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94年,中國科學院在國內率先推出了面向海內外的人才計劃——“百人計劃”,旨在吸引一批45歲以下的優秀青年人才,培養一批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形成一批高水平科研團隊。20年過去了,這項計劃的實施情況和成效如何?當前中國科學院正在深入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在“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方面,有何新的舉措?就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 記者:白院長您好。中科院制定和實施“百人計劃”20年來,已經為我國和中科院引進、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探索出一條適應我國國情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新途徑。可否請您談談“百人計劃”的具體實施情況和成效? 白春禮: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指出“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他在今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我國要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閱讀全文
人才“爭奪戰” 150多年來,一波波海外留學大潮興起,一代代海歸學成回國,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如今,一方面,中國年輕一代“出國潮”熱度不減;另一方面,在西方社會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科技投入有所減弱的情況下,“回國潮”也必然成為大趨勢。中國出臺的各種人才政策,進一步推動了這一趨
什么是“千人計劃”?什么樣的海歸才算“人才”?人才回國圖什么?海歸人才能改變中國嗎? 掌管中國高級官員任免的中共中央組織部很少如此高調:向海外敲鑼打鼓,呼喚高層次人才回國效力。頗像一次大規模的政治動員。 2008年年底的中國,由向來僅負責任命高級官員的中組部牽頭,啟
最近的二十年,是中國科技快速發展的二十年,我國科技創新人才隊伍規模發展到世界第一,整體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為我國科技跨越發展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礎。1994年,中科院率先推出了面向海內外的人才計劃——“百人計劃”,二十年來,為我國引進和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探索出一條適應
醞釀已久的國內人才“萬人計劃”已獲得國家批準,即將發布實施。該計劃與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千人計劃”相對應,但是面向國內,再加上此前的“青年千人計劃”以及“外專千人計劃”等重大國家人才工程,中國頂尖人才的“千萬”格局漸成。 避免高校名額“分肥” 日前,中組部人才局副局長宋永華在上海參加高
科技部辦公廳 中央組織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16年創新人才推進計劃暨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創業領軍人才推薦選拔工作的通知 國科辦政〔2016〕5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黨委組織部、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組織部、科技局,國務院有關部門、直屬機構辦公廳(室
時至今日,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還清晰記得5年前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的每一個細節。 那是2005年,身在美國的車永勝在網上看到中科院微生物所的招聘計劃后,很隨意地發了一封郵件。 讓他沒想到的是,兩個小時后,他就收到了回復。之后的一周里,他接連收到微生物所時任所長高福從英國出差期間發
施一公 3年前,我國啟動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即“千人計劃”,按照這個計劃,國家將在未來5—10年內吸引千名左右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工作,并建立40—50個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基地。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施一公曾是“千人計劃”倡議者之一,并于今年1月當選“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首屆會長。12月1
勇于進取的生物物理所隊伍智慧的“腦”已運轉起來6月16日至18日,中科院“創新2020——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研討會”召開,與會的近100位所長就像各路征戰的將領般云集北京,從黨和國家賦予中科院的戰略定位出發,圍繞事關我國科技事業長遠發展和“創新2020”深入實施的一些關鍵性問題,進行了
為充分發揮引進人才的“領軍”作用,近年來陜西省啟動了引進海外優秀人才的“百人計劃”和“三秦學者計劃”,先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重大人才政策,吸引人才參與西部大開發,取得明顯成效。 圍繞重大戰略部署和重大產業項目需要,近年來,陜西省切實加強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從2012年起,陜西省財政每
近日,浙江紹興重磅出臺《高水平建設人才強市的若干政策》,這一被稱為“3.0版本”的人才新政,是歷年來含金量最高、競爭力最強、覆蓋面最廣的人才政策。 整個文件全文較長,這里截取其中一段供各位先感受一下: 以下為文件原文節選,全文請見參考鏈接: 中共紹興市委辦公室紹興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
春華秋實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 至今,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已經為中國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在國際上取得了一批具有非常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北京譜儀Ⅲ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都是為人所熟知的國家重大科學項目,而領銜這兩項重要工作的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正來
我們可能經常會聽說,一些學術大牛是院士或是長江學者等,也有資質較好的同學幸運地申請到了這些大牛的門下,如此以來,對于擁有眾多學術頭銜的他們來說,無時無刻散發著權威感。 這種權威感來自于他們出眾的科研成果,而各種學術稱號的評取也正是基于他們的科研成果而來,這也是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個學者的學術水平
我們可能經常會聽說,一些學術大牛是院士或是長江學者等,也有資質較好的同學幸運地申請到了這些大牛的門下,如此以來,對于擁有眾多學術頭銜的他們來說,無時無刻散發著權威感。 這種權威感來自于他們出眾的科研成果,而各種學術稱號的評取也正是基于他們的科研成果而來,這也是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個學者的學術水平
周琪,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12年前,已拿到法國綠卡的他,毅然回國。在中科院“百人計劃”支持下,周琪在國內建立自己的實驗室。12年后,他的科研成果令世人矚目:首次證明誘導多能干細胞與胚胎干細胞一樣具有發育為健康小鼠的能力;證
我們可能經常會聽說,一些學術大牛是院士或是長江學者等,也有資質較好的同學幸運地申請到了這些大牛的門下,如此以來,對于擁有眾多學術頭銜的他們來說,無時無刻散發著權威感。 這種權威感來自于他們出眾的科研成果,而各種學術稱號的評取也正是基于他們的科研成果而來,這也是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個學者的學術水平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轉發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 教學名師入選人員名單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院校局,部屬各高等學校: 按照《中共中央組織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入選人員名單的通知》(組廳
“萬人計劃”是國家選擇優秀人才并給予特殊支持的一種政策,而不是一種長期的標簽式頭銜,或者一項長期福利。這種支持應該有階段性考核,由公眾監督,不合格的下、符合條件的上,形成一種良好的示范效應。 ■李志紅 人才是第一戰略資源,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與合理使用成為當前重要的戰略問題。國家高層次人
“帽子”滿天飛 創新驅動歸根到底是人才驅動,人才是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培養一支潛心科研的高素質青年科技隊伍至關重要。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和各省市紛紛推出各種人才計劃,在吸引、培養創新人才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由于“帽子”過多過亂,其引發的負面效應也日益凸顯。 科技界的
李四光、竺可楨、錢三強、華羅庚、錢學森、陳景潤……這些為中國科技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們,雖然各自的研究領域不同,卻都與一個機構息息相關——中國科學院。 正是因為擁有如此多大師級的頂尖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才能在
首批國家“萬人計劃”科學家工作室授牌儀式現場。 【強國密碼】 日前,首批國家“萬人計劃”科學家工作室授牌儀式在北京舉行。科學家工作室將由國家“萬人計劃”杰出人才擔任首席科學家,采取“一事一議,按需支持”的方式,對其從事的戰略性、原創性研究予以特殊支持。 1.聚焦前沿突出高端 遴選標準 合理
近年來,中央、部門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和人才計劃管理辦法,在服務創新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良傾向:如“政出多門”“帽子滿天飛”“評價管理過于急功近利”等,加劇了學術界的浮躁風氣。一些院士專家呼吁:要結合創新驅動發展新要求,對當前名目繁多、重復資助的人才
2019國際遺傳與表觀遺傳精準醫療論壇會議 中國?溫州 2019.4.19-21 2019國際遺傳與表觀遺傳精準醫療論壇會議將于2019年4月19日至21日在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育英學術館舉辦。 “國際遺傳與表觀遺傳精準醫療論壇(International Forum of Genet
日前,中科院發布了《關于對擬獲2008年度“百人計劃”擇優支持學者進行公示的通知》,全文如下: 關于對擬獲2008年度“百人計劃”擇優支持學者進行公示的通知 科發人教函字〔2008〕175號 院屬有關單位、院機關各部門: 經院“百人計劃”擇優支持專家評審會評議,院“百人計劃”領導小組審定,2
中國科學院首批“百人計劃”獲得者、北京大學校長王恩哥(中)與他的研究生在教室內討論學術問題。 20年前,一張藍圖上繪出梧桐樹,盼鳳來儀,為中國科學增添動力;20年后,藍圖上筆走龍蛇,星光熠熠、氣象萬千。這張一筆一畫繪就的藍圖,正是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實施20年來的真實寫照。 1
對于青年人才來說,如果有經費就能邁出腿,沒有的話就只能眼巴巴看著了。 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200萬-300萬元、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自然科學領域120萬-240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14年從200萬漲到了400萬……青年科研人才是最具創造力的群體,也是最需要得
扶持國內人才的“萬人計劃”目前已開始實施。昨日(9月2日),人社部副部長王曉初在京向南都記者證實,“萬人計劃”將與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千人計劃”相對應,以更大力度支持高端人才國產化。 “萬人計劃”針對國內的專家學者,而非留學人員,這與已實施4年的“千人計劃”將實現有效互補。2008年底開
六十歲月一甲子,不忘初心再出發。 60年前,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大科學院之一,成為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的國家隊和先行者。 從“落后”到“領先”,從“模仿”到“原創”,從“空白”到“超越”……60年來,醫學科技創新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中國醫學科學院人深深的足跡,為人民健康護航途中的每一次
5月24日,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五屆學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召開。會議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江東亮主持。嚴東生院士、郭景坤院士、袁渭康院士、李龍土院士、薛群基院士、高濂教授、張荻教授、周延春研究員、殷慶瑞研究員和實驗室主任施劍林研究員等學術
5月24日,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五屆學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召開。會議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江東亮主持。嚴東生院士、郭景坤院士、袁渭康院士、李龍土院士、薛群基院士、高濂教授、張荻教授、周延春研究員、殷慶瑞研究員和實驗室主任施劍林研
記者今天從陜西省科技廳獲悉:陜西省“創新團隊計劃”實施一年以來,培養了一批高層次創新人才,3人被評為國家頂尖人才,引進各類高層人才18名,其中2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2人入選省“百人計劃”。 據悉,陜西省“創新團隊計劃”每年在陜西地區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創新型企業中,遴選一批具有國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