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 為貫徹落實全院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推進實施中國科學院十三五人才高地建設規劃,3月28日,中科院人事局在北京召開中科院人才引進工作交流研討會議。人事局局長李和風作了題為《按需引才精準聚才,助力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的專題報告。會議由人事局副局長董偉鋒主持。 李和風在報告中回顧了十二五以來中科院人才引進工作的主要進展,從引才戰略、引才方式、引才管理、引才保障和引才文化等五個方面歸納了院屬單位在人才引進方面積累的經驗和典型做法,深入分析了中科院人才工作面臨的形勢,以及引才工作在頂層設計、統籌支持、方式方法、管理服務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對院屬單位下一步做好人才引進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李和風在講話中強調,院屬單位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明確新的責任和要求,增強人才工作的緊迫感,堅持高精尖缺導向,結合自身發展戰略和人才隊伍建設需求做好引才規劃和統籌協調,營造良好人才發展環境,同時加大人才自主培養力度,逐步實現引進人才與現有......閱讀全文
6月20日,中國科學院第二屆人才發展主題活動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詹文龍、陰和俊、張亞平,秘書長鄧麥村,副秘書長潘教峰等領導出席了相關活動。 人才發展主題活動日上,詹文龍系統介紹了中科院人才工作的最新進展及相關政策舉措。他指出,人才是科學發展第一資源,是我國在激烈的國
未來5年將引進培養近萬名優秀人才 9月1日,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全面啟動實施“中國科學院人才培養引進系統工程”。據了解,作為國家自然科學的最高學術機構、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高地,中國科學院計劃在未來5年里,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支持領軍人才600名,引進培養學術技術帶頭人600名,培
今天,中國科學院第三屆人才發展主題日暨海外人才走進科學院系列活動在北京拉開帷幕。中科院副院長詹文龍、張亞平出席啟動儀式。 詹文龍表示,今天是中科院各類優秀人才和海外優秀人才一年一度的“節日”。“中科院把人才作為立院之本、強院之基、發展之源。我們希望通過這次活動,進一步強化中科院珍視人才的意
日前,中國科學院人事局公布2016年度“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計劃入選者名單。經報名申請、研究所專家評議推薦、中國科學院審定,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14名研究員最終入選,其中,韓克利、金玉奇、徐杰等3名研究員入選特聘核心骨干,曹義鳴、陳吉平、陳萍、程謨杰、傅強、潘秀蓮、邵志剛、王曉東、楊啟
日前,中國科學院人事局公布2016年度“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計劃入選者名單。經報名申請、研究所專家評議推薦、中國科學院審定,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14名研究員最終入選,其中,韓克利、金玉奇、徐杰等3名研究員入選特聘核心骨干,曹義鳴、陳吉平、陳萍、程謨杰、傅強、潘秀蓮、邵志剛、王曉東、楊
青年科技人才是社會文明進步、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富裕幸福得以持續的重要力量。如何激發青年科技人才的工作激情和活力,已成為當前新一輪人才隊伍建設中面臨的重要而又緊迫的問題。 2011年6月,中國科學院正式成立青年創新促進會(以下簡稱“青促會”),該學會是繼“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
18位獲西部學者突出貢獻獎;50位獲盧嘉錫青年人才獎 據中科院人事教育局網站消息,經單位推薦、專家評審和王寬誠教育基金會審定,中國科學院118位學者獲2011年度中國科學院王寬誠人才獎。其中,國家天文臺(云南天文臺)劉忠等18位學者獲“中國科學院王寬誠西部學者突出貢獻獎”,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9月5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李良彬教授應邀訪問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并作了題為“同步輻射技術與高分子加工物理”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固體所李越研究員主持。 李良彬在報告中詳細介紹了同步輻射技術及其在材料加工研究中的應用。同步輻射光源具有高強度、波段寬、高度
今天,中國科學院人事局正式公示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獲獎候選人,共有10位青年學者入選。 10位青年學者來自中國科學院各大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本都在各自領域取得突出成果,多位學者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10位杰出青年學者名單如下:鄢社鋒 鄢社鋒,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
19人入選2009年度中科院“現有關鍵技術人才” 近日,根據中國科學院“關于公布中國科學院2009年度杰出技術人才遴選結果的通知”(科發人教字〔2010〕21號),經中科院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審定,此次共有26人入選2009年度杰出技術人才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隨著綜合國力的日臻強盛,以及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當前我國的整體人才環境已經出現了嶄新的氣象。伴隨著來自國內外的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可以說,我國的人才環境已經出現了一種“新常態”。 那么,這種新常態究竟有何特征?更重要的是,面對這種“新常態”,各級政府以及相關科
今天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開幕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現在,我們召開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專題座談會。參加座談會的有6個學部的部分院士、中科院相關研究所的負責同志。 習總書記在講話中,回顧了我國近代以來因科技落后而挨打的歷史教訓,回顧了新中國科技事業的長足進步和經驗,分析了我國當前和未
與國家風雨同路,與時代命運與共。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以下簡稱華南植物園)迎來90歲華誕。 “90年來,我們歷經戰火紛飛、新中國成立、十年‘文革’、改革開放,華南植物園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進入了新時代。”
黃昆班同學參觀半導體所集成技術中心 大學生到半導體所參加科研實踐 武漢病毒所與蘇州大學舉行“高尚蔭菁英班”揭牌儀式 成思危在菁英班上為同學們講課 教育部和中科院共同召開“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工作交流會,總結計劃實施1年來的成果 12月10日,蘇州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一同為“
6月20日至21日,作為中國科學院人才主題日系列活動之一的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簡稱:青促會)2013年度會員大會在北京舉行。院人事局局長李和風出席會議并作了講話,人事局相關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大會公布了經全體會員差額投票產生的新一屆理事會成員及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和專
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經過兩年的緊張調試工作,現已經實現了跟蹤、漂移掃描、運動中掃描等多種觀測模式。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攝。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臺建立天地鏈路。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10月10日,首次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成果海
編者按:“時間完全被填滿了,但樂在其中。”這是黃輝對自己工作狀態的回答。一直以來,黃輝堅持“讓科學研究更有用一點,通過科學技術解決實際問題、解決國家的重大需求。”回國六年,專注于研究的同時,不斷拓展其應用價值,作為團隊主要成員之一,通過有機半導體材料實現了變廢為寶,該工作被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
“作為一個大國,我們必須有自己的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沒有基礎和前沿領域的原始創新,科技創新就沒有根基。” 5月28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溫家寶總理這樣指出。 5月23日,全國基礎研究工作會議在時隔十年后再次召開。 國務委員劉延東強調:“當代科學前沿孕育新的重大突破,人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今年的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如此精煉地概括了人才與創新、發展之間的關系,也凸顯出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的重要戰略價值。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科技和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印證了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的人才政策的正確性。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
編者按:1994年,中國科學院在國內率先推出了面向海內外的人才計劃——“百人計劃”,旨在吸引一批45歲以下的優秀青年人才,培養一批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形成一批高水平科研團隊。20年過去了,這項計劃的實施情況和成效如何?當前中國科學院正在深入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在“率先建成國家創新
9月21日,上海市長寧區委、區政府組織召開“2010年長寧區人才工作會議暨領軍、拔尖人才命名表彰會”。 會議傳達了上海市人才工作會議精神以及加強長寧區人才工作實施的若干意見。為表彰各行各業涌現出的一大批優秀人才,鼓勵各類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授予39位同志“長寧區第二屆領軍人才”
開班儀式現場 9月26日下午,中科院京區科學技術協會與北京三十五中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報告廳聯合舉行首屆科技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班開班儀式,同時這也是該培養班的第一課。 首先,京區科協副主席袁志寧、三十五中校長朱建民分別致詞。隨后,特邀領導和院士專家作了講話。中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動脈血管壁的慢性炎癥,與線粒體DNA(mtDNA)和人類抗菌肽LL-37有關。最近人們發現mtDNA能夠逃避自噬并引發炎癥,但還不清楚其中的具體機制。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發現,mtDNA與抗菌肽LL-37形成復合體,通過逃避自噬促進動脈粥樣
近日,《中國科學院教育發展戰略與路線圖(2010-2050年)》白皮書正式發布。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中科院今后教育工作的總體目標和戰略重點,推進教育事業的更大發展,結合《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系列研究報告,在全國
創新是個永恒的話題,對處在轉型關鍵期的中國來說尤其是這樣。黨的十八大將科技創新擺在了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對新時期的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科技力量,其戰略使命是否明確,組織架構是否高效,不僅關系其自身的發展,還直接影響著建設創新型國家、深化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組改良版轉錄因子(OySyNyK),并由此建立了一個高效快速的iPS重編程系統。這項一研究于二月二十七日發表在Cell旗下的Stem Cell Reports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分別是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陳大華研究員、孫欽秒研究員以及Emory大學醫學院的
在6月20日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科學院人才發展主題活動日上,10位40歲以下青年學者從79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榮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獲獎者平均年齡為38歲,其中年紀最小的徐書華僅34歲,女性科學家王玲玲躋身其中,6位已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9人是“海歸”。他們的研
扶植新的學科生長點,支持學科交叉,申請人須在35歲以下日前,為了加大對青年科技人員的培養和資助力度,中國科學院制定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青年人才領域前沿項目專項經費管理辦法》。詳細如下: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支持35歲以下優秀青年人才開展科學研究,培養科研后備力量,中科
近日,國際知名期刊《Joule》、《Science Advance》、《Advanced Science》、《Solar RRL》和J. Mater. Chem. A發表了中科院重慶院陸仕榮研究團隊在小分子光伏材料設計合成及器件性能研究方面的系列成果。 目前我國光伏發電主要采用晶硅電站集中發電
人才是科學發展第一資源的理念,豐富了科學人才觀的基本內涵,反映了創新驅動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全面轉型,需要更加依靠創新驅動發展,各行各業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要圍繞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需求,大力吸引、培養和造就各類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