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慕尼黑大學Ludwig-Maximilians基因中心的研究人員揭示了人類細胞中先天免疫系統識別這種“錯位”DNA,并引發炎癥反應的分子機制。而且他們發現在細胞質DNA識別方面,人體細胞與小鼠細胞存在根本上的差異。 索取Thermofisher高分辨質譜的組學分析方法技術手冊 生物通報道:在真核細胞中,遺傳物質DNA主要存在于細胞核內,出現在細胞核外,相比之內的DNA對于細胞來說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因為細胞質DNA可能源自細菌或病毒,這表明細胞有感染,或者有可能是內源性的,這表明細胞出現了損傷。因此先天免疫系統會進行識別,做出應對:引起廣泛的炎癥反應和防御機制。 近期來自慕尼黑大學Ludwig-Maximilians基因中心的研究人員揭示了人類細胞中先天免疫系統識別這種“錯位”DNA,并引發炎癥反應的分子機制。而且他們發現在細胞質DNA識別方面,人體細胞與小鼠細胞存在根本上的差異。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5日的C......閱讀全文
2019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雜志上發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盤點一下曹雪濤團隊的研究成果: 【1】干擾素-γ(IFN-γ)對于細胞內細菌固有的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非編碼RNA和RNA結合蛋白
最近,北卡羅萊納大學(UNC)醫學院和Sanford Burnham Prebys醫學發現研究所(SBP)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人類(宿主)蛋白,可削弱人體對HIV和其他病毒的免疫反應。這些研究結果發表于4月13日的《Cell Host & Microbe》,對于改善艾滋病抗病毒治療、制
近年來,人們發現了一種新型免疫細胞,先天淋巴細胞(ILC)。一些研究者把先天淋巴細胞比作是保護邊界組織的步兵,這些細胞能夠幫助皮膚、肺壁、和腸道壁抵御微生物的侵襲。此外,先天淋巴細胞在免疫系統過于活躍的炎癥類疾病中也有重要作用。 人體免疫系統主要由先天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兩部分組成,但近年來人
前言 病毒是專性的細胞內寄生,需要在宿主內復制,并促進它們傳播到其他地方。在人類中,大多數臨床相關感染來自其他動物,這一過程仍在繼續。最近的例子包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ZIKA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等。 病毒感染很少是直接致命的,即使它們對單個細胞具有高
2019-nCoV的爆發,是偶然也是必然。根據測序數據顯示,它與SARS-CoV有著很高的同源性,它們擁有共同的祖先,其共同祖先與蝙蝠冠狀病毒HKU9-1類似。研究發現,2019-nCoV和SARS-CoV都是通過病毒Spike蛋白與人體ACE2受體蛋白結合與宿主發生作用,二者的受體結構域(RBD)
來自清華大學、德州農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Toll樣受體13(TLR13)特異性識別單鏈RNA的結構機制。這項研究發布在8月31日的《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雜志上。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柴繼杰
俞曉峰博士現任賽業模式生物副總裁、高級科學家,負責基因修飾模式動物的研發與技術服務等工作。 俞博士在遺傳基因模式動物領域有超過20年研發與管理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在干細胞相關領域及哺乳動物細胞系基因改造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研究成果多次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Hum Mo
俞曉峰博士現任賽業模式生物副總裁、高級科學家,負責基因修飾模式動物的研發與技術服務等工作。 俞博士在遺傳基因模式動物領域有超過20年研發與管理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在干細胞相關領域及哺乳動物細胞系基因改造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研究成果多次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Hum Mo
俞曉峰博士現任賽業模式生物副總裁、高級科學家,負責基因修飾模式動物的研發與技術服務等工作。 俞博士在遺傳基因模式動物領域有超過20年研發與管理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在干細胞相關領域及哺乳動物細胞系基因改造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研究成果多次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Hum Mo
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實,在抗病毒免疫中DNA感受器cGAS谷氨酰化(glutamylation)調控了它的結合與合成酶活性。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2月1日的《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雜志上。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范祖森(Zusen Fan)研究員和田勇(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確定了先天免疫系統中一種名為cGAS的關鍵DNA感應蛋白與核小體結合在一起時的高分辨率結構,其中核小體是細胞核內最重要的DNA包裝單位。相關研究結果于2020年9月10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a
關于一種已經使用了近100年的舊疫苗的新研究不僅表明了它的有效性,而且還表明它能提高我們對比最初設想的更廣泛的細菌的免疫反應,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 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erin,BCG)自1921
細胞必須保護它們自己:一方面防止其遺傳物質發生損傷,而且還要對抗來自外部的攻擊,例如病毒。為此,它們會使用兩種不同的機制:特殊的蛋白質尋找和檢測細胞自身DNA的缺陷,而免疫系統則會采取行動對付入侵者。目前,來自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UM)和慕尼黑大學(LMU)的科學家們表明,這兩種保護機制都是通
來自美國德克薩斯貝勒研究所、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了細胞內雙鏈DNA激發先天免疫反應的一種負調控機制,相關論文發表在12月9日的《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美國德克薩斯貝勒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免疫學研究所所
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UNIGE)的微生物學家發現一種群居的變形蟲——生活在溫帶森林土壤中的一種單細胞微生物也具有先天免疫功能,并且已經使用超過十億年的時間。由于這種變形蟲具有類似于人類的先天防御系統,而且能夠被遺傳修飾,因此研究人員可以用它們開展實驗,來了解和對抗免疫系統的遺傳性疾病。 這一研
近日,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Cyclic GMP–AMP signalling protects bacteria against viral infection”的文章,發現某些細菌具有與動物天然免疫的核心組成部分——cGAS–STING通路相關的抗病毒機制
來自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闡明了Toll樣受體9(TLR9)結合病原體DNA,激活先天免疫系統的機制。這一研究發現對于設計出一些靶向TLR9的新型抗病毒、抗菌、抗過敏以及其他的藥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該項研究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上。 先天免疫作為機體第一道屏障系統,對外來病原體的清除
新冠肺炎病毒因其強大的感染和傳播能力,在全球掀起了一場緊急防控大戰。在這一過程中,一系列疑問在醫生、科學家,甚至普通人的心中浮現:是什么決定了冠狀病毒是否、何時、如何傳染給人類,以及達到怎樣的傳染程度?為什么不同冠狀病毒的致病性會有如此大的區別:有的只是讓人流鼻涕,而有的則會引發重癥肺炎?過去
前言病毒是專性的細胞內寄生,需要在宿主內復制,并促進它們傳播到其他地方。在人類中,大多數臨床相關感染來自其他動物,這一過程仍在繼續。最近的例子包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ZIKA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等。病毒感染很少是直接致命的,即使它們對單個細胞具有高度的細胞溶解性。死亡
來自武漢大學、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內質網(ER)相關蛋白ZDHHC1是DNA病毒觸發的、MITA/STING依賴性先天免疫信號的正調控因子。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10月8日的《Cell Host & Microbe 》雜志上。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舒紅兵(Hon
免疫療法被譽為癌癥治療中改變游戲規則的角色,但是有許多患者對檢查點抑制劑如PD-1抗體Keytruda等治療的響應率較低,例如在黑色素瘤中,PD-1藥物的響應率約為三分之一,具體取決于適應癥。因此,尋求增加患者免疫治療反應率的制藥公司正在轉向溶瘤病毒的開發。 溶瘤病毒被定義為基因工程或天然
免疫療法被譽為癌癥治療中改變游戲規則的角色,但是有許多患者對檢查點抑制劑如PD-1抗體Keytruda等治療的響應率較低,例如在黑色素瘤中,PD-1藥物的響應率約為三分之一,具體取決于適應癥。因此,尋求增加患者免疫治療反應率的制藥公司正在轉向溶瘤病毒的開發。 溶瘤病毒被定義為基因工程或天然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本年度生物領域獲獎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諾獎風向標”榜單揭曉 4名科學家榮獲2018拉斯克獎 拉斯克獎是全球最為著名的醫學類獎項之一,也有“諾貝爾風向標”之稱。這是因為在諸多拉斯克獎得主中,已有87人獲得了諾貝爾獎。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
病毒感染可以調節宿主細胞的代謝,從而影響病毒的存活或清除。RNA修飾,特別是最為常見的哺乳動物mRNA修飾---N6-甲基腺苷(m6A)---能夠調節基因表達和病毒感染。比如,m6A甲基轉移酶復合物組分METTL3/14限制寨卡病毒產生,而m6A去甲基酶ALKBH5和FTO增強這種病毒的產生。在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中國實驗動物信息網: 針對目前常用免疫缺陷小鼠模型存在的問題,有哪些改進方法與策略?俞博士:雖然相對于早期的免疫缺陷小鼠(如SCID, NOD-SCID等),免疫缺陷IL2rg小鼠已經具有支持人細胞,組織和免疫系統成功移植的能力。然而,為了進一步改善該模型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在此類模
感染了新冠病毒后,為什么有些人會得重癥,而有些人不會?這一直是個未解之謎。現在,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撰文稱,他們的最新研究發現,或許是免疫偏差和失效造成了新冠肺炎患者重癥和輕癥之間的差異。 研究人員解釋說,這種免疫偏差可能源于我們先天的免疫系統對新冠病毒的不同反應。從果蠅到人類,所有生
感染了新冠病毒后,為什么有些人會得重癥,而有些人不會?這一直是個未解之謎。現在,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撰文稱,他們的最新研究發現,或許是免疫偏差和失效造成了新冠肺炎患者重癥和輕癥之間的差異。 研究人員解釋說,這種免疫偏差可能源于我們先天的免疫系統對新冠病毒的不同反應。從果蠅到人類,所有生
早年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的陳志堅教授現任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終身教授,美國HHMI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分子細胞生物學,病毒性感染反應等方面的基本機制研究。近期其研究組發表了題為“Cyclic GMP-AMP Synthase is an Innate Immune Sensor of HIV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與英國的《Nature》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自然科學頂級雜志。Science雜志主要發表原始性科學成果、新聞和評論,許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報道都是首先出現在Science雜志上的,比如艾滋病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