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罰款。 例如《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條規定,在接受監督檢查時弄虛作假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本法規定行使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責令改正,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二是拘留。 《環境保護法》第六十三條和《行政主管部門移送適用行政拘留環境違法案件暫行辦法》規定,對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尚不構成犯罪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要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三是民事侵權責任。 《環境保護法》第六十五條規定,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監測機構以及從事環境監測設備和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的機構,在有關環境服務活動中弄虛作假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閱讀全文
林宣雄,1962年9月生,江蘇宜興人,西安交通大學環保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獲陜西省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稱號,1999年主持研發的“國家環境監理信息系統”被確定為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同年獲省優秀軟件人才稱號;2003年獲首屆省優秀青年科技創新獎;2008年承擔環境保護部節能減排核心重大軟件
在環保領域,監測數據的造假并不是一個新現象,每次曝光總能引來一陣議論。曝光、查處、再曝光……進入這樣的循環,不是環保部門所愿,但破解之道在哪里,卻似乎一直缺乏明確的答案。 “天津、廊坊在線監測數據造假等違法行為依然存在”,出現在環保部督查情況中的這句話,又透著怎樣的信息? 監測數據造假行為屢
多地環保部門嚴查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多企業責任人被行政拘留。 6月16日,山東省環保廳通報了兩起環境在線監測數據造假案例,兩家企業相關負責人均被公安機關行政拘留。 與此同時,近日,因自動監控造假,福建省環保廳將10家問題突出的違法企業列為省級掛牌督辦對象,這也是福建省首次集中對企業自動監控造假
據媒體報道,最近,山東省環保廳便查處了巨野縣三達水務有限公司、日照城市排水有限責任公司兩起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案件。截至目前,兩家作假企業均被處以10萬元罰款,案件已移交公安機關處理,兩名負責人被行政拘留。 環境監測數據造假“高燒”不退 環境監測是環保工作的基礎,數據質量是環境監測的生命線。監測
4月10日,CFDA再次公開征求《關于藥物臨床試驗數據核查有關問題處理意見的公告(修改稿)》(簡稱“修訂稿”,下同)意見。 其實,這已經是“關于藥物臨床試驗數據核查有關問題處理意見”的第二次征求意見,此番是修改稿的征求意見。2016年8月19日,CFDA公開征求《關于藥物臨床試驗數據核查有關問
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成為困擾政府和業內的大問題,造假的既有污染源排放企業,也有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有關專家建議,避免數據造假應從根源入手。 資料圖片 編者按 我國推行監測市場化已經有一段時間,但監測市場發育并不完善,政策法規并沒有跟上,市場秩序存在混亂,同時,數據造假現象依然嚴重。 對此,環境保
6月16日,山東省環保廳通報了兩起環境在線監測數據造假案例。 從環保部門通報的一些案例看,造假獲益大而違法成本低,是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屢禁不止、層出不窮的一個重要原因。 宋廣玉6月16日,山東省環保廳通報了兩起環境在線監測數據造假案例。近日,因自動監控造假,福建省環保廳將10家問題突出的違法
為加大對企業環保措施的監管,由中央和地方配套投入污染在線監測網絡的資金已逾百億元,能夠監控上萬個污染源。但是,半月談記者近日調研發現,一些企業已從簡單的污水偷排轉為對在線監測數據動手腳,通過采用軟、硬件手段制造“李鬼數據”,使其永遠達標。此行為不僅欺騙社會公眾,更會誤導政府的決策。 監測設備形
“意料之外?這不是什么新鮮事啊!”這是陳恕(化名)看到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告后的第一反應。 陳恕是國內某大型醫藥研發外包服務機構(以下簡稱CRO公司)的副總經理。兩年前,曾有人托關系找上門來,詢問公司是否愿意與某臨床試驗機構展開合作。“我們根本不在一條道上,玩的也不是一路,你覺得這可能嗎
石敬華很忙。 作為山東省環境信息與監控中心污染源監控室主任,他忙數據分析,忙執法檢查,還忙著到全國各地講課——現在,他已經是打擊污染源監測數據造假的專家。 石敬華長得粗壯敦實,身上都是故事。記者跟著他、磨著他,連續地走、不斷地看、起勁地聊。 不到3年時間,山東省查處環保監測數據造假案件36
未來涉及重大環境質量監測的,將由國家級專業隊伍負責,一些末端的監測全部放開由社會來負責,市縣一級不再負責環境質量監測;同時,監察權也全部收歸省里,由省里來安排地方執法隊伍,市縣環保局主要負責污染防治任務的分配,企業和縣區干得如何,則由省或國家來考核。 封堵環境監測黑洞 垂直管理成對癥良藥 排
近日,因自動監控造假,福建省環保廳將10家問題突出的違法企業列為省級掛牌督辦對象,這也是福建省首次集中對企業自動監控造假進行掛牌督辦。今年3月,在杭州市“亮劍”專項執法行動中,兩家涉嫌在在線設施上弄虛作假的企業被查處。 環保數據直接影響著當地民生,多省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讓人觸目驚心。 對環境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環保部開出史上最大罰單,19家企業因脫硫設施存在突出問題,被罰脫硫電價款或追繳排污費合計4.1億元。上榜企業中,電力企業是重災區,我國五大電力集團華能、國電、華電、大唐和中電投,都有下屬子公司上榜。另外還有部分鋼鐵、有色和化工企業。 除了罰款,環保部還要求這些企業在
編者按/ 從檢測者到生產檢測設備者的全鏈條式造假,令汽車尾氣檢測這一重要環保舉措形同虛設,令公眾驚詫。但相比于德國大眾尾氣排放造假,這件牽涉更廣闊的丑聞,在被曝光6個月后,仍未有全面查處和深度糾正,一方面因相關部門不作為,深層則在于源頭監管缺失、部門間利益掣肘…… 一線調查 尾氣檢測造假溯源
簡要回顧2015中國制藥行業臨床數據造假以及1989美國仿制藥丑聞 剛剛過去的2015年,如同2007年一樣,注定會成為我國仿制藥行業不平凡的一年。所謂"史上最嚴"的臨床試驗數據核查工作,撕開了我國仿制藥行業臨床數據造假行為的面紗。行內造假的心照不宣與社會對我國仿制藥質量的驚恐形成了赤裸裸的對
在環境監測數據造假逐漸受到廣泛關注的基礎上,社會中對其成因的討論也愈發熱烈,除了數據造假單位受利益驅使逃避環境監管外,環保監測數據造假的處罰力度過低,以及地方部門無法完全落實監管措施等因素也一直為人們所詬病。 日前,環保部印發《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以下簡稱 《辦法》)的
近日,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主題為環評和監測工作創新的大討論會上強調,推進環境監測改革要保證環境監測數據真實。筆者認為,環境執法離不開法治,整治數據造假也離不開法治的力量。 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發布的環境監測數據與市民直觀感受不符,有時甚至出現很大反差。這種反差,既具有客觀性,也與一些地方和企業環
日前,福建省環保廳披露,福建馥華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涉嫌篡改、偽造污染源監測數據,企業內的污染源自動監控設備不正常運行,弄虛作假。 對此類問題,環保部多次要求嚴肅處理,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也已于2015年1月1日開始施行。但是,環境監測數據造假這個老問題,似乎依舊還很嚴重。原因何
污水處理廠是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的基礎性設施,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降低運營成本理應從提高污水處理技術、強化運營管理上下工夫。然而,目前在國內有些地方的個別污水處理廠卻心存僥幸,妄圖在自動監測設備上動手腳,擾亂自動監測設備正常運行,最終逃不過環境執法人員的“法眼”。 最近,山東省環保廳便
新藥臨床試驗,關系千萬人生命安全。本月中旬,國家食藥監總局(以下簡稱CFDA)發布了一則公告,揭開了國內新藥臨床試驗背后令人不安的造假利益鏈。 CFDA稱,在對部分藥品注冊申請進行現場核查時發現,共有8家企業、11個藥品注冊申請的臨床試驗數據存在不真實、不完整的問題,決定對其注冊申請不予批準,
環保部18日向媒體公布8起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及數據弄虛作假典型違法案例,案件全部移交公安機關處理,10名相關責任人被處以刑事或行政拘留。 污染監控數據造假,不僅使環保監測體系名不副實,使公帑打了水漂,更會誤導公眾,后果相當嚴重。環保部此次通報的8起環保數據造假違法案例,暴露出一些地方環保領域仍
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官網數據,截至2016年1月21日,因臨床試驗數據不真實、不完整等問題,國家食藥監總局不予批準的、藥企自查申請撤回的藥品注冊申請高達1184個,占要求自查核查總數的73%。若扣除165個免臨床,這個占比達到81%。 食藥部門工作人員表示,核查中發現很多藥物的臨床試驗數據不完
有輿論曾指出,為掩蓋超標排放等問題,環境數據造假也一直被業內稱為“潛規則”。新環保法實施后,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提出了更為嚴厲、明確的處罰措施,用法律強化數據的真實性。然而,即便如此,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的問題依然層出不窮。 2017年是“水十條”、“大氣十條”的重要考核節點,監測數據受關注的程度不
多年來,一些地方環境檢測數據造假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企業之所以能弄虛作假,表明現在運行的環保在線自動監測網絡存在漏洞。近日,環境保護部副部長黃潤秋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將在三年內完成國家大氣、水、土壤監測點位的建設和事權上收,從根本上避免監測數據受到考核評比等行政干擾,不給造假篡改提供機會。
記者從生態環境部獲悉,針對環境空氣自動監測數據造假問題,生態環境部8月6日聯合山西省政府對臨汾市政府主要負責人進行了約談。約談認為,臨汾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造假是一起有組織、有預謀的蓄意犯罪行為,情節十分嚴重。 約談指出,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基礎工作,是客觀評價環境質量狀況、反映污染治理成
為了順應整個社會對政府信息公開和真數字、真信息的強烈呼聲,明年1月1日即將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新《環保法》”)對環境數據造假行為明正典刑。其一大亮點就在于加重了行政監管部門的責任,規定了嚴厲的行政問責措施。法律的零容忍,將對環保部門提出什么樣的挑戰?如何才能真
環境保護部近日印發《“十三五”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方案》,作為“十三五”環保工作方案的附件,《關于加強環境空氣自動監測質量管理的工作方案》也同時出臺。兩個方案,均聚焦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的真實準確性,從頂層為環境質量監測數據造假行為設計了最為嚴苛的制度防范,體現了對環境質量監測數據造假行為的零容忍。
在環保工作中你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肆意破壞環境,同時還用美化過的環境監測數據來撐面子。 以前政府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這種惡劣行為的懲處力度并不是很大,才導致這種行為一再出現,現如今,對環境監測數據進行造假的人恐怕不能一身逍遙了。我們且看一看,面對環境監測數據造假,全國各地都有哪些“伏魔陣”現世。
9月1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退學博士魏景亮,在網上在線發表了題為“爆料:國家轉基因監測中心造假”的文章,實名舉報其所在的農業部轉基因動物及飼料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存在“大規模的’趕作業’式的檔案造假”等多項造假行為。 作為對舉報的回應,19日下午,農科院在其官方網站發布聲明稱
真實、規范、完整的臨床試驗,是藥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源頭保障。如果臨床試驗數據存在問題,不僅給老百姓用藥安全帶來隱患,也嚴重影響我國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7月22日以來,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11月起組織力量分兩批對真實性存在疑點的部分生物等效性試驗項目進行核查,發現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