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臺和IRAM簽署合作備忘錄
12月7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和歐洲毫米波射電天文研究所(IRAM)在紫金山天文臺舉行了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簽約儀式 歐洲毫米波射電天文研究所(IRAM),是由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研究院(MPG)以及西班牙國家地理研究所(IGN)共同建設,擁有一臺30m的射電望遠鏡以及一組六天線高原干涉儀。每年接收大量來自全球的天文科研人員在這里工作研究。 簽約會上,紫金山天文臺臺長楊戟介紹了紫金山天文臺的科研方向,歐洲毫米波射電天文研究所所長Karl-Friedrich SCHUSTER介紹了IRAM和相關項目,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高煜著重介紹了紫金山天文臺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主要內容,以及該項目與IRAM研究所的合作研究方向和工作計劃。 隨后,楊戟和Alain OMONT共同簽署了今后5年的合作備忘錄。......閱讀全文
紫金山天文臺和IRAM簽署合作備忘錄
12月7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和歐洲毫米波射電天文研究所(IRAM)在紫金山天文臺舉行了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簽約儀式 歐洲毫米波射電天文研究所(IRAM),是由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研究院(MPG)以及西班牙國家地理研究所(IGN)共同建設,擁有一臺30m的射電望遠
紫金山天文臺姚安觀測站落成
6月22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姚安觀測站基建工程通過驗收。這標志著姚安觀測站經過3年的建設,基礎設施已基本完備,各項天文科學觀測與研究正在逐步展開中。紫臺領導、臺基建處、姚安觀測站負責人參加了工程驗收會議。承擔姚安站基建工程的設計、勘察、施工、監理等單位以及當地的工程質量監督站參加了驗收會。
紫金山天文臺等揭示流星射電輻射特性
5月18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研究團隊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研究人員等合作,使用SKA先導項目設備觀測流星雨,給出了流星自發射電輻射在低頻波段的譜指數上限,在利用射電觀測尋找流星電離余跡自發輻射方面取得進展。該研究對分析流星自發輻射特性與低頻射電暫現現象有重要科學意義。 流星電離余跡是
紫金山天文臺上海天文臺舉辦行星科學聯合研討會
2月22日,紫金山天文臺—上海天文臺行星科學聯合研討會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召開。上海天文臺葉叔華院士等行星科學方面的專家和研究人員一行23人,與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相關領域科研人員就行星科學的發展和合作進行了研討及座談。紫臺副臺長楊戟常務、書記魯春林、副臺長甘為群等參加了研討會。
紫金山天文臺搜尋類軸子方面新進展
觀測和計算表明,宇宙總質量的85%和總能量密度的26%由暗物質提供。但對于暗物質究竟是什么,人們還幾乎一無所知。軸子(Axion)和類軸子是一類重要的暗物質粒子候選者,它們都可以通過普里馬科夫過程與光子在電磁場中相互轉化。借助這一特性,天文學家可以通過尋找銀河系內伽馬射線源能譜中因光子在銀河系磁
紫金山天文臺:新年首場“星月童話”浪漫登場
?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11日消息,在即將到來的12日黎明,天幕將上演“金星合月”浪漫奇觀,這也是2021年的首場“星月童話”。屆時,璀璨金星與一輪殘月將近距離相會,形影相隨,演繹“親密一刻”。 金星是天空中除了太陽和月亮之外最亮的自然天體,中國古代稱之為“太白”。當它清晨在東方天空出現時,人
紫金山天文臺發現新彗星-明年或肉眼可見
今天(3月1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一顆新彗星C/2023 A3(Tsuchinshan-ATLAS)的確認公告。該目標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于1月9日首次發現,后由南非ATLAS計劃在2月22日報告存在彗星特征,進一步通過美國帕洛瑪ZTF望遠鏡觀測資料的回溯檢測,確認為一顆已
紫金山天文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獲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銀河畫卷”計劃銀道面分子譜線巡天團隊在《天文與天體物理雜志》(Astronomy & Astrophysic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對銀道面(216.25°≤l≤218.75°,?0.75°≤b≤1.25°)范圍內共約3.75平方度的天區進行了12CO/13CO/C18O(
杭州“UFO”尚無定論-紫金山天文臺未測到異象
早報訊?杭州蕭山國際機場上空7日晚出現不明飛行物(UFO),導致機場停航約1小時。早報記者昨天從杭州蕭山國際機場獲悉,由民航華東地區管理局、公安等部門組成的調查組已開展多方位調查,如查閱當天各種資料;聯系拍到照片的市民,了解拍照時間、地點,描述不明飛行物形狀等,但目前尚未得出調查結論。 據了解
紫金山天文臺:寶瓶座δ南流星雨即將浪漫來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643.shtm
紫金山天文臺找到月球大碰撞事件的新證據
《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4月5日線上刊登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化學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三塊月球隕石中找到了迄今為止太陽系范圍內最大氯同位素分餾效應。據悉,巨大氯同位素分餾效應只能通過劇烈的高溫高能過程才能產生,從而證實了月球起源于一次慘烈的碰撞事件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一顆新彗星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近日發現了一顆新彗星,并得到國際小行星和彗星中心的確認,被命名為“P/2007S1(ZHAO)”。?這顆彗星的軌道是一個偏心率為0.344的橢圓,它將于2007年12月10日過近日點,繞日公轉周期為7.46年。?據了解,紫金山天文臺的近地天體組一直在江蘇盱眙觀測站進行近地天體搜尋觀
紫金山天文臺Gemini分子云譜線觀測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者利用紫金山天文臺青海觀測站13.7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對Gemini分子云進行了CO(J=1-0)分子譜線的觀測。根據該分子云的部分區域的通道積分圖(圖1,其中紅色的叉表示核候選體的位置)推斷分子云核候選體的較大速度差值由像碰撞、紊亂磁場一樣的隨機過程觸發。從線寬的分析
紫金山天文臺在銀河系結構研究中取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科研人員徐燁、李晶晶及其合作者在銀河系旋臂結構領域取得新進展。它將很大程度上改變人們對銀河系結構的認知。利用美國的國際上分辨率最高的甚長基線干涉陣(VLBA),在解決了一系列挑戰性技術難題以后,他們在銀河系結構研究中獲得了空前的測量精度,由此產生了一系列新的成果:發現
紫金山天文臺揭示月球空間等離子體湍流特征
2016年1月1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天體物理學快報》)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副研究員羅慶宇與博士楊磊等對月球鄰近空間等離子體湍流的最新研究結果。該研究通過衛星數據的觀測分析,獲得了月球鄰近的太陽風磁場湍流的全局性分布特征,揭示出月
紫金山天文臺在大質量恒星起源研究方面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分子云與恒星形成研究團組利用高分辨毫米波/亞毫米波干涉陣(ALMA)數據,報道了目前唯一有重復爆發式吸積的大質量原恒星M17 MIR以及由重復爆發式吸積引起的間斷式高速分子噴流。相關研究成果以M17 MIR: A Massive Star Is Forming via
紫金山天文臺發現新型太陽射電輻射——太陽孤波輻射
近期,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日球射電研究課題組,利用帕克太陽探針(PSP)上射電頻譜儀的抵近太陽觀測資料,發現了一類明顯不同于II型和III型射電暴的新型太陽射電暴——太陽孤波輻射。新型的小尺度太陽孤波輻射的發現是太陽射電研究領域的新進展,有望為探索日冕加熱和太陽風加速,尤其是太陽大氣磁等離子體活動
紫金山天文臺新成果,引力波居然有這種特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等研究人員利用雙中子星并合過程中的引力波輻射特性研究核物質轉變,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Merger and Postmerger of Binary Neutron Stars with a Quark-Hadron Crossover Equation of
紫金山天文臺在劇烈太陽爆發活動研究中獲進展
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CME)是太陽大氣中兩類劇烈的爆發現象,也是災害性空間天氣的主要驅動源,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太陽活動的多波段觀測研究團組在相關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針對2011年6月21日發生的一個暗條非徑向爆發引起的耀斑、CME事件,副研究員張擎旻結合STEREO兩顆衛星(STERE
紫金山天文臺揭示原行星盤上塵埃尺寸的變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分子云與恒星形成團組對塵埃尺寸在原行星盤徑向的分布進行細致研究。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Radial Profile of Dust Grain Size in the Protoplanetary Disk of DS Tau為題,發表在Monthly Notices o
紫金山天文臺首次發現耀斑前的日冕暗化現象
日冕暗化(coronal dimming)和極紫外波(EUV wave)是太陽物理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助理研究員張擎旻和團組首席研究員季海生、研究員宿英娜首次在耀斑發生前發現了日冕暗化現象。研究成果最近以Pre-flare coronal dimmings(《耀斑前的日
紫金山天文臺監測到飛掠地球的近地小行星
6月23日,美國林肯實驗室發現了一顆暗弱而又特別的近地小行星2011MD,其特殊的軌道立即引起國際近地天體聯合監測網的密切關注。紫金山天文臺盱眙天文觀測站近地天體望遠鏡當即進行追蹤觀測。6月26日晚,雨后晴天來臨,趙海斌博士利用近地天體望遠鏡跟蹤移動天體的方法進行拍攝,快速移動的近地小行星201
紫金山天文臺揭示銀河系外旋臂分子氣體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銀河畫卷”巡天研究團組利用青海觀測站13.7m毫米波望遠鏡的CO巡天數據,首次比較完整地揭示了位于銀河系第二象限處的外旋臂的分子氣體結構,如下圖所示。研究結果即將在美國的《天體物理學雜志增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因霧霾阻礙觀測變為博物館
中廣網南京3月24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記得小時候,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在盛夏的夜晚,抬頭仰望星空。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仰望星空這件本來稀松平常的事情卻因為霧霾天兒而變成了一種奢侈的享受。 別說抬頭仰望了,就算是擁有專業設備的天文臺,面對霧霾和"光污染"也會一臉茫然。南京
杭州現UFO-紫金山天文臺專家稱暫難判斷是什么
7月7日晚,杭州蕭山機場上空發現不明飛行物,造成機場臨時封鎖,大批航班備降寧波、無錫。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王思潮研究員表示,由于缺乏該不明飛行物的詳細信息,現在還很難判斷它究竟是什么。 據目擊者稱,出現在蕭山機場的不明飛行物為一個圓點,狀態為一閃一閃,很快消失。有關方面已經介入調查,但尚未找
紫金山天文臺發現圍繞第谷超新星遺跡的巨大空腔
Type Ia型超新星被用作宇宙的“標準燭光”。基于Ia型超新星的觀測,天文學家揭示了宇宙的加速膨脹。然而,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一直沒有獲得觀測上的證認。目前國際上有兩類主流的前身星理論模型:(1)單簡并模型——白矮星吸積周圍伴星(主序星或紅巨星)的物質,達到Chandrasekhar質量上限后
紫金山天文臺發現銀河系氣體盤邊緣的脈澤發射
基于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銀河畫卷”CO巡天結果,科研人員利用國際一流的射電望遠鏡搜尋發現銀河系氣體盤邊緣的脈澤。該項研究成果近日以Discovery of H2O, CH3OH, and OH Masers in the Extreme Outer Galaxy 為題發表于國際天文期刊《天體
紫金山天文臺發現銀河系氣體盤邊緣的脈澤發射
基于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銀河畫卷”CO巡天結果,科研人員利用國際一流的射電望遠鏡搜尋發現銀河系氣體盤邊緣的脈澤。該項研究成果近日以Discovery of H2O, CH3OH, and OH Masers in the Extreme Outer Galaxy 為題發表于國際天文期刊《天體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群星薈萃”點亮五月蒼穹
??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3日發布天幕“演出單”:本月寶瓶座η流星雨、木星沖日、金星合月等天象將輪番上演,罕見的彗星過近日點將迎來絕佳觀賞機會。 在“群星薈萃”的5月,寶瓶座η流星雨率先登場。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科普主管胡方浩介紹,絕大多數流星雨都和彗星有關,4月下旬到5月底活動的寶瓶座η
紫金山天文臺在弱引力透鏡精確測量研究中獲進展
弱引力透鏡效應是遙遠天體(背景星系)發出的光線在傳播路徑中受到引力質量偏折后,使觀測到的背景星系圖像發生微弱形變(通常約為1%)的一種天文現象。這種形變視覺直觀上不易被發現,而通過統計上對比隨機樣本便可以找到該信號,對這種信號的計算可幫助測量引力透鏡的質量,甚至宇宙的密度分布,因而弱引力透鏡被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