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晚,圍繞“陰陽五行應該寫入《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以下簡稱《基準》)么”,一場爭論在科學家和人文學者之間展開。(見本報3月1日報道《陰陽五行該不該納入科學素質基準?—— 一場由“對撕”引發的科普“狂歡”》) 事情起源于2016年4月科技部、中宣部印發的《基準》。《基準》涵蓋了中國公民需要具有的科學精神、掌握或了解的知識、具備的能力,其中明確將“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觀念”作為其132個基準點之一。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雙南自《基準》一出,便與另外七位科學家聯名發表文章,抨擊《基準》將“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內容納入其中“不科學”。而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孫小淳卻支持其納入《基準》。 由此,就有了這場面對面的交鋒。 事實上,歷史上國內外科學家和人文學者之間的爭論并不少見。近百年前,對中國思想史影響深遠的“科玄論戰”就是最著名的一例。 1923年2月14日,張君勱在......閱讀全文
1959年5月7日,英國物理學家、文學家C·P·斯諾(C.P.Snow)在其母校劍橋大學作了一場題為《兩種文化和科學革命》的演講。在演講中,他將人類文化的承載者歸結為兩類:第一類以人文學家為代表,主要包括作家和社會學家;另一類則以科學家為代表,主要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根據當時人文
紐約洛克菲勒基金會辦公大樓,肅穆的有點兒憋悶的議會大廳,一場由人文學家和科學家們進行的著名爭論正在這里進行。醫學家和生物學家們面對人文學家顯得咄咄咄逼人:“我們不斷地發明東西——新的藥物、新的治療方法、新的各種谷物和麥類,而你們又做過什么呢?”當即有人反問:“你聽說過美國憲法嗎?”對方當即三
一 2009年7月11日上午9點,98歲高齡的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院辭世,就像深秋的一片落葉,闃然回歸了大地。 然而,這一無聲的葉落卻在整個中國引發了強烈的震撼。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和校長很快在第一時間趕到醫院,商討了治喪事宜。接下來,數以百計的國內外媒體連篇累牘對于這一事件進行跟蹤
田波院士最卓越的地方恰恰在于他對國家社稷民生的體貼關懷,心懷蒼生,科研事業高度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此成其“大”;密切關注國際科學前沿,及時追蹤領域最新趨向,活到老學到老,眼界開闊,此成其“高”。 田波(1931年12月~) 著名病毒學家,中科院院士。山東桓臺人。1954年畢業于北京農業大
英國廣播公司近日報道,美國檢方以“竊取英國制藥公司商業機密”為由起訴5名華人。此案結局如何尚未可知,然而,去年美國的兩起“華裔科學家間諜案”,最后都被證實是場鬧劇。 美國天普大學物理系主任郗小星在家中被聯邦特工抓走,司法部指控其向中國提供“袖珍加熱器”的電路圖,然而幾個月后,有專家發現郗小星和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科技創新涉及諸多方面,能否培育良好的創新文化是重要基礎。 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走進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你會感覺到既無處不在又似乎無聲無息的精神脈絡貫穿于整個科研活動過程中。 薪火相傳的科學精神是昆明分院科研工作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命
盡管收集可獲得的在線學術材料的想法日益增多,如從文章和數據集到會議報告和講座,但有一種學術文獻卻幾乎未得到審核。那就是教學大綱:列出閱讀材料、話題以及大學課程所期望的材料。 至少,在今年1月,當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數據科學家、社會學家和數字—人文研究人員發起一個叫作“開放課程資源管理器”的工
崔永元在北京舉行美國轉基因調查說明會供圖/CFP 崔永元在美國的超市里調查轉基因食品 3月1日,新浪、騰訊、搜狐同步推出崔永元赴美國拍攝的調查轉基因紀錄片,獲得大量瀏覽和轉發。崔永元本人也在微博上稱,他決定本片公益播出,不收取仼何費用。 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崔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國的原始性創新總體能力和水平還不夠呢?從歷史的角度看,這與科技基礎、文化傳統、工業及經濟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從現實的角度看,主要還是體制和機制問題。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對人類創新的貢獻也舉世矚目。但由于封建社會及外侵戰亂等歷史原因和創新管理的問
是什么原因致使我國的原始性創新總體能力和水平還不夠呢?從歷史的角度看,這與科技基礎、文化傳統、工業及經濟水平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但是,從現實的角度看,主要還是體制和機制問題。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對人類創新的貢獻也舉世矚目。但由于封建社會及外侵戰亂等歷史原因和創新管理的問
全職歸國6年,施一公仍然對成為祖國發展的參與者而興奮。無論是癡迷科研的“本性難移”,還是堅守講臺的為師之道,或是大膽改革的理想主義,都擦亮了他“美國夢”是過去、“中國夢”是未來的事實:“大我與小我從來無法割裂,踏實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好的報國。” 6月,蘇州,冷泉港結構生物學研討會上,施一
人才“爭奪戰” 150多年來,一波波海外留學大潮興起,一代代海歸學成回國,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國年輕一代“出國潮”熱度不減;另一方面,在西方社會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減弱的情況下,“回國潮”也必然成為大趨勢。中國出臺的各種人才政策,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趨
長久以來,公眾頭腦中的科學家被“定格”于這樣的形象:戴著厚厚的眼鏡,穿著白大褂在實驗室里埋首于瓶瓶罐罐或各種奇怪的儀器之間,他們常常不茍言笑,過分嚴肅。總之,世人眼中的科學家大都聰明過頂,但過著單調、枯燥而寂寞的生活,似乎終其一生也不會被人理解。 另一方面,如此這般概念化、模式化的想象為科學
北京時間10月7日消息,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報道,瑞典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100多年前創建了諾貝爾獎,時間是1895年。當時設立的獎項分別是:物理學,化學,生理學與醫學,以及和平獎。 今天,在118年后,這些獎項的設置基本上沒有出現過什么大的變動,除了在1968年的時候增加了一項“諾貝
近日,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共有來自世界范圍內的361位學者當選。 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成立于1988年,總部設在英國倫敦,是由歐洲多國科學部長共同倡導創立,由英國皇家學會等多個代表歐洲國
張藜 從女性角度而言,在接受了多年的教育后,她們會有自我期待,但外界環境是否給了她們一個充分實現自我的機會? 中國女性科學家在成長過程中都有哪些困惑?在當下的科研體制環境中如何調整心態、面對現實?圍繞這些問題,《中國科學報》采訪了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研究員張藜。
2011年6月29日,納米精英楊培東在母校蘇州木瀆中學演講時心懷感恩。 2011年6月29日,納米精英楊培東(右二)與嘉賓一起為中科大培東實驗基地、實驗班揭牌。 2011年6月29日,納米精英楊培東(第三排左四)在母校蘇州木瀆中學內與師
4月18日,科技部、中宣部聯合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下文簡稱《基準》),不曾想一石激起千層浪。 4月23日,陳學雷等8位學者在科學網上發表署名文章,提出《基準》存在一些不妥之處。隨后,對《基準》的討論愈加熱烈。 “陰陽五行”等進入《基準》是否合適?《基準》存在哪些概念上的混亂?學者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發布前,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都會預測一把,給出一批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及其成就,科睿唯安稱之為“引文桂冠獎”。“引文桂冠獎”自2002年首度頒布以來,已有共43位該獎項得主榮膺諾貝爾獎。 9月20日,最新一版預測新鮮出爐,詳見:https://
丘成桐是名滿天下的數學家,他26歲便成就了一生的輝煌。幾十年來永不停歇的追求,讓他的名字在數學界幾乎無處不在。在普通人眼里,他就是一個活著的傳奇。 今年1月3日,丘成桐從臺北飛回北京,1月4日他又要飛往英國劍橋大學參加斯蒂芬·霍金的七十壽辰慶祝儀式。在這兩次飛行的間隙,《中國
又一所國字頭大學即將橫空出世? 據中國中醫科學院官網消息,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建設可行性論證會和建設工作匯報會在11月1日和11月4日相繼召開。一周內,兩次建設會議召開,意味著這所“國字頭”大學或許很快就要來了。 作為研究中醫藥的國家級科研機構,中國中醫科學院成果豐碩、實力雄厚,擁有中國首位諾
2010年12月10日,曾因在大分子分析領域進行革命性研究的、獲得2002年Nobel獎的弗吉尼亞聯邦大學(VCU)化學教授約翰B ·芬恩(John B. Fenn)博士,于今日逝世,享年93歲。 12月10日同時也是2010年Nobel獎在挪威奧斯陸的頒獎日,Nobel獎
喜歡流行音樂,著西裝,戴眼鏡,善直言,開朗,成果多,是人們對2013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的印象。 在院士榮耀的背后,吳立新還有艱苦的成長記憶,勤奮的求學時光,執著的他鄉尋夢,以及對科研的熱情,對生活的熱愛,對學生的關懷,對老友的感激,對新身份的思索……吳立新教授(右三)在指導學生
新華社北京3月27日電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科協系統深化改革實施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科協系統深化改革實施方案》全文如下。 科協是科技工作者的群眾組織,是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是國家推動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綠色發展。土地沙漠化作為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領域的重大問題,日益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國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土地沙漠化是我國當前面臨的最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是造成沙塵暴等沙害頻發及荒漠地區人民貧困的主要根源,對我國的
■許智宏 現在,大家都在講全球化進程,全球化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多積極的方面,但在不少媒體和會議上也都在討論反思全球化究竟是好還是不好。但不管怎樣,應該講它還是有積極作用的一面,至少使我們認識到,今天一個國家已不可能孤立地生存,我們同生活在一個地球村,比以往任何時期
這位始終引領科研“潮流”,卻又與“潮流概念”保持距離的科學家,回國十余年,在中國這棵“大樹”上結下的最大果子當屬“社會計算”。 “大數據”無疑是眼下最火的科技概念,作為在復雜系統和智能控制領域作出開拓性貢獻的國際著名學者,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王飛躍事實上在20多年前就已涉足“大數據”相關領域的
曾毅(1929年— ) 曾毅,廣東揭西人。1952年畢業于上海第一醫學院。1956~1960年,從事脊髓灰質炎病毒,減毒性疫苗免疫,腸道病毒、麻疹病毒的研究。1960年起從事腫瘤病毒研究。從1973年開始研究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系,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學診斷方法,并獲得衛生部的試劑生產證。在
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聚焦汶川大地震 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第71~74場主題報告會于5月24日~25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報告會聚焦汶川大地震,中國科學院滕吉文、崔鵬、葛全勝、倪四道4位專家從不同角度對地震發生的成因、地震災害的預警及快速評估進行了深入
近日,楊振寧在“紀念《自然辯證法通訊》創刊40周年”學術座談會上的發言“國內對于中國科學家的貢獻的記載分析做得一塌糊涂”,引起了科技史學界和公眾的熱議。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真的嚴重缺位?記者就科技史發展現狀、存在的困境及原因,以及如何推動科技史發展等相關問題采訪了科技史學家。 部分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