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國家實驗室‘蛟龍’號共享航次”新聞發布會4月1日在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舉行。作為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海洋國家實驗室將于今年4月初首次參與“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并在中國南海首次使用“蛟龍”號實施深海載人科考。 海洋國家實驗室學委會秘書長潘克厚介紹說,4月9日,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09”母船將從三亞啟航,開始執行中國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任務。第二航段中有5個潛次將執行海洋國家實驗室鰲山科技創新計劃項目,5個潛點分別位于水深2500米至約4000米處,在科學上具有非常典型的意義。 潘克厚認為,本次科考與以往不同,這5個潛次是中國首次面向全國廣泛征集、由多學科專家共同研討確定并共同實施調查和研究的潛次方案,所收獲的樣品將根據有關要求實施開放共享。同時,這是海洋國家實驗室自2016年增補為“蛟龍”號深潛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以來,首次參與“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也......閱讀全文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60年來,地處祖國南海之濱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無論是篳路藍縷中勇于求索,還是春涌神州時的敢闖敢試,都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歷史使命,將國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學研究緊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譜寫出大氣磅礴、絢爛輝煌的優美華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6月11日,隨著美國“決心號”鉆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碼頭,由中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導的我國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圓滿完成了2個航次、歷時4個月的科學考察任務。這也是國際大洋鉆探船首次停靠中國大陸港口。 12日,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中國辦公室、同濟大學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此次南海新一輪大洋
新中國的海洋石油事業發端于南海,早在1957年,有關部門即開始在海南島南面鶯歌海岸外組織作業,追索海面油苗顯示,后由于60年代越美戰事終止。1958年,則在渤海灣榮城至大沽口一段沿海地帶調查油氣苗;1959年,開展并完成了渤海海域及其鄰近陸地的小比例尺航空磁測,資料初步揭示渤海是華北拗陷區的一
6月11日,伴隨著美國“決心號”鉆探船停靠上海南港碼頭,由中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導的我國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至此圓滿完成了兩個航次、歷時4個月的科學考察任務,這也是國際大洋鉆探船首次停靠中國大陸港口。 這次鉆探,掀開了3800萬年前南海一帶地球大陸板塊分裂奧秘的神秘一角。雖然從南海深處鉆取的
這一次,要講述的,是南海如何從陸地變成海洋的故事。故事的挖掘者,是正停在香港招商局碼頭的“決心”號大洋鉆探船;故事的解讀者,則是來自全世界各個領域的科學家。 這是第三次南海大洋鉆探,由我國科學家主導,它包括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367和368兩個航次,共有來自13個國家的66名科學家參加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于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聲明 為重申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加強與各國在南海的合作,維護南海和平穩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 一、中國南海諸島包括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中國人民在南海的活動已有2000多年歷史。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和開發利
記者2日從設在同濟大學的國際綜合大洋鉆探計劃中國辦公室獲悉,由中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導的新十年科學大洋鉆探首航——“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IODP349航次)在歷經62天緊張而忙碌的科學鉆探后,于3月30日在臺灣基隆港靠岸,標志著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圓滿結束。 IODP349航次共
繼渤海灣、南海西部、南海東部和東海四大產油基地之后, 中海油又多了一個產油中心!圖片來源網絡 2018年3月6日,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正式取得營業執照,標志著中海油在天津、深圳、湛江、上海四大分公司之后,正式在海口設立第五個上游分公司。 據營業執照公開信息顯示,該公司的營業范圍
今年5月,“海洋石油981”南海首鉆,標志著我國首次獨立進行深水油氣勘探開發;當月,我國首艘深水鋪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赴南海鋪管作業。南海油氣開采,不僅具有重大的經濟戰略意義,更是對我國主權的最好宣示。業內人士指出,南海開發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相信相關扶持政策將加速出臺,巨額投資將源源
東北內蒙古出現嚴重夏秋連旱,西南三省遭遇百年旱災,華北遭受罕見寒潮襲擊……而新年伊始,“回南天”在南粵肆虐,“潮”氣逼人。進入4月,廣州錄得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低氣溫…… 近年來,極端氣候成為全球氣象主題。本報記者在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獲悉,去年我國極端氣候災害的發
“年輕想做事情的時候做不成,老了該謝幕的時候反而要登場。”汪品先開玩笑說,“別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 那是1959年的夏天,一輛從高加索山上下來的卡車底朝天翻倒在黑海岸邊,被壓在底下的莫斯科大學地質隊員里,有個叫汪品先的中國學生。當他蘇醒過來的時候絕沒有想到,前面等待著他的,是要比翻車更糟
南海是由歐亞大陸東部裂解形成的洋盆,也是西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盆。由于位于歐亞大陸、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板塊交界處,南海的形成原因極具爭議。關于南海下部具有太平洋型還是印度洋型地幔,一直是地球科學界探討的重要科學問題。南海打開的動力學過程及其下部地幔組成,最可能在南海擴張期洋殼(玄武巖)中得到記錄。
1月23日,同濟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英文簡稱IODP349航次),將于1月28日從我國香港啟航。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春峰教授、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林間教授聯合擔任此航次首席科學家,上船參與科學考察的中
“你看,大西洋是這樣裂開的……”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指著辦公室墻上的一幅海底地形圖,引導記者理解深海的概念。他有一個觀點,就是海洋強國一定要體現在深海大洋上。 這位年逾古稀的科學家是推動中國深海研究的先行者,是首次由中國人設計和主持的大洋鉆探航次的首
“小南海水電站‘三通一平’的環評在非常隱蔽地征求公眾意見,快去圍觀啊!”27日下午,一條微博在環保圈內快速傳播。 根據網友提供的線索,記者在“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的網站上找到了《重慶長江小南海水電站“三通一平”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信息公告》(下稱“公告”),發布單位為中國長江三峽
爭議多年的重慶小南海水電站項目塵埃落定。 環保部于3月30日印發《關于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以下簡稱《批復》),明確否決了小南海水電站。 《批復》提出,“不得在向家壩水電站壩址至三峽水利樞紐庫尾長江干流河段和支流岷江、赤水河河段等自然保護區范圍內,再規劃和建設小南海水電站
我國首次完成的“數字南海”項目于近日在海口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鑒定。該項目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海洋學會名譽理事長、南京大學地學院院長王穎教授為負責人,南京大學10位教授及多位研究生歷時三年完成。 “數字南海”是我國外交部批準立項的大型數字海洋和地理信息系統項目,由南京大學和中國南海研究院
1月28日,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持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英文簡稱IODP349航次)從我國香港起航。這是新十年(2013~2023)“國際大洋發現計劃”的首航,也是我國時隔15年后第二次在南海實施大洋鉆探。 據悉,IODP349航次由美國深海鉆探船“決心”號執行,將歷時
“蛟龍”號海試隊員揮舉紅旗向碼頭上的人們致敬。 “蛟龍”號機械手。 母船上的“蛟龍”號。 ■“蛟龍”歸來 可能人們對2010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海底插上五星紅旗的一幕還記憶猶新。明年,“蛟龍”號將有望再探南海,對南海的形成、環境、地質地貌進行研
近日,我國首個大型深海基礎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順利結題。在該重大研究計劃支持下,我國科學家首次提出邊緣海的“板緣張裂”新機制。 大陸如何破裂形成海洋盆地是地球動力學的基本問題。科研團隊開展南海大洋鉆探得到的證據表明,南海產生于新生代中期,屬于超級大陸瓦解后的板
科技部和海南省共建的海南高校第一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日前開張了,該實驗室依托海南大學,將更好地服務我國海洋強國戰略和海南地方經濟發展。科研人員在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里工作。何 偉 攝 據悉,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運行期為5年,將以國家南海戰略
根海底巖芯樣品中既有四十萬年前的化石,又有兩百萬年前的化石,是“時空穿越”,還是另有內情? “看,取出來了!”伴隨著一陣歡呼聲,2月1日凌晨,鉆探船“決心號”成功在南海4250米深處獲取了第一根近10米長的巖芯。 “第一周的工作完全顛覆了南海‘安靜’的形象,200萬年前這里曾發生劇
近日,深圳灣航道疏浚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被發現出現另一個城市的名字“湛江”,出現次數達35次,涉嫌抄襲造假。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擔環評工作,環評報告被曝存在抄襲,此事引起多方關注,央視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5月18日,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公布了對該事件的編制單位中科院南海所和編制人員下達的行政
□ 可燃冰又稱甲烷水合物,是甲烷氣體和水分子結合形成的白色結晶體,能像天然氣一樣燃燒,通常存在于大陸架海底地層以及地球兩極的永久凍結區域。可燃冰被看作是有望取代煤、石油的新能源 □ 經研究人員多年研究,在我國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鉆探目標區內共圈定11個可燃冰礦體,含礦區總面積
近日,我國首個大型深海基礎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以下簡稱“南海深部計劃”)順利結題。在該重大研究計劃支持下,我國科學家構筑了“三維空間洋陸作用”研究框架。 “洋陸相互作用”是大洋深部水與大陸來水在深海盆里發生的相互作用。作為世界上最大大洋和大陸之間的最大邊緣海
人物檔案 邱建文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副教授,不久前跟隨載人潛水器“蛟龍號”赴南海,參與了為期40天的深海科考,并成為首位乘坐蛟龍號下潛的香港科學家。7月18 日,他在香港出席了記者會,與傳媒分享下潛經驗和展示部分在深海取得的樣本,超過30家香港媒體機構派員采訪。圖為邱建文下潛后回到甲板,
中國科學院的水聲學科研究起步于海南。上世紀50年代未,我國水聲學海上考察的最早一支國家隊組建于三亞,亦即日后的中科院聲學所南海研究站。50多年來,南海站承擔了幾十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水聲界的精英,有兩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們的研究生涯就始于南海站。南海站被譽為中國水聲界名副其實的“黃
①海南一號衛星項目整星方案評審會現場 ②楊天梁在接受采訪 ③海南衛星星座構成示意圖 ④海南衛星星座建設路線 在海南管轄的海域上,如果發生了海上事故,想要進行及時搜救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有什么快速準確的方法?答案是:依靠遙感衛星的實時觀測數據進行追蹤。
南海是中國的“母親海”,控制著東亞的氣候,蘊藏著豐富的資源。目前,南海正在沿著馬尼拉海溝(Manila Trench,圖1)俯沖消亡。然而,學術界對于南海開始俯沖的時間仍然存在爭議,時間跨度為晚漸新世至中新世。南海沿著馬尼拉海溝的俯沖形成了北起臺灣省海岸山脈,南至菲律賓民都洛的一系列火山帶,稱之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動力重點實驗室(LED)在“南海暖流”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南海海洋所的以往觀測結果曾經表明,南海北部大陸架存在一支冬季逆風流,被命名為“南海暖流”(SCSWC)。南海暖流形成的機制一直是南海環流研究熱點和難點。一般認為這支流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