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深部資源探測核心裝備研發”19日在北京通過驗收,標志著我國在深部資源探測裝備技術領域有了重大突破性進展,多項技術指標達到國際水平,部分裝備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為我國資源能源安全保障體系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礦產資源需求急劇增大,后備探明儲量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為保障資源和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國家明確提出實施“立足國內,找礦增儲”的資源保障戰略,向地下深部要資源是國內外最主要的戰略選擇之一。鑒于地球物理場固有的穿透能力,地球物理探測技術是“透明和照明”地球內部的主體手段,亦是“攻深探盲”的關鍵所在。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大型地球物理探測裝備和核心軟件幾乎全部依賴進口,面臨技術壟斷的風險。地球物理探測裝備與技術落后的現狀嚴重制約著我國礦產資源勘探的發展,也直接制約著我國參與國際資源競爭的能力。因此,開展深部地球物理核心......閱讀全文
2017年6月19日,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深部資源探測核心裝備研發”驗收會2017年6月19日,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深部資源探測核心裝備研發”順利通過驗收2017年6月19日,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深部資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獲悉,由該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深部資源探測核心裝備研發”6月19日順利通過驗收。這一項目的成功驗收,標志著我國在深部資源探測裝備技術領域有了重大突破性進展,多項技術指標達到國際水平,部分裝備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為我國資源能源安全保障體系提供了強有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7年6月,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深部資源探測核心裝備研發”順利通過驗收,成功研制出衛星磁測載荷、航空超導全張量磁梯度測量裝置、航空瞬變電磁勘探儀、探礦重力儀、多通道大功率電法勘探儀、金屬礦地震探測系統、深
中國提出“向地球深部進軍”的國家戰略,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批中國科學家經過4年攻關,拿出8套“利器”,為國家“地下4000米地球透明計劃”奠定技術基礎。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項目“深部資源探測核心裝備研發”6月19日在北京順利通過驗收,標志著中國在深
6月2日,吉林大學負責研發的“地殼一號”萬米鉆機正式宣布完成首秀,在松遼盆地科學鉆探二井(以下簡稱“松科二井”)工程中成功應用。完鉆井深7018米,創造了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鉆井新紀錄,這標志著我國在“向地球深部進軍”的路上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地殼一號”萬米鉆機填補了我國在深部大陸科學鉆探裝備領域的空
編者按 在7月剛剛公布的中國“科技十 二五”中,強調了對“三深”、“三極”的科學考察。深海、深地、深空,以及南極、北極、青藏高原,這些過去只能在科幻書籍中研讀的領域,正吸引著中國科學 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9年首都科技界大會上指出的,“空間、海洋和地球深
1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圍繞科技創新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日祥、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駱清銘、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蔣立新、東北大學教授王昭東、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王秀杰等5位科技工作者,暢談感悟。 朱日祥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地球科學研究。“我的家族是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時代先鋒 習慣是種可怕的力量。 好友馬芳武總是習慣性翻開他的朋友圈,但再也看不到那些或激情澎湃,或充滿詩意的文字; 助手于平遇到什么難題,總是習慣性想去找黃老師,但那個“戴著鴨舌帽的胖老頭”再不會背著雙肩包風塵仆仆出現在她們面前; 學生們晚上離開實驗室時,總是習慣性看一眼黃老師
三、發展人口健康技術緊密圍繞健康中國建設需求,突出解決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齡化應對等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為目標,系統加強生物數據、臨床信息、樣本資源的整合,統籌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疾病協同研究網絡建設,促進醫研企結合開展創新性和集成性研究,加快推動醫學科技發展。重點部署疾
董樹文在解讀深部探測計劃部署圖 “嫦娥”奔月見證中國航天科技自主創新重大突破;“蛟龍”入海見證海洋科技深度下潛;隨著國力增強,中國“入地”計劃也于兩年前拉開序幕。曾經追蹤歐美國家深部探測計劃的中國地質學家,開始自主主持大陸深部探測專項計劃,已有多項科學成果開始吸引世界的目
挺進地心 我國首臺萬米科學鉆探鉆機將亮相大慶 高達60米、重達1000噸、占地約1萬平方米的我國首臺萬米科學鉆探鉆機,計劃今年初將運抵大慶油田。中國科學家將聯合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ICDP)在此實施松遼盆地科學鉆探2井(簡稱松科2井)工程,計劃鉆進6600米,與已經完成的“松科1井”一起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斷產出,并持續通過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經中科院有關職能部門和專家推薦,同時參考廣大網民意見,中科院2017年年度科技創新亮點成果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亮點工作已最終確定,現予以正式發布。 中科院2017
拍一拍、聽一聽,可以知道西瓜熟不熟。同理,要想了解地球內部情況,也可以通過類似的方式進行。那么,要如何敲打地球以探知它的內部構造?剛剛榮獲2017年中國地球物理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探測地下構造的人工震源技術系統及其應用》研究,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10月14日揭曉的2017年中國地球物理
“重點實驗室緊緊圍繞國家需求,發揮傳統優勢,開展鐵、釩、鈦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應用技術研發,開展了大量的創新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創新性成果,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完成了《建設計劃任務書》的各項任務,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2015年6月24日,受國土資源部委托,中國地質調查局對依托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
2012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在12月18日舉行的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全會上揭曉。 2012年度高校這十大科技進展是:安徽醫科大學主持的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分析發現汗孔角化癥、掌跖角化癥和少毛癥致病基因研究,北京大學主持的強激光場下原子分子隧道電離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主持的先
各位院士,同志們: 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今天隆重開幕了,這是全國科技界的一次盛會。首先,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兩院院士和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黨的十七大強調,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
編者按 “中國工程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是中國工程院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于2009年設立聯合基金開展的重大咨詢項目,其宗旨是著眼于滿足2030年前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及建設創新型國家對工程科技的重大需求,對影響我國可持續發展、影響國家競爭力、影響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開展研究。 6月8日,
二、部署啟動新的重大科技項目面向2030年,再選擇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力爭有所突破。從更長遠的戰略需求出發,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力爭在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深海空間站、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種業自主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主要內容如下。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中央在新的發展階
從今天召開的中科院2012年度工作會議上獲悉:中科院“十二五”將在重大產出和重要方向上部署15項重大科技任務。 這些重大科技任務包括未來先進核裂變能、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高溫超導與拓撲絕緣體研究、空間科學、載人航天與月球探測工程科技任務、深海科學探測裝備關鍵技術研發與海試、低階煤清潔高效梯
國務院常務會議剛剛通過了“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十三五”期間,中國科技創新要向何方發力,備受世界矚目。7月2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圍繞專項規劃逐一道來。 深空、深海、深地、深藍—— 構筑國家先發優勢 專項規劃中提到要構筑國家先發優勢,
2010年11月18日,由中國工程院、國家能源局舉辦的首屆中國能源論壇明確提出:我國將“堅持以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油氣和新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戰略”,2030~2050年煤炭年需求達35億噸,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仍占50%。可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煤炭作為我國主導能源和基礎能源的地
美國當地時間2013年12月9日11:30,舊金山Moscone會展中心,中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專項(SinoProbe)首席科學家董樹文和他的伙伴們站在了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年會新聞中心的主席臺上。 在這場題為《SinoProbe:一個前所未有的洞察地球最大大陸內部的科學計劃》的新
6月20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發布了《科技發展新態勢與面向2020年的戰略選擇》戰略研究報告。這部200多位學者歷時一年多時間完成的著作,試圖回答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所提出的三個問題。 “世界科技發展態勢,在哪些方面有可能產生重大突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亟須解決的重要科技問題,在哪些領域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12日在中科院2009年度工作會議上提出以6個領域的科技創新為支撐的經濟社會基礎和戰略體系。 路甬祥說,為有效應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新變化,有效應對新科技革命的挑戰,有效解決制約我國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
1 科技強國是交通強國、航天強國等的基礎和核心 《院刊》: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們要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等,可以說這些“強國”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有機組成部分。您如何看待“科技強國”與其他幾個“強國”的關系?或者科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作用? 錢七虎: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2年1月17日揭曉。 2011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1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成功實現交會對接
有了大寫的人,才有大寫的國。近些年來,兩個中國科學家的名字被人們廣為傳頌。黃大年——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教授,在毅然歸國后的7年里,推動中國深部地球探測技術實現跨代飛躍;鐘揚——植物學家,復旦大學教授,在生命的最后16年,扎根青藏高原,帶領團隊收集4000萬顆種子,盤點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從
秦克章 我國是一個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礦床普遍存在成礦地質條件復雜、演化歷史長、成礦期次多、疊加—改造—破壞嚴重的特點。隨著勘查工作向淺覆蓋區和深部進軍,找礦難度日益加大。要想打破這種不利局面,我國地礦從業者必須加強對固體礦產資源成礦作用和成礦規律的準確把握,從而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