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早期癥狀相對不明顯,經常導致癌細胞擴散到其他器官之后才被發現。為了改善胰腺癌病人的預后,開發早期胰腺癌檢測方法變得非常重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來自日本的科學家們在血液中發現了一些蛋白能夠加強對胰腺癌的檢測。結合傳統的生物標記物,能夠實現對早期階段胰腺癌的診斷,這在之前是非常困難的。 為了發現可以用于胰腺癌檢測的生物標記物,研究人員決定對已經報道過在胰腺癌組織中高表達的基因進行分析。隨后他們利用兩種類型的蛋白質組學方法檢測了大量臨床樣本,分析候選基因表達的蛋白在胰腺癌病人和健康人血液中的變化情況。最終在130個候選蛋白中找到23個變化顯著的蛋白質。 研究人員使用質譜技術和定量蛋白組學技術對這些胰腺癌候選標記物進行了證實。為了更加高效地對大量臨床樣本進行分析,他們還開發了一種自動分析系統,對65名健康人和38名早期胰腺癌患者血漿中的候選蛋白進行了比對,發現IGFBP2和IGFBP3這兩種蛋白在早期胰腺癌患者體內存在顯......閱讀全文
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程序可用于測試癌癥生物標記物的臨床利益。這種方法可能會大大縮短從實驗室到進入臨床應用的道路。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11日的《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 蛋白質生物標記物對于個體化醫療至關
根據展示在利物浦召開的英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RI)癌癥會議上的一項最新研究,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癌癥患者血液里800多個標記,這或有助于未來研發對各種類型癌癥進行早期檢測的血液測試。 這是首次對與癌癥相關的血液標記物進行全面的審查和鑒別,這將有助于未來臨床研發。這項由英國早期癌癥檢測協會進行的
北京時間11月4日消息 據科學日報報道,根據展示在利物浦召開的英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RI)癌癥會議上的一項最新研究,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癌癥患者血液里800多個標記,這或有助于未來研發對各種類型癌癥進行早期檢測的血液測試。 這是首次對與癌癥相關的血液標記物進行全面的審查和鑒別,這將有助于未來臨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死亡率居惡性腫瘤之首,如今肺癌已經成為中國主要疾病負擔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癌癥首位。據統計,2015年我國新增肺癌患者約為73萬例,每年約有61萬人死于肺癌。此外,與其它癌癥相比,肺癌的5年生存率極低,嚴重危害人民健康,預計到2025年,我國每年肺癌新發病例將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血液檢測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 Trans Med:新型血液DNA檢測手段可用于早期癌癥的鑒定 Doi: scitranslmed.aan2415 為了能夠無創性地對癌癥進行早期診斷,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Kimmel癌癥中心的研究者
近日,在利物浦舉辦的國家癌癥研究所癌癥(NCRI,National Cancer Reasearch Institute)會議上,來自英國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者表示,他們已經在癌癥病人的血液中鑒別出了800多種生物標志物,這或許可以幫助科學家們開發出單一的血液檢測技術來對多種癌癥進行早期檢測。
一直以來,癌癥的診斷研究領域都是科學家們關注的重點,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許多新型的癌癥檢測技術不斷涌現,比如癌癥液體活檢技術,microRNA檢測工具、成像追蹤技術等,本文中小編就盤點了2015年癌癥診斷領域的研究亮點。 【1】4篇權威期刊論文聚集癌癥血液檢測 雖然實體腫瘤的檢測仍然是癌癥
2017年1月9日訊 /生物谷BIOON /——血液檢測由于其簡單方便、便宜而快捷,在疾病診斷、藥效監控等方面廣泛應用。在腫瘤診斷及預后、神經系統疾病診斷等領域的應用更是廣泛,對腫瘤及其他疾病早期診斷立下了汗馬功勞。下面,小編就盤點了最近血液檢測方面的研究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探討。 1、Nat
體外診斷技術(In Vitro Diagnosis,IVD),是指在人體之外,通過對機體種包括血液、尿液等體液樣本進行檢測而獲取相關臨床診斷信息,從而幫助判斷個體疾病或機體機能的服務和技術等。 我國體外診斷(IVD)發展起步較晚,1985年科學家們才研制了我國第一批國產生化診斷試劑;未來,傳染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變大,飲食安全衛生不良,環境污染等原因導致癌癥發病率不斷攀升,因為腫瘤細胞具有無限繁殖的特點,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并加以控制,腫瘤不斷惡化,最終導致病入膏肓回天乏術。反之,若及時發現腫瘤,進行治療,那么就能扼住癌癥的“咽喉”。 隨著科技的發展,腫瘤的檢測技術不
日前,來自光子科學研究所(簡稱ICFO)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全新的芯片實驗室,能夠在一滴血液中檢測出癌癥的蛋白質標記物,可以用于癌癥的早期檢測。此種裝置擁有檢測低濃度標記物的能力,并且具備可靠、廉價以及便
11月以來,伴隨著APEC在京如火如荼地召開,我們的基因檢測行業也爆發了許多新鮮的大事。本文由測序周報(資訊篇)重點搜集了與無創基因檢測相關的國內外最新資訊,回顧了9條上周關注及13條綜合資訊。大家品讀完之后,一定會覺得基因檢測離我們已真的不遠了! 上周關注 01 達安基因測序儀和唐篩試劑盒
每次小便時,很多人只是將尿液沖走了事,并沒有意識到尿液能夠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態。尿液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復雜的生物流體。 醫生、營養學家和環境科學家不僅對尿液的物理性狀,如尿量、顏色、透明度、氣味、pH和比重等感興趣,也對尿液的化學成分特別感興趣,因為它們揭示了有關一個人的健康與否、他們所吃的
個體化醫療正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學界的重視,而生物標志物是實施個體化醫療的基礎。生物標志物(Biomarker)是近年來隨著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技術的發展而提出的一類與細胞生長、增殖、疾病發生等有關的標志物;能反映正常生理過程或病理過程或對治療干預的藥物反應,在早期診斷、疾病預防、藥物靶點確
來自北京大學、首都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開發出了一種稱作為MCTA-Seq(methylatedCpGtandemsamplificationandsequencing)的新方法,可在全基因組范圍檢測肝癌循環游離DNA中的超甲基化CpG島。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發布在10月30日的《細胞研究
【1】Nature:開發基于DNA包裝的新型血檢可檢測多種癌癥 doi:10.1038/s41586-019-1272-6 近日,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Kimmel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簡單的新型血液檢測方法,通過發現癌細胞脫落的DNA碎片在血液中循環的獨特模式,可以檢測七種不同類型癌癥
在癌癥早期診斷領域,通過檢測血液或尿液中與腫瘤相關的生物標記物來診斷癌癥的液體活檢與傳統活檢相比侵入性更低,更為經濟省時,需要專業技能也較少。循環DNA(circulating DNA),微RNA(microRNA, miRNA),和其它非編碼RNA都可以成為與疾病相關的生物標記物。日前,美國紀
日前,美國研究人員利用單壁碳納米管的光譜特性研制了一種能直接檢測體液中微RNA的納米傳感器。這種傳感器彌補了傳統微RNA檢測方法的缺陷,有望幫助醫療人員對患者進行早期診斷。 在癌癥早期診斷領域,通過檢測血液或尿液中與腫瘤相關的生物標記物來診斷癌癥的液體活檢與傳統活檢相比侵入性更低,更為經濟省時
過去十年,各個醫藥領域都轉向個體化治療,個體化治療主要通過生物標記物和配套的伴隨診斷(CDx)來劃分病人群體。生物制藥企業與成熟的體外診斷(IVD)公司合作開發伴隨診斷測試,這一模式已被證明普遍有效。然而,個體化治療的諸多驅動因素給伴隨診斷行業帶來了快速變革,促使生物制藥企業全面評估新的伴隨診斷
據最新一期《自然·化學》雜志報道,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檢測人體血液中癌癥生物標記物的新方法:利用肽核酸鉗及納米微電子芯片檢測游離核酸。 核酸可分為DNA(脫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通常位于細胞內,但有時也能在循環血液中找到。癌癥患者的血液中往往有更多的這種脫離細胞的核酸,其中一小
來自北京大學、首都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開發出了一種稱作為MCTA-Seq(methylated CpG tandems amplification and sequencing)的新方法,可在全基因組范圍檢測肝癌循環游離DNA中的超甲基化CpG島。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發布在10月30日的
6月6日,據國外醫療學術網站medicalxpress報道,來自梅奧診所(Mayo Clinic)和Exact Sciences Corporation的研究人員一起完成了一項II期研究,這項研究是將一組DNA標記物與甲胎蛋白作為檢測肝癌的方法進行比較。研究人員今天在華盛頓特區舉行的2018年消
2015 年,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評出的2015年度的十大突破技術中,液體活檢技術赫然在列。2017年,這項技術又榮登《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所評選的十大新興技術之首。這項非侵入式的新型檢測技術,正在疾病篩檢等領域獲
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一種成人最常見的原發性肝癌,也是造成全球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HCC新增病例多達78萬例,死亡數量也高達74萬例。這種惡化程度較高的致死疾病與肝部慢性炎癥相關,目前沒有特效治療手段。而且HCC早期比較隱匿,患者確診的時候往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20年,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里,科學家們在癌癥檢測領域取得了多項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本年度科學家們在癌癥檢測研究領域取得的重磅級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 【1】J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癌癥早期檢測無疑是當今最熱門的研究方向之一。借助人類基因組計劃打下的基石,和對癌癥中基因突變的相關研究,科學家終于即將實現這一偉大的目標。拉爾夫·赫魯班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多個跨學科團隊聯合開發的 CancerSEEK 就是這類測試之一。Ca
癌癥早篩和早診是人類預防癌癥提高生存率的最有效方式。在這一科研前沿領域,近年來ctDNA、循環腫瘤細胞(CTCs)檢測成果顯著。然而,傳統的腫瘤相關蛋白生物標記物卻進展寥寥,近日,一項蛋白組學用于癌癥早篩的平臺,敲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2017年12月4日,PNAS 在線發表了來自約翰霍普金
最早研究人員是在1997年發現了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血液樣品中的癌癥干細胞,但是由于采用表面標記物證明實體腫瘤中癌癥干細胞的存在,常常會出現不一致的結果,因此這一理論也引發了激烈的討論。但是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所有癌癥類型(膠質母細胞瘤、結腸癌、胰腺癌、乳腺癌和肺癌)中發現了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啟
來自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科學家報道他們開發出了一種采用尿液準確檢測宮頸癌的方法,相比其他直接檢測宮頸組織基因標記物的方法具有更高的準確度。 這種新方法不同于以前的任何方法,因為他們不僅檢測人體組織的DNA變化,同時還檢測HPV病毒的DNA,這種病毒可以通過性傳播,最終導致各種疾病。這項研究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