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國環境基金會(IFCE)通過回顧2017年全球范圍內發生的諸多重大環境事件和相關新聞,通過衡量和參考其中的影響和意義,列出了以下十條2017年度最重要的環境與氣候相關新聞。 1.地球目前最深海溝發現嚴重污染:人類污染已達"最偏遠角落" 科學家在目前整個地球的最深點,馬里亞納海溝(11095米)中發現了極為嚴重的污染現象。今年年初英國阿伯丁大學研究人員艾倫˙賈米森及其同事發現,生活在海平面以下10000米的端足目甲殼動物,所含的污染物水平和駿河灣十分接近。而駿河灣正是西北太平洋污染最嚴重的工業區之一。研究指出,在遠離工業區、彼此間隔近7000千米且超過10千米深的海溝中發現了如此之高的污染水平,表明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已能到達地球的“最偏遠角落”。 2. 震動全球 川普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美國總統川普6月1日表示,為了實踐競選承諾及履行保護美國及人民的嚴肅職責,宣布退出《巴黎協定》。這一宣布影......閱讀全文
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重要批示31件,落實環境保護部領導重要批示57件,調度處置45起突發環境事件,受理群眾電話及網上舉報696件,辦結622件,按期辦結率100%…… 今年上半年,環境保護部以維護國家環境安全、保障群眾環境權益為己任,按照“出事抓應對、日常抓管理”的工作思路,扎實推進環境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已于2015年3月19日由環境保護部部務會審議通過,以環境保護部令第34號印發公布,自2015年6月5日起施行。 《辦法》將進一步明確環保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工作中的職責定位,從風險控制、應急準備、應急處置和事后恢復等4個環節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企業突發性環境事件時有發生。因其突發性、緊迫性、不確定性等特點,給企業和社會造成嚴重危害。 企業是防范環境風險、落實環境安全責任的主體,是突發環境事件的第一道防線。增強企業應對突發性環境事件的能力、加強環境風險管理能力和水平建設,不僅是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保障和前提,也是企
隨著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生產活動日益加快,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影響損失也相應增加。突發環境事件是指在瞬間或者短時間內由于大量污染物質的排放、泄漏,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和破壞,給人民生命和國家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的環境事件。主要包括核污染事故、劇毒農藥和化學品的泄漏、擴散事故,易燃易爆物的泄漏、爆炸,
山東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出臺《山東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以下簡稱《預案》)。《預案》要求,提高政府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控制、減輕和消除突發環境事件的風險及危害,保障群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維護環境安全。 ■突發環境事件分為幾級? 按照突發事件嚴重性和緊急程度,
每年數百起的突發環境事件需要更加完善的應急預案。 昨日(2月3日),中國政府網顯示,近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了修訂后的《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以下簡稱新《預案》),與2005年的版本相比,新《預案》吸納了近年來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經驗,事件分級、應對分工等更加明確。 新《預案》要求,對初
在一次突發環境事件中,應急人員正在處置受污染的河水。 紫金礦業污水滲漏、大連海洋石油污染、吉林化工桶被沖入松花江、南京棲霞區化工廠爆炸……今年以來,除了干旱、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一起起突發環境事件也觸痛了整個社會的神經。 不平常的大事才稱得上事件。突
2015年6月實施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34號)明確企業是開展突發環境事件隱患排查治理的責任主體。為細化《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辦法》關于隱患排查治理的有關要求,從操作和技術層面指導企業經常性開展突發環境事件隱患排查治理,減輕因生產安全事故直接導致和次生突發環境事件的危害,
2015年11月,甘肅省隴星銻業有限責任公司尾礦庫溢流井破裂尾砂泄漏導致跨省水污染事件,環境保護部第一時間派出工作組和專家趕赴現場,督促指導協調甘肅、陜西、四川三省妥善處置,保障了嘉陵江沿線群眾飲水安全;2015年12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接連出現大范圍重污染天氣,環境保護部緊急部署,提前發布預
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直接關系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國務院2015年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將防范環境風險、保障飲用水安全納入工作目標,要求“穩妥處置突發水環境污染事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水污染事故處置應急預案,落實責任主
環境保護部近日印發了《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指南(試行)》(以下簡稱《評估指南》),這標志著環境保護部將全面推進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推動企業落實環境安全主體責任,提高企業環境應急預案編制水平。 《評估指南》規定了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的內容、程序及一般要求。同時配套發布的還有《企業突
近年來,全國突發環境事件總體呈上升趨勢,引起全社會高度關注。提高環境事件防范和處理能力,盡可能地避免或減少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消除或減輕環境事件造成的影響,最大程度地保障公眾健康,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成為當前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山東省德州市立足實際,不斷完善環境安全管理體系,著力構
圖為5月26日,河南省“2015年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現場。 “直接經濟損失”、“區域生態功能喪失程度”,作為確定突發環境事件級別的重要依據,目前評估缺乏統一的量化依據,給突發環境事件定級和責任追究工作帶來困難,也是造成環境案件“立案難、審理難、判決難”的重要原因所在。 環境保護部前不久印發的
近年來,我國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但由于突發環境事件數量居高不下,安全生產事故和交通事故以及自然災害引發次生環境事件明顯增多,重金屬污染仍保持高發態勢,致使環境應急管理工作面臨巨大挑戰。 這是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在此間舉行的全國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會議上表示的。 張力軍說,近三年來,
——我國環境應急管理工作面臨諸多挑戰 近年來,我國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但由于突發環境事件數量居高不下,安全生產事故和交通事故以及自然災害引發次生環境事件明顯增多,重金屬污染仍保持高發態勢,致使環境應急管理工作面臨巨大挑戰。 這是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在此間舉行的全國環境應急
環境突發事件近年來頻頻發生,應急處置是各地環保部門面臨的重要任務。如何提高環境應急能力,確保轄區環境安全?筆者認為,要從以下3方面入手: 對環境突發事件要有充分認識 環境事件通常可分為5類:一是由安全生產事故引發,如大連海洋石油污染;二是由交通事故引發,如運輸危險化學品車輛在河邊翻車
山東省淄博市日前出臺《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以下簡稱《預案》),對突發環境事件分級、部門分工、信息報送等進行規范,提高政府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控制和消除、減少突發環境事件的風險及危害。 《預案》按照突發事件嚴重性和緊急程度,突發環境事件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
《北京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2013年修訂版昨日由市環保局官網頒布。相比2008年版本,新預案對突發環境事件的分級作出大幅調整,事件導致死亡人數在各個等級均作出下調。因環境污染直接導致10人以上死亡,即為“特別重大突發環境事件”。另外,大氣污染事件首次被列入突發環境事件的分類因素之一。
《北京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2013年修訂版昨日由市環保局官網頒布。相比2008年版本,新預案對突發環境事件的分級作出大幅調整,事件導致死亡人數在各個等級均作出下調。因環境污染直接導致10人以上死亡,即為“特別重大突發環境事件”。另外,大氣污染事件首次被列入突發環境事件的分類因素之一
6月15日,記者從市環保局獲悉,該局日前公布《蘭州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預案》)。《預案》明確,我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擬分四級;發生突發水污染事件后,事發地群眾有義務向110報警或通過熱線12369向相關部門報告。 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分
生態環境部近日印發了《關于做好2019年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就做好2019年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進行了要求和部署,對突發環境事件應對處置的全過程做出了具體規定。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同志就《通知》印發的背景意義、《通知》的整體思路等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圖片來源于網
山東省濟南市日前印發《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以下簡稱《預案》),按照突發事件嚴重性和緊急程度,分為特別重大環境事件(Ⅰ級)、重大環境事件(Ⅱ級)、較大環境事件(Ⅲ級)和一般環境事件(Ⅳ級)4個級別,相應預警分別為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警報,顏色依次為紅色、橙色、黃色、藍色。 _a
環境保護部近日印發了《行政區域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推薦方法》(以下簡稱《推薦方法》)。《推薦方法》規定了區域環境風險評估的內容、程序、方法和一般性要求,是指導地方政府組織開展區域突發環境事件風險(以下簡稱“區域環境風險”)評估,從而提高政府和部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質量,提升區域環境風險管控水平
改善河口和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實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加大渤海、東海等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力度。強化直排海污染源和沿海工業園區監管,防控沿海地區陸源溢油污染海洋。開展國際航行船舶壓載水及污染物治理。規范入海排污口設置,2017年底前,全面清理非法或設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到2020年,沿海省(區
環境保護部今日向媒體通報了2015年突發環境事件基本情況。2015年,全國共發生突發環境事件330起,較2014年減少141起,其中重大事件3起,較大事件5起,一般事件322起。 環境保護部直接調度處置突發環境事件82起,包括重大事件3起,較大事件3起,一般事件76起。3起重大事件分別為:河北
貴州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貴州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以下簡稱《預案》)。 《預案》要求,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事發地的縣(市、區、特區)政府及其環境保護部門必須在事件發生后1小時內,向市(州)政府及其環境保護部門報告。 《預案》規定,突發環境事件按嚴重性和緊急程度,分為特別重大(Ⅰ
6月30日,甘肅省環保廳正式印發《甘肅省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預案》。《預案》明確,各地環境監測站出現飲用水源地異常監測數據后,在核實數 據的同時1小時內上報當地環保局和上一級環境監測站;將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并對應三級應急響應。 出現
今年5月5日18時,四川省廣元市環境監測中心站例行監測發現嘉陵江入川斷面水質異常,西灣水廠水源地水質鉈超標4.6倍,污染原因不明。事發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受環境保護部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以下簡稱“部應急中心”)調度,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環境應急技術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以下簡稱
環境應急管理是環境風險防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近日,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就陜西全省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情況首次召開新聞發布會,詳細介紹近年來的工作。 4年共發生突發環境影響事件160余起 陜西省中部關中平原區域內化工企業多,北部石油開采、煤化工、油化工企業多,南部秦
國務院辦公廳昨日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方案》明確,環保部負責建設并運行國家環境質量監測網,掌握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狀況。 據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目前除環保部門負責空氣質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