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獲悉,8月8日四川九寨溝地震發生后,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當晚第一時間啟動災害應急響應預案,開展了震前歷史數據查詢和災后數據編程獲取等一系列的災害應急監測響應工作。 9日上午,遙感所完成了法國SPOT-6衛星、美國LANDSAT-8衛星四川九寨溝震區歷史數據產品生產處理。中午12時,在該所官網共享發布了首批震區震前衛星數據。 9日上午8時,該所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開始應急接收準備,至下午1時完成高分四號、高分二號衛星九寨溝震區衛星數據接收,數據接收成功率100%。同時,研究所積極與國內外衛星機構聯系,提交緊急數據編程申請,使科研人員能夠及時獲得國內衛星數據,盡快開展災害評估工作。 9日上午10時,遙感所科研人員集結完畢,開展災害應急監測工作。利用2017年1月15日高分一號衛星2米分辨率多光譜融合遙感影像,和2017年8月9日高分二號衛星4米分辨率多光譜/1米分辨率全色遙感影像,科研人員評估發現,漳扎鎮建......閱讀全文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青海省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科技戰線緊急部署,迅速行動,積極投入科技救災。在全國哀悼日之際,我們擇要報道科技界為抗震救災作出的努力,以告慰在地震中罹難的同胞。——編者科技部 為發揮科技在抗震救災中的作用,科技部拿出100萬元抗震救災專項經費,支持青海
7月22日下午,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地震局重大地震災害應急遙感合作協議簽署儀式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陰和俊、中國地震局局長陳建民出席儀式并講話,中國地震局副局長趙和平主持簽署儀式。 陳建民在致辭中對中科院在汶川、玉樹地震中為抗震救災工作做出的重要貢獻表示感謝,并高度評價了中科院
在四川汶川地震5周年之際,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11日發布了對汶川震區5年來城鎮重建、滑坡泥石流災害、堰塞湖、生態恢復等情況的遙感動態監測和評估結果。 對震區城鎮重建的監測顯示,5年來北川新城、漢旺、擂鼓和南壩等12個鄉鎮區域的重建取得了重大成就。震后臨時安置房在2010
“兩院”院士大會于6月23日召開 分別修改《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工程院章程》 中國兩年一度的“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定于本月23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 “兩院”6月22日聯合舉行媒體吹風會稱,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將分別有536位院士和6位
12月30日,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以下簡稱高分專項)的首發星高分一號正式投入使用。國家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吳志堅表示,這對于促進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數據的國產化,服務國民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國家關懷下孕育而生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推進,人類僅憑眼見、耳聽的感知已不能滿足對信息的
5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以及中科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等中科院領導的陪同下,到中科院位于北京北郊的奧運科技園區視察,她說:“中科院正在實施的知識創新工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寶貴的經驗要向全國科研單位推廣;中科院也要繼續發揚光榮的傳
11月21日,“快舟二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入軌。該衛星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研制,主要用于各類災害應急監測和搶險救災信息支持。繼2013年“快舟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后,此次發射成功將為“快舟”的后續發展鋪筑道路。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快舟”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研制,采用了國
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在“十一五”期間針對重大自然災害監測,在新型傳感器研制、航空遙感平臺建設、遙感數據共享平臺和遙感數據處理技術方面布置了一系列課題進行攻關,以形成天空地一體化的遙感災害監測系統。尤其在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針對地震災情遙感監測需求,安排了中科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8527.shtm 王大成(左一)在第二屆“T100”頒獎典禮現場。■本報見習記者 高雅麗 當記者走進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的會議室,一場
總結過去 繼往開來 全面推進“十二五”環境監測事業發展――吳曉青副部長在2011年全國環境監測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環境保護部副部長 吳曉青(2011年2月22日)同志們: 春節剛過,我們在陜西省西安市召開2011年全國環境監測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2011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精神,總
根據《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國務院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4〕64號)、《科技部 財政部關于印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國科發資〔2017〕152號)等
青海玉樹地震數據共享與災情遙感監測經驗交流會 2010年“4.14”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后,中國科學院在第一時間部署了地震災害遙感監測工作,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依托于遙感衛星地面站和航空遙感飛機兩大科學裝置,短時間內獲得了多種災區遙感數據,啟動數據共享。截止到5
2012年9月,為加強對地觀測領域的綜合優勢,中國科學院正式組建成立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簡稱“遙感地球所”)。迄今,遙感地球所已成立滿五年。 溯其前身,遙感應用研究所和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前者成立于1979年,開拓了我國遙感事業;后者組建于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三期工程的宏偉藍圖下,
中國的遙感專家們剛剛經過了另外一場“奧運會”,這個名為“第21屆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大會”的會議在本月上旬結束。該會每四年一次,這是它第一次在中國舉行。 會上,中國晉升為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的最高級別會員,另外的四個國家是美國、加拿大、德國和俄羅斯,進入這個行列需要會員國攝影
揭牌儀式現場 3月28日,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喀什分中心落成揭牌儀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陰和俊、新疆自治區副主席靳諾,以及來自國家有關部委、新疆自治區各級政府、中國科學院有關兄弟院所、產業部門、研究機構和企業的領導和專家等百余
6月30日,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目標導向課題“災害遙感應急監測與災情信息快速提取技術”的專家驗收會。驗收專家組聽取了課題組的驗收報告,觀看了成果演示,經過質詢和討論,一致同意該課題通過驗收。 自然災害遙感應急響應是當今的一個
根據《關于評選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的通知》(科發京黨字〔2009〕128號)文件規定,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評選程序性評審工作已于2010年1月11日進行,評選領導小組辦公室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及評選程序邀請相關人員對上報材料進行了認真的審閱,并選出了30位候選人進入最終的評選。 現
三、發展人口健康技術緊密圍繞健康中國建設需求,突出解決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齡化應對等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為目標,系統加強生物數據、臨床信息、樣本資源的整合,統籌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疾病協同研究網絡建設,促進醫研企結合開展創新性和集成性研究,加快推動醫學科技發展。重點部署疾
“許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擁有豐富的資源、具有多樣的環境,但缺乏宏觀對地觀測監測能力,用以應對全球環境變化的嚴峻挑戰。另一方面,中國已成為對地觀測技術應用的領先國家之一,可以并已經為這些國家提供高質量數據支持,服務于他們的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的構想正在變成現實。12月6日,第二屆數
“堰塞湖”,這個過去連許多水利行業人士都不甚熟悉的專業術語,如今像“定時炸彈”一樣對汶川大地震災區群眾的生命財產構成嚴重威脅,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根據航空遙感資料和專家實地調查初步分析,目前四川大地震災區發現34處堰塞湖,其中,被水利部抗震救災指揮部前方專家列為1號風險的唐家山堰塞湖
關于印發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有關部門,各有關單位: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導醫學科技工作發展,科學技術部、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
巴基斯坦是個農業國家,干旱是一個嚴重問題,在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穩定因素下尤其如此。近日,來自巴基斯坦的留學生Muhammad Athar Haroon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三年前,他來到CAS-TWAS(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家)空間減災卓越中心(SDIM)攻讀
決定舉全國國土資源系統之力,調動非災省(區、市)技術力量,到四川省開展重點災區縣(市)的地質災害排查和調查工作 為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全力抗震救災、防范次生災害的指示,5月20日,國土資源部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省(區、市)國土資源廳(局)進一步加快推進災區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為災區恢復生產、災后重
發改委網站2011年10月20日刊文,由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商務部、知識產權局聯合研究審議的 《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2011年度)》,現予以發布。《指南》確定了當前優先發展的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先進能源、現代農業、先進制造、節能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海洋、高技
為充分發揮科技在抗災救災與災后重建中的支撐作用,減少冰雪災害對我國南方地區造成的影響與損失,推動災區科學有效地進行恢復生產與重建,科技部會同國土資源部、交通部、農業部、水利部、教育部,林業局、氣象局、中科院等有關部門,基于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等科技計劃的研究成果,緊密圍繞南方受災地區災后
7.8級地震的能量有多大 四川7.8級汶川大地震震動了全國,其能量到底有多大?昨日(12日),廣東省地震局副局長呂金水向記者解釋:“它的能量相當于100顆廣島原子彈,5倍于臺灣‘9·21’大地震;如果震級測量沒有誤差的話,是唐山大地震能量的兩倍。但唐山大地震離地表近且在人口密集地區發生。” 震級
應急監測人員腰系繩索準備采樣。 4月20日8時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強震,造成雅安、成都、眉山、自貢、德陽、綿陽、樂山、宜賓、內江、資陽、甘孜、阿壩和涼山13個市(州)69個縣150余萬人受災。 地震發生后,四川省環保廳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成立環境應急監測組開展應急監測,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60年來,地處祖國南海之濱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無論是篳路藍縷中勇于求索,還是春涌神州時的敢闖敢試,都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歷史使命,將國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學研究緊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譜寫出大氣磅礴、絢爛輝煌的優美華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8月8日晚,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地震發生第一時間,中科院成都山地所重大泥石流減災團隊的相關專家先后奔赴災區,深入進行次生山地災害調查與評估,并提出防災減災對策。 讓人們免遭次生災害威脅 “災害發生后,我們必須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成都山地所相關人員介紹。《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