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UT西南醫學中心,MD安德森癌癥中心等多處的多個研究小組2018年開年陸續發表了五篇論文,分別論述了腸道細菌特殊的代謝途徑,以及這種途徑在多個疾病中的重要作用。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Nature,Science,以及Cell Host & Microbe雜志上。 腸道菌群與腸道疾病 Nature文章作者,UT西南醫學中心的Sebastian Winter博士表示,精確編輯腸道細菌群來預防或減輕結腸炎,這一研究策略不僅被證明能有效減少小鼠結腸炎模型中的炎癥,而且在對照組(健康,平衡的細菌群小鼠)中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 “我們的研究結果為精確改變細菌群,從而有效減少與結腸炎和其他形式的炎癥性腸病(IBD)有關的失控細菌增殖炎癥提出了一個概念框架。” 美麗花園中需要許多種植物,同樣在我們腸道上也有許多種微生物群體,它們被稱為腸道菌群,這些細菌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可以幫助消化,馴化免疫系統,抵御感染等。然而,當微生物......閱讀全文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和排毒器官,其回旋盤轉的結構被形象地稱為人體第二大腦。腸道中寄生著數以計億的細菌,它們是人體內最重要的一種外環境,各種微生物按一定比例組合,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然而腸道菌群并不都是人類的朋友,按特性來講,它們可分為3大類,即好菌、壞菌和中性菌。當人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轉化醫學中心賈偉教授團隊目前在腸道菌群代謝物檢測方面工作取得了新進展,開發了一種基于氣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聯用技術(GC-TOF/MS)的高通量絕對定量檢測150種重要腸道菌群代謝物的微生物代謝組學分析方法,能夠在15分鐘內實現對血清、尿液、糞便或者細菌(如大腸桿菌)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轉化醫學中心賈偉教授團隊目前在腸道菌群代謝物檢測方面工作取得了新進展,開發了一種基于氣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聯用技術(GC-TOF/MS)的高通量絕對定量檢測150種重要腸道菌群代謝物的微生物代謝組學分析方法,能夠在15分鐘內實現對血清、尿液、糞便或者細菌(如大腸桿菌)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轉化醫學中心賈偉教授團隊目前在腸道菌群代謝物檢測方面工作取得了新進展,開發了一種基于氣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聯用技術(GC-TOF/MS)的高通量絕對定量檢測150種重要腸道菌群代謝物的微生物代謝組學分析方法,能夠在15分鐘內實現對血清、尿液、糞便或者細菌(如大腸桿菌)等樣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人體中最多的組成部分是什么?基因還是細胞呢?NO,NO,是機體的微生物!它們的數量與人體細胞的比例達到10∶1。僅在我們人體腸道中,就含有超過100萬億個細菌,這些細菌有助于人體消化食物,產生維生素以預防食物中細菌所誘發的疾病。 腸道菌群是指機體腸道的正常微生物群的總和,近年來關于腸道菌群的研
在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中,超過99%都是細菌。人體正常的腸道細菌種類有500~1000 種。人腸道中的細菌細胞數達100萬億個,占人體總微生物量的 78 %,然而人體細胞總數也不過10萬億個,這意味著胃腸道內的細菌總數比人體細胞總數還多10倍。 腸道細菌不僅數量龐大,種類也繁多。占主要地位的是厚
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研究發現,腸道菌群或和機體糖尿病的發生存在一定關聯,而且通過修飾腸道菌群或許有望幫助治療糖尿病,那么這真的能夠治療糖尿病嘛?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相關研究報道,分享給各位!與大家一起學習! 【1】PNAS:突破!通過修飾腸道菌群或有望治療1型糖尿病 DOI:10.1073/
時光總是匆匆易逝,轉眼間,2019年就要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科學家們在腸道微生物組研究領域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重要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圖片來源:6xc.com.au 【1】Nat Biotechnol:突破!科學家在人類腸道微生物組中鑒別出10
最近幾年關于腸道微生物的研究越來越火熱,日益深入的研究也逐漸揭開了腸道微生物的諸多秘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本文中小編為大家盤點了近期關于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相關的NCS重磅研究,分享給大家。 【1】Cell:震驚!腫瘤微生物組竟能決定癌癥患者的生死 DOI:10.1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曾經在研究中被他們所忽視的腸道菌群(腸道微生物)被再次重視起來,多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腸道菌群和很多疾病的發生都有關聯,比如風濕病、機體衰老、炎癥甚至癌癥等;當然了腸道菌群也是研究人員治療多種人類疾病的關鍵靶點,科學家們往往會利用機體腸道菌群來治療諸如肥胖、糖尿
近些年來,很多科學家都將研究焦點轉移到了對腸道微生物和機體健康的研究上來,同時很多突破性的研究結果都闡明了腸道微生物和多種疾病發病的關聯,比如癌癥、肥胖、神經變性疾病等;2016年即將結束,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腸道微生物的重磅級研究有哪些呢?為此,小編盤點了2016年關注度較高的10篇腸道微生物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將機體的免疫系統與腸道菌群聯系了起來,當然我們很多人并不清楚免疫系統到底和機體腸道菌群有著怎樣的關聯?免疫系統能夠被腸道菌群調節,抑或者其能夠主動調節機體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從而來影響健康? 本文中就對二者之間的關聯性研究進行了整理,如下: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腸道微生物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utrition Reviews:飲食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DOI: 10.1093/nutrit/nuz106 根據喬治華盛頓大學(GW)和美國國家標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
腸道細菌因影響人體各種生理功能和疾病而廣受關注。來自熊本大學(Kumamoto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腸道菌群變化對糖和脂質代謝的影響,首次發現了細菌生產的次級膽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s)影響血糖和血脂濃度的部分分子機制。這項發現將導致以腸道細菌生產的次級膽
微生物廣泛存在于我們自身以及賴以生存的環境中,無論種類還是數量,它們都遠超我們的想象。更重要的是,它們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但是,微生物如何影響宿主健康?如何感知外界環境?這是科學家們一直“癡情”于這些微小生命體的原因。 4月24日,《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在線發表一篇題
微生物在宿主健康的調控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諸如藥物和飲食等環境因素可以改變微生物的生態和功能,進而對宿主健康產生重要影響【1】。二甲雙胍(metformin)是治療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藥物,另外二甲雙胍還可以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它以一種進化上保守的方式與微生物互作,進而調控宿主生理【2】。另
最近,俄勒岡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免疫系統、腸道細菌和葡萄糖代謝之間,有一條重要的紐帶,當這個“串擾”和相互作用運作不正常時,可導致2型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延伸閱讀:Nature發布糖尿病研究重要成果;無害細菌竟誘發自身免疫疾病?;多篇論文聚焦:腸道菌可導致抑郁。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
生活在腸道中的細菌不只是會消化食物。它們也對免疫系統產生深遠的影響。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和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信息技術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一種特定的腸道細菌能夠阻止小鼠遭受嚴重的流感病毒感染,而且可能是通過降解在黑茶、紅酒和藍莓等食物中經常發現的天然化合物---類黃酮(fl
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對于機體健康的維持具有重要的作用,包括營養的攝取,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以及代謝穩態的維持。作為基礎醫學最熱門的領域之一,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也層出不窮。在此,我們簡要梳理一下近一段時間來有關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大家喜歡! 1. Science子刊
導讀: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及高脂飲食的攝入是導致全世界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人群數量激增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腸道菌群對宿主代謝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環境與宿主自身因素結合顯著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比例及多樣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作為重要的串聯因素調節
長期以來,大量存在于紅肉(如牛肉、羊肉等)里的左旋肉堿曾一度與膽堿和卵磷脂一起被認為屬于營養成分,但兩年前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左旋肉堿可能在腸道細菌作用下,由利變害,導致動脈硬化。不久前,有科學家根據這一發現,提出了通過干擾腸道細菌來預防心臟病的新思路。 之所以過去被認為是營養物質,乃至一度被
二、細菌的代謝產物 細菌分泌胞外酶將多糖、蛋白質等大分子營養物質分解為單糖、小肽或氨基酸,然后吸收進入菌體,再經氧化或胞內酶分解形成菌體可利用的成分,此謂細菌的分解代謝。細菌以營養原料及生物氧化產生的能量,合成菌體及相應的代謝產的,此謂合成代謝。 細菌在分解和合成代謝中能產生多種代
在這項研究中,來自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在結腸炎小鼠模型中,通過對腸道菌群的精準編輯,預防或降低了炎癥的嚴重程度。 在多種疾病中,腸道微生物發生變化 被譽為人類“第二基因組”的腸道微生物,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它們能夠幫助消化、培養免疫系統、抵御感染。然而,當這一微生物群體
不久前,小編總結了2017年腸道微生物領域的多項重要進展!邁入新的一年,該領域的熱度依然不減,一項“精準編輯腸道微生物可改善疾病”的新成果登上了最新一期的Nature! 圖片來源:Science 在這項研究中,來自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在結腸炎小鼠模型中,通過對腸道
腸道細菌能影響人類健康,如今已算不上新鮮事。許多人都知道這些微生物能夠影響消化、過敏反應以及新陳代謝。上市的新書似乎都不約而同地詳細列舉出哪種飲食能讓腸道細菌最為健康,大勢已成,人們已司空見慣。 但這些微生物的影響可能更深入,深及人類大腦。腸道菌群的生態系統已為人所知,在世界各地,有越來越多
微生物對人體內正常的生理活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近10年的研究表明微生物與多種疾病的發生存在著密切關聯,如肥胖和2型糖尿病以及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cardio vascular diseases,CVD)。心血管疾病大部分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展可能會受到血管壁細胞受
重新發現腸道細菌 微生物組學是當今生命科學最熱門的領域之一,在此基礎上,中國科學家首次確定了一種細菌是肥胖的病因。這個拿自己做試驗的科學家成功減肥的故事,也從腸道微生物學的角度,尋找到一個詮釋古老中醫藥理論的新途徑…… 合體的毛衣下沒有隆起的肚腩,72公斤,對于身高173厘米、年滿5
數以百計的不同細菌類型生活在我們人類腸道中,幫助我們消化食物。這些細菌的代謝過程不僅對我們的健康非常重要,而且由于它們本身也十分復雜,因此會帶來許多出乎人意料的影響。想知道它們在我們體內做什么嗎?在這一方面,來自盧森堡大學系統生物醫學中心 (LCSB)的研究人員走出了重要的一步:他們在計算機上模擬了
數以百計的不同細菌類型生活在我們人類腸道中,幫助我們消化食物。這些細菌的代謝過程不僅對我們的健康非常重要,而且由于它們本身也十分復雜,因此會帶來許多出乎人意料的影響。 想知道它們在我們體內做什么嗎?在這一方面,來自盧森堡大學系統生物醫學中心 (LCSB)的研究人員走出了重要的一步:他們在計算機