物理學家哈利·克里夫在一次演講中表示:“未來幾年,我們可能會知道是否能對宇宙了解更多,或許,在漫長的科學史上,我們將首次遇到
身在波爾比鉀鹽礦的肖恩?帕林和尼爾?羅利博士。鉀鹽礦地下深處就是一座科學實驗室。礦井的地道又高又寬,足以并排擺放兩輛路虎汽車。天體粒子物理學家帕維爾?馬耶夫斯基走進被塑料布包裹的ZEPLIN-III探測器 波爾比鉀鹽礦位于約克郡荒野北部邊緣地帶,實驗室座落于地下0.68英里(約合1.
1964年,英國科學家彼得·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場的存在,并進而預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假設出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質的質量之源,是電子和夸克等形成質量的基礎。有些科學家認為,盡管希格斯玻色子很小,但其或許并非最小的粒子,宇宙中可能還存在著其他更小的粒子,是這些粒子組成了玻色子。最近也有研究表明,這
201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盡管瑪雅日歷預言2012將是世界末日,但人們的生活并沒有受到多大影響。這一年,諸多大事仍將輪番上演,為人類歷史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近日,英國《新科學家》網站列出了2012年我們應該了解的10大智慧新理念。包括:中微子超光速實驗將接受新一輪的檢驗;美國總
LHC的CMS探測器 如果某種粒子看上去很像希格斯粒子,且性質也很接近,那么它很可能就是標準的希格斯玻色子。這是歐洲核子研究委員會(CERN)利用大型強子碰撞型加速裝置(LHC)得出的最新研究結果。物理學家一直在嘗試描繪于2012年發現的希格斯玻色子。到目前為止,每一項測試都證實這種新發現的粒子非
「2020年2月28日,英國旅美物理學家、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弗里曼·戴森不幸去世,享年96歲。戴森在物理學造詣深厚,是我國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的同事和朋友,曾稱楊先生為“保守的革命家”。他知識豐富,思考深邃,對物理學之外也多有評論,例如他曾經稱“生物學是21世紀的科學”。 《鳥和青蛙》(Bi
據國外媒體報道,2009年全球經濟受經濟危機影響將延緩增長速度,但是科學研究的步伐卻并不會因此而停滯。目前,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征求了專家小組意見,預測了2009年的重大科學突破,這些科學突破涉及各個領域,比如動物學、天文學、生物學、地球科學等。 1、動物學:對野生動物的基
據《每日電訊報》、英國廣播公司在線版4月2日報道,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師開始對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進行升級改造,使其增加一倍的功率,以允許科學家進一步揭示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質”。 這次將投入7000萬英鎊,對去年幫助科學家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的粒子加速器進行改造,改造后可以目前的能量粉碎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內部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比利時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以表彰他們提出希格斯機制并成功預測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對諾貝爾獎花落希格斯玻色子該如何解讀?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對人類認識宇宙有什么重大意義?中國科學家對發現該粒子做出了哪些
2012年,科學界充滿著淚水。83歲的希格斯熱淚盈眶,在他預言存在“上帝粒子”40多年之后,科學家們發現了它,這歷史性的一天“能發生在我的有生之年,簡直難以置信”。 與此同時,科學界也充滿歡樂。“輪子!這是輪子!”“好奇”號火星車在紅色星
經過16年的努力,以及15億美元其他人提供的資金,美國宇航局和丁肇中展示成果的時候就要到來了。 上周四,隨著“奮進號”航天飛機升空的“阿爾法磁譜儀2號”(AMS-02)被送入國際空間站,開始其為期10年以上的宇宙反物質的探尋之旅,該國際科學項目的負責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博士再度為世人矚目。丁
“去年5月19日至今,阿爾法磁譜儀已收集到170億個宇宙射線數據,遠超過去100年人類收集到的宇宙射線數據總和。”諾貝爾獎得主、阿爾法磁譜儀項目首席科學家丁肇中教授6月19日在日內瓦說。 當天,在日內瓦附近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阿爾法磁譜儀項目辦公室,丁肇中告訴新華社記者,未來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 去年12月16日,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宣布,他們所屬的兩大探測器緊湊渺子線圈(CMS)和超環面儀器(ATLAS)都發現了一對超高能光子,它們共帶有高達750千兆電子伏特(GeV)的能量。雖然僅僅是超出曲線的幾個突出的小點,但許多理論物理學家
如果把一個東西切得越來越小,會發生什么?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在以莊子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觀中,物質可以被無窮盡地分割。不過,這種觀點一直未獲實驗證明。那么,物質的最小單元究竟是什么? 為探索這一問題,物理學家提出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這個模型對已知基本粒子進行了分類,
《自然》雜志日前對2011年的科研熱點進行了預測,涵蓋生命科學、醫學科學、地球科學、數理科學四大領域。 Eemian時期氣候反演研究 格陵蘭北部冰芯鉆取(NEEM)項目目前已成功在2500多米深處達到基巖。科學家正在對冰芯中所含氣體和各種粒子進行分析以獲取Eemian間冰期(這一時期的全
這一年,我們發現了“上帝粒子”,探索了火星上的古溪流,研究了細菌的愈合能力,學會了開采更多的清潔能源,諸如此類的新發現注定使2012年成為科學發展的非凡一年。 1.希格斯粒子:世界的重力之源 花了數十年時間,砸下數十億美元,今年7月,位于日內瓦附近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終于給了回報。物理學
發現“新粒子”好比發現新大陸,出乎尋常又令人興奮。因為半個多世紀以來,粒子物理學家們精心繪制了一張擁有61個成員的“粒子譜”,目前實驗中發現的所有粒子都能在這張譜上找到對應的身份。 比如,W玻色子、Z玻色子、膠子、頂夸克以及魅夸克還沒有被發現之前,理論物理學家們已根據“粒子譜”預測到它們的存
大型強子對撞機項目科學家首次將這臺對撞機生成的海量數據轉換為聲音。這是他們認為的希格斯玻色子的數據所展現的模樣。大型強子對撞機位于法國和瑞士邊境地下100米深、27公里長的環形隧道內,正以每秒4000萬次的速度處理數據。 北京時間1月5日消息,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項目科學家
新粒子衰變速率在標準模型與實際測量結果中的對比結果 “現在就下結論還為時尚早。”這是為全世界最大的原子加速器——瑞士的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工作的粒子物理學家的最新經典“語錄”。 這些科學家正在試圖搞清他們在今年7月發現的粒子是否真的就是人們找尋已久的希格斯玻色子,抑或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