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中心和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與廈門大學、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合作,發現一個NLRP3炎癥小體特異性抑制劑CY-09。相關研究成果以Identification of a selective and direct NLRP3 inhibitor to treat inflammatory disorders為題,在線發表在J Exp Med上。 NLRP3炎癥小體是由胞內固有免疫受體NLRP3、接頭蛋白ASC和蛋白酶caspase-1作為核心組成的多蛋白復合物,該復合物組裝能夠誘導促炎因子IL-1b和IL-18等的成熟和分泌,從而促進炎癥反應發生。NLRP3炎癥小體活化與多種人類重大疾病的發生關系密切。NLRP3自身突變導致一類自身炎癥性疾病,包括家族性寒冷型自身炎癥性綜合征(FCAS)、穆-韋二氏綜合征(MWS) 和慢性幼兒性神經皮膚關節綜合征 (CINCA)。此外,N......閱讀全文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周榮斌、江維、張華鳳和梁高林研究組與廈門大學鄧賢明、中國科大附屬第一醫院陶金輝研究組合作發現老藥“曲尼斯特”(Tranilast)可通過抑制NLRP3炎癥小體改善其驅動的相關炎癥性疾病。 相關研究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炎癥是一種機體平衡的生理反應,機體需要炎癥來消滅外來入侵者和刺激物等,但過度的炎癥反應常常會損傷健康細胞,引發機體衰老和慢性疾病發生;為了能有效控制炎癥,免疫細胞就會雇傭一種名為NLRP3炎性小體的分子機器,NLRP3在健康細胞中處于失活狀態,但當細胞中的線粒體因壓力或暴露于細菌毒素而損傷時,N
炎癥是一種機體平衡的生理反應,機體需要炎癥來消滅外來入侵者和刺激物等,但過度的炎癥反應常常會損傷健康細胞,引發機體衰老和慢性疾病發生;為了能有效控制炎癥,免疫細胞就會雇傭一種名為NLRP3炎性小體的分子機器,NLRP3在健康細胞中處于失活狀態,但當細胞中的線粒體因壓力或暴露于細菌毒素而損傷時,N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細胞凋亡是多細胞生物中發生的程序性細胞死亡的一種形式。 生化事件導致特征性的細胞變化和死亡。這些變化包括起泡,細胞收縮,核碎裂,染色質濃縮,染色體DNA碎裂等。壞死性凋亡是程序性形式的壞死或炎性細胞死亡,壞死性凋亡被很好地定義為一種病毒防御機制,允許細胞在病毒caspase抑制劑的存在下以cas
5月份即將結束了,5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Science:重磅!開發出延緩癌細胞生長的新方法 doi:10.1126/science.aai9372 癌癥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疾病,但是它的定義是相當簡單的:細胞發生異常和不受控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周榮斌研究組、田志剛研究組與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丁琛研究組合作,在NLRP3炎癥小體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發現神經遞質多巴胺可以通過抑制NLRP3炎癥小體緩解神經炎癥和系統炎癥。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1月15日出版的Cell上。 炎癥小體是一種由細胞漿內天然免疫識
病原微生物入侵宿主時,固有免疫可發揮保護作用并激發適應性免疫以清除病原體感染【1】。在宿主所表達的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中,胞質DNA感受器(包括cGAS,DDX41,DAI,AIM2,IFI16等)的生理病理功能被廣泛研究【2-6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NLRP3炎性體的過度活化會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但NLRP3介導轉錄調控的具體機制仍然不太清楚。陸軍軍醫大學陳永文和吳玉章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發現,VSIG4抑制了巨噬細胞中NLRP3和IL-1β的表達,有望作為NLRP3相關炎癥疾病的治療靶點。這篇題為“VSIG4 mediates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微尺度國家實驗室(籌)、醫學中心及中國科學院天然免疫和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教授周榮斌、江維研究組與王均研究組、白麗研究組及中山大學教授崔雋研究組合作,揭示了胞內氯離子通道蛋白CLICs家族在NLRP3炎癥小體活化中的重要作用。該項研究成果于8月4日發表在《自然-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NLRP3炎性體的過度活化會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但NLRP3介導轉錄調控的具體機制仍然不太清楚。陸軍軍醫大學陳永文和吳玉章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發現,VSIG4抑制了巨噬細胞中NLRP3和IL-1β的表達,有望作為NLRP3相關炎癥疾病的治療靶點。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NLRP3炎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NLRP3炎性體的過度活化會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但NLRP3介導轉錄調控的具體機制仍然不太清楚。陸軍軍醫大學陳永文和吳玉章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發現,VSIG4抑制了巨噬細胞中NLRP3和IL-1β的表達,有望作為NLRP3相關炎癥疾病的治療靶點。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NLRP3炎
在一項最新研究中,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如何相互溝通,調控代謝與炎癥的分子機制,這一發現將有助于解釋為何老年人無法燃燒存儲的腹部脂肪,這些脂肪會給他們的健康帶來慢性疾病的威脅。同時研究人員也指出,這項研究也提出了針對這一問題的潛在治療方法。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27日的N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經全部更新完畢,而對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將分別會12月19日及20日進行更新),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
炎癥是人體自愈過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但是,當它變成慢性炎癥時就會導致癌癥、阿爾茲海默癥和心血管疾病等。炎性體(inflammasomes)是遇到各種細胞應激信號時觸發炎癥反應的蛋白質分子機器。 7月25日,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在《Nature》發表文章指出激活NLRP3炎性體的信號途徑與幾種
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并不是兩個獨立的系統,它們之間存在密切的對話和溝通。這種對話和溝通在有機體的健康和疾病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小編針對近期這方面取得的進展,進行一番盤點,以饗讀者。 1.Nature:神經系統-免疫系統交談導致過敏性哮喘 doi:10.1038/nature2402
2019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雜志上發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盤點一下曹雪濤團隊的研究成果: 【1】干擾素-γ(IFN-γ)對于細胞內細菌固有的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非編碼RNA和RNA結合蛋白
最近,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曹勵之教授、第三軍醫大學蔣建新教授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唐道林教授的聯合團隊揭示了敗血癥背后的重要免疫代謝學機理。他們發現,巨噬細胞的糖代謝模式原來對敗血癥中的炎癥反應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這一成果發表于近期的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線粒體自噬(mitophagy)是一類選擇性自噬過程,通過特異性降解細胞內受損的或者多余的線粒體從而完成對細胞代謝水平和命運決定的調控【1】。然而生理或者病理條件下哪些物質可以誘發線粒體自噬反應,又由哪些分子特異性介導了線粒體自噬通路的激活,是此研究領域仍亟需解答的關鍵科學問題【2】。錢友存課題
2月25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錢友存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Listeria hijacks host mitophagy through a novelmitophagy receptor to evade
5月22日,科技部官網發布了《關于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干細胞及轉化研究等6個重點專項2018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征求意見的通知》,其中,“干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重點專項、“納米科技”重點專項 與生物醫學領域相關。 關于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干細胞及轉化研究等6個重點專項
1、 類風濕因子(RF)類風濕因子(RF)是由于細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自身抗體。因為這種炕體首先發現于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并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較高,且持續時間較長,所以被命名為類風濕因子。其實,凡是存在變性IgG,并能產生抗變性IgG自身抗體
1. Sci Sig:炎癥機制研究新突破 炎癥反應是機體應對損傷或者感染時發生的免疫反應,然而這一過程如果失控之后將導致疾病的發生。最近,來自莫納什生物醫學研發研究所的研究者們發現了炎癥反應過程中的關鍵生物學事件。該發現或許能夠促進新的治療炎癥疾病的療法的開發,例如動脈粥樣硬化、中風以及II型
云南大學教育部自然資源藥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肖偉烈研究員團隊綜合利用天然藥物化學、有機化學、藥理學以及藥物設計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手段,從事天然活性分子的發現及新藥研發工作。長期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鄭永唐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漢董院士研究團隊以及云南大學張洪彬教授合作,已在抗艾滋病活
長期以來,我們對于具有左手雙螺旋結構的核酸分子(即 Z-DNA 和 Z-RNA)的生物學功能知之甚少。Z-DNA 結合蛋白 1(ZBP1,也稱為 DAI 或 DLM -1)是一種能夠結合上述核酸分子的蛋白質,它包含兩個 Zα 域,分別能夠結合 Z-DNA 和 Z-RNA。 此前研究表明,Z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